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懷石料理(上)

2013年,和食(日本料理)被登錄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以敬重自然及傳統習俗而備受推祟。和食種類繁多,讓人眩目,懷石料理乃集大成者,其歷史悠久,影響力歷久不衰。一席懷石饗宴,宛如一部鴻篇巨著,更是一趟日本文化之旅。

懷石料理是從茶懷石衍生出的一套料理體系,而茶懷石則與佛教禪宗有密切關係。禪宗是在鐮倉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當時,日本乃武士所主導的武家社會。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用研習艱深晦澀的經文,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修道悟佛,對於那些習慣舞刀弄槍的武士深具吸引力。同時,禪宗提倡摒除雜念、心無旁騖、專心至志而悟道,與武士道精神相輔相承。不少武士成為禪宗門徒,後來不少官商巨賈也紛紛皈依其門下,令禪宗成為當時佛教主流派別。

到了安土桃山時代,一代茶人千利休以禪宗思想為核心,制定了一套茶會活動的流程及步驟,他希望茶客透過茶會,領悟反樸歸真、淡雅無華的自然之美。他奠定了日本茶道的思想基礎,影響深遠。

茶客參加茶會活動,由於空腹飲用抹茶容易引致胃部不適,亭主(茶會主持人)會為他們提供「一汁三菜」的飯菜讓茶客在品茶前享用,稱茶懷石,以盡顯款待之心。那麼,茶懷石之名從何而來?最普遍的看法,是與打座有關。話說僧侶在嚴冬下打座修行,由於事前僅服用了少量的粗茶淡飯,為免飢腸轆轆,他們會將一塊經過加熱後而暖烘烘的石頭抱在懷中。僧侶打座所服用之飯菜也稱「懷石」。另一說法,則指「懷石」二字出自老子《道德經》:「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指聖人麻布粗衣,但品德高尚。

不少作為禪宗門徒的皇室貴族、武士大名、達官貴人也經常參與茶會,透過品茶修身悟道。由於他們身份尊貴,主持人所提供的茶懷石也趨向高雅、精緻、細膩,久而久之,懷石料理成為獨立於茶會外的饗宴。時至今天,日本料亭及旅館都會提供懷石料理,客人不要參與茶會仍可享受美饌。雖然如此,懷石料理的精髓依舊藴含日本美學意境、茶會精神與及襌宗內涵。

茶懷石有「一汁三菜」,汁乃湯的意思,三菜即是三道菜,包括向付、煮物、燒物,另加白飯一碗,共五道菜。「一汁三菜」後,又會加上預鉢、吸物、八寸、湯桶、香物、菓子。

懷石料理的上菜次序,首先是先付,然後是御椀、向付、八寸、燒物、揚物、焚合、醋物、蒸物、御飯、湯、香物,最後為水物。以下逐一簡介:

先付(開胃菜)
作為第一道菜,先付的份量比較少,一般是涼拌菜,款式可以千變萬化,沒有太多規範。料理人會發揮其創意巧思,利用時令的食材烹製,並用心裝飾,提醒食客季節及節日的道來。

作為第一道菜,先付一般是涼拌菜,款式可以千變萬化,沒有太多規範。

御椀(湯品)
用水、昆布、柴魚片制作高湯,高湯內有一份丸狀(通常是剁碎的魚肉)的糕點,再加上兩三種配料。熱騰騰的椀物是用燙金漆器盛戴,蓋子上一般會灑上水點,給予人一絲涼意。蓋子上的水點,也讓客人知道,蓋子未曾被掀開,以示對其尊重。客人甫掀開蓋子時,潻器內的蒸氣一躍而起,顯出椀物的朦朧之美,效果如同輕紗掩臉、煙波鎖江。

據說,在茶會品嚐這道菜時,在還沒吃完的情況下要將椀蓋蓋上,因為作為藝術品的魚糕已殘缺不全,任由其暴露在外乃大不敬。

御椀是將水、昆布、柴魚片制作高湯,高湯內有一份丸狀糕點,再加上兩三種配料。

向付(生魚片)
日本乃島國海岸線曲折蜿蜒,有利不同魚類棲息。更重要的是,源自北極海的寒流(親潮)與及從菲律賓海域而來的暖流(黑潮)在日本海域交匯,令到該國海産異常豐富,魚貝類高達3000多種,為世界之冠。多元化的海產,令到生魚片成為日本料理最具代表性的菜式。

懷石料理中的生魚片往往採用最上等的的魚貝類,因為最上等的食材是毋須加工烹調而可以直接品嘗其天然之味道。乍聽之下,生魚片料理制法看似異常簡單,但最簡單也是最極致,最極致也是最難以拿捏。這道菜最關鍵與及最考驗料理師在於一個「切」字,用刀稍一不慎,食材的細胞組織被破壞,鮮甜味也會流失。日本魚類五花八門,肌理紋路、脂肪分佈各有不同,料理人必須掌握無誤,即使同一種魚貝類,切法亦會因其體形大小及捕獲季節而有所差異。

明治9年(1876年),政府實施廢刀令,武士不準𢹂刀上街。刀匠師失去大批主顧,廚師成為他們重要的顧客群。刀匠硏制出多款料理刀具令到日本料理所用之廚刀千變萬化,單就生魚片這道菜而言,料理人也會用不同的刀以應付不同工序、切法及海產種類。如此一來,生魚片料理更趨完美。

懷石料理中的生魚片往往採用最上等的的魚貝類,因為最上等的食材是毋須加工烹調而可以直接品嘗其天然之味道。

八寸(下酒菜)
懷石料理中,八寸是最能表現視覺之美的一道菜。它乃開胃菜,因此也可以作為第一道菜。傳統上,八吋的菜色規定了是山產及海產,並罷放在一個杉木木盒內的對角位置,時至今日已沒有那麼考究,任憑料理人自由發揮。

為何這道菜稱為八寸?這要從中國的筷子文化談起。傳統中國人用筷子不用刀,食材是切成一塊塊才呈上餐桌上,以符合嘴巴的大小,方便客人一塊一口進食,一口大小是為一寸。傳說,千利休前往供奉歷代天皇的京都洛南八幡宮,他看見某款神器,得到啟發,製作了一款長寬各八寸的杉木木盒,後來放在木盒的食品稱為八寸。

懷石料理中,八寸是最能表現視覺之美的一道菜。

燒物(燒烤物)
自燒物出場以後,菜餚的口味從清淡轉為濃郁。古代日本禁止肉食,傳統的懷石料理,燒物的主角一般會是烤魚。魚肉接觸到高溫,蛋白質會凝固,從而鎖住營養及肉汁。燒物外層甘香酥脆,內層鮮甜多汁,由於廚師在烹調時已經添上醬料或鹽,食客品嚐燒物時,毋須再沾點任何調味料。

此道菜份量不多,僅是一至兩塊烤魚,以符合禪宗「知足之樂」的價值觀。夏季時節,燒物可能是一至兩條長三至四寸的香魚。香魚的身驅略顯彎曲,其姿勢似在碧水躍動,提醒客人,毋忘大自然恩𧶽。

燒物份量不多,僅是一至兩塊烤魚,以符合禪宗「知足之樂」的價值觀。

揚物(油炸物)
懷石料理中最常見的揚物乃天婦羅(天麩羅)。料理人將食材塗上麵漿放入熱油內,麵漿會迅速形成酥脆的外衣。這層外衣既可加熱麵漿內的食材,同時又可以保存其水分,保持食材鮮味及營養。

奈良時代,遣唐使將中國油炸物帶返日本,稱唐菓子。由於食油乃奢侈品,唐菓子成為寺院供奉物,要不然就只有貴族才有機會享用。到了鎌倉時代,油炸油成為寺院常見食品。由於僧人不碰葷食,油炸物為他們提供熱量。

料理人將食材塗上麵漿放入熱油內,麵漿會迅速形成酥脆的外衣。這層外衣既可加熱麵漿內的食材,同時又可以保存其水分,保持食材鮮味及營養。

天婦羅的前身乃葡萄牙人的油炸物fritters。當時葡萄牙人遠洋出海,他們將肉類腌製,然後裹上麵漿,再放入熱油炸熟,如此一來,食物在航海途便免於腐爛。葡萄牙人在長崎登陸,fritters便引入了日本。日本人將其改良為他們的天婦羅,後來由江戶小販發揚光大。當時日本社會穩定,商品經濟快速成長,速食文化大行其道。當時江戶有很多提供小吃的小販攤子,天婦羅就是老百姓最愛之一。久而久之,這款庶民小吃也登上大雅之堂。

焚合通常用精緻的瓷器盛載,美侖美奐的器皿襯托色彩鮮明的食材,令人賞心悅目。

焚合(燉菜)
焚合乃數種食材所燉煮的菜餚,為懷石料理的主菜之一。焚合通常用精緻的瓷器盛載,美侖美奐的器皿襯托色彩鮮明的食材,令人賞心悅目。

御椀的高湯為第一高湯,將烹調御椀時所用過的昆布及柴魚加進熱水,然後再添加更多柴魚,煮好的熱湯,稱第二高湯。第二高湯和其他食材煮出的這道菜就是焚合。由於在烹調第一高湯的昆布及柴魚流失了部分鮮味,焚合就要燉煮的方式處理,而且要放入更多的食材。經過長時間的燉煮,焚合不及御椀,但其汁液更濃郁。御椀和焚合,各有千秋,借用蘇子的詩,那就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吧。

 

 

 

 

醋物是將魚貝類及蔬菜切成絲狀,伴以醋及其他調味料,目的不僅是增添風味,更重要是突出食材鮮味。

醋物(涼拌菜)
這道菜是將魚貝類及蔬菜切成絲狀,伴以醋及其他調味料,目的不僅是增添風味,更重要是突出食材鮮味。

醋物的發展原來與生魚片息息相關。生魚片源自中國,在古時候,中國人將各種肉類切成薄片生吃,叫作「膾」。成語膾炙人口原意指烤肉人人都愛吃。秦漢以降,人們基本上不再吃生肉,只吃生魚片,菜式的名字亦從「膾」改成「鱠」。到明清以後,朝廷實施海禁,老百姓不可隨意揚帆下海,餐桌上只有河產而沒有海產。由於淡水魚含菌量高,不宜生吃,生魚片差不多在中國料理中銷聲匿跡,在日本卻發揚光大。古時候,貴賓喜歡將生魚片佐以醬油。不過,由於醬油在古代昂貴食材,地位較低者吃生魚片就以醋來取替醬油。久而久之,醋物成為了獨立菜式。

 

 

蒸物(蒸菜)
顧名思義,蒸物就是利用蒸氣烹煮食材。其中一款蒸物為土瓶蒸。料理人將食材放人一個小巧的陶制茶壼(土瓶)蒸煮,蒸好後將茶壼遞上餐桌。客人揭開茶壼蓋,蒸物香氣撲鼻而來,讓人垂涎三尺。進食時,客人將湯液倒在陶制茶杯享用,品湯就如品銘,頗有文人雅趣。接著,再用茶杯享用茶壼食材。

蒸物、揚物、燒物、向付或者是上述任何菜餚,各有特色,但其精神同出一轍。這幾道菜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們的精髓,都在於如何保存食材的原汁原味。傳統日本料理雖然變化多端,其精神也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要烹調出食材的淡雅、真實及自然之味,這與禪宗美學思想一脈相承。

蒸物就是利用蒸氣烹煮食材。傳統日本料理雖然變化多端,其精神也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要烹調出食材的淡雅、真實及自然之味,這與禪宗美學思想一脈相承。

御飯(飯)、止椀(湯)、香物(醃菜)
飯、味噌湯與及醃菜被譽為日本料理的三神器,能夠提供均衡養份。三神器呈「品」字形擺在托盤上。香物在上方,御飯及止椀分別在左下及右下方。

白米乃日本食材之首,更為信仰一部分。根據日本神話,天地混沌之初,天照大神為日本帶來稻米,老百姓從此安居樂業,大神的後裔成為天皇,乃主持稻米祭祀活動的大祭司,令到天皇的統治天地位「合法化」。有別於中國的朝代更迭,日本皇室乃「萬世一系」,就是這個原因。從歷史的觀點而言,稻米鞏固了皇室政權及加強了民族意識。對日本人而言,稻米乃神靈所賞賜之物,應甘之如飴。對於稻米的栽培、種植、收割及炊煮,他們建立了一套嚴謹程序。

飯、味噌湯與及醃菜被譽為日本料理的三神器,能夠提供均衡養份。三神器呈「品」字形擺在托盤上。

止椀是味噌湯,分白味噌及紅味噌烹調而成。冬天時,白味噌的分量較多而紅味噌較少,夏天則相反。香物又稱漬物。日本四季分明,古時候人們為了在冬天可以吃到蔬菜,將蔬菜淹在海水內,後來發現可以用鹽來腌製,蘿蔔、蕪菁、茄子、黃瓜、芹菜、甜椒、筍、白菜、柿子、西瓜等都可以制成漬物。現今日本人幾乎每天都要吃漬物。

水物(甜點)
水物是指有水份之物、水果或飲料。作為懷石料理最後一道菜,料理會供應甜點或時令水果,另加一碗抹茶。一頓豐盛的懷石料理到此告一段落。(前往下一篇)

水物是指有水份之物、水果或飲料。

參考書目:
大久保洋子著。孟勲、陳令嫻、林品秀譯。《江戶的食空間:從街頭攤販到將軍的餐桌,日本料理就是這麼來的》,台北:時報,2017。
胡川安著。《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台北:時報,2015。
高橋拓兒著。蘇暐婷譯。《十解日本料理:給美食家的和食入門書》,台北:麥浩斯,2014。
高橋英一譯。周雨枏、鄭姵萱譯。《懷石入門:京都四百年老舖瓢亭的茶事與懷石之道》,台北:麥浩斯,2017。

18 thoughts on “淺談懷石料理(上)

  1. 這些種種"小"碟加起來也不少呢!
    不怕你笑看完你這篇才知道
    原來常見的"懷石"竟和日本飲食有關!^^"

    日本人真是重禮數的民族
    從料理飲食竟可以發展出這樣的文化!
    讀完覺得有些觀點還是很欣賞的
    比如:香魚身姿所引申的意義
    追求食材淡雅真實與自然之味
    利用時令的食材提醒季節及節日的到來等等
    還有御椀(湯品)這段簡直已是昇華的餐飲藝術了
    真要記起來免得失禮!

    寫得太詳細了
    也學到許多
    謝謝Edward!

    Liked by 2 people

    • 聽說台灣有融合了本地文化的台式日本料理,相信也有台式的日本懷石料理吧?

      日本人相信萬物有靈,他們相信無論是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有神靈。因此他們生活中非常注重細節,並以虔誠的心對待所有事物事情。那怕只是一對筷子,一只碗,因為也有神靈存在。久而久之,日本人成為世界上最講究禮儀的民族。

      Liked by 3 people

  2. 原來懷石料理是來自茶懷石,又與佛教禪宗的關係密切。看起來茶懷石比較精簡少些,印象中我只在台灣吃過一次懷石料理,似乎沒有這麼多道菜,可能也是精簡版,不過已經吃到肚子好撐,去日本旅遊也沒有機會大啖懷石料理,以後必定要嘗試道地的日本懷石料理大餐。

  3. Edward 談食文化也毫不含糊,每一道菜都是活生生一篇好故事。
    日本人的生活實在很巧妙精緻,做人委婉,吃東西也樣樣都是道理。 每個細節呈現的內涵耐人尋味。
    我從沒有試過懷石料理,可能因為我長期茹素,料理中許多道菜,我只能欣賞~
    我一直往下讀,總算等到白飯! ^^

    Liked by 1 person

    • 假若你去日本欲品嚐懷石料理,可以在預約時告知餐廳你是素食者,他們也樂意為你準備。要不然,你可以去一些大型寺院,他們會提供饒富禪意的精進料理。精進料理是日本僧人的傳統料理,除了沒有肉類、魚類,也沒有五葷,注重季節感,鼓吹不浪費,尊重大自然。有人認為懷石料理也是由精進 料理衍生出來,兩者有不少共同之處。^^

      Liked by 1 person

      • 好! 有機會必體會日本僧人的傳統料理,精進料理,這個名稱就讓人有純樸用功的感動。
        我最近與日本尺八演奏家合作,才學到尺八的傳統曲目多是日本僧人的排句衍生而來。 與精進料理的自然、純粹,心意接近。 嚮往~

        Liked by 1 person

  4. 中國向以周公制禮作樂,成就禮儀之邦而自豪,殊不知今日的日本才是真正得其精髓、發揚光大的民族。
    至於絕不死板的咱們,應該說是歷經太多歷史磨難,終於養成最能依情況,機動調適的民族性吧。呵呵

    Liked by 2 people

    • 個人愚見,中國的禮樂制度是建立在政治基礎上,替政治服務,有其局限性。日本的禮儀乃從其宗教信仰(當然也與政治有關,但宗教因素更重)出發,因此更經得起時間考驗。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