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寺乃京都最具規模的禪寺之一。由於並未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知名度遠遜金閣寺、龍安寺、銀閣寺、清水寺等名勝,故此大德寺整年大部分時間都是恬靜清幽,宛若遺世獨立。我頗喜歡在此地流連,每次舊地重訪,它給人帶來了遠離浮華世界的平靜。
除了本院外,大德寺還有22個塔頭。所謂塔頭,是指高僧圓寂後,弟子在其墓塔旁邊所建的小型寺廟。
歷年來,大德寺與不少武將大名、文人墨客結下不解之緣。京都爆發了本能寺之變,一代雄主織田信長在事變中身亡(延伸閱讀:《織田信長(下):本能寺驚變》),豐臣秀吉在大德寺舉辦了一場盛大追悼儀式。由於信長的遺骸不知所蹤,秀吉便在大德寺總見院安置了一座衣冠㙇。
大德寺與一休也頗有淵源。他的師傅華叟宗為便是大德寺的高僧,多年以後,一休也出任大德寺的住持。據說,大德寺仍保留一休的遺物,不過我仍未有緣可以一窺其貎。

物欲橫流,不但僧人只顧追求奢華生活,連信徒善眾也光注重外表,而忽略內涵。一休主張「破爛衫里盛清風」,又強調出家人要「身貧道不貧」。
1428年,華叟病故,一休的師兄養叟以華叟的繼承人自居,他更大灑金錢,將大德寺改建,極盡奢華之能事,佛門清修之地變得雕樑畫棟、金碧輝煌。
一休則完全相反,他主張「破爛衫里盛清風」,又強調出家人要「身貧道不貧」。可惜,物欲橫流,不但僧人只顧追求奢華生活,連信徒善眾也光注重外表,而忽略內涵。某次,一休前往某富商家中主持法事。他去到門口,門人見他衣著寒酸,料他是來化緣的,叫他前往他處,別站在門口。一休說,自己是他家主人請來的。門人白了他一眼,並趕他走。一休再解釋:「可是我真的是你家老爺請來的。」門人破口大罵,「那裡來的野和尚,竟敢在這裡撒野,給我滾,要不本大爺將你轟走。」一休見狀,唯有離去。半天後,他披上一襲華麗袈裟再次來到門口。那門人一見到一休,滿臉堆笑道:「大師一定是一休禪師,請進請進。」。一休入屋見到富商,合什行禮後,脫下了那件華麗袈裟,露出原來所穿粗衣麻布,並把袈裟摺好,遞給富商,富商吃了一驚,急問一休,是否有何處不週。一休道:「剛才我這身裝促,被你們拒諸門外,我披著袈裟來,才得以進入貴府,很顯然,你們邀請的是我這襲袈裟,我現在將它交給施主,貧僧告辭了。」言畢,揚長而去。
蘇軾也有類似遭遇。話說他喜愛遊山玩水,某天來到一間寺廟參觀,住持見他衣著簡樸,以為是尋常百姓,便淡淡地道:「坐。」並叫身旁的小和尚:「茶。」蘇東坡看那主持態度冷淡傲慢,知道住持是瞧不起自己,於是存心戲弄對方。主持見他談吐大方有禮、舉止溫文儒雅,顯然是飽讀詩書之士,料他非尋常人家,頓變得客氣,改口道:「請坐。」,然後吩咐小和尚:「上茶。」主持請教他尊姓大名,方知原來是名滿天下的蘇大學士,趕緊雙手合十,身子略彎,恭恭敬敬道:「請上坐。」叮囑小和尚:「上好茶。」一番寒暄後,主持請求蘇東坡題字以作念,後者爽快地應允。他寫畢後,遞給住持。住持一看之下,竟啞口無言,久久説不出話來。原來宣紙上寫:
茶 上茶 上好茶
坐 上坐 請上坐
不論任何世代、國家,世人皆有以貌取人的劣根性。
由於不屑師兄的所作所為,一休離開了大德寺,開始雲遊四方,浪跡天崖。他煙蓑雨笠、芒鞋破缽,到處流浪,走遍了千家萬戶,親身接觸老百姓,親身體驗他們的苦難。一休慈悲為懷,古道熱腸,四處為百姓奔波。我們已經很難弄清他具體去過哪些地方,做過什麼事,不過他的名聲,卻不脛而走,他的事蹟,也傳頌千里,一路留傳後世,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大約四十歲以後,一休又酒又肉,所有佛門清規戒律,一概不守。他更經常出入煙花柳巷,與歡場女子一面調情,一面論佛。人家指責他,指佛門弟子出入風月場所,實屬傷風敗俗。一休卻認為,清規戒律都是有違人性,而禪修,最重要是在「心」而不在「身」,因此他對人家的批評不以為然,還道:「名妓談情,高僧說禪,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將名妓高僧相提並論,一休果然是語不驚人誓不休!
根據一休弟子所編的《年譜》,1437年,一休43歲,大德寺為開燈國師舉行百年忌會。這位國師是大德寺的開基人宗峰妙超。大德寺隆重其事,為國事舉行了一場隆重莊嚴的法事。當日,一休竟帶了一位女子回到寺,還與該名女子卿卿我我、打情罵俏,在同門眼中,一休不僅是驚世駭俗,更是離經叛道,欺師滅祖了。對於一休而言,眼前的同門都是佛門敗類,祖師爺是不會接受他們的礽福,與其浪費時間,倒不如及時行樂。
唐伯虎曾以詩言:「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也可當作是一休的寫照。前往《亦瘋亦癲狂雲子—一休和尚傳奇(四)》
返回《亦瘋亦癲狂雲子—一休和尚傳奇(二)》
引用通告: 亦瘋亦癲狂雲子—一休和尚傳奇(三) — 閒遊雜憶 | lakeso
謝謝你! 🙂
讚讚
一休的袈裟和蘇東坡的題字
實在讓人佩服好有智慧
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回敬"方式,哈!
一休後來轉變挺大的
若不是修行人
大概我們對他的行為應也可以接受吧
我想或許他不屑那些約定成俗的成見
或者真的看透人世,,,,,,
但能做些一般人較難接受的行為的人
確實也是很特別的人
我總覺得這些人的存在
是刺激人多方思考的,,,
讚Liked by 2 people
《哈姆雷特》故事中,哈姆雷特為了替父親裝瘋,有人看出端倪,便言道:「雖然是瘋,卻大有深意。 」(Though this be madness, yet there is method in ‘t.)一休的瘋,也是大有深意。
讚Liked by 2 people
就像中國古代的濟公,得道阿羅漢 (已破我見執著,出離輪迴),也是瘋瘋癲癲的。 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包括飲酒吃肉,但是慈悲為懷,四處流浪幫助人們。 有次他在酒樓大快朵頤,被看不過去的民眾揪著衣領,罵他不守清規,他就把吃下去的雞鴨活生生地吐出來。 看到雞鴨活活潑潑地跳著走,大家才知道他已經不是一般人了。 當然他一現此神通之後,馬上就離開當地,不見蹤跡。
想必一休和尚最後是修成(至少)初果了! 只有阿羅漢才有此能耐!
讚Liked by 4 people
我剛跟lu 分享《哈姆雷特》的名言:「雖然是瘋,卻大有深意。 」(Though this be madness, yet there is method in ‘t.)一休的瘋,也是大有深意,或許就是你所說的初果吧!
讚Liked by 2 people
我跟奧斯卡想的一樣,第一直覺就是濟公。
讚Liked by 3 people
其實我也是,他們二人一中一日,相映成趣,假如他們相遇,不知會察出甚麼火花!😄
讚Liked by 3 people
哈~再來個蘇老狂如何?
讚Liked by 1 person
哈哈~那要比大鬧天宮還亂~
讚Liked by 3 people
看到這篇特別有感觸,在曼谷一家高級購物中心的甜品店也有類似的境遇。
想起有人形容避居泰北偏鄉的一群人為「有智慧的野蠻人」。
謝謝分享這一系列的一休和尚。
讚Liked by 2 people
是的,在貧富懸殊的發展中國家經常遇見你說的情況,物質文明不斷進步但忽略了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使到後二者依然停滯不前。
讚Liked by 2 people
哈哈 ~ 蘇東坡好幽默又很會修理人啊 !
好像藏佛有一派別可以吃肉和娶妻吧 !
讚Liked by 1 person
我認識一位日本友人,她的丈夫便是一位僧人,二人也有子女,丈夫繼承夫業出任寺廟的住持,賺取收入,據我所說,他們的日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
讚Liked by 1 person
對
近年時興喔
很多相關故事漫畫電視劇
E.g. 朝五晚九
(漫畫版色情多了,
日劇是含蓄的)
少女漫畫的《福福寺三姊妹》
《神佛一家親》
神主家、佛寺、牧師的兒子們的故事……..
讚Liked by 1 person
據我所知,日本在明治推行神佛分離政策,將神道教與佛教分開,導致後者的衰退。為了吸納更多人才,佛教團體容許僧人娶妻生子,沿襲至今。
讚Liked by 1 person
其實
佢要推君權神授,萬世一系。皇民統治。
所以,停了佛教基督教及其它的一切
要不,
說您不愛國
叛國……..
讚讚
咦?是「貧僧告『辭』了」,還是「貧僧告『亂』了」?
這樣看來,我的衣櫃該更新了。
讚Liked by 1 person
對的,是「貧僧告『辭』了」,多謝指正。
我的衣櫥也更新了。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