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餘遺恨

位於韓國忠清南道的扶餘郡,古稱泗沘,曾經是百濟國的首都,盛極一時。郡內有數個百濟遺跡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百濟有百姓濟海樂從的意思,前18年立國,建都慰禮城(今首爾),後來遷都至熊津(今公洲)及泗沘。百濟雄崌朝鮮半島中西至西南地區接近700年,領土曾擴展至平壤一帶,與高句麗及新羅鼎足而立,逐鹿天下,後世稱朝鮮三國時代。6世紀初,百濟加強與中國的外交及貿易聯繫,並引人了佛教及中原文化,泗沘成為經濟繁盛,文化璀燦之都。可惜花無百日紅,公元660年,唐朝及新羅組成聯軍攻陷泗沘,百濟從此走下歷史舞臺。

為何唐室要派兵殲滅百濟?這與朝鮮三國之一的高句麗有關。話說高句麗建立於鴨綠江附近,當五胡亂華時,中原陷入兵荒馬亂之際,高句麗借迅速往北方擴張領土,吞嚥了遼東半島及滿州一帶。中國的皇帝一向視該處為自己的領土,天下大亂時才讓高句麗有可乘之機。當中原恢復江山一統,新皇帝便可以騰出手來,對付高句麗了。

7世紀初,唐朝與新羅結為盟友,前者出兵高句麗,後者亦出手協助。不過,百濟卻與高句麗結盟,阻撓新羅北上支援唐軍。百濟和唐朝就這樣結下樑子了。660年,百濟在高句麗的協助下,出兵新羅,不料竟成了催命符。新羅向唐室求救,唐高宗命蘇定方率大軍橫渡黃海登陸朝鮮南岸,與新羅聯手進攻百濟。對於唐朝而言,出兵百濟除了有解救新羅的大義名份外,更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一路以來,唐朝遠征高句麗,都是攻其北方,滅了百濟以後,唐軍在朝鮮半島南部便有了據點,日後對高句麗用兵,便可南北兩路進擊,有事半功倍之效。

唐新聯軍以搉枯拉朽、泰山壓頂之勢,如入無人之境,百濟多座城池接連失守,最後大軍兵臨泗沘城。此時,百濟的義慈王與太子扶餘隆早已逃到北方去了,守城的二王子扶餘泰自立為王,堅拒投降。抹餘隆的兒子扶餘文思勸阻無效,便率領手下向唐軍請降。扶餘泰眼見大勢已去,便開城投降。後來,義慈王與太子扶餘隆也降唐。一年後,義慈王在洛陽病逝,葬在邙山孫皓、陳叔寶的陵墓之旁。孫皓與陳叔寶分別為東吳及南陳的未代君主。三位偏安一隅的亡國之君竟毗鄰而葬,冥冥似乎中自有天意。

此乃冗筆。陳朝陳叔寶雖是亡國之君,也是一位詩詞高手。他的《玉樹後庭花》留傳後世,詩曰:「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據說,江南有一種花異常驕艷,非常適合裁種於庭院,人稱「後庭花」,開滿後庭花的樹冠美如玉,因此也有玉樹之稱。陳叔寶生活奢侈糜爛,國家將亡,大廈將傾之時他仍顧著飲宴作樂,左擁右抱,《玉樹後庭花》是在宴會上所賦,因此也被後世比喻為靡靡的亡國之音。

663年,義慈王的另一位王子扶餘豐在倭國(日本)的支援下展開復國運動。中日兩軍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交鋒,史稱「白江口之戰」。這是兩國在歷史上第一次交鋒,唐將劉仁軌率170艘戰船殲滅倭軍800餘艘戰船。自此,唐滅百濟的戰爭正式告一段落。日本也認識到中國的強大,積極改善與唐室的關係,又派遣使節前往中國學習,此乃後話。

詩曰:亡國生春草,離宮沒古丘。

**************************

扶蘇山城依山傍水而建,是王宫背后的山城。既是王宮的後花園,也有軍事用途,敵人入侵時,可充當防御性的城廓。詩曰:亡國生春草,離宮沒古丘。一晃千年,除了軍糧倉庫遺址以外,城內幾乎没有留下往日的一麟半爪。從前的雕樑畫棟與碧瓦朱檐,已被遍地的蒼松翠柏及蔞萋芳草所取替。訪客也是寥寥可數,更顯蒼凉、孤寂、寂寥。對我個人而言,來到此地,與其說是觀光,倒不如說是弔古追憶,與歷史來一次心靈對話。偶爾陣陣風聲蕭蕭而來,傳來了亡國之痛的哀嚎。那顫顫巍巍的大樹唰唰作響,黃葉沙沙落下,這是黍離之悲的悲嗚。

三忠祠供奉百濟3名忠臣。其中一位是武將階伯,當年國家危在旦夕之時,他殺死妻兒以表明破釜沉舟之志,率領數千名將士死守要道黃山原,力拒新羅入侵,最後以身殉國,

有心人士在城內加建後人加建了數處名勝景點。三忠祠供奉百濟3名忠臣。其中一位是武將階伯,當年國家危在旦夕之時,他殺死妻兒以表明破釜沉舟之志,率領數千名將士死守要道黃山原,力拒新羅入侵,最後以身殉國,該仗是韓國有名的慘烈戰役,名黃山伐,更被拍攝成同名電影。老子《道德經》言:「國家昏亂,有忠臣。」,此話不假,百濟有階伯,中國南宋有文天祥、明末有史可法。

城內幾乎没有留下往日的一麟半爪。從前的雕樑畫棟與碧瓦朱檐,已被遍地的蒼松翠柏及蔞萋芳草所取替。

城內有一處懸崖峭壁,當年唐軍兵臨城下之日,貴族紛紛乘船逃往日本,其他人走投無路,傳說多達3千名宮女為免受屈辱而從懸崖高處跳下殉國。宮女躍下之處稱為「落花岩」,後人在岩石上建了一座百花亭,以紀念那數千朵可鄰兮兮的笑靨。

宮女們在豆蔻年華,娉娉裊裊之時,就離鄉背井,進入那重重深宮禁地,直到枯萎淍謝。她們任勞任怨,還要受到主子呼喝、斥責、辱罵、扙打。深宮高牆背後,有多少愛恨、悲慟、嘆氣、嗟怨、淚水?作為歷史的參與者及見證者,宮女們總被著史人輕視,史學家摒棄,在千秋史冊裡沒有留下片言隻字,遭後世遺忘。歷史長河沒有為她們留下一眼涙,悠悠歲月沒有為她們發出一聲嘆息。

明朝嘉靖年間,有十數位宮女名入史冊,原來竟然因為她們是死囚。話說嘉靖帝常虐打侍婢,以楊金英為首的十六名宮女趁皇帝酢睡時企圖勒死他,結果事敗而被判凌遲處死。

明朝有一位宮女名郭愛,入宮二十天後因皇帝駕崩,竟被選為殉葬者,悲憤莫名下,她寫了一首絶命詩,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不足較也。慚余之不孝也,心淒淒而莫能已兮,則可悼也。

城內有一處懸崖峭壁,當年唐軍兵臨城下之日,貴族紛紛乘船逃往日本,其他人走投無路,傳說多達3千名宮女為免受屈辱而從懸崖高處跳下殉國。宮女躍下之處稱為「落花岩」,後人在岩石上建了一座百花亭,以紀念那數千朵可鄰兮兮的笑靨。

***********************

扶蘇山城下白馬江岸邊開滿了嫣紅姹紫的波斯菊,花姿招展延綿數里。杜牧《泊秦淮》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岸邊的波斯菊正忙著亡路擠眉弄眼、搔首弄姿,也「不知亡國恨」。

一座五層石塔屹立在偌大的空地上,塔上鑄刻了蘇定方平定百濟的銘文。無情的歲月在其身上留下一道道的裂痕。

離開扶蘇山城,去了定林寺遺址。定林寺曾經是朝鮮最大的寺院建築群,大部分的古剎禪寺早已灰飛煙滅,一座五層石塔屹立在偌大的空地上,塔上鑄刻了蘇定方平定百濟的銘文。無情的歲月在其身上留下一道道的裂痕。

歲月如梭,無論是亡國者抑或是勝利者,早已成為疊疊白骨,長埋塵土。當年唐軍高奏凱歌,是何等的威風凜凜,何等的英姿勃發?現在只剩下這座孤零零的石塔,在娓娓訴說昔日的榮光。滄海桑田,比起時光洪流,人的生命何其短暫,王朝帝制也走下了歷史舞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依我看,還是學習東坡居士的豁達情懷及曠逸胸襟: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參考書目:
宋毅、常山、羅真著。《中國古戰史:江山北望》,台北:知兵堂,2008。

 

 

葡萄牙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古往今來,云云眾生,皆被情所困、為情所苦,無論凡夫俗子,或是王侯將相,在情關面前,總是束手無策、一籌莫展,最終換來長恨綿綿。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淸朝的順治帝是歷史上有名的痴情皇帝。貴為一國之君,三宮六院妃嬪無數,但他僅對董鄂氏一往情深。當年董鄂氏入宮僅一個多月,順治便將她冊封為皇貴妃,並大赦天下。綜觀滿清一朝近三百年,皇帝因冊封皇貴妃而大赦天下僅此一例。後來,董鄂氏因病辭世,順治肝腸寸斷,他曾打算出家為僧,以了斷塵緣。他更萌生自殺念頭,要太監宮女無時無刻陪伴在惻,以防不測。清朝皇帝以朱砂紅筆批閱奏摺,遇上皇帝或皇太后喪事的首27天,就以藍筆代替。董鄂氏病逝後,順治破格以藍筆批閱奏摺達100多天,以示哀悼。不足半年後,順治帝染上天花不治,前去往生世界陪伴愛妃。

西方也有一位君主,其用情之深比起順治帝也不遑多讓。

這位情聖是葡萄牙國王佩德羅一世(Dom Pedro I),他與愛人伊內斯(Ines de Castro)那段迴腸盪氣的愛情故事也是傳誦千古、家傳戶曉。當地人形容為葡萄牙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基於家族政治鬥爭,二人也如同羅密歐與茱麗葉,成為「一對不幸的情侶」(A pair of star-crossed lovers)。(延伸閱讀:《茱麗葉之家沒有茱麗葉?》)不過莎翁所寫可能乃虛構戲劇,佩德羅與伊內斯的遭遇卻是真人真事。

1340年,佩德羅仍是儲君之時,他的父王阿方索四世(Alfonso IX)為他安排了一場姻事,迎聚的對象是卡斯提爾王國(Kingdom of Castile,今西班牙中部)的康斯坦絲(Constanza Manuel)。甭說,這是一場政治聯姻。

陪伴康斯坦絲來到葡萄牙還有我們的女主角伊內斯。補充一點,當時皇室家庭的淑女們身旁總有一名宮女陪伴左右,宮女英語為court lady或lady-in-waiting,身份並非一般的侍婢,而是類似現今的私人助理。有別於侍婢出身比較卑微,宮女大多數來自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因此她們都是知書達禮、大方得體的年輕女士。

帝苑月色嗟怨深,燭光帶淚人無淚,當中的寂莫、愁苦、無奈,也只有當事人方能感受。

就是這樣的情況下,佩德羅王子認識了伊內斯。男的風華正茂、年輕有為、俊朗不凡,而女的又是明眸浩齒、杏面桃腮、冰肌雪肤,兩人很快互生情愫,並墜入愛河。難能可貴的是,伊內斯是一位通情達理、秀外慧中、蕙質蘭心的女子,她從來沒有甚麼非份之想或逾越之心,她只希望偶爾瞧見愛朗就心滿意足矣。而佩德羅也非負心薄倖、無情無義之徒。畢竟他也沒有完全冷落髮妻康斯坦絲,二人結婚5年,也有了3個孩子。

一位是自己丈夫,另一位是身邊宮女,康斯坦絲很快察覺到佩德羅與伊內斯之間神色有異。她自然猜出是甚麼一回事。不過,康斯坦絲也不是心狠手辣的婦人,她僅要求伊內斯成為自己其中一位孩子的教母,希望借助道德的力量約束她與丈夫的行為。不過,這也是徒然。有云: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佩德羅與伊內斯早已情根深種,彼此愛得難捨難離。

倚天拔地的城牆背後,在那富麗堂皇宮別院內,又有多少深宮閏怨、愛恨情仇?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倚天拔地的城牆背後,在那富麗堂皇宮別院內,又有多少深宮閏怨、愛恨情仇?帝苑月色嗟怨深,燭光帶淚人無淚,當中的寂莫、愁苦、無奈,也只有當事人方能感受。自古以來,愛情就是一本算不清的帳簿。

1345年,康斯坦絲誕下第三名孩子後,便帶著遺恨離開了人世。隨著康斯坦絲的離世,少了道德的約束,佩德羅與伊內斯理應可以名正言順地在一起。不過,基於阿方索四世反對二人交往,佩德羅決定和伊內斯秘密結婚。後者也不計較名份,二人有情人終成眷屬,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幸福日子,伊內斯更先後生下3名兒女。

那麼,為何阿方索四世會反對兒子佩德羅與伊內斯交往?原來伊內斯兩位兄長一直身懹異志,二人捲入卡斯提爾王國的王位之爭。因為伊內斯的關係,二人積極拉攏佩德羅參與這場權力紛爭。阿方索四世擔心,若兒子蹚進這漟渾水,會影響到葡萄牙與卡斯提爾兩國關係,進而危害葡萄牙安全

紙始終包不住火。佩德羅與伊內斯的關係很快讓阿方索四世發現。他屢勸兒子另立王妃,但每次都遭到拒絕。阿方索四世逐漸失去耐性,心想,都是伊內斯那個女人惹的禍,於是把心一橫⋯

1355年某天,佩德羅外出打獵,阿方索四世派來的三名殺手來到伊內斯家中,將其捉住,然後在孩子的面前割下了她的頭顱。難怪常言道,無情最是帝王家。

佩德羅回家後,驚見愛妻身首異處,他悲痛欲絕、五內俱崩。當獲悉是自己父親阿方索四世所為後,他怒不可遏。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王子率領大軍討伐父王,父子兵戎相見。

其實佩德羅其實本性不太壞,雖然仇恨暫時蒙敝理性,幸好怒火沒有完全吞噬良知。當兩方人馬殺到天昏地暗時,他開始覺醒,他不能讓一己之恨而置國家安危與及百姓福祉於不顧。考慮到還是以大局為重,佩德羅仰天長歎,兩行熱涙奪眶而出,心想:罷了!罷了!他下令鳴金收兵,兩方訂立和約。

儘管父子䦧牆的悲劇和平解決,但父子關係也如同覆水般難收。阿方索四世更是大受打擊,他萬萬沒有料到佩德羅竟為了一個女人而企圖用刀捅自己老爹。從此以後,國王精神變得萎頓,靈魂也逐漸枯竭,一年後鬰鬱而終。

佩德羅登上王位,後世稱佩德羅一世。甫即位後,他宣布自己早已與伊內斯成婚,追封其為王后。佩德羅登並下令緝捕殺妻兇手,後來3名殺手捉了其中2人,另一名已逃逸到國外去了。佩德羅親手將那兩人的心臓挖出,意思就是,我的心已遭撕裂,我也要令你二人嚐試箇中滋味!畢竟,中世紀歐洲仍是快意恩仇的尚武年代。

傳說冊封王后時,佩羅德命人將伊內斯骸骨取出,然後為其穿上霓裳羽衣,戴上翡翠明珠,臣子要親吻王后「玉手」,以示祝賀!

佩羅德在位期間處事公正嚴明,他改善了國內的法律制度,令到老百姓得到公平對待,後世稱其為公正者(the Just)。他對伊內斯一往情深,自後者遇害後,這位國王終身沒有再娶。10年後,佩羅德與世長辭,他與伊內斯一起長眠於阿爾科巴薩修道院(Alcobaça Monastery)。

此段淒婉動人的故事在此告一段落。或許,讀者會認為以上所說是經過後人以訛傳訛、塗脂抹粉、加油添醋。不過,就在葡萄牙的阿爾科巴薩修道院內,佩羅德將他那份海枯石爛、天荒地老的不朽之愛,留下了永恆見證。

中世紀時期,修道院的修士們過著一塵不染、修真養性的生活。他們在修道院學習、勞動、頌經、祈禱,除了傳教外,修士幾乎足不出戶。

阿爾科巴薩修道院於1178年由阿方索一世(Alfonso I)所創建。數世紀以來,建過多次整修、改進、擴建,修道院成為一楝揉合了羅曼式、哥德式與及巴洛克等不同時期風格的巨型建築。

中世紀時期,修道院的修士們過著一塵不染、修真養性的生活。他們在修道院學習、勞動、頌經、祈禱,除了傳教外,修士幾乎足不出戶。因此,修道院設備完善,有教堂、宿舍、廚房、飯廳、圖書館。阿爾科巴薩修道院位於兩河流交滙之處,有自來水供應,修士用餐前還必須洗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當年蘇東坡反對王安石新法,外放密州,某夜詩人憶起亡妻王弗,寫下了上面這首《江城子》。亡妻的墓地位於蘇東坡的家鄕眉州。眉州位於四川,他身在千里之外的山東,妻子的孤墳,乏人照料,令他憂心仲仲,牽腸掛肚,對愛侶思念之情,溢於言表。

身為國王的佩羅德便不用操這份心,他與伊內斯一起長眠在修道院的教堂內。蘇東坡把自己的款款深情寫在詞內,而國王則把其矢志不渝之心雕刻在石棺上。

佩羅德石棺上的浮雕,娓娓道出了他與伊內斯的愛情故事。佩羅德一直對該三名兇殘的殺手恨意未消,在伊內斯的石棺底下,有三頭人面獸身的雕塑,該三隻怪物的肖像,正是源自那三名兇徒的面貌 ,意思不言而喻。

佩羅德與伊內斯的棺墓以大理石打造,石棺上的浮雕栩栩如生、美侖美奐、鬼斧神工,葡萄牙雕塑藝術的巔峰之作。浮雕呈現了聖經裡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後死而復活的事績,寄寓二人將來會在天國重聚,石棺上並刻有「直到世界末日」(Até ao Fim do Mundo)的銘文。佩羅德石棺上的浮雕,還娓娓道出了他與伊內斯的愛情故事,就連後者遇害,頭被割的情景也刻在棺上。佩羅德一直對該三名兇殘的殺手恨意未消,在伊內斯的石棺底下,有三頭人面獸身的雕塑(見上圖),該三隻怪物的肖像,正是源自那三名兇徒的面貌 ,意思不言而喻。

當天國降臨,二人死而復生之日,他們可從各自的石棺佇立,便可四目交投,含情脈脈瞧著對方。

值得一提的是二人石棺的位置。一般而言,國王與王后的遺體是並排躺在同一棺墓內。佩羅德與伊內斯的石棺分別位於教堂南北兩翼 (見左圖藍紅色箭頭指向)。前者頭部朝南、腳朝北,後者則是頭部朝北、腳朝南。換言之,二人的遺體是腳朝腳而躺著的。如來此安排大有心思,當天國降臨,二人死而復生之日,他們可從各自的石棺佇立,便可四目交投,含情脈脈瞧著對方,如同,牛郎織女久別重逢,隔著銀河遙相對望。正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蒙娜麗莎失竊事件簿

巴黎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延伸閱讀:《貝聿銘的金字塔》)擁有無數奇珍異寶、和璧隋珠,不少更是藝術史上的曠世之作。不過在眾多珍藏瑰寶中,單憑知名度而言,首推文藝復興(Renaissance)作品《蒙娜麗莎》(Monna Lisa)。它與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的《夜巡》(De Nachtwacht)及維拉斯奎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的《侍女》(Las Meninas)並列西方三大名畫。每天皆有無數觀光客擁簇在《蒙娜麗莎》身旁,人人前仆後繼,爭相與伊人合影留念,咔擦咔擦聲響個不停,場面堪稱博物館奇景。巴黎市大街小巷,與《蒙娜麗莎》有關的商品、紀念品俯拾皆是,其風頭無「畫」能及、歷久猶新。

《蒙娜麗莎》乃李安納度·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巨作,他在1502年開始創作,花了4個寒暑方能完成。《蒙娜麗莎》是畫在白楊木板上,長77公分,寬53公分。畫中伊人長髪披肩、冰肌玉骨、體態豐滿、酥胸微露。她的雙瞳如剪水,表情似笑非笑、似嗔非嗔、又仿若欲言又止、欲語還休。達文西技巧高超,如鬼斧神工,他能夠捕捉瞬間即逝的回䀵一笑,用畫筆將其凝固於永恆。在那個未有照相機、攝錄機的年代,畫家的觀察入微令後人折服。另外,仔細瞧瞧,你會發現蒙娜麗莎的雙手和臉上輪廓不見任何線條。其實達文西用了暈塗法(sfumato),他利用糢糊漸變的色彩代替線條,加強美感。伊人身後背景也是焦點所在,她身後的左右兩邊背景,似乎並非源於同處,如此構圖鮮見於同時代其他作品。這純粹是美學所需還是背後另有深意,專家未有共識。

由於陰差陽錯,《蒙娜麗莎》因禍得福,成為世界第一名畫。從此以後,六宮粉黛皆失色,無數眾生皆拜倒其石榴裙下。(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無數有關《蒙娜麗莎》的謎團仍尚侍解開。畫中女子究竟是何人?來自何方?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達文西的自畫像,也有說是畫家的同性伴侶。不過,大部分人都相信畫中的模特兒為麗莎·康喬多(Lisa del Giocondo),是佛羅倫斯一名富商的妻子。達文西便是受該富商委托,為其妻子畫一幅肖像畫。不過有人反駁,既然是受人所托而畫,為何達文西完成後並未交給委托人反而一直留在身邊?歷史的層層迷霧仍未撥開。

縱使《蒙娜麗莎》是偉大傑作,即使其背後也有不少謎團,不過,假若沒有百餘年前的失竊事件,該畫也不會聲名竄升,舉世聞名,萬千寵愛於一身。

事件發生於1911年8月20號。盜畫者為意大利人皮魯吉亞(Vincenzo Peruggia),他是羅浮宮所聘用的臨時工,負責安裝及更換畫框。話說他完成了當天的工作後,趁沒有人注意時,藏匿在羅浮宮某隱蔽角落,直到夜闌人靜,所有人已離開時方溜出來,他躡手躡腳地走到掛畫處,以熟練的手法將《蒙娜麗莎》取走。皮魯吉亞要離開羅浮宮之際,方發現原來門口已經反鎖了。無計可施下,他唯有等到白天,待有人開門始離開。説實話,作為盜畫者,竟沒有為自己安排退路,皮魯吉亞不僅毫不專業,似乎有點愣頭磕腦!

不過,有關《蒙娜麗莎》被盜過程,也有另一說法。話說8月21日為羅浮宮閉館日,但由於有工作人員出入而沒有上鎖。當天早上,皮魯吉亞穿著白色的工作人員制服進入博物館,未有引起任何人懷疑。他悄然走到《蒙娜麗莎》跟前,打量四周,確定附近無人,將畫連同畫框搬到樓梯間,然後再將畫取走,溜之大吉。

無論如何,大家可以看出,那個年代的博物館保安措施真的是錯漏百出、因陋就簡,簡直形同虛設。

可笑的是,直到翌日羅浮宮開門時,職員仍懵然不知。有參觀者發現《蒙娜麗莎》不在原本位置,於是向職員查詢。起初,職員還以為它被攝影師取走以作拍攝之用,要數小時後始證實該名作不翼而飛。這一驚真的非同小可。究竟是何方神聖,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巴黎市警察空羣而出,如臨大敵。羅浮宮還特意閉館一星期,以配合警方調查。警方查了又查,但一直苦無頭緒,《蒙娜麗莎》如同人間蒸發。警局上下均感到黯然無光。畫家畢加索(Pablo Picasso)曾被帶回警局問話,因證據不足而被釋放。

其實警方並非沒有機會破案,他們也懷疑失竊事件乃羅浮宮「家賊」所為。《蒙娜麗莎》畫框留有皮魯吉亞的指紋,警方套取了羅浮宮職員的指紋,逐一檢視對照,以圖找到盜匪。但不知是館方還是警方犯的低級錯誤,他們竟忘了套取皮魯吉亞這位臨時工的指紋!警方也曾前往他寓所搜查及問話。前面曾提及《蒙娜麗莎》是畫在木板上,不易藏匿,當時皮魯吉亞把她藏在寓所床底下皮箱的夾層內。不過警察在他寓所並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處,他們就這樣和伊人察身而過。

《蒙娜麗莎》的失竊案,轟動了巴黎以至整個西方社會。在那個仍未有電視、電影、互聯網的年代,報紙幾乎是唯一大眾傳播媒體。各大報章都以頭條報導此宗新聞,《蒙娜麗莎》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即使對藝術一無所知、對繪畫一䆻不通者,也知道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被盜。一夜之間,《蒙娜麗莎》知名度驟然飆升,其風頭蓋過了世間上所有藝術瑰寶珍藏。

羅浮宮內,原本掛《蒙娜麗莎》的位置已經縣空,但每天有不少人特地前去「懷念」、「憑弔」,更有人獻上鮮花致意,仿若伊人已香消玉殞矣!

兩年後,仍然未有任何關於《蒙娜麗莎》的消息。

1913年11月29日,佛羅倫斯畫商蓋里(Alfredo Geri)收到一封署名李安納度(Leonardo)的信。寫信人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就在自己手上。他又說,由於畫家是意大利人,該畫也應該屬於意大利擁有,冀望能夠物歸原地。讀者們應該猜到,寫信人正是皮魯吉亞。

蓋里怔怔地看著該封來歷不明的信件,過了半响,才回過神來。他思忖,信上所言是否可信?究竟這是惡作劇?還是騙案?還是瘋子所為?為了慎重起見,他聯絡了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館長波吉(Giovanni Poggi),後者答應一同前往求證。

12月9日,在波吉的陪同下,蓋里前往皮魯吉亞下塌的Albergo Tripoli-Italia。此是一所廉價旅館,鄰近佛羅倫斯火車站。皮魯吉亞引領二人進入其設備簡陋的房間,他從床底拉出皮箱,將其放在床上。接著他打開皮箱,取走所有衣物及用品,在皮箱的夾層內取出《蒙娜麗莎》。波吉小心翼翼地鑑定,當確定眼前畫是達文西真跡時,他和蓋里皆狂喜,但二人壓抑心中的激動興奮。波吉故作鎮定地對皮魯吉亞說,他初步認為該畫是真跡,不過仍要進一步鑑定,然後借故離開。對方似乎毫無懷疑,也由得他離去。波吉離開旅館後,馬上通知警方。警方趕到現場,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制服皮魯吉亞,取回了《蒙娜麗莎》。

此宗前無古人、驚天動地的世紀盜案,就此落幕,破案過程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盜畫者既非妙手神偷或飛天大盜,而破案者更不用勞動福爾摩斯或包青天再世。

可堪玩味的是,皮魯吉亞下塌飯店位置與當年康喬多的居所只是近在咫尺。該名畫失蹤兩年後,竟在其誕生地重現世間,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天意。

皮魯吉亞被捕後,承認偷竊罪名。他指自己偷畫,並非因為貪圖財物。他聲稱自己乃愛國者,希望將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所搶掠的寶物歸還意大利。他最後被判監七個月。不少意大利人視皮魯吉亞為國家英雄,他坐牢期間,收到不少慰問信及禮物。盜畫賊受到民眾如此擁載,不一定後無來者,但肯定是前無古人矣。姑不論其所作所為是否基於單純的愛國心,不過他平日一定不怎麼看書。因為《蒙娜麗莎》並非拿破崙所搶掠,而是數百年被法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所蒐集的!正因為他糊里糊塗弄錯了,《蒙娜麗莎》也得以聲名遠播。

警方尋回《蒙娜麗莎》的消息馬上傳遍意大利名地,舉國歡騰。據說,當消息傳到意大利議會時,兩位政見相異的議員正扭打成一團,二人聽到消息後,竟情不自禁擁吻。正是:「盈盈一笑,盡把恩仇了」,《蒙娜麗莎》果然魅力非凡!

《蒙娜麗莎》先後在佛羅倫斯、羅馬、米蘭巡迴展出。這段期間,她其所到之處,必有儀仗隊及警衞相伴,接待其規格之高前所未見、而保衛之森嚴也是前無古人。《蒙娜麗莎》在運送途中,引來萬人空巷,宛如英雄榮歸故里。

20世紀初,民族主義(Nationalism)浪潮席捲全球,歐洲各地也瀰漫著熾熱的民族意識,高漲的民眾情緒和盲目的愛國情操影響意大利民眾如何對看蒙娜麗莎。假若同樣事情發生在今天,民眾的態度很有可能與當年大相徑庭。

1914年1月初,《蒙娜麗莎》終於回到了羅浮宮。由於陰差陽錯,她因禍得福,成為世界第一名畫。從此以後,六宮粉黛皆失色,無數眾生皆拜倒其石榴裙下。有人千里迢迢跑到巴黎,就是為了一睹美人芳容。假如當初皮魯吉亞多看書、或多做點資料搜集、又或許他行竊失敗,歷史會否改寫?

延伸閱讀:
達文西與《抱銀貂的女子》
達文西與《最後的晚餐》

參考書目:
弗洛里安‧伊里斯著。唐際明林宏濤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盛夏的歷史回憶,台北:商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