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紅顏蔡文姬—《文姬歸漢》的故事

上篇講述了有關《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本篇要講另一典故《文姬歸漢》。這兩個故事曾被多次改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前者人物是真,劇情是後人杜撰的,但後者的人物故事頗接近史實。

《文姬歸漢》的重心人物是東漢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她和卓文君、李清照等人齊名,是史上數一數二的才女。

且容我先闡述文姬之父親蔡邕。蔡邕君乃東漢名士,文壇領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後漢書》形容他「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廣,唯辭章、數術、天文是好」,而且「妙操音律」。有兩件趣事可佐證他「妙操音律」。第一件是有關焦尾琴的故事。某日,蔡邕來到吳郡,看見有人在燒木造飯,火堆發出唿唿聲響。忽然,他聽到聲音有異,湊前看,原來是一塊難得一件上等梧桐木正在燃燒中。蔡邕跟那位吳人討了這塊木材,回家後制了一把絶世好琴。由於從火堆抽出木材時,其中一端早已燒焦,他便取其名為「焦尾琴」,此焦尾琴更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古琴之一。

又有一天,蔡邕前往探訪友人。當去到友人家門前,屋內傳出琴聲。蔡邕聽出琴音充滿殺意,他恐有殺身之禍,於是火速離開。友人獲知此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於是前去拜訪蔡邕問個明白,後者將事情如實告之。原來當時屋內有正在彈奏,彈奏到一半,屋內有一隻螳螂正慢慢跟著一隻鳴蟬。彈琴者為螳螂著急,恐其錯失獵物,無意間,竟也彈奏出殺氣。蔡邕知道後不禁莞爾。

虎父無犬女。有父如此,文姬也是才華卓絕,她對經史子集無所不曉,而且也精於音律。宋人《三字經》有「蔡文姬,能辨琴」一説。文姬六歲那年,在家中聆聽父親蔡邕撫琴。正彈奏間,蔡邕不慎弄斷琴中第二根弦,文姬便跟父親説第二根弦斷了。蔡邕不禁咤異,認為女兒純粹是僥倖,於是他故意弄斷另一根弦再次彈奏。今回文姬又正確聽出是第四根弦斷了,其天賦令人叫絕。

文姬十數歲時嫁予名門之子衞仲道,這也是珠聯璧合,天賜良緣。婚後二人過著如膠似漆的生活,豈料,衛仲道竟英年早逝,文姬唯有回到娘家。禍不單行,剛經歷喪夫之痛,文姬很快又失去另一位至親。這次輪到其父親蔡邕。

話說東漢末年,外戚專橫、宦官亂政,加上軍閥割據、外族覬覦,漢室早已搖搖欲墜、東歪西倒。蔡邕因得罪權貴而賦閒隱居。中平六年(189年),董卓進京,挾持天子,誅殺異己。為了建立聲望,他邀請(請不動就來硬的)蔡邕復出輔助。董卓此舉多少是為了沽名釣譽,但他倒也很重用蔡邕,對他言聽計從,後者很快便連昇數級。

初平三年(192年),司徙王允使用反間計,董卓命喪養子呂布手中。有云:仕為知己者死,蔡邕有文人風骨、也有書生意氣,董卓雖殘暴,但有恩於己,不免為其難過,事情傳入大權在握的王允耳中。這位王允,有正氣、善謀略,惜心胸狹窄、且剛愎自用。他獲悉蔡邕同情董卓,便將其視為董卓餘黨。蔡邕被逮捕,不久命喪獄中。蔡文姬失去慈父,悲慟欲絕。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這句台詞形容東漢未年那亂七八糟的局面最為貼切。王允殺害蔡邕,輿論譁然,而且為了肅清董卓殘餘勢力,採取寧枉勿縱手段,令其大失民心。此時,董卓舊部李傕和郭圯借機發難,攻入京城,殺了王允與其族人,並把持國政。不久之後,董卓黨人竟出現內哄,大家兵戎相見,自相殘殺。總之,那個亂世,就是殺完又殺,打完再打,沒完沒了。鐵蹄錚錚,刀光劍影,士兵、盜匪、土豪、流氓四處作亂。京城內殺聲震天,聞者心驚膽顫;老百姓嚎啕大哭,見者也為之肝腸撕裂。京城外更是赤地千裡、白骨露野,還是常言說得好:「寧作太平犬,莫作亂世人」。

蔡文姬名琰,她和卓文君、李清照等人齊名,是史上數一數二的才女。(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自古紅顏命途多舛,文姬也逃不過此宿命。兵荒馬亂下,她和其他老百姓一樣,倉皇逃難,流離失所。在逃難之際,不辛遇上匈奴騎兵。原來匈奴人也趁機南下搶掠,金銀珠寶、絲綢玉帛,還有女人,統統不放過。可憐的文姬被匈奴人擄走,輾轉成為了左賢王的女人。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晃十數年,文姬已為左賢王誕下兩名兒子,自從出嫁衞仲道至今已十數年,當年那位花樣年華的笑靨成了飽受風霜的婦人。九月天山風似刀, 城南獵馬縮寒毛,北國雖寒風凜冽,仍然捲不走她的高雅氣質,她仍然是如此的秀外慧中、風姿綽約。

那一年,也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南方漢廷派內使者,求見左賢王。

使者乃當朝丞相曹操所派。這十數年間,曹操蕩平了各地軍閥,掌握了朝政大權。在他努力經營下,長江以北地區已進入和平穩定時期。曹操乃性情中人,當年他與蔡邕趣味相投,二人成忘年之交,當打探到文姬下落,發現故人之後竟流落異鄉,便決定把她接返中原。

曹操的使者帶著重金來到匈奴,提出贖回蔡文姬的要求。匈奴部落的最高首領為單于,單于下有左右賢王各一名。因此,左賢王是僅次於單于的領導,地位尊崇。雖然如此,他也怯於曹操的聲威,於是答應使者的要求,讓文姬回到關內。

文姬終於能夠一償多年夙願,回到魂牽夢縈的故土,但從此以後她就與兒子骨肉分離,天涯各一方。蘇大學士寫得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存。當刻,文姬潸然泪下、五內俱崩、痛不若生。她將悲傷化成琴音和文字,寫下了傳頌千古的《胡笳十八拍》。多年後,她又寫了《悲憤詩》,其中有兩首流傳後世。

文姬歸漢後,曹操看她孑然一身,孤苦零丁,便安排她下嫁屯田都尉董祀。

某次,董祀犯了過錯,曹操下令將其處斬。文姬聞訊後,火速去找曹操求情。曹操正在府中宴客,文姬蓬頭赤腳走入大廳,跪下請求曹操放過丈夫,她樣子淒然、神情懇切,在座賓客無不動了惻隱之心,人人屏聲靜氣,等候曹操開腔。曹操本身就是憐惜玉之人,他看到文姬可憐兮兮,想起她 一生坎坷,實在不忍在其傷痕纍纍心靈上增添痛楚。更何況在眾多賓客前特赦董祀,也能顯出自己仁愛寬厚之心,這種順水人情多做亦無妨。不過他故作為難,跟文姬説:「我很同情你的處境,但判決文書已經批出,我亦無可奈何。」文姬伶牙俐齒,回答:「丞相馬廄內有馬萬匹,而且勇士如雲,怎會因吝嗇一匹馬而見死不救。」曹操馬上下令赦免董祀。當是正值嚴冬,他見文姬披頭散髮、衣衫單薄,知道她是怱怱趕來,叫人趕緊替她提供禦寒衣物。

曹操這位當世梟雄,既是軍事天才,又是治國能臣,更是滿腹文章。(延伸閱讀:《呦呦鹿鳴憶魏武》)東坡居士在《前赤壁賦》寫他「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槊便是長矛,作者想像曹操一邊橫提長矛,一邊吟詩賦辭,讚賞他英雄蓋世,文韜武略。曹操非常重視國家的文化政策。在他大力提倡下,建安文學大放異彩。曹操也命人搜索在戰亂中遺失的典籍,並加以整理、編輯、收藏。某天,他想起曾數度前往蔡邕家中作客,故友家中藏書量豐富,高達四千多卷。他便向文姬打探典籍的下落,文姬告訴他所有藏書早已在戰亂中遺失,曹操大感失望。文姬接著補充,她能背誦出其中四百多卷。曹操大喜,並提議,不如我派十個人到府上,由夫人背誦,然後讓他們抄寫如何。文姬指,畢竟男女有別,丞相可否提供紙筆墨硯,我在家中默寫後再呈交朝廷。曹操連聲稱好。憑著驚人記憶力,文姬將那四百多卷典籍一字不漏寫出,在皇宮的藏書閣中妥善保存。此事成了文壇佳話。

後人將文姬的傳奇故事改編成著名戲劇《文姬歸漢》。基於史料匱乏,後人對其下半生幾乎一無所知,僅知她的一位外甥羊祜乃西晉一代名將,而其外甥女羊徽瑜成為了晉帝司馬師的皇后。

蔡文姬是不世出的才女,也是亂世中的紅顏,命途多舛。她是無依無靠的孤燕,在天地蒼茫時,四處飄零。她也是水中的浮萍,隨水而去,任由命運擺佈。她是一朵綻放的寒梅,環境惡劣,她仍然故我,斯霜傲雪,芬芳馥郁。

她,為世人留下了千古絕唱。

《狸貓換太子》的歷史真相──傳奇太后劉娥

十數年前,電視劇《包青天》風靡兩岸三地,台灣演員金超群飾演的那位神探包大人,無案不破,無奸不鋤,其形象深入民心,堪稱經典。「包」劇中最膾炙人口的單元劇莫過於《狸貓換太子》。故事主要講述李妃懷上龍種,誕下一男嬰。野心勃勃的劉妃心生忌恨,於是她收買太監,將男嬰換了狸貓。皇帝見狀,還以為是妖孽作怪,可憐的李妃被打入冷宮,最後更流落民間。劉妃詐稱是己所出,從此母憑子貴。多年後,那位男嬰成了皇帝,劉妃成了太后。某天,包大人遇見落難的李妃,得知其寃情,最後查明真相,皇帝和生母團聚,惡人也得到報應。《狸貓換太子》源自民間傳說,小說《三俠五義》記戴了此故事,也有人將故事改編成京劇,情節都是大同小異,不作詳述。

1687000269spn1opop7p

十數年前,電視劇《包青天》風靡兩岸三地,劇中最膾炙人口的單元劇莫過於《狸貓換太子》。(圖片來源: 每日頭條)

劉妃的原形是北宋的章獻皇后劉娥。話說劉娥出身寒微,但天生麗質,且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她和表哥(也有人說是丈夫)來到開封謀求生計。某次,皇子趙恒府上選秀,劉娥也有參加。劉娥這朵笑靨很快就俘擄了趙恒的心。(另一說指皇子微服出巡時和劉娥懈㤧) 二人過著耳鬢廝磨、「只羨鴛鴦不羡仙」的日子。不過,好日子總是短暫,這事傳入太宗趙光義耳邊。太宗為了此事訓斥趙恒一頓,並下令把劉娥逐出皇府,嚴禁二人來往。不料,這位皇子是情種一名,他暪著皇帝,替劉娥另覓居所,一有機會,便悄悄和她見面,互訴思念之情、相思之苦。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仙遊,趙恒繼位,是為真宗。他登基後便沒有任何顧忌,將劉娥納入宮中,冊封為美人,應驗了醉吟先生所言:「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數年後,皇后郭氏病故,真宗有意冊封劉娥為新任皇后。按道理,皇帝喜歡或寵幸哪一位後宮佳人,這是其私生活,官員不會也不應過問,但立后一事就不同了,因為涉及國家體面與祖宗制度,滿朝大臣便有權表達意見。眾人皆認為,劉娥出身卑微,加上她未曾誕下任何子嗣,沒有功於趙宋皇室,不宜冊封為皇后。

宋朝素有遵重文人士大夫之傳統。面對排山倒海的反對聲音,真宗也難以力排眾議,乾坤獨斷。無可奈何之下,這位皇上決定和朝臣較勁。他心忖,既然朕不能冊封自己心愛的女人為后,那麼朕也不立后,所有妃嬪也妄想成為后宮主子。於是,后位便一直懸空。

由於劉娥年紀漸長,懷孕近乎絕望。為了當上皇后,她費煞思量,終於想出一妙計。在皇帝的同意下,她找來一名宮女李氏,共同演了一齣「借腹生子」的好戲。當李氏懷上龍種,劉娥同時也對外宣稱懷了身孕。大中祥符二年(1010年),李氏秘密誕下一男嬰,劉娥就認作親生兒子收養。這名男嬰就是後來的宋仁宗趙楨。三年後,劉娥如願以償,登上了后位。

以上就是「狸貓換太子」的真實版本,太子認錯了母親,不過由始至終整個過程都沒有狸貓。

劉娥出身卑微,幾乎沒有讀書,但她聰明睿智、好學不倦,入宮後博覽群書,很快便熟讀古籍經典。由於時常待在皇帝身邊,她開始有機會接觸並了解朝廷政事。她對事情往往看得透澈,見解精闢,真宗批閱奏章偶爾也會咨詢其意見。皇帝健康漸走下坡,便越來越依靠劉娥來協助處理政事。後來真宗病入膏肓,他便下詔由兒子趙楨聽政,劉皇后從旁協助。由於趙楨尚年幼,政事幾乎全歸皇后處理。

劉娥,史書評她「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圖片來源: Wikipedia)

乾興元年(1022年),真宗病逝,趙楨即位,劉娥成為皇太后。基於皇帝仍然年幼,便由太后垂廉聽政。

故事寫了一半,讀者會發現,劉娥的經歷,和唐朝武則天異常相似。兩人皆是三千寵愛在一身,同樣被冊封為皇后。武后的丈夫李治,為唐朝第三任皇帝。無巧不成書,真宗也是宋室第三位皇帝!兩位女子都是聰明絕頂,又因為丈夫早逝,兒子年幼而大權在握。那麼我們這位劉太后有沒有效發武則天而成為「劉則天」?

作為凡人,劉娥也有貪念和權力欲。她冒天下之大不韙,攝政多年,遲遲沒有還政於仁宗。她曾考慮效法武則天,欲黃袍加身,但經臣子勸諫後,很快打消了念頭。某次,一位叫程琳的官員向劉太后獻媚,呈上一幅《武后臨朝圖》,鼓勵她登上帝位,後者將畫卷怒擲於地,並公開承諾自己不會稱帝。

武后為了鞏固權力,任用不少酷吏,制造了大量寃案,她當政時,朝廷上下濔漫著一片白色恐怖,人人自危,小人以誣告他人為升官捷徑。劉娥對待異己就寬容得多,最多就是將官員外放到偏遠之地區。不同予武后,她沒有安排家人出任朝廷要職,所以朝廷沒有出現武朝外戚專橫、朝綱敗壞的局面。劉太后處事公正,知人善任,重用的官員皆是正直清廉之士。史式所著的《我是宋朝人》有一例子,可以佐證。某天,太后叫大臣們呈上親友名單,眾人大喜過望,以為太后會眷顧他們。豈料,官員們全部中計,太后收集了所有名單,並編了一張「百官公卿親族表」,他日有人薦官,凡是表上有名者,一概不予錄用!這事正反映她的大公無私。

現在說一説仁宗生母李氏。李氏生下仁宗後,後來又誕下一女嬰,但不幸夭折。劉娥被冊封皇后時,她亦被封為嬪,其親弟李用和也被授以官職。真宗升天後,劉娥安排李氏為先帝真宗守靈。終其一生,李氏都沒有和仁宗相認。明道元年(1032年),李氏病逝,劉太后原本打算薄葬之,經宰相呂夷簡勸告後將她厚葬。另外,太后並追封李氏父親,李用和也得到加官。

劉太后為李氏所造一切,讀者可以説她內心有愧,也可以說是偽善。不過,試想,當年劉氏孤身一人,沒有背景後臺,走入了那皇宮深淵,她是舉步維艱。在後宮生活,每天如履薄冰、如坐針氈,劉氏得到皇帝真宗寵愛,自然成為眾矢之的。真宗殆後,她和仁宗孤兒寡母,又要面對那陰睛不定、暗藏洶湧的朝局,也是步步為營。有云:最是無情帝王家,在權力遊戲中,稍一不慎,便身首異處,人性扭曲,良心泯滅,也是常見之事。試想那位武媚娘,心狠手辣,為了權力,動輒就殺人抄家,連親生兒女也不放過。要是劉太后換作了武則天,那李氏早已慘遭毒手,屍骨不存,更惶論甚麼開棺驗屍。劉太后寛厚待人,視仁宗如己所出,雖有過錯,其本性也是善良敦厚。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太后還政於仁宗,一個月後,這位傳奇女子乘鶴西去,享年六十五。仁宗本來痛心欲絕,但不久之後,他獲悉了自己身世的驚天秘密,當刻方知生母另有其人,這事令他五雷轟頂,半响說不出話來。批評劉太后之聲如滾雪球起滾越大,奸佞小人紛紛進言,有人說太后刻薄李氏、更有人說她毒殺李氏。仁宗一度悲憤莫名,但很快便恢復冷靜。凝思良久,他決定來一次開棺驗屍。他下令揭開李氏棺木檢驗,以求真相。開棺後發現,李氏的遺體以水銀保存完整,而且身穿皇后服飾厚葬。遺體經檢驗後證實,李氏沒有任何中毒跡象,非死於非命。仁宗慨嘆:「人言不可隨意輕信。」他到劉氏牌位前懺悔,又為親生母親李氏哭喪。前者謚后改章獻明肅皇后,後者謚章懿皇后。

這位仁宗,非雄才大略者,也沒有開疆闢土,但卻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好皇帝。他勤政、好學、節儉、愛民、仁慈、謙厚,在位超過四十一年,史稱仁宗盛治。後世看待宋朝,總認為它國土蹙縮、國力積弱,因此論知名度,仁宗盛治,似乎遠遠不如教課書常提及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永樂盛世、康乾盛世。不過,仁宗在位期間,是中國歴史上老百姓比較幸福的一段時期。活躍於仁宗時期的臣子,包括范仲淹、歐陽修、曾鞏、司馬光、王安石、蘇軾、蘇轍、富弼、韓琦、狄青,當然少不了我們熟悉的包拯包大人。這張名單,幾乎囊括了北宋主要名臣。少了仁宗這位好老闆,這批文壇巨星、賢臣良將,又豈能在千秋史册上閃閃發亮?宋仁宗9歳開始聽政,12歲登基,到了23歲正式親政。從他聽政到親政的14年間,全是由劉娥作主導。仁宗待人接物、處事方式、施政方針無不受後者影響。可以説,劉太后便是仁宗的最佳楷模。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應避免以今人之眼光以蓋棺定論。反之,我們要以該人物為其所處身時代所造之事來檢視。劉娥也是凡人,她有野心、有權力欲,在數十年的宮廷生涯,少不了捭闔縱橫和陰陽權術。不過她適可而止,沒有利欲薰心,為國家帶來重大禍害,她留給趙宋皇朝的,除了穩定朝局、清明吏治,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仁宗這位接班人,因此功遠超於過,史書評她「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煞是中肯。

參考書目:
史式著。《我是宋朝人》,台北:遠流,2009。

琥珀之都格但斯克

格但斯克(Gdansk)夏天,陽光和熙,舊城區上那柔和的金光傾瀉而下,水光瀲灧,波光粼粼。蔚藍的天空和堪藍的河流被岸上的整排房屋分隔開。 有人說,建築是凝動的音符,而這排色彩絢麗、櫛比鱗次的沿岸建築,正為舊城譜出一曲歡欣愉悅的歌曲。房屋映在河上,宛如千百年來五光十色、晶瑩剔透的琥珀跌落河中,也許是數百年前某艘運輪船航經此處,船家不慎將船上運載的琥珀掉落水中。多年來,琥珀在水中閃閃發光,向岸邊的遊客揮手示意,期待他們的打撈。

我不清楚河裡有沒有琥珀,但沿著河流往北,波羅的海沿岸,的而且確藴藏豐富的琥珀。

琥珀源自某類已絶種的松樹樹脂,當地層下陷,樹脂隨著陸地沉落海底,物轉星移,千萬年後樹脂便成了化石,經過切割、雕琢、打磨,便成為現在我們所見之琥珀。琥珀呈半透明體,在陽光下如同華星秋月,它宛若蒙娜麗莎的微笑,神秘卻迷人。同時,它又仿如夏日的薔薇,雍容而瑰麗。

dluga-street_executioners-house-prison-tower_amber-museum-07-2

樹脂滴下時,剛巧有一隻小昆蟲在樹下竭息,兩者奇蹟地相遇,宛若一段千載難逢的愛情故事。

曾否留意,不少晶瑩剔透的琥珀內都有一隻如同昆蟲的小生物。這是因爲樹脂滴下時,剛巧有一隻小昆蟲在樹下竭息,兩者奇蹟地相遇,宛若一段千載難逢的愛情故事。後來,地動山搖,大地沉沒,樹脂緊緊擁抱著小昆蟲,共同墮下深海泥沼,滄海桑田,經過無數寒暑,這段愛情經歷千錘百鍊,昇華成完美無瑕的琥珀瑰寶,為這段宿世姻緣留下永恆的見證。

希臘神話中有一段關於琥珀的故事。話說法厄同(Phaëton)是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的兒子。某天,貪玩的法厄同駕著父親的太陽神戰車在蒼穹奔馳。正興高采烈之際,豈料橫禍頓生,戰車突然失控,撞向地球。千鈞一髮之際,宙斯(Zeus)為了拯救地球,以雷電撃向法厄同,後者當埸斃命,連人帶車墜入河中。他的妹妹們赫利阿得斯(Heliades)聞訊後痛不欲生,慘哭成涙人。後來她們化成樹,眼淚也成了琥珀。

傳說當然不足信,但以上故事也側面反映琥珀在古代被視為人間瑰寶、天工開物。事實上,琥珀就曾有「北方的黃金」之美譽,在古代,其價值比黃金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少歷史文獻和考古文物皆證實在數千年前琥珀通過貿易傳遍歐亞各地。維京人、塞爾特人、希臘人、羅馬人、埃及人、腓力基人都對琥珀珍而重之。

在數千年前,歐洲不少民族都認為太陽乃神明。由於呈半透明體,琥珀在陽光下綻放耀眼光芒,因此人們認為它乃神聖之物,並以其作祭祀之用。後來因為基督教掘起,琥珀的神祕宗教色彩才逐漸減退。不過,基督徒也會用琥珀製成念珠,作禱告用途。

img_55861

一顆琥珀,也能引領你走進歷史迴廊,窺見其起伏跌宕的歲月。每首詩或每闕歌背後皆有扣人心弦的傳說或感人肺腑的故事。

img_55851

琥珀呈半透明體,在陽光下如同華星秋月,它宛若蒙娜麗莎的微笑,神秘卻迷人。同時,它又仿如夏日的薔薇,雍容而瑰麗。

除了宗教用途,琥珀更被廣泛用作飾物。荷馬(Homer)史詩《奧德賽》(Odyssey)的主人翁奥德修斯(Odysseus)在特洛伊(Troy)戰爭後啟航回鄉,途中因遭遇暴風雨而在外流浪十數年。家鄕誤傳其死訊,有不少人借機向其妻求婚。上門求婚者絡繹不絕,當中,就有求婚者以琥珀珠寶作為求婚禮物。

羅馬帝國君主尼祿(Nero)曾將琥珀贈予格鬥士。他也曾派兵北上,以圖掌握琥珀來源。

 

莎士比亞喜劇《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中,凱瑟麗娜(Katherina)的嫁妝就包括價值不斐的琥珀飾物。由此,我們得知,在莎士比亞的時代,早期資本主義社會開始萌芽,資產階級逐漸崛起,琥珀也從皇室貴族走入了民間。

幾乎所有華人都知,古代有一條絲綢之路,從東至西,橫跨歐亞。原來,在歐洲大陸,也有琥珀之路,由北到南,從波羅的海,直通地中海。

 

歷史上出現多條琥珀之路,其中最著名一條便是以格但斯克為起點。格但斯克位於波蘭沿岸城市,北臨波羅的海,它同時又位於波蘭最長河流維斯杜拉河下遊。三千多年前,便有人在波羅的海沿岸開採琥珀,然後運到格但斯克。在當地加工後,商人利用船隻,將琥珀運到維斯杜拉河的下游,也是波蘭南部,再用陸路運到意大利威尼斯附近。在意大利,又有商人將琥珀搬上船隻,然後跨越地中海,將其送抵非洲北岸。

數百年前,由於訊息貧乏、貨物不流通、技術落後,運送路途遙遠、時間長,琥珀運到地中海,自然價值連城。琥珀之路也成為財富之路。格但斯克也受惠於琥珀貿易,而富甲一方。

格但斯克除了是琥珀重鎮、富饒之地,也是交通樞紐、貿易要衝,而且更具軍事價值。試想,若果將波羅的海比喻為波蘭的口部,而華沙一帶是腹部,那格但斯克就是波蘭的咽喉。佔據了格但斯克,不但可以控制維斯杜拉河一帶的貿易,甚至可以把半個波蘭掌握在手上。

motlawa-river-03

格但斯克(Gdansk)夏天,陽光和熙,舊城區上那柔和的金光傾瀉而下,水光瀲灧,波光粼粼。蔚藍的天空和堪藍的河流被岸上的整排房屋分隔開。

悠悠歲月中,格但斯克長期引來外敵覬覦,並多次飽受戰火蹂躪,但每次災刧後,都可重新堀起。它曾先後被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延伸閱讀:《世界最大城堡-馬爾堡城堡》)和普魯士王國統治,琥珀來源和買賣也落入征服者手中。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格但斯克是其首要攻擊目標之一,歷史學家也以格但斯克的戰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濫觴。大戰後,波蘭被蘇聯共產政權控制,格但斯克的琥珀貿易曾經中斷。上世紀90年,波蘭成為民主國家,琥珀貿易重生,格但斯克再度成為全球重要的琥珀出口地,每年春秋兩季皆舉辦大型琥珀貿易展覽。儘管命途多舛,格但斯克展現了頑強的生命力,每次災變後皆如同鳳凰一樣,歷經浴火而重生,宛如琥珀經過千錘百煉後,璀璨奪目。

一顆琥珀,也能引領你走進歷史迴廊,窺見其起伏跌宕的歲月。每首詩或每闕歌背後皆有扣人心弦的傳說或感人肺腑的故事。同樣道理,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各有美麗動人的傳奇。下次去旅行,不㤃細心聆聽它們的傾訴,蒐集它們的故事。從此,你周遭的世界也不一樣了,你的旅程,甚至你的人生,也會更多姿多采。

參考書目:
Amber: Tears of the Gods. Clark, Neil D. L. Dunedin Academic Press, 2010.

圖片鳴謝:
Amberozia 琥珀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