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路城的故事(上):秀吉的十日奇蹟

位於兵庫縣的姬路城天守是日本現全的十二座天守之一。所謂現存天守,是指從江戶時代或更早保留自今的天守,全國現今僅餘十二座。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日本全國曾經出現無數大大小小的天守,但大部份都因天災或人禍而成為頹垣敗瓦、 斷垣殘壁,有的甚至灰飛煙滅。不少名城(如大阪城、名古屋城及熊本城)的天守都是近數十年在瓦礫堆上,利用現代建築方法重建。唯獨是該十二座現存天守,依然沿襲古代傳統方式保養至今,彌足珍貴,極具文化價值。
 
姬路城在二次大戰期間曾被徵用為日軍軍營,因此一度成為美軍轟炸目標,但僥倖逃過一劫。大難不死,必有後福,1993年,姬路城成為日本第一批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古蹟。
 
從姬路火車站北面出口,沿著一條筆直的大路往北走,約15分鐘便來到姬路城外圍城郭。
 
城郭被護城河圍繞。護城河,顧名思義,就是用作保護城郭,令攻城敵人難以跨越。曾在書本上看到,從前城垣的守衞會在河上飼養水禽如鴨、鵝、鴛鴦等,當有敵人或間碟俏俏潛入水中,水禽受驚動,守城士卒便馬上知道有人潛入,可以及時作出追捕。換言之,水禽充當了護城守衞,妙哉!
 
跨過城橋,入了正門口,放眼遠眺,便是背靠藍天的姬路城天守,不禁想起唐代詩人壬勃的《膝王閣序》:「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姬路城有白鷺之城之美譽,應該是形容那座傲然屹立的天守,如同正一頭正蓄勢待發,準備展翅高飛的白鷺。
 
姬路城曾經因為整修而關閉長達五年。到訪姬路城之時適逢重新開放,整座天守變得白愷愷,宛若粉妝玉琢的婌女。這位貴婦,雖已告別了花樣年華,沒有年輕時的裊娜娉婷,卻變得雍容大度,她少了一分清雅脫俗,但多了一分風致韻絶。無論像白鷺或婌女,都難以相信這是一座軍事建築。
  
P1110891

沿路的石灰牆上有不少洞孔(稱為狹間),守城士兵可以透過洞孔,用弓箭、火槍射擊位於牆外側的敵人。

通往天守的路蜿蜒曲折,地勢連綿起伏,而且要經過重重城門。這樣的結構是為了拖慢敵方進攻,消耗其體力並有利夾道守城士兵對付入侵者。沿路的石灰牆上有不少洞孔(稱為狹間),呈不同形狀,守城士兵可以靠在牆的內側,透過洞孔,用弓箭、火槍射擊位於牆外側的敵人。城門上每扇窗戶都鑲嵌上窗框,其作用和牆上的狹間大同小異,守方可以透過窗框縫隙用箭或槍攻擊敵軍。

DSC03968

城門上每扇窗戶都鑲嵌上窗框,守方可以透過窗框縫隙用箭或槍攻擊敵軍。

姬路城始建於1346年,原本屬於赤松氏,後來小寺氏和黑田氏先後成為城主。剛開始時,城中未有任何天守。要到十六世紀末,才出現第一座天座。下令建築天守者,就是我經常提及的羽柴秀吉(豐臣秀吉)。秀吉和姬路城的關係不止於此,這裡更是他王者之路的起跑點。
 
秀吉出身於普通的農民家庭,投靠尾張國的織田信長後表現出色,嶄露頭角,更成為信長麾下最具實力的將領之一。
 
天正五年(1577年),秀吉奉信長命出征中國地方(今日本本洲西部)當時姬路城由黑田官兵衛充當城主。官兵衛仔細分析當時天下形勢,他看出織田家勢力如日中天,遲早會統一天下,為了家族利益,還是早日歸降方為上策。1580年,官兵衞投靠了秀吉,成為其軍師,更獻出了姬路城,成為後者遠佂中國的根據地。秀吉進駐姬路城後,他指派官兵衞建築了城中第一座天守。本過,官兵衞所築,乃一座三層天守(下圖右),而非今日所見的五層天守(下圖左)

 

P1110794 (2)

官兵衞所築三層天守(右)與及今日所見的五層天守(左)。

天正十年(1582年)是秀吉人生轉捩點的一年。 當年五月,他在備中地區征討毛利氏的高松城(岡山縣岡山市北部)。由於戰況激烈,他去信要求主公信長增援。

 
六月四日晚上,正在大營等的秀吉收到一則令他難以置信的消息:兩天前,織田家家臣明智光秀叛變,信長命喪京都本能寺!(史稱本能寺之變,請參閲拙文《織田信長(下):本能寺驚變》)這消息令秀吉如同五雷轟頂,過了半响,方回過神來。秀吉下令封鎖消息,並開始思索往後行動。當刻,無數問題湧上心頭,令他陷入深思:他應該繼續攻城還是早日退兵?假如退兵如何在敵境內確保全身而退?應該退守或其他地?誰會成為織田繼承人?他今後有何去何從?今後每一步,都關乎家族生死榮辱,所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他必須慎重考量。
 
倏然間,腦海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膽想法:趁現在群龍無首,如果馬上趕回京畿重地,討伐光秀,說不定可以借機奪取天下!有所決定後,他馬上和官兵衞等幕僚商議對策,並擬定了後世稱為「中國大返還」的行動。
 
六月五日,秀吉一方面暗地裏部署撤退,另一方面,故意擺出強硬姿態,派遣使者和毛利氏和談。他要演一場戲來迷惑毛利氏,令對方認為自己得到好處才鳴金收兵。因此,他開出的和談條件要拿捏得分寸不差。假若條件太寛鬆,對方容易起疑心,從而猜出他是後方生變才急於退兵。反之,條件太苛刻,對方不答充,只會令和談疆持。夜長夢多,如果對方獲悉信長身亡,必定派兵圍剿。
 
看來命運之神是站在秀吉這方,雙方很快達成和談協議。根據和議,毛利氏要割地賠償,而且高松城城主清水宗治切腹自盡。
 
六月六日,秀吉率軍撤離備中。整個撤退過程,須快而不急。一方面,時間緊迫,他必須趕快回到姬路城,然後再出兵討伐光秀。另一方面,他的行軍必須有條不紊,不能讓毛利氏看出破綻。要不然,對方察覺自己是急於趕回後方,必會派兵追趕,到時將會異常兇險。為安全起見,他指派同母異父弟羽柴秀長和官兵衛殿後,以防毛利氏追擊。
 
六月七日,眾人安全返扺根據地姬路城,秀吉總算鬆了一口氣。返回城後,他向大軍發佈信長死訊,並吩咐下屬做好出征準備。他同時下令將姬路城所有物資、糧食、錢財,賞賜予所有將士。眾人士氣大振,振臂吶喊,誓言要手刃敵人。
 

DSC04008

姬路城有白鷺之城之美譽,應該是形容那座傲然屹立的天守,如同正一頭正蓄勢待發,準備展翅高飛的白鷺。

這幾天以來,除了忙於扶兵厲馬,秀吉也展開聯絡工作。由於信長和其繼承人兼長兒信忠同日命喪京都,織田家頓時群雄無首,眾家臣驚魂未定。大家都按兵不動,靜觀其變,只有秀吉最快作出行動。他首先去信丹羽長秀及池田恆興,告知二人,自己打算率領將士,為主公信長報仇,並向二人曉以大義,要求派兵支持。丹羽長秀是織田家最具資歷的家臣,備受尊敬。池田恆興也是老臣子,其母更是信長乳娘,和信長是乳兄弟。(順便一提,這位池田大人的後代日後成了姬路城城主)二人收到秀吉請求後,皆同意派兵支援。
  
另外,秀吉也假稱信長依然在生,以穩住各路人馬。由於信長屍身早已在大火中燒為灰燼,光秀未能提供信長身故的証據。眾家臣非常懼怕信長,收到秀吉來信時,都「寧願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儘管光秀邀請各方加盟,大家都以為信長未死,無人敢輕舉妄動,投靠光秀。
 
秀吉也聯絡了光秀的家臣細川藤孝和筒井順慶,向二人陳述厲害,希望二人加入討自己一方。最後藤孝削髮為僧,順慶按兵不動,秀吉遊說工作未能成功,但總算也去了光秀的左臂右膀。
 
六月九日,秀吉領兵從姬路城(距京都約100公里)出發,開始踏出他的王者之路。
 
同日抵達明石城(距京都約80公里)
 
六月十一日,抵達尼崎城(距京都約45公里)
 
六月十二日,抵達山崎(今大阪府三島郡島本町,距京都市中心約10公里)
 
六月十三日,山崎之戰爆發。開戰數小時後,光秀節節敗退,被迫落荒而逃,在逃亡期間被附近村民所殺。
 

DSC03965

姬路城是秀吉王者之路的起點。

讓我們總結秀吉在「本能寺之變」後的表現。他得知信長身故後,馬上和毛利氏言和,結束西邊戰事,迅速地將調動隊伍,趕路200公里 ,從備中直奔京畿,在山崎開闢東邊戰塲,解決了光秀,前後僅用了10天時間。秀吉的個人決斷力與其部隊之機動力,令人咋舌。他所創造的「中國大返還」奇蹟,不但空前,也應該是絶後。
 
秀吉在抵達山崎戰場前,早已作出週全部署。首先,他從姬路城出發前犒賞三軍,令將士們士氣大振。二,情報戰方面,發佈了信長在生的虛假消息,令到各方人馬不敢投靠光秀。三,在外交層面,他既成功得到友軍加盟,增強己方實力,又孤立了光秀,令他幾乎得不到任何援軍。四,秀吉的通訊工作亦同樣出色,有效聯絡各地家臣,他的盟友在開戰前陸續到達,令其聲勢大增。五,秀吉也做足宣傳工作,強調自己是為主公復仇的正義之師,而對方是叛軍,氣勢上強弱立顯。最後,秀吉行軍之迅速令對手大吃一驚,心理上又贏一仗。
 
山崎之戰爆發前夕,秀吉的兵力,聯同各方援軍,總人數超過40,000。至於光秀,則介乎13,00016,000人。秀吉有兩倍以上的兵力優勢。
 
古今所謂名將,必須懂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道理,不單要具備臨敵應戰的才幹,更加重要的,是在戰前已經造就有利的局面。秀吉在決戰前,不論情報、外交、通訊、輿論、心理、兵力各方面都經過慎密安排,難怪最後能贏得漂亮一仗。
 
憑藉替信長復仇,秀吉成為織田家擁有最高聲望兼最具話語權的家臣。往後兩年,他剷除異己,差不多接收了信長生前所有領土。
 
天正十四年(1586),天皇賜姓「豐臣」。
 
天正十九年(1591),豐臣秀吉統一全國。
 
秀吉能夠成為天下之主固然有幸運成份,若果信長不是突然身故,他絶不可能取而代之。不過,幸運之神只會降福於有備而來之人。信長遇害後,衆家臣都不知如何處理突如其來的局面。只有秀吉,率先採取行動。他冒著被毛利軍追撃的巨大風險,毅然決定將軍隊掉頭,火速退回姬路城。重整軍容後,他率兵趕到京畿,在山崎迎戰明智光秀,替主公報了仇。秀吉的果斷的行動,為他贏得廣泛支持,令他日後主宰天下打穩基礎。因此,他最後贏得天下也是實至名歸。(有關更多豐臣秀吉的故事,請閲讀:《梟雄的輓歌》)
 
 

 

參考書目:
詹慕如譯,三浦正幸。《日本古城建築圖典》,台北:商周,2008。

林明德。《京都歷史事件簿》,台北: 遠流,2010

織田信長(下):本能寺驚變

承續上篇,時間來到天正十年(1582年),即安土城天守竣山3年後。此時,織田信長已經撑握半壁江山,其強敵也已一一倒下,天下統一只是早晚問題。

可是,歷史告訴我們,當人越來越成功的時候,危機也悄悄迫近。

五月十五日,信長位於大本營安土城,當天他收到愛將羽柴秀吉(豐臣秀吉)來信。後者正擔任西征司令官,領兵進攻備中國的高松城(今岡山縣岡山市以北)。由於戰情陷入膠著,秀吉去信請求增援。有見及此,信長命令家臣明智光秀帶兵支援秀吉,而他自己隨後也從安土城動身,打算親赴前線督戰。

二十六日,由明智光秀率領的13,000名援軍進駐丹波龜山城(京都以西約20公里)。

二十九日,信長率領近百名侍衛抵達京都,留宿本能寺。他打算在京都停留數天,再前往高松城。無人料到,數天後,居然發生了震驚天下的「本能寺之變」,歷史從此改寫。

寺町通03

寺町通商店街上,每日熙來攘往,街上兩旁有速食餐廳、咖啡室、糕餅店、服裝舖、工藝品店、畫廊、二手書店,應有盡有。

京都市中心有一條名寺町通的步行商店街,從南到北,南至四條通,北至御池通,全長不足一公里。 街道蓋有頂棚,不用擔心日曬雨淋,加上汽車不準行駛,購物非常方便。此類步行商店街遍佈日本各大小城市,經常去日本旅遊的朋友不會感到陌生。

寺町通商店街上,每日熙來攘往,街上兩旁有速食餐廳、咖啡室、糕餅店、服裝舖、工藝品店、畫廊、二手書店,應有盡有。

本能寺座落這條繁華商店街的北端。在京都這座千年古都內,大小寺廟林立,差不多三步一小寺,五步一大廟,行人很容易和這座寺廟察身而過。

寺町通_本能寺11

原本的本能寺早已在天正十年那場巨變中燒為灰燼,寺町通上的這座本能寺是後來搬遷重建的。

不過,這處並非「本能寺之變」的事發地點。原本的本能寺早已在天正十年那場巨變中燒為灰燼,寺町通上的這座本能寺是後來搬遷重建的。

天正十年六月一日,信長身在京都。

同日下午,光秀軍從龜山城出發。當時,秀吉在龜山城以西200公里的備中高松城作戰。按常理,光秀要前往支援友軍,自然是往西邊去。可是,他卻反其道而行,前往東邊,目標更非高松城,而是京都本能寺。他正要策動一場驚天動地的叛變!

電影《臥虎藏龍》中,李慕白說得好:「江湖裡臥虎藏龍,人心何嘗不是?」

當時,織田家的軍團正分散各地征伐中。除了秀吉在備中外,柴田勝家、丹羽長秀、攏川一益等家臣正在日本各處作戰。

自古以來,散兵力作戰是兵家大忌。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德軍就因為同時間在東歐和西歐開闢戰線最終被拖垮。當然,有多年作戰經驗的信長是不會犯下這種低級錯誤。能夠同時間應付四至五條戰線,反映出織田家是如何強大。但是,正因為如此,京都出現了防衞真空。

六月二日,凌晨,京都近郊明月當空,萬籟俱寂的漆黑大地上,倏然湧現一條巨大火龍。原來是光秀的人馬,在黑夜中提著火把而來。光秀高喊:「敵人在本能寺!」眾人直奔本能寺,火龍張牙舞爪撲向獵物。

才一會兒功夫,光秀的13,000將士已闖入京都中心,轉瞬間,本能寺已被圍得水涉不通。儘管本能寺四周設有土壘和壕溝,但面對這支能征善戰的部隊,也是形同虛設。強敵當前,信長一方趕緊迎戰。火光將本能寺一帶染得通紅,光秀一聲號令下,將士們前仆後繼,頓時殺聲震天,刀光劍影。

信長的侍衛們忠心護主,人人拚死抵擋,無奈敵眾我寡,他們一個又一個倒在血泊中。

13,000人圍困100人,人多的一方有備而來,相反,人少的一方事前毫無防範。沒有懸念。

據說,信長獲悉是光秀領兵造反後,自知沒有逃生機會,僅淡淡說了一句:「情非得已!」身陷絶境,依然處之泰然,不愧英雄本色。信長令人放火,然後走入內堂,切腹自盡,結束了他的傳奇一生。這位戰國天才和他的皇圖霸業,一併被本能寺的大火吞噬。當日,信長的長男織田信忠也身在京都,他本打算前往本能寺支援父親,最後也被叛軍圍攻而自殺。

「本能寺之變」是日本史上最著名的政變事件,歷史的軌跡從而改變。信長喪生後,以秀吉為首的織田家家臣出兵討伐叛變者。(請參閱拙文《姬路城的故事(上):秀吉的十日奇蹟》)六月十三日,即事變後十一天,明智光秀兵敗天王山(京都西南方),在逃難中被附近村民所殺。

同年,那座傲踞琵琶湖、睥睨天下的安土城天守也被燒毀。原因未明,一般的説法,是信長的二男織田信雄收到父親身故的消息後,大受刺激,放火燒城。

為何明智光秀要策劃本能寺之變?有人認為,信長對下屬異常嚴厲,屬下犯錯他毫不手軟,他曾多次當眾羞光秀,令其懷恨在心。除了私怨外,兩人性格和信念也是南轅北轍。信長桀敖不馴、目空一切、而且處事橫行無忌。無論是天皇或幕府將軍,他都不放在眼內。他的抱負是建立新體制,創造新社會。借用老毛的詩句,信長是位「敢教日月換新天」之人。相反,光秀是一位風度翩翩、溫文儒雅之士,他以維護舊有社會秩序和守護傳統價值觀為己任,當然不能容忍信長的所作所為。也有歷史學家認為,光秀是受人指使,幕後黑手可能是天皇一族、前將軍足利義昭、德川家康、羽柴秀吉,眾說紛紜。距今四百年歷史的迷霧仍有侍撥開。

寺町通_本能寺01

本能寺座落這條繁華商店街的北端。在京都這座千年古都內,大小寺廟林立,差不多三步一小寺,五步一大廟,行人很容易和這座寺廟察身而過。

寺町通本能寺寺內有信長的墓碑,讓人憑弔。不過墓是空的,因為信長屍身早已在政變當日燒毀。另一說法是葬在京都阿彌佗寺。寺內有還有一座寶物館,展出少量信長的遺物。事變7年後,秀吉統一了天下,他安排在寺町通上重建本能寺。不過,這座寺廟也是多災多難,約三百年後,它又被另一場大火焚毀。現在的本能寺是在上世紀初重建。

從本能寺大門沿著寺町通往南走,然後右轉蛸藥師通往西走。過了蛸藥師通和西洞院交义口,正是當年原本能寺的所在地,一代雄主織田信長,就是命喪於此。

「人間五十年,與天下互相比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長生不滅者乎?」這是信長生前最愛吟唱的一節曲詞。第一次看到此段文字,馬上想起曹操的《龜雖壽》,詞曰:「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曹操和信長,皆認為人生苦短,但他們不怨天尤人,也沒向命運俯首屈服。相反,他們試圖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偉大的抱負,如同黑暗大地上的火焰,不斷燃燒,直到成為灰燼。二人同樣為了終結那紛擾的亂世而奮鬥一生。最後,二人都未能遂願,曹操兵敗赤壁,功貫一虧,信長命喪本能寺,壯志未酬。不過,二人的奮鬥故事,牽動了人們的內心,鼓勵後人去追求夢想。

本能寺跡03

「人間五十年,與天下互相比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長生不滅者乎?」

往事數百戴,有曰繁華若夢,刀光劍影又何嘗並非如夢?那本能寺舊址上建了一座護老院,附近是毫不顯眼的民居,街道冷冷清清,與繁囂的寺町通商店街成強列對比,難以想像這幽靜之處曾是腥風血雨、火光熊熊之地。

本能寺跡09

那本能寺舊址上建了一座護老院,附近是毫不顯眼的民居,難以想像這幽靜之處曾是腥風血雨、火光熊熊之地。

城市裡每條街巷阡陌都有故事,有待我們去發掘、細看、傾聽。每趟旅行,我都會去尋覓當地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是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詩史傳奇,或者是恆久雋永、感人肺腑的傳說典故、甚至是令人忍俊不禁、會心微笑的趣聞逸事等。每當發現新故事,不由得感到悸動。

我去旅行,就是為了尋找這份悸動。

 

 

 

 

 

參考書目:
林明德。《京都歷史事件簿》,台北: 遠流,2010。

《日本戰國風雲》系列文章
《櫻花夢落大阪城》
《阿初的遺憾》
《將軍夫人傳奇》
《第一夫人的最後歸宿》
《織田信長(上):夢迴安土城》
《織田信長(下):本能寺驚變》
《姬路城的故事(上):秀吉的十日奇蹟》
《姬路城的故事(下):悲情公主千姬》
《梟雄的輓歌》

織田信長(上):夢迴安土城

安土城位於日本滋賀縣琵琶湖東邊。從京都站乘搭JR火車約45分鐘,便可到達安土站,車站旁邊有安土城郭資料館。乘搭計程車,約10多分鐘,便到山麓。安土城天主信長之館和滋賀縣立安土城考古博物館在山麓不遠處。由於整座安土城早已焚毀,登山前最好先參觀這兩座展館與及車站旁的資料館,時間不足也要三揀其一。即使不曉日語,僅觀看展出的模型、地圖、繪畫、考古文物,對於了解這段歷史,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DSC09929 (3)

安土城是織田信長下令興建,城內天守是日本歷史第一座天守,揭開了日本建築史的新一頁。

安土城是織田信長下令興建,城內天守是日本歷史第一座天守,揭開了日本建築史的新一頁。其建築之宏偉與及工程之龐大曠古未有,當今日本名城如大阪城、名古屋城、熊本城、姬路城等,都是沿襲安土城天守加以改良。

織田信長何許人也?他是日本戰國時代最偉大的武將、政治家、軍事家,後世更有人認他是革命者。

一切要重頭説起。

日本戰國時代是烽煙四起、英雄輩出的年代。

日本戰國時代也是弱肉強食、朝不保夕的年代。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江山代有人才出,這個亂世,總有人要來收拾殘局。

天文三年(1534年),織田信長生於尾張國(今愛知縣西部,名古屋一帶)。年幼時衣著奇異、行為荒誔,旁人譏笑為「尾張的大傻瓜」。天文二十年(1551年),父親逝世後,信長接任家督之位。令人吃驚的是,這名傻瓜繼位後,嘎然脫胎換骨,他勵精圖治,數年後統一了尾張。究竟他是裝傻充愣,韜光養晦?還是父親身故才大徹大悟,痛改前非?這就不得而知了。

永祿三年(1560年),信長率領三千名士兵,在桶狹間(名古屋附近)發動奇襲,擊敗了兵力約二萬五千人的強敵今川義元,震驚天下,史稱桶狹間之戰。

DSC09872

看那天守模型,便可想像,當年那安土城定然是外觀氣勢恢宏、巍峨雄渾,展現出君臨天下、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勢。

永祿十年(1567年),信長攻陷了稻葉山城,將附近一帶改名岐阜。「岐阜」二字源於中國,「岐」是指陜西省的岐山,當年周文王以此為根據地,起兵伐商,終成一代大業。「阜」是山東省曲阜,乃孔子故鄉。信長的抱負不言而喻。此名沿用至今,乃日本岐阜縣岐阜市名字由來。

 
幼年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連環圖,令我愛不釋手。尤其崇拜那些百戰百勝、用兵如神的名將,他們只須略施小計,如連環計、反間計、空城計,便將敵人打到落花流水。長大後,看得書多了,才知事實並非如此簡單。要戰必勝、攻必取,除了陣前調兵遣將,更重要是戰前的準備工作,武器、糧餉、物流、情報、工事等,缺一不可。隨著領土不斷擴大,會面對不少管治方面的難題,如治安、稅收、貿易、人事錄用、戶口調查、土地分配、市鎮開發等。前線要臨敵應變,後方更要運籌帷幄。欲擴大版圖,既有賴強大的軍事力量,更要依靠有效的地方政策。
 
信長能夠在郡雄逐鹿下脫穎而出,除了有堅強的意志、驚人的魄力、偉大的抱負,更要加上超前的戰略思想和卓越的宏觀視野。以下略述信長政權所推行的政策。
 
戰國領主普遍採用兵農合一的政策。所謂兵農合一,是指老百姓平日打理農務,當戰事發生,就要被領主徵召服役。因此,那個年代很多士兵是兼職的。信長則推行兵農分離,種田的專心種田,當兵的專注當兵,換言之,軍人從兼職轉為全職。好處有四點:其一,全職軍人比兼職軍訓練更充足更善戰。其二,職業軍人大都是沒有房產土地的百姓,他們的收入和財產多寡全賴戰場上的表現,因此他們比兼職軍人更拼命。其三,由農民兼職的軍人僅能在插秧苗後和收割前農閒時間徵調,兵農分離政策下,軍隊調動,不會被農季影響,靈活得多。其四,農民大都和土地有不可分割的情感,他們的家庭、親人、土地財產都在家鄉,戰事持續或遠征時容易出現思郷思鄉情緒,相比之下,職業軍人則較少牽掛,可以全心全意投入。
 
DSC09829 (2)

室內塗上金箔,牆壁和拉門上有花草鳥獸、中國聖人賢哲的彩繪,如同天上宮闕,金碧輝煌,美輪美奐。

戰國時代,市集被寺廟控制,商人必須繳付費用,方可在市集販賣貨品。另外,他們還要加入行業公會,方可得到經營權。一般公會排他性強,門檻頗高,商人假如沒有家族世代相傳的公會會籍,必須付出高昂入會費。由於群雄割據,各地土豪劣紳在領地設置重重關卡,商品都要繳付過路費方可通過。各類型的苛捐雜稅,嚴重阻礙商業和貿易發展。信長破舊立新,推行樂市樂座政策,商人只要繳交少許營業稅,便可在經商,推動工商貿發展,其領地更繁榮更富裕,稅收自然增加。
 
信長知人善用,別具一格,和同時代講究門第輩份出身的人事任命大相徑庭。他和三國的曹操非常相似,「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信長手下最著名莫過於豐臣秀吉(延伸閱讀:《梟雄的輓歌》)。秀吉原本是出身寒微的農家子弟,在織田家效力,被信長賞識,從下級軍士成為遠徵軍司令,後來更成天下霸主。如果不是信長慧眼識英雄,秀吉也不會成為天下人,此乃後話。 


時光荏苒,天正七年(1579年),信長移居剛竣工的安土城。從他剛攻陷稻葉山城到移居安土城期間,信長領兵浴血奮戰、東征西討、南攻北伐,強敵如朝倉氏、淺井氏、武田氏、長島氏、六角氏、比叡山延曆寺、石山本願寺一一被擊敗,織田軍進駐京都,將軍足利義昭被廢,天皇也牢牢掌握在手。信長已成為全國最有權勢的將領,無人能及。

安土山高約二百米,安土城天守便座落上山頂上,山麓下有民居。天守五重六階,「重」與「階」同為層數的意思,「重」為外觀上的層數,「階」則為內部的層數。換言之,從外表看,天守樓高五層,但內裏有六層,再加上地面下也有一層,所以室內一共七層。看那天守模型,便可想像,當年那安土城定然是外觀氣勢恢宏、巍峨雄渾,展現出君臨天下、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勢。室內塗上金箔,牆壁和拉門上有花草鳥獸、中國聖人賢哲的彩繪,如同天上宮闕,金碧輝煌,美輪美奐。

 

DSC00427

從山麓沿著陡峭石階拾級而上,走走停停、停停看看。路上行人絕,山腰上曾經是信長家臣居所,現今剩下殘存的石垣與及石階。

從山麓沿著陡峭石階拾級而上,走走停停、停停看看。路上行人絕,山腰上曾經是信長家臣居所,現今剩下殘存的石垣與及石階。沿路看見換上紅妝的楓樹,不禁心忖,當年燒毀這座名城的那場大火,是否也是這般艷紅?
 

DSC00486

一晃數百年,秋風蕭瑟今又是,換了人間。滄海桑田,天守早已不復返,僅剩石垣和石礎。

半小時後,終於到達山頂上的天守遺址。安土山位於琵琶湖東岸,由此經水路到湖的西南岸,便是大津市,再往西便是京都市。當年信長在安土山築城便是基於這層戰略考慮。

 
那琵琶湖一帶的景色盡收眼廉,靛藍湖色、櫛比鱗次的房屋瓦頂、一望無際的田野。遙想信長在天守上,憑欄遠眺,指點江山,定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一晃數百年,秋風蕭瑟今又是,換了人間。滄海桑田,天守早已不復返,僅剩石垣和石礎。
 
那安土城外表固若金湯、無堅不摧,實則如同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天正十年(1582年),短短3年後,就付諸一炬。信長這名蓋世英雄,生前目空一切,如今,他的皇圖霸業,如同安土城,早已灰飛煙滅,遺下的僅有斷垣殘牆。

 

DSC00482

黃土埋藏了歷史,四周空蕩蕩的,秋風慨嘆,傾訴悲涼舆孤寂。

 

DSC00493

靛藍湖色、櫛比鱗次的房屋瓦頂、一望無際的田野。遙想信長在天守上,憑欄遠眺,指點江山,定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

夕陽殘照,我的孤影逐漸拉長。黃土埋藏了歷史,四周空蕩蕩的,秋風慨嘆,傾訴悲涼舆孤寂。

(請看下篇)

參考書目:
黃琳雅譯,武光誠著。《圖解日本戰國時代》,台北:易博士,2000。
詹慕如譯,三浦正幸。《日本古城建築圖典》,台北:商周,2008。

《日本戰國風雲》系列文章
《櫻花夢落大阪城》
《阿初的遺憾》
《將軍夫人傳奇》
《第一夫人的最後歸宿》
《織田信長(上):夢迴安土城》
《織田信長(下):本能寺驚變》
《姬路城的故事(上):秀吉的十日奇蹟》
《姬路城的故事(下):悲情公主千姬》
《梟雄的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