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他們都在維也納咖啡館

維也納的傳統咖啡館一般位於街道的轉角位置,非常容易辨認。咖啡館室內高挑而寬敞,木嶔板、吊燈、大理石面咖啡桌、深褐色木椅、紅絨坐墊、衣帽架、鑲嵌在牆上的長鏡、撞球桌、報紙架,都是常見的裝飾陳設,歲月仿似凝固,整體洋溢古典韻味,精緻而不奢華,華麗而不浮誇。

Cafe Griensteidl 03

格林斯坦咖啡館距離中央咖啡館僅一箭之地,霍夫曼斯塔是其常客。

每次去維也納咖啡館,我習慣選擇玻璃窗下的座位坐下,然後好好享受一段愜意的獨處時光,流躺在歷史長河,感受昔日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風華。

在點了單後片刻,侍應端上飲料時,同時也會奉上清水一杯,這是維也納咖啡館的特色。侍應大都是身穿白襯衣、黑褲、黑蝴蝶結、黑西服背心的中年男子。不知是否跳華爾滋日子有功,他們單手托起那放滿美點和飲料的銀盤,動作熟練、舉止優雅、步履輕盈、行動利落而不慌不忙,神態自若而昂然自得。

穿窗而入的陽光,因玻璃的阻隔而變得溫柔。金光瀉下,顆粒可見的塵埃在眼前跳躍,裊繞不斷的咖啡香,在旁伴奏的,是顧客嗡嗡的交談聲、杯碟玎璫的碰撞聲、侍應登登的腳步聲,令人愉悅。

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最愛光顧環城大道的蘭特曼咖啡館,據說他也經常在此診症。

據說歐洲第一間咖啡館是在維也納出現的。1683年,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進攻奧地利,將維也納團團包圍。波蘭國王揚三世·索別斯基(Jan III Sobieski)出兵協助,幾經辛苦,歐洲聯軍統於將奧斯曼人擊退。事後國王論功行賞。波蘭商人哥辛斯基(Jerzy Franciszek Kulczycki)曾在土耳其潛伏多時,精通土耳其語。圍城期間,他到城外打探消息,為聯軍提供了不少情報而獲得大量賞賜,當中包括大批咖啡豆,是奧斯曼人愴惶逃離中遺下的。當時土耳其人已經有飲咖啡的習慣,但歐洲人卻一無所知。由於久居土耳其,哥辛斯基知道這批咖啡豆奇貨可居,於是他便開了歐洲第一間咖啡館。咖啡館剛開張時,由於咖啡味道苦澀,不為維也納市民接受。有見及此,他在咖啡加入奶和糖,改良出不同味道的咖啡,結果大受好評。自此之後,咖啡便慢慢征服了歐洲,咖啡館如雨後春筍,遍佈歐洲各地。(延伸閱讀:《繾綣華沙咖啡館》)

以上故事可信性大有疑問,但接下來說的是真人真事。這是一場有關蛋糕的官司,也許是史上最有名的「蛋糕官司」。這場官司的主角,是維也納的薩赫(Café Sacher)和德梅爾(Café Demel)兩間咖啡館。

Hotel Sacher_Cafe Sacher Wien 03

薩赫蛋糕已成為奧地利最具代表性的食品。

話說某年某日,奧地利首相梅特涅(Wenzel von Metternich)設宴,他要求總廚師製作一款特別甜點款待賓客。豈料宴會當晚,總廚由於抱病未能現身廚房,廚房無人知曉該如何製作甚麼新甜點。既然蜀中無大將,充當先鋒廖化的就是年僅十六歳的學徒法蘭茲·薩河(Franz Sacher)。年輕人靈機一閃,創作了一款巧克力蛋糕,宴會賓客無不贊好。後來他自立門戶,開了咖啡店。若干年後,他的兒子愛德華·薩赫(Eduard Sacher)在德梅爾實習期間,將蛋糕的做法改良並寫成食譜。其後,由於家族生意蒸蒸日上,愛德華與其妻更開了飯店。

到了第三代,由於經營不善而債台高築,愛德華的兒子小愛德華將蛋糕食譜賣給德梅爾。不久之後,有投資者買下了薩赫飯店。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看來新老闆也不遑多讓。薩赫飯店的新主人控告德梅爾,指對方聲稱售賣「原創薩赫蛋糕」是侵權行為,薩赫飯店的蛋糕才是原創的。德梅爾那邊當然不服氣,於是兩家為了爭奪「原創薩赫蛋糕」(Original Sachertorte)的銜頭而對簿公堂。這場官司擴日持久,雙方各執一詞,各有理據,官司打了又打,上訴完再上訴,沒完沒了。後來,兩家都筋疲力盡,不欲再耗下去,雙方達成庭外和解,「原創薩赫蛋糕」的名銜歸薩赫那方,而德梅爾則可聲稱售賣「愛德華的薩赫蛋糕」(Eduard-Sacher-Torte)。

Cafe Demel 23

德梅爾咖啡館則以各類甜點而聞名四方,每天皆門庭若市。玻璃廚窗內的食物如藝術品精緻,各類蛋糕、水果派令人垂涎三尺。

時至今日,薩赫蛋糕已成為奧地利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奧地利人更將每年12月5日定為薩赫蛋糕日。維也納薩赫飯店樓下的薩赫咖啡館,無數老饕慕名而來。那兩層巧克力海錦蛋糕夾著杏桃果醬。蛋糕表面加上一層巧克力外衣,進食時再配上入口即溶的奶油令人難忘。德梅爾咖啡館則以各類甜點而聞名四方,每天皆門庭若市。玻璃廚窗內的食物如藝術品精緻,各類蛋糕、水果派令人垂涎三尺。

維也納位於東西歐樞紐,十九世紀末葉至二十世紀初,乃奧匈帝國首都。它既是繁榮絢麗的大都會,也成為文化藝術搖籃、民族大熔爐,甚至是情報人員溫床。那個年代,由於物質匱乏,訊息流通緩慢,娛樂場所缺乏,無數人都愛去咖啡館消磨時光。官員、富商、詩人、哲學家、學者、作曲家、記者、報館編輯、學生、革命黨人、左傾分子等,不分職業、不論富貧,都光顧咖啡館。咖啡館成了資訊中心、文化藝術沙龍、甚至是孕育新學術思潮的溫床及新人文主義甚至是革命思想的傳播地。位於維也納的咖啡館是時代的見證人,更是歷史的參與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更將維也納咖啡館文化(Viennese Coffee House Culture)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些年,維也納咖啡館文采風流。

不少文人墨客喜歡整天都待在咖啡館。那熱氣騰騰的飲料為他們乾固的靈感提供新泉源。勺子和咖啡杯的攪拌聲敲響了沈睡的創作細胞。

彼得·艾騰貝格(Peter Altenberg)堪稱是古今第一咖啡館癡。他的名言是:「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艾騰貝格從早到晩都待在他最愛的中央咖啡館(Café Central) ,他有不少作品都以咖啡館為題材。該處成為他寫作、聊天、下棋、用餐,甚至發呆的地方,後來連名片上的地址也沿用中央咖啡館的地址。今日,他的塑像每天仍然坐在中央咖啡館,和從前一樣,從早到晚都待在那裡,沒有離開。

Cafe Central 01

彼得·艾騰貝格堪稱是古今第一咖啡館癡。他的名言是:「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他從早到晩都待在他最愛的中央咖啡館。

格林斯坦咖啡館(Café Griensteidl)距離中央咖啡館僅一箭之地。霍夫曼斯塔(Hugo Von Hofmannstal) 是其常客。他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理察·施特榮勞斯(Richard Strauss)的名劇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的劇本便是由他執筆。霍夫曼斯塔也是音樂界盛事薩爾斯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的創辦者之一。

那些年,維也納咖啡館群星璀璨。

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愛光顧環城大道的蘭特曼咖啡館(Café Landtmann),據說他也經常在此診症。維也納大學位於咖啡館斜對面,佛洛伊德便是在該校取得博士學位。他的故居位於Berggasse 19號,距離咖啡館約十多分鐘步程。他自1891年定居於此,1938年奧地利與納粹德意志合拼,由於他是猶太人,不得不流亡海外。佛洛伊德的病人和朋友動用巨款把他一家從納粹手中贖回。那年,移民居倫敦,但在翌年病逝。他在維也納的故居現在已改闢成佛洛伊德博物館。

1897-1907年,指揮家兼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在維也納度過他的黃金歲月。期間,他曾出任維也納歌劇團總監和維也納管弦樂團指揮,並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他更在維也納邂逅了比自己年輕十九年的阿爾瑪·辛德勒(Ama Schindler)並結為夫妻。平日,馬勒常在帝國咖啡館(Café Imperial)打發時間,他也喜歡去佛洛依德常光顧的蘭特曼咖啡館。當馬勒婚姻出現紅燈時,也曾經請求這位心理學大師的協助。

博物館咖啡館(Café Museum)備受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人士青睞。二十世紀初,一批藝術家,因創作手法新穎奇特而表達主題又大膽前衛,被傳統頑固的學院派所排擠,於是他們自立門戶,情況類似巴黎的印象派(Impressionism)畫家。克林姆(Gustav Klimt)和席勒(Egon Schiele)二人經常常出入博物館咖啡館。席勒年紀輕輕便才華嶄露,他曾考入維也納美術學院,因為不滿學院的陳規教條而中途輟學,自立門戶。當時,克林姆早已是畫壇大師,他非常欣賞席勒這位後輩並提攜他。他不但把工作室借給席勒,還經常向買家推薦後者的作品。後來,席勒愛上了克林姆的模特兒兼情婦,克林姆非但沒有遷怒於席勒,還大方地祝福二人。不過,克林姆風流成性,情婦數之不盡,少一個也不愁寂寞。他逝世後,就有十四名女士聲稱有了他的孩子而依遁法律途徑爭奪他遺產!令人扼腕的是,1918年,克林姆和席勒竟同時患上西班牙流感而離世。

Cafe Sperl 03

落花水流,春去秋來,那些年,多少風流人物都在維也納咖啡館,留下他們的足印。

那些年,維也納咖啡館臥虎藏龍。

格林斯坦咖啡館有不少左派工人和無政府主義者,他們在館內聚會、發表激進言論,甚至鬧事。格林斯坦是托洛茨基(Leon Trotsky)生前最愛的咖啡館。托洛茨基是馬克思主義者、革命家,也是布爾什維克領袖,後來他策劃了俄國十月革命,更成為蘇聯紅軍的創辦人。托洛茨基由於思想言論不容於俄羅斯帝國政府而遠走他鄉,1907年起定居維也納,期間秘密從事革命活動,他創辦了《真理報》,並安排偷運回國。《真理報》於1908年創刋,多年後成為了蘇聯共產黨的官方刊物。托洛茨基經常流連各咖啡館,他應該也會一邊享用咖啡,一邊構思刋物內容。某程度上,可以說,維也納咖啡館孕育了《真理報》。格林斯坦咖啡館正好位於皇宮霍夫堡(Hofburg)宮門對面。皇室不就是托洛茨基這位馬克思主義者眼中的階級敵人?他經常光顧這間咖啡館不知是否巧合或有其他理由?

和托洛茨基一樣,列寧(Lenin)也因為不容於帝俄而流亡異鄉。他經常前往維也納會見革命同志,中央咖啡館是列寧常光顧的咖啡館。托洛茨基也經常在此享用咖啡。這間咖啡館的常客還包括一名工廠工人,他就是後來的南斯拉夫獨裁者狄托(Tito)。

Cafe Central 08

維也納咖啡館是時代的見證人,更是歷史的參與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將維也納咖啡館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名衣衫襤褸,手頭拮据的年輕人也經常出入中央咖啡館,他醉心繪畫卻鬱鬱不得志,和席勒一樣,他曾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皆名落孫山。年輕人後來棄畫從政,成為德意志最高領袖,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假若,美術學院的導師手下留情,接納他的入學申請,歷史的軌跡會否更改?

1913年1月,史達林在維也納短暫逗留一個月,期間,托洛茨基可能曾帶他來到中央咖啡館。也許某天上午,史達林和希特勒曾經同時,身處中央咖啡館的屋檐下,品嚐同一味道的咖啡。約二十年後,兩人成了生死宿敵,更令世界翻起滔天巨浪,然而,在維也納時,他們都未能預知自己的命運。

在維也納的日子,托洛茨基認識了出身富裕家庭的越飛(Adolph Joffe)。當時越飛正在維也納大學攻讀醫科。二人政治理念接近,托洛茨基出籌備真理報時,越飛出錢出力協助。估計二人也常在咖啡館內「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蘇俄時期,越飛主要負責外交工作。1923年,他以蘇聯駐華全權代表的身份,在上海會晤孫中山,兩人共同發表《孫文越飛宣言》,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

落花水流,春去秋來,那些年,多少風流人物都在維也納咖啡館,留下他們的足印。

下次去咖啡館,不妨左顧右盼。鄰桌那名鬍子拉碴、頭髮蓬亂的中年壯漢,他可能是一名身懷絕藝的雕塑家,若干年後,他和羅丹一樣,都會名垂青史。較遠處的寧靜角落,一名頭髮扎起馬尾,戴眼鏡,富書卷氣的妙齡少女,正在聚精會神地寫作,打算完成後參加徴文比賽。説不定,二十年後,她收取的版稅比JK羅琳更高!

《咖啡館時光》系列文章
《左岸咖啡館》
《聖馬可廣場咖啡館》
《那些年,他們都在維也納咖啡館》
《趣談明治時代的咖啡店和西洋料理》
《繾綣華沙咖啡館》 

參考書目:
弗洛里安‧伊里斯著。唐際明、林宏濤譯。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盛夏的歷史回憶,台北:商周,2014。
諾兒‧莉蕾‧費茲著。莊勝雄譯。《歐洲名人咖啡館,台北:太雅,2007。

65 thoughts on “那些年,他們都在維也納咖啡館

  1. 歐洲的老咖啡館總是有著這樣和那樣讓一代又一代人傳頌的故事。
    文化的積累實在太重要了,否則再酷炫,也只是曇花一現的用餐地點而已。

    Liked by 2 people

  2. 真想不到維也納咖啡館背後有着那麼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你到過了咖啡館,説不定在將來不遠的一天,你出版了旅遊集,成為了—位文采飛揚,深受歡迎的作家呢!:-D

    Liked by 2 people

    • 歐洲有不少歷史悠久,富文化氣息的咖啡館,流傳了不少人和事。我每次歐遊,咖啡館必在我的行程內!😊
      謝謝你的鼓勵,不一定要神采飛揚,要大受歡迎,只要有自己的作品,寫自己想寫的故事便心滿足意足了!😄

      Liked by 1 person

  3. 那些年,,,,,,,
    確實是非常迷人的一頁!
    開頭前幾段描繪的咖啡館
    真有幾分流金歲月的夢幻感
    很美的感覺!

    準備這些歷史人物資料經歷及事件想必花了很多時間
    謝謝你的分享!~~~

    這篇文章剛好讓我馬上想到近幾個月重複看的一本書
    書中有一段提及:
    只有維也納才有那種特殊的作風,
    法國人的謙和,加上一丁點德國人的憂思和淡淡的東方兼容並蓄特色。
    這本書講一位猶太人被迫流亡的故事
    此人和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也相識
    書名是褚威格(Stefan Zweig)最後的放逐

    • 謝謝你,lu
      也許我對維也納情有獨鍾,寫起來就特別的投入。我家藏書不少,找資料也不會花太多時間。😅
      我沒看過Stefan Zweig的作品,不過我知道他在德語很有名,你看過他的書嗎?介紹你看《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盛夏的歷史回憶》這本書,就是參考書目的第一本,説不定你會喜歡?😉
      “法國人的謙和,加上一丁點德國人的憂思和淡淡的東方兼容並蓄特色。"形容的太捧了!

      Liked by 1 person

      • Stefan Zweig有一篇短篇小說很有名叫"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
        我想你應該也聽過
        我當初買下這本書是衝著德語系作家及寫著二戰時期的故事,,,,
        就毫不猶豫地買了
        其實他的完整作品我看過的也不多^^"

        謝謝你介紹的書
        我想你那麼愛閱讀
        介紹的書一定也不錯
        我記下囉!

        Liked by 1 person

  4. 写得太美了。奥地利只去过一次,去因斯布鲁克。维也纳一直在计划中、不过还没有成行。看了这一篇,真的要快马加鞭去实地考察了~~
    PS. 我爱咖啡,也爱极了欧洲的咖啡馆~~

    Liked by 1 person

    • 其實我不常喝咖啡,反而紅茶就天天喝,不過我也愛極了咖啡館,喜歡尋找它們的故事,然後在裡面看看書、寫寫字,感受那逝去的時光,濡染文學氣息,也就覺得幸福了。法國的咖啡館應該也不少吧?希望你早日可以開始你的奧地利之行。

  5. 這一篇寫出了我的鄉愁~~ 我以前在維也納念過一年書,居住的公寓樓下就有兩家咖啡館。 清早上學之前,我常在咖啡館裡坐一下,讀著上課要彈的譜子,寫著樂曲分析,背誦著德文單字和句法,或是寫信給遠方的友人。 那是我第一次出國,第一次一個人過日子,少不更事,卻在維也納找到了靈魂。

    看著你分享的照片,好懷念維也納的街道和建築。 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每一堵石塊,都有長長的歷史與說不盡的故事。 即便沒有滿街的花草艷綠,維也納的街道就是有一種特別的質感,空氣中尋嗅的到濃濃的人文與藝術的氣息。 能夠孕育出這麼多音樂家、藝術家、文學家、哲學家 . .. 的城市,其深刻的靈魂在不知不覺之間就能感染人心。

    原來希特勒喜歡繪畫。 這倒是鮮為人知的一則軼事,你說的很有道哩,如果當時她如願考進了美術學校,或許減少了對政治的接觸和狂熱,歐洲的歷史可能有一點點改變。 世事就是這麼不可捉摸。

    謝謝你的書寫分享! 讓我又回到了十九歲那一年。

    Liked by 2 people

    • 原來你曾經留學維也納!難怪你的音樂造詣如此高!我從此也曾在海外留學,但其人文內涵與文藝氣息絶不能和維也納相提並論。維也納是我最愛的歐洲城市,她沒有倫敦的老態龍鍾,沒有巴黎的喧嘩熱鬧,沒有柏林的傷痕累累。可以在一個觸動靈魂深處的地方待上一年前載是一件佷幸福的事,真羨慕你!有打算回去走走嗎?

      Liked by 1 person

      • 不敢當~ 獻醜了,只是在那裏學習了兩個學期而已。 維也納是個很特別的古城,她沒有太多政治和人類野心的歷史包袱,只有音樂和人文的滋養,曾經很繁華,但是低調地孕育著藝術的厚度。 在那裏念書,除了有太多曲子練不完,要很努力地學習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壓力。

        很想回去懷舊呀! 一趟旅程彷若隔世,總覺得維也納時代的奧斯卡小姐是上輩子的事…。 哈~

        Liked by 1 person

  6. 3年前我也去了Cafe Sacher,不知为啥影响不深,只记得那天拥挤不堪,无法静心享受那杯咖啡和经典的萨赫蛋糕。。。
    倒是这回在葡萄牙波尔图的老咖啡店,品出些非一般的味。
    如你去那里,一定不要错过。
    对了,你这里的字体颜色很淡,能否调一下,谢谢咯~

    Liked by 1 person

    • 維也納有好幾家咖啡店是挺受歡迎的,最好是午飯前去
      葡萄牙沒去過,也許明年會去,先記住你所說,謝謝,你介紹的一定值得去
      謝謝你的意見,但不懂該怎麼調,先把字放大,待有空再研究…… 😦

    • Edward, 我好喜歡這篇,可能因為提及的歷史人物都是巨人,而你的文字令我想像到那些巨人都在同一cafe 下品賞過咖啡,好妙! 我很喜歡歷史/心理學/ 哲學/ 等⋯ 對於這篇我真的十分喜歡,我看了三次! 世界很妙,我對歷史特別有感覺,這些咖啡店太美妙了,咖啡店☕️依舊存在,那些巨人通通流逝了,只剩下歷史。這一代人依舊喝咖啡!

  7. 土耳其咖啡很有名氣,可以算命。我喜歡維也納咖啡,因為加了不少奶油好喝。整個歐洲咖啡館的文化就是悠閒有氣質,下午茶的甜點上咖啡,人生一大享受啊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