櫻花夢落大阪城

四月上旬早上,春寒料峭。大阪城的櫻花已經穿上霓裳羽衣,忙著騷首弄姿,但偶爾吹來陣陣寒風,令人忍不住打冷顫,趕緊把脖子縮進外套內。天色陰霾,白雲披上了灰衣外袍,太陽早已躲到九重天外。大阪城公園_大阪城天守閣29

大阪城的「阪」字,最初是左「土」右「反」的「坂」。由於「土反」近似「士反」而有所違忌,到了近代明治年間,才改作「阪」沿用至今。為免混淆,全文用「阪」字。

大阪城乃戰國梟雄豐臣秀吉(延伸閱讀:《梟雄的輓歌》)下令所建,其結構之嚴僅、佈局之精妙、氣派之恢弘傲視同群,一副震攝天下之氣勢,故當年有「天下第一城」之美譽。

大阪城濠溝寬闊水深,石垣高大敦厚,城內的本丸、二之丸、三之丸、乾櫓、千貫櫓等皆是匠心獨運之作,當然少不了城內最重要的天守閣。 天守多年前曾遭受雷擊被燒毀,眼前所見乃1931重建。它建築在城內的土丘上,宏偉而華麗,入城者要攀上重重石級,經過曲折石路,方能抵達天守入口。從天守頂層鳥瞰,視野一望無際,多虧市政府四周改建成現今的大阪城公園,因此天守鄰近才沒有高樓大厦。想當年俾倪天下的秀吉站在同樣位置,必定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

大阪城公園_大阪城天守閣34

從天守頂層鳥瞰,視野一望無際,多虧市政府四周改建成現今的大阪城公園,因此天守鄰近才沒有高樓大厦。想當年俾倪天下的秀吉站在同樣位置,必定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

離開天守後,開始飄下綿綿細雨。

家國興亡自有時,這座巍峨雄偉的大阪城不僅見證了豐臣秀吉成為天下霸主,也目睹豐臣一族的衰亡。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歲月淹沒了歷史的傷痕,飽歷風霜風雨的大阪城,經過多次整修,也難以找到當年留下的烙印。話雖如此,陰雨綿綿下,憑弔城牆石垣,也難免令人傷感。

想起了安土桃山時代淀夫人茶茶的悲劇人生。淀夫人生於永祿十年(1567年),原名淺井茶茶。母親阿市是戰國大名織田信長的妹妹。她的兄長雄才大略,多年來東征西討,志在天下。為了籠絡另一位有勢力的大名淺井長政,信長安排了一場政治婚姻,讓妹妹阿市下嫁長政。儘管如此,婚後的阿市和長政相敬如賓,並先後誕下了茶茶、阿初與及阿江三名女兒。可惜天意弄人,數年後織田家和淺井家反目成仇,織田信長帶兵討伐淺井長政,後者戰敗。眼見大勢已去,長政命人將阿市和女兒遣送回娘家織田家,然後自我了斷。

大阪城公園_南外崛_一番櫓02

大阪城濠溝寬闊水深,石垣高大敦厚,城內的本丸、二之丸、三之丸、乾櫓、千貫櫓等皆是匠心獨運之作。

淺井家被滅後,阿市和茶茶三姐妹便在織田信長的照料下生活。1582年(天正十年),信長在京都本能寺的一場政變中身故(史稱本能寺之變),阿市四母女頓失依靠。為了在亂世中安身立命,阿市下嫁信長其中一位最有力的家臣柴田勝家。不過命運始終不肯放過阿市母女。為了信長的繼承人問題,柴田勝家和另一位家臣羽柴秀吉(即後來的豐臣秀吉)發生內訌,雙方兵戎相見,勝家戰敗自殺。這次阿市沒有離開,她選擇隨同丈夫而去。可憐的茶茶和兩名妹妹不僅是再度失去父親,更和多年相依為命的母親陰陽相隔。

茶茶三姐妹從此被秀吉照顧。羽柴秀吉雖出身寒微,機警善變、腹有韜略,而且更胸懷大志。他追隨主公織田信長而出人頭地,成為信長最有力的助手。信長去逝後,秀吉更取而代之,成為日本最有實力的霸主。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當年有人問過孫中山,除了革命最愛甚麼,老孫不假思索,便回答:「女人。」少帥張學良曾寫過一首有趣的打油詩:「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雖不是英雄漢,卻也好色似英雄。」秀吉天生好色,茶茶也正值花樣年華,花容月貌,而且家世顯赫,豈會不令他心動。

也許,茶茶多少有點傾慕秀吉這位地下無雙的英雄。也許,茶茶為了保護自己和妺妹,權傾四海秀吉自然是最好的靠山。又也許,寄人籬下,豈能不低頭,唯有任人擺佈。總之,在秀吉軟硬兼施下,茶茶成為他的側室,被稱為淀夫人或淀殿。

命運是否在玩弄和竊笑茶茶?害死生父的人是自己的親舅父織田信長,逼死生母及繼父的仇人最後竟成為自己的丈夫。

命運是否在玩弄和竊笑茶茶?害死生父的人是自己的親舅父織田信長,逼死生母及繼父的仇人最後竟成為自己的丈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那戰火連天,弱肉強食的年代,一切荒謬不經,也是天經地義;所有的匪夷所思,也變成理所當然。

著名導演黑澤明在《亂》一片中說得好:「在瘋狂的世界裡,只有瘋子是清醒的。」在瘋狂的亂世,也只有按照瘋子的方式,才能夠苟全性命。

羅馬帝國時期,埃及女皇克利奧帕特拉(就是那位埃及艷后)被親弟兼政敵迫得走投無路,她投靠了羅馬的凱撒(Julius Caesar),後來誕下凱撒里(Caesarion)。凱撒死後,克利奧帕特拉為了自己和孩子,轉而投靠馬克·安東尼(Mark Antony),也是情理之中,惜後人對她多了一份批判,少一份同情。

莎翁名著《哈姆雷特》(Hamlet)中,弟弟克勞地(Cladius)殺害了國王,奪取了王位,還強娶王后兼兄嫂葛簇特(Gertrude)。後者也是無可奈何,心高氣傲的王子哈姆雷特不諒解母親,還說:「懦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Frality! Thy name is woman!)

大阪城公園_大阪城天守閣19

抬頭仰望那大阪城天守,似乎也在風吹雨打下顯得弱不禁風、搖搖欲墜,不禁想起秀吉的辭世名言:「吾似朝露降人世,來去匆匆瞬即逝,巍巍大阪氣勢盛,亦如夢中虛姿。」

天正十一年(1583年),秀吉選擇大阪作為其政權中心,並下令興建大阪城,以彰顯其顯赫地位與無上權威。天正十四年(1586年),獲天皇賜姓「豐臣」,羽柴秀吉改名為豐臣秀吉。天正十九年(1591年),秀吉終於盪平群雄,結束了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戰國亂世,成為日本統治者。當時秀吉年事已高,一直以來膝下無子,未料他統一天下兩年後,茶茶竟為他誕下兒子秀賴,秀吉歡喜若狂。有云母憑子貴,茶茶為豐臣家誕下繼承人,秀吉自然對她更寵愛有加。正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可惜命運始終沒有放過茶茶。數年後,秀吉身體日漸衰弱。秀吉英雄一世、享盡尊榮,自知不久於人世,最令他牽腸掛肚的事情,就是妻兒的將來,這點和尋常百姓無異。為了保障茶茶和秀賴,秀吉作出連番人事調動,並要求家臣和德川家康為首等大名宣誓永遠效忠豐臣家和兒子秀賴。他又替秀賴與家康的孫女千姬訂下婚約,目的就是拉攏德川家為豐臣家效力。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權力讓人趨之若鶩,古往今來,能夠拿得起而又放得下的,又有幾人?故此,更響亮的誓言、更華美的誓詞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慶長三年(1598年),62歲的豐臣秀吉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由於秀賴年幼,年輕守寡的茶茶成為了豐臣家的掌舵人。

秀吉離世後,群雄蠢蠢欲動。剛才提到的德川家康,也借機擴張勢力,以圖天下。他將反對勢力逐一鏟除後,便盤算如何對付豐臣家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家康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既可對付豐臣家而又不貽人口實,留下話柄。

很快,機會來了…

今天京都的東山區有一豐國神社,是為紀念豐臣秀吉而建的。神社旁邊的一塊空地,是當年方廣寺的遺址。歲月無情,如今的方廣寺僅剩下斷垣殘壁和一巨大梵鐘。數百年來,梵鐘孤獨地懸掛在空地,哀悼豐臣一族。

方廣寺_梵鐘07

原來銘文上出現了「君臣豐樂」和「國家安康」這八個字。其中「豐」和「臣」兩字是連在一起,而「家」和「康」是分開的,家康指責豐臣家意圖詛咒他身首異處。

此梵鐘大有來頭,它不僅是日本三大梵鐘之一,更是豐臣家的催命符。

話說當年方廣寺在地震中倒塌,豐臣秀賴命人將其重建,在寺內安置一巨大梵鐘,並在梵鐘上刻上銘文,未料,此舉竟引來滔天巨禍。

方廣寺_梵鐘05

歲月無情,如今的方廣寺僅剩下斷垣殘壁和一巨大梵鐘。數百年來,梵鐘孤獨地懸掛在空地,哀悼豐臣一族。

問題出在梵鐘的銘文上。銘文原是一般的祝禱文。德川家康獲悉銘文後竟然興師問罪。原來銘文上出現了「君臣豐樂」和「國家安康」這八個字。其中「豐」和「臣」兩字是連在一起,而「家」和「康」是分開的。家康指責豐臣家意圖詛咒他身首異處,他藉此要求淀夫人茶茶來當人質或豐臣家遷出根據地大阪城,以示清白。豐臣家嚴詞拒絕,家康便下令出兵討伐大阪城。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也難為了德川家的文官,不知花了多少時間,費煞思量,才鑽到這個空子。其實,無中生有、造謠生事、憑空捏造的手段,放諸四海皆有。清初的文字獄也是大同小異。例如康熙年間的《南山案》,載南山在其著中提及南明政權時真接引用了南明永曆年號,被人指控懷念前朝(明朝),結果被判處死刑,族人遭流放。雍正年間,某次鄉試,試題中出現了「維」和「止」二字,有奸險小人誣告主考官查嗣庭心懷異志,理據是「維止」乃「雍正」去其首級,後來查慘死獄中。查嗣庭乃查良庸祖先,後者在其著作《鹿鼎記》中曾提及此寃案。

後人為了追悼茶茶秀賴這對悲情母子,特意在二人自刃之處竪起一座石碑,以作憑弔。

慶長十六年(1614年)冬天,德川軍大舉進攻大阪城,史稱大阪冬之陣。面對敵軍來勢洶洶,豐臣家作出殊死抵抗,勉強守住了根據地。翌年夏天,德川軍再度攻擊大阪城,引發了大阪夏之陣戰役。這場戰役異常慘烈,據說連茶茶也要身穿鎧甲督戰!最終,豐臣家慘敗,大阪城被攻陷。紅顏薄命,49歲的茶茶走投無路。她和22歲的兒子秀賴在城內雙雙自盡,秀賴兒子被斬首。為了斬草除根,德川家康下令豐臣家所有男丁一個不留。豐臣一族僅兩代而終,其霸業來去怱怱,如櫻花般璀璨但短暫、絢麗卻傷感。後人為了追悼茶茶秀賴這對悲情母子,特意在二人自刃之處竪起一座石碑,以作憑弔。時至今日,該紀念碑仍然靜靜地佇立在大阪城的一隅。

 

順便一提,秀吉生前為了拉攏德川家康,特意將茶茶三妹淺井江許配於家康三子德川秀忠(有關二人之故事,請參閱拙文《將軍夫人傳奇》)。換言之,大阪之役便是妹妹夫家德川家和姐姐夫家豐臣家決裂,最終妹妹夫家滅了姐姐夫家,姐姐和姐姐兒子自殺,孫子被殺害。

在亂世中,骨肉相殘、同室操戈、違背倫常的慘劇,不停重複。

歲月無痕,但落櫻有情。在落櫻舖成的粉紅石道上,夾道的櫻花樹上掉下來的一片片花瓣,在為四百年前那場慘劇而啜泣。雨的哭聲也漸大,滴滴答答地打個不停。不一會兒,連風也按耐不住要哀號了。風中搖曳的樹梢捶胸頓足。地上的櫻瓣也跟著盤旋飛舞,以示哀悼。整個畫面,說不出的悽楚、哀傷、惆悵。茶茶一生坎坷,她掙扎求存,企圖改變命運,最後仍成為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在戰火中香消玉碎。她的遭遇,是亂世的悲歌,也是古代苦命女人的寫照。在「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舊社會,女性受三從四德的教條擺佈。在朝不保夕的亂世,成年男丁都被徵召入伍,女性更要照顧家中老幼。杜甫《兵車行》 道:「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其實,女性不見得比男性幸運。生存者也不見得比犧牲者容易。

數年前,日本NHK電視台將茶茶三姐妹的傳奇故事改編成大河劇《江·戰國三公主》,頗值一看。

大阪城公園_南外崛11

試想,在陰雨綿綿、雪櫻紛飛下,虞姬邊舞劍,邊吟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畢,舉劍自盡,何等扣人心弦、迴腸盪氣。

從櫻花樹上掉下來的一片片花瓣,在為四百年前那場慘劇而啜泣。雨水在滴滴答答地打在落櫻舖成的粉紅大道上,哭聲漸大。不一會兒,連風也按耐不住要哀號了,風中搖曳的樹梢捶胸頓足,地上的櫻瓣也跟著盤旋飛舞,以示哀悼。整個畫面,說不出的悽楚、哀傷、惆悵。

忽發奇想,若果在此地架起舞臺,上演一幕《霸王別姬》,一定是異常精彩絕倫。試想,在陰雨綿綿、雪櫻紛飛下,虞姬邊舞劍,邊吟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畢,舉劍自盡,何等扣人心弦、迴腸盪氣。

統一天下的德川家康也沒能高興多久,滅了豐臣家一年後,他也跟著乘鶴西去。

抬頭仰望那大阪城天守,似乎也在風吹雨打下顯得弱不禁風、搖搖欲墜,不禁想起秀吉的辭世名言:「吾似朝露降人世,來去匆匆瞬即逝,巍巍大阪氣勢盛,亦如夢中虛姿。」這看似固若金湯、無堅不摧的大阪城,在悠悠歲月中,也多次被摧毀、重建、再摧毀、再重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日出日落,潮漲潮退,人生怱怱,來去如櫻花夢一場,勞勞碌碌,金戈鐵馬,雄圖霸業,最終得到甚麼?

《日本戰國風雲》系列文章
《櫻花夢落大阪城》
《阿初的遺憾》
《將軍夫人傳奇》
《第一夫人的最後歸宿》
《織田信長(上):夢迴安土城》
《織田信長(下):本能寺驚變》
《姬路城的故事(上):秀吉的十日奇蹟》
《姬路城的故事(下):悲情公主千姬》
《梟雄的輓歌》

金閣寺的美麗與哀愁

位於京都北山的金閣寺幾乎是每個初訪遊客必到之地。

金閣寺前身為室町時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宅䣌。後來義滿將大將軍位傳給兒子足利義持,並在宅䣌內興建了一座舍利殿以作修行之所。話雖如此,義滿依然是大權在握。他將舍利殿內外舖上金箔,打造得富麗堂皇,以彰顯自己的權威。題外話,假如讀者曾經看過《一休和尚》這套卡通片,就應該記得有一位將軍經常在金閣寺召見及考驗一休(延伸閱讀)。那位將軍就是足利義滿。不過,與史實不相符的,就是當時金閣寺是他卸任將軍之職後,始下令興建。(延伸閱讀:《亦瘋亦癲狂雲子—一休和尚傳奇》)

義滿離世後,義持將父親宅䣌改建成鹿苑寺。後來寺內大部分建築在戰亂中焚毀,只剩下那座金光閃閃的舍利殿,所以鹿苑寺又被稱金閣寺。

初次邂㤧金閣寺,美得令人屏息靜觀,感覺仿若來到蓬萊仙境,不敢造次。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池泉迥遊式庭園和庭園背後那金光耀目的舍利殿。庭園有水池、松樹,還有池上用石頭堆砌成的小島,代表龜和仙鶴,有長壽吉祥之意。設計師刻意將庭園建造在舍利殿前,訪客站在庭園池邊,而舍利殿則佇立在對岸,在松樹和石島遮擋下,猶如琵琶半遮面的笑靨,格外撩人。

金閣寺09

舍利殿金碧輝煌,光采耀目,不楚令人懷疑,究竟是陽光令金閣寺更加閃閃發亮,還是寺光令太陽更熠熠奪目?

舍利殿樓高三層,第一層乃平安時代的貴族風格,第二層乃傳統武家風格,頂層乃中國式佛寺建築,而且僅第二、三層舖上金箔。三層風格各異,但仍給予人和藹、靜謐的感覺。舍利殿金碧輝煌,光采耀目,不楚令人懷疑,究竟是陽光令金閣寺更加閃閃發亮,還是寺光令太陽更熠熠奪目?

湛藍天空、陽光和煦,波平如鏡,舍利殿背靠蒼翠茂密的山坡,滿懷自信地看著自己體態豐盈、風姿綽約的水中倩影。若果天上真的有玉宇金闕,金閣寺也不遑多讓。也許,後者真是天上宮殿,數百年前誤墜凡䴤?

1950年,發生了令人震驚的「金閣寺放火事件」。寺內一名林姓見習僧人引火燃燒舍利殿。該名僧人被捕入獄,母親獲悉兒子的所作所為後投海自殺。數年後,僧人在服刑期也因病去逝。舍利殿放下了一切煩惱俗念,拋棄了紅塵,成為了斷垣殘壁。現在京都的金寺,是1955年所重建的。

舍利殿固然是傾國傾城,但無人料到,連它香消玉殞的一刻,也是如此驚世駭俗。或許絶美的人或事,總有個淒美的結局。與其因年華老去、華髮鬢生,在人們記憶中消逝,不如在芳華正茂時結束一切,讓最美的一刻長留世人心中。虞姬在四面楚歌下刎頸自盡。錢塘江的蘇小小,芳華正茂之時竟因病辭世。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玉環也因為政治鬥爭而掉了性命。她們的美貎和故事流傳千古。

關於僧人縱火動機,眾說紛紜。或許是生活挫折和工作壓力導致的反社會行為。或許金閣寺太美了,他不欲與人分享,於是引火燃燒,然後自盡,共赴永恆國度。或許這世界太烏煙瘴氣、太亂七八糟,金閣寺不容沾污、不容糟塌。或許,火中燃燒的金閣寺,被熊熊烈火激情擁抱,火紅色與金黃色的交纏,才可呈現美的極致。

歷史告訴我們, 美往往引起禍。

魏普時期,嵇康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而且他更是玉樹臨風、英姿颯爽。《世説新語》記載他「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蕭蕭肅肅,爽朗清舉」、「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好友山嶹(有關二人之故事,請參閱拙文《嵇康與山濤》)形容:「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才貌兩者得其一易招人嫉妒,嵇康兩者兼備,那還了得?除此之外,嵇康持才傲物、孤芳自賞、不同流合污,不畏權勢,結果惹禍上身。他出言譏諷權臣鐘會,被後者讒言加害,最終身首異處。

金閣寺05

舍利殿背靠蒼翠茂密的山坡,滿懷自信地看著自己體態豐盈、風姿綽約的水中倩影。若果天上真的有玉宇金闕,金閣寺也不遑多讓。也許,後者真是天上宮殿,數百年前誤墜凡䴤?

中國四大美人的傷感故事、坎坷人生,多少和她們的沉魚落雁之美、羞花閉月之貎有關。

不僅人,物也是如此。

明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為收藏家吳洪裕所擁有。據說,吳異常鐘愛畫卷,病重彌留之際,吩咐家人將其放入火爐,以作陪葬。他姪子於心不忍,從火爐取出畫卷。不過畫卷已被燒成兩截,從此各散東西,命運迥異,後來幾經波折,分別被台北故宮博物院和杭州浙江省博物館收藏。數年前,兩岸合作,將各自擁有的《富春山居圖》殘卷一同展出,兩卷失散數百年後首度重逢,哄動一時。

「美」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人心。「美」一旦碰上人的貧婪、執著和嫉妒,往往招惹不幸。

有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天下萬物,殊途而同歸,做人也是如此。虛懷若谷,收斂鋒芒,方為立身處世之道。

設計師刻意將庭園建造在舍利殿前,訪客站在庭園池邊,而舍利殿則佇立在對岸,在松樹和石島遮擋下,猶如琵琶半遮面的笑靨,格外撩人。

後記:

話說塞翁的馬逃走了,衆人試圖安慰他,塞翁卻沒有當一回事,認為這未嚐不是福。不久,馬回來了,還帶來了另一匹馬,衆人恭喜塞翁,他卻憂心忡忡,認為這未嚐不是禍。又過了不久,塞翁兒子乘騎新馬,馬匹失控,兒子摔斷腿部。這一回,塞翁也沒有當一回事,又認為這未嚐不是福。後來戰事爆發,國家徵兵,兒子因患有殘疾而躲過一卻。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

老子也曰:「禍兮福兮之所倚,福兮禍兮之所伏」。

金閣寺因為太注目,成為焚燒的目標。事件發生後,金閣寺廣為人知。後來三島由紀夫以此事件作為其小説《金閣寺》的藍本,金閣寺更加聲名大噪,重建後成為京都甚至全日本知名旅遊點,這豈不是真實的塞翁故事嗎?

金閣寺10 (2)

延伸閱讀:《銀閣寺的「銀閣」在哪裡?》

最後的華爾滋

提起歐洲強國,人們會想起德國、俄羅斯,然後或許是英國和法國。其實在一百多年前,歐洲有傳統的五大強國,除了上述四國,還有中歐的奧地利。奧地利曾在國際舞台上呼風喚雨長達六百年,國土彊域遼闊,屬歐洲第二大,僅次於俄羅斯,其領土包括了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巴爾幹半島北部,還有今天的意大利、波蘭、烏克蘭等國的部分地區。不同的是,當其餘四國仍在國際舞台上充當其大國的角色時,奧地利早已退出大國爭雄之列。

Ringstrasse 14

1870年,他下令擴建宮殿霍夫堡,同時建設一條環繞舊城區的大道,稱為環城大道,並沿著大道興建大量新建築,以配合新都市的發展。

1848年,年僅18歳的弗朗茨·約瑟夫(Franz Josef I)登基,成為奧地利帝國皇帝。他在位長達68年,是歐洲歷史上其中一名在位最長的君主。約瑟夫自幼接受傳統的皇室教育,是一位保守主義者,以繼承帝國的光榮傳統、延續帝國的威望和維護帝國的聲譽為己任,若果是一二百年前,約瑟夫可能是一名守成之君而名垂青史。奈何,時不利兮,世界正在蘊壤驚天巨變,歷史巨輪正在向前所未知的領域急速前進,約瑟夫那套老掉牙的祖宗家法,早已不合時宜。

約瑟夫剛登位時,奧地利已是外強中乾,長期與法國、普魯斯、俄羅斯、奧斯曼等國的明爭暗鬥耗損不少國力。自19世紀中葉起,奧地利與他國在軍事對抗和外交博奕中節節敗退,丟掉不少領土。與此同時,奧地利土地遼闊,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帝國,民族、宗教及語言繁多,各民族因土地、宗教、文化因起的磨察、糾紛及衝突在所難免。加上19世紀末,民族主義(Nationalism)之火種傳遍歐洲大陸各地,民族意識抬頭,帝國政府與各地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更趨嚴重,無政府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分離分子、革命分子紛紛蠢蠢欲動,為日後帝國分裂種下禍根。

1867年,在匈牙利貴族不斷施壓下,皇帝約瑟夫妥協讓步,同意將帝國架構重新整合,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此為二元君主國(Duale Monarchy),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國平起平坐,由奧地利皇帝同時兼任匈牙利國王,除了外交、國防由兩國共同處理外,匈牙利擁有獨立的政府與國會。

1848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任命奧斯曼(Georges-Eugene Haussmann)負責巴黎的重建,將首都重新規劃整修,成為歐洲的繁華大都會,奠定了今日巴黎市的輪廓。約瑟夫有見及此,也依樣葫蘆,大刀闊斧地推行首都維也納的重建計劃,意圖把維也納改造成金碧輝煌、華燈璀璨的大城市,以彰顯帝國的威名與榮耀。1870年,他下令擴建宮殿霍夫堡(Hofburg),同時建設一條環繞舊城區的大道,稱為環城大道,並沿著大道興建大量新建築,以配合新都市的發展。

Hotel Bristol 08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劇院,華美如瑤台瓊室,精緻如鬼斧神功。

儘管時光荏苒、歲月無情,維也納今天依然是風姿綽約、風韻猶存。沿著環城大道緩緩而行,仍可發思古之幽情,遙想帝國的昔日風華與光榮歲月。在湛藍的天空陪襯與艷陽的照射下,大道兩旁的帝國建築更顯雍容華貴。沃蒂夫教堂(Votive Church)立面的新哥德式風格(Neo-Gothic)尖塔直插雲宵,歌頌上帝對帝國的眷顧和庇佑。城堡劇院(Burgtheater)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都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劇院,華美如瑤台瓊室,精緻如鬼斧神功。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的金色大廳,顧名思義,內裡金碧輝煌,閃閃生輝,是世界最華麗的音樂廳。

Musikverein 09

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的金色大廳,顧名思義,內裡金碧輝煌,閃閃生輝,是世界最華麗的音樂廳。

為了向公眾展出帝國的龐大珍藏品,皇帝下令興建藝術史博物館(Art History Museum)和自然史博物(Natural History Museum)。兩者外形如出一徹,在瑪麗亞特蕾沙廣場(Maria-Theresien-Platz)相對而視。這兩座博物館仍在運作,藏品之豐富令人咋舌。新古典主義風格(Neo-classical)的國會大廈(Hohes Haus)氣勢磅礴,正中央仿希臘神殿的三角楣飾(Pediment)和哥林式(Corinthian order)柱,還有向左右兩側無限伸展的柱廊,象徵帝國的無上權威。環城大道上的著名地標還包括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新校舍、帝國酒店(Hotel Imperial)、市政廳(Rathaus)、郵政儲蓄銀行(P.S.K.)等。

山雨欲來風滿樓。1889年,皇子魯道夫(Rudolf)與情婦在維也納市郊殉情自殺,9年後,皇后伊利莎白(就是那位著名的西西公主)遭遇意大利分離份子行刺而香消玉殞,皇帝大受打擊,帝國的未來蒙上陰影。

雖然如此,老百姓仍在夜夜笙歌、觥籌交錯。對普羅大眾而言,危機是遙不可及之事,他們依舊陶醉在一片歌舞昇平中。不僅維也納,當時整個西歐社會也是如此。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是西方的美好年代(Belle Epoque)。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新學術思想百花齊放、文化藝術界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維也納是世界的音樂之都,馬勒(Gustav Mahler)、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等長期活躍於此,其中小史勞斯的藍色多惱河更是家傳戶曉。每當華燈初上,夜幕低垂,圓舞曲悠悠奏起,舞廳內賓客翩翩起舞,餐館裡觥籌交錯。奧圖·華格納(Otto Wagner)的作品成為新時代的建築典範。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吻》(The Kiss)、《朱蒂斯》(Judith I)等鑲金繪畫令世人驚艷。以席勒(Egon Schiele)為代表的表現主義藝術蔚為風潮。

不過,眼前僅是浮光掠影、暫借繁華。輝煌與黑暗、 繁榮和淪亡、強盛及衰落,僅是一紙之隔。

P1090082

為了向公眾展出帝國的龐大珍藏品,皇帝下令興建藝術史博物館和自然史博物。兩者外形如出一徹,在瑪麗亞特蕾沙廣場(Maria-Theresien-Platz)相對而視。這兩座博物館仍在運作,藏品之豐富令人咋舌。

借用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小說《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的開場白:這是最好的年代,這是最壞的年代。這是智慧的世代,這是愚蠢的世代。這是信仰的時代,這是懷疑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這是絕望的冬天。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正前往天堂,我們正前往相反的地方。(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末年汴梁的繁華景象。畫中的汴京城內商舗酒肆林立,八街九陌,縱橫交錯。市集人喧馬嘶、接踵摩肩、熙來攘行,一片民康物阜、太平盛世之象。不過,盛世暗藏憂患,危機躲在安逸背後。無人料到,金人於數年後揮軍南下,鐵蹄錚錚,汴京城淪陷,宋徽宗欽宗二帝被攄,宋室丟了半壁江山,繁華夢落。

1913年,霍夫堡新冀(Neue Burg)落成。建築物呈弧形形狀,氣勢磅礴但不失古典幽雅。皇宮前豎起了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的雕塑像。此君並非等閒之輩,他曾出任帝國元帥,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曾評選他為古今七大軍事天才之一。當年在他的帶領下,奧軍屢戰屢勝,帝國走向鼎盛。工匠把他雕琢得雄姿英發,勒馬揚威,似在歌頌奧地利國力強盛,睥睨天下。

Hofburg_Neue Burg_Statue of Prince Eugene of Savoy 03

皇宮前豎起了歐根親王的雕塑像。此君非等閒之輩,他曾出任帝國元帥,拿破崙曾評選他為古今七大軍事天才之一。當年在他的帶領下,奧軍屢戰屢勝,帝國走向鼎盛。工

可惜,一切都是夕陽餘輝、西風殘照。最後的華爾滋已經奏起。

秦始皇的萬里長城、隨煬帝的大運河、沙賈汗(Shah Jahan)的泰姬陵(Taj Mahal)、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的天鵝堡(Neuschwanstein Castle),這些歷史上的偉大建築工程,無不展現君主的野心和氣魄。諷刺的是,當這些工程竣工不久,惡運就隨之而來,要不君主被廢黜,更嚴重的就是國家覆亡。

倒不是說那些宏偉巍峨的建築工程掏空了國庫而拖跨國家,而是當統治者因瓊樓玉宇、雕欄玉砌而自我陶醉時,為金城湯池、銅牆鐵壁而得意忘形時,災難已迫在眉睫了。國家根基腐朽,民心思變,大廈將顛,更華美的建築,更堅固的城牆也於事無補。

清朝康熙在位時,曾有邊關將領建議修補長城,他卻不以為然,說:「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在康熙心目中,真正長城不在邊境,而是在民心。

1914年,皇儲弗朗茨·費迪南(Franz Ferdinand)與皇妃在撒拉熱窩被狂熱民族主義份子行刺雙雙身故。帝國向屬國塞爾維亞施壓,要求撒底調查事件不果。皇帝約瑟夫為了帝國的面子和尊嚴,向塞爾維亞興師問罪,獲德國支持。英、法、俄等國因各自利益而支援塞爾維亞。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正式燃起。

皇帝和大臣們的眼睛,已經被華麗的宮殿、宏偉的都市建設矇蔽了。他們未能認知,奧匈帝國已是一隻紙老虎。國防經費不足、裝備落伍、武器匱乏、將帥不和、士兵缺少訓練、隊伍組織鬆散、紀律渙散,更要命的是奧匈帝國軍隊語言、民族繁多,溝通困難,導致指令難以下達。奧軍在戰場屢敗屢戰,儘管有德軍苦苦支撐,最後仍難逃戰敗厄運。

1918年,大戰結束,參戰國簽署聖日爾曼條約,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從奧匈帝國分拆,帝國正式解體,從此退下歷史舞臺。約瑟夫尚算幸運,生前可以看到環形大道完成,而又在戰事結束前兩年與世長辭,看不見帝國的滅亡,也不用當亡國之君。

詩人桑塔那亞(George Santayana)曾説:「無法記得過去的人是注定要重蹈覆轍的。」(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doomed to repeat it.)1938年,奧地利和納粹德國合併。同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果,歷史重演,奧地利又成為戰敗一方,再一次換來慘痛回憶。

1955年,奧地利向世人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

Ringstrasse 12

或許,經過多次歷史教訓,維也納市民覺得珍惜現在擁有,享受平靜平淡的生活比爭強好勝更重要。

今天的奧地利,已告別了逐鹿爭雄的日子。

今天的奧地利,已遠離了波瀾狀闊的歷史。

今天的奧地利,國土面績僅有奧匈帝國時期的八份之一,比葡萄牙、希臘、匈牙利還小,是名符其實的蕞爾小國。

今天的奧地利,是全球最富裕國家之一。2015聯合國發表的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全球最快樂國家排名,奧地利排第13位。不少有關全球最宜居城市的調查,維也納長踞三甲。

1995年,維也納政府奪得世界博覽會主辦權,後來因眾多市民反對而告吹。2013年,維也納政府就應否申辦2028年奧運而舉行全民投票,被高達七成多的投票者否決,主要原因是市民擔心舉辦奧運會對政府財政帶來厭力。或許,經過多次歷史教訓,維也納市民覺得珍惜現在擁有,享受平靜平淡的生活比爭強好勝更重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延伸閱讀:《美麗與哀愁──美泉宮的金枝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