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利奇卡的地底鹽礦

1300多萬年前,歐洲東部喀爾巴阡(Carpathia)一帶的地殼板塊移動,造成大裂谷,導致大量海水滲入地底,形成了波蘭南部大片面積的鹽岩層。

14世紀時,鹽礦所帶來的利潤驚人,竟佔了全國超過30%的收入,令到波蘭王國成為中歐強權,維利奇卡也成為貿易重鎮。

多年以後,克拉科夫(Kraków)市郊的維利奇卡(Wieliczka)小鎮湧現出一道帶鹹味的泉水,居民採集泉水,將其煮沸,收集殘餘鹽份。約13世紀中葉,泉水乾涸以後,為了提取食鹽,居民找到泉水源頭,一路開鑿、挖掘,發現地底下的岩石竟藴含豐富的鹽份。維利奇卡鹽礦的傳奇從此揭開序幕,經營礦場的公司更為世界最早一批的食鹽生產企業。

古時候,食鹽的價值可以媲美黃金。鹽可以增添食物風味,更可腌製食品,防止腐爛。薪水的英語為salary,而salary一字源自拉丁文salarium,sal乃鹽的意思。可以揣測,古代人以食鹽支付工錢、佣金或獎金。古埃及人利用鹽作為化妝護膚品。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時代,鹽乃價值連城之商品,羅馬人更為了確保食鹽的供應而開鑿擴充道路。1482年,威尼斯人與費拉拉人為了爭奪食鹽貿易權而兵戎相見。鹽業的興衰也影響到波蘭的國運。14世紀時,鹽礦所帶來的利潤驚人,竟佔了全國超過30%的收入,令到波蘭王國成為中歐強權,維利奇卡也成為貿易重鎮。16世紀後,德國人從海水提煉成更具競爭力的海鹽,波蘭鹽業從盛轉衰,稅收銳減,成為波蘭國運江河日下的原因之一。

漢語的「鹽」字乃象形字。「臣」指官史百姓;「鹵」指滷水,乃鹽份含量高的海水或地下水;「皿」指的是器皿。因此,臣民用器皿燒煮滷水就成了「鹽」。

古代中國,食鹽為重要商品,亦是朝廷重要收入來源。春秋時代,齊相管仲大刀闊斧實施改革,其中一項新政就是設立鹽鐵專賣制度,為齊垣公的霸業奠定根基。漢武帝為了提高朝廷税收以北伐匈奴,將煮鹽、冶鐵、釀酒轉為國營,不准私商參與。中唐以後,朝廷引入發牌制度,容許私人企業到有關部提取食鹽,然後到指定地點銷售。市場供求很大程度仍受朝廷控制。

16世紀後,鹽礦越挖越深,礦工開始利用馬匹推動轆轤,將食鹽垂直運送到地面,原理如同升降機。

回到正題。維利奇卡鹽礦甫開採時,礦工將採集到的食鹽放入布袋或木造器皿內,然後再攀爬樓梯送上地面。後來木橇、手拉車的出現增加了工作效率。16世紀後,鹽礦越挖越深,礦工開始利用馬匹推動轆轤,將食鹽垂直運送到地面,原理如同升降機。18世紀末葉,波蘭被列強瓜分,奧地利接管礦場,採礦方式始變得電動化。

鹽礦岩石內有大量積水,水中也藴含鹽份。為了不造成浪費,礦工利用水泵和水糟抽取、收集及儲存積水。洞穴內也有不少易燃氣體,礦場內有專人負責燃點及消耗該些氣體,以免造成爆炸。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金屬一旦接觸鹽水便容易生銹,礦場內的所有工具、器皿與及承托洞穴的橫樑支架全為木造。木材不但不會生銹,而且吸收了鹽水後也變得更加堅固耐用,一舉兩得。

1978年,維利奇卡鹽礦被列入首批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足見其彌足珍貴。鹽礦於1996年停產,經過近700年的開採,整個鹽礦深達9層,最淺處在地下64米,最深處在地下327米,總體積400萬立方米,乃紐約帝國大廈之3倍,總長度竟達250公里,礦室超過2000多間,宛如一座龐大的地下城,其規模令人咋舌,基於安全理由,現時僅開放部分不足整個礦場的百分之二。

滿佈結晶岩鹽的洞壁顯得晶瑩剔透,宛如踏入浩瀚的宇宙星河,沿路的熠熠星光不斷向你拋眉弄眼,一切如夢似幻。

參觀維利奇卡鹽礦必先爬下數百級的「之」字形木階梯。到了地底,鹽礦的道路蜿蜒曲折,沿路高低起伏,忽明忽暗,時而平坦光滑,時而凹凸不平。滄海桑田,無論是江山易主、世代更替,這𥚃仍然是百年如一日。微風徐徐而來,為你娓娓道出這個曠世鹽洞的千年傳說。滿佈結晶岩鹽的洞壁顯得晶瑩剔透,宛如踏入浩瀚的宇宙星河,沿路的熠熠星光不斷向你拋眉弄眼,一切如夢似幻。不禁懷疑,這是否《地心歷險記》(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小說內記載,那條通往地球核心的秘密隧道?也許,在洞穴的一隅,英雄齊格菲(Siegfried)一邊鑄劍,一邊亢音高唱「諾通劍,諾通劍,夢寐以求的寶劍!我令你得到重生!你曾為碎片,現在光芒四射、傲視群雄,充滿榮耀!」又或者,這兒是連接陰間與人間的羊腸小徑,當年奧菲斯(Orpheus)與尤麗黛(Eurydice)也曾路過。假如你和愛人結伴同行,不論對方在你背後如何含嬌微嗔或苦苦哀求,千萬不要回,否則對方下場如同尤麗黛,最後化成縷縷輕煙,換來千古遺恨!倏忽,那綿延不斷、曲徑通幽的礦場隧道豁然開朗,别有洞天。一片地底鹽湖映入眼簾。鹽湖一碧如洗,其水波不興,亮出迷人的光澤,宛如天上人間。是花果山水濂洞還是《魔戒》(Lord of the Rings)裡的精靈的棲身之所?

聖金加禮拜堂建於101米深的地底,長31米,闊15米,高11米,可以容納超過400人。

由於生活枯燥、工作艱辛、物質匱乏,礦工們在陰暗的環境下工作,長期與世隔絕,好不容易。為了提升礦工士氣,鹽礦內有不少禮拜堂,讓他們透過祈禱,蒙上帝降福,從而紓解鬱悶,尋找心中的淨土。由於礦場越挖越深,為了方便曠工,禮拜堂也越建越多。整個礦場內有四十多座地下禮拜堂,全部由礦工們在閑暇的時間,利用簡陋的工具,不斷控鑿、雕琢岩石而建成。

多座禮拜堂最矚目者非聖金加(Święta Kinga)禮拜堂莫屬。當地流傳一段有關聖金加與鹽礦的美麗故事。說話金加(Kinga)本為匈牙利公主,父王安排她遠嫁克拉科夫領主。出嫁在即,國王問女兒要甚麼禮物作為嫁妝。天性善良的公主要求父王賜她一片鹽礦,讓其波蘭百姓從此以後可以安居樂業。國王允許其請求後,公主將訂婚戒指擲入國王賞賜的鹽礦內。到達克拉科夫後,她指著某處並要求工人挖掘。頃刻,工人竟挖出一大片鹽礦,而訂婚戒指竟出現在礦洞裡,而該鹽礦也就是後來的維利奇卡鹽礦了。金加公主畢生關懷民間疾苦,頗得百姓愛戴。丈夫逝世後,她搬進修道院,過著清貧的生活,度過餘生。若干年後,她成為了鹽礦工的主保與及波蘭、立陶宛兩國的主保聖人。

那巧奪天工的祭壇、栩栩如生的浮雕、維肖維妙的雕像、玲瓏剔透的鹽晶燈,

聖金加禮拜堂建於101米深的地底,長31米,闊15米,高11米,可以容納超過400人。這座地底岩鹽禮拜堂建於1890年,由礦工們一手包辦,花了數十年時間放始完成。時至今日,每逢星期天和重要節日,禮拜堂仍然會舉辦彌撒。那巧奪天工的祭壇、栩栩如生的浮雕、維肖維妙的雕像、玲瓏剔透的鹽晶燈,眼前一切,儼如天上宮闕、瓇樓玉宇,參觀者在讚嘆其鬼斧神工之餘,一陣莫名的感動亦會湧上心頭。

維利奇卡的鹽礦乃數十代人的心血結晶,集結了無數人的智慧、汗水、毅力、天才、野心而成。西方人有一句彥言:Faith will move mountains,在此處得到印證。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的誠心所到,天地為之動容,金石也為之開裂。去鹽礦走一趟,必可領悟此番道理。

19 thoughts on “維利奇卡的地底鹽礦

  1. 原來salary 的字是有鹽的意思的,要下數百級之字形木階梯,我想如果是我應該體力負荷不了,很喜歡最後一段faith will move mountains 想來又是的,歷史遺留下的不可思議遺跡都是每一個民族的信念和心血,如你說是智慧,汗水,野心和堅持而成的。反觀現代,大家同是人類,現代人就缺乏了堅持,而且有時faith 也缺乏了。可能我們太「幸福」之故。

    Liked by 3 people

    • 呵呵,走下去很容易,我看到很多孩子都不用家長抱著,可以自己走。上去的時候更不用擔心,有升降機^^
      對的,現代人太幸福了,科技帶來便捷舒適的生活,刻苦耐勞的精神早已消失得一乾二淨了

      Liked by 1 person

  2. 從地面寫到了地底,小將甘拜下風~
    抽絲剝繭,一層接著一層往地底慢慢書寫開來,引人入勝, Edward 功力非凡!

    我特別嚮往你寫參觀地底鹽城的過程,地殼底下也有一片天空,佈滿了永夜的星辰月光與永晝的白日。 何等動人的景象。
    長期在地底下工作,這種與世隔絕的環境很艱辛! 地底下的教堂和禮拜堂實在厲害,信念的力量不可思議。

    ps: 人類真的什麼都要搶,為了任何事都可以打起來! 太丟臉了~

    Liked by 3 people

  3. 之前我去這個鹽礦,因為一團人太多,聽不清楚導遊講解!反而看你這篇遊記了解得更仔細!這鹽礦還有另一個礦工路線,自己可以親身(膚淺地)體驗當年礦工的工作環境,也很有趣的!

    Liked by 1 person

    • 很高興可以幫你了解更多關於鹽礦的故事!😊我也聽說有礦工路線,不過好像要走三個小時,好像蠻長的。當時時間不足,就選了一般的路線,改次也想體驗一些礦工的生活!

      Liked by 1 person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