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藝妓文化

華燈初上,京都的天空一抹紅暈,一牙彎月不知從何處竄出來。祇園上空,但見坎煙裊裊,倍添詩意。白川流水潺潺,那垂垂柳枝,溫柔觸摸水面,奏出了柔和的小夜曲。清風徐來,町家玄關前的暖簾舞姿曼妙。石板路上,一位婀娜多姿的妙齡女子迎面而來。她蹬著木屐,身穿絢麗和服,面塗粉黛,頭戴髮簪,其眉目如畫、雙瞳剪水,如烈焰的櫻桃小嘴,美艷不可方物。此乃這座千年古都最迷人的風情畫,杜子美詩曰:「長安水邊多麗人」,看來今日之京都祇園,與昔日盛唐長安也不遑多讓。

可以想像,對於現今那些豆寇年華的少女們,成為藝妓之路是何等艱辛苦澀的。

在京都一帶地區,藝妓實習者為「妓」(Maiko),完成實習後稱「藝妓」(芸妓,Geiko)。至於在東京為主的關東地區,實習者稱「半玉」,完成實習稱「藝」(芸者,Geisha)。本文主要討論京都的妓與藝妓。

藝妓乃日本的女性藝術工作者,其工作主要是陪客人聊天、玩遊戲,在宴席上跳舞、唱歌、演奏,令賓客盡興而歸。藝妓賣藝不賣身,不過由於職業名稱帶有「妓」字,常被誤會為性工作者,因此有人用心良苦,將「妓」改寫成「伎」,「藝伎」與「藝妓」兩詞意思無異。

舞妓一身層層疊疊的和服連腰帶總重量達10公斤,舉止要優雅,表演時舞姿要輕盈,對女孩子的體力負荷不輕。

日本藝妓文化起源於17、18世紀的江戶時代。當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觀光業興旺,前往神社、寺院之參拜者絡繹不絕。那些參拜場所附近湧現不少茶屋,以茶水及點心招待長途跋涉而來的信眾。由於競爭激烈,為了招攬生意,某間茶屋的女服務生以歌舞表演助興,後來其他茶屋爭相模仿,如雨後春筍。日子久了,此類茶屋表演漸漸演變成一門獨立行業,從而衍生了日本獨有的藝妓文化。

舊日的日本社會,藝妓被視為卑微的工作者,那些女孩子也大多出身貧苦家庭。她們生活拮据,加上工作時所身穿要華麗服飾,這又是一筆大開支,如此一來更加捉襟見肘。基於工作關係,藝妓經常出入高級場所,從而認識了不少公卿大臣及高級武士。因此,不少藝妓與客人建立「包養」關係。藝妓被包養前一定要保持處子之身,其「第一次」要獻給包養人。包養其間,前者生活上受照顧,不少更被包養人納為側室。除非雙方結束關係,被包養者是不可以和其他異性發展親密關係。二次大戰結束後,此種包養關係已不復存在。今時今日,藝妓文化更被政府視為文化遺產,藝妓備受尊敬注目。除了在茶屋及料亭款待客人,她們會出席節日祭典活動,定期公開演出,甚至前赴海外推廣旅遊,稱其為國寶也不為過,與昔日同業之坎坷遭遇可為判若兩極。

舞妓的脖子後面並非完全塗白而是劃上獨特的紋路,據說可以令到男士心神蕩漾,引人遐思!

上文曾經提及,舞妓乃實習藝妓。外表上,兩者不難分辨。舞妓用真髮結成髮髻示人,耳朵露出,藝妓則會戴上假髮,雙耳遮蓋。前者的和服華麗奪目,長袖及膝(有的幾乎達到足踝位置),長腰帶綁好後背部垂出來,有點兒像女孩子的馬尾髮飾(見最底圖左)。後者的和服較樸素含蓄,袖子較短,腰帶繫成傳統的太鼓結(見最底圖右)。不論是舞妓與藝妓,其面部及頸部都塗上厚厚的粉白。一說法是從前用爉燭照明,在昏黃燭光下,粉白的臉蛋能夠更顯嫵媚。不過,舞妓的脖子後面並非完全塗白而是劃上獨特的紋路(左圖),據說可以令到男士心神蕩漾,引人遐思!

拙文《淺談懷石料理》,曾經討論懷石料理在食材、器皿及和室的佈置隨季節變換。藝妓的服飾也因月份而變更。就以舞妓的髮簪造型為例,一月是歲寒三友的竹松梅。二月用梅花。三月換成水仙。到了四月櫻花盛開的季節,自然是櫻花了。五月換成菖蒲或紫藤花。六月繡球花(日本稱紫陽花)。七月炎炎夏天,老百姓以團扇來扇風取凉,髮簪也是團扇造型。八月芒草。九月桔梗。十月菊花。到了十一月賞楓月份,當然載上紅葉髮簪。十二月,京都歌舞伎劇場舉行歲末公演,劇院外擺放著木牌,寫上演出者名子。髮簪會鑲上縮小的木牌,作為裝飾(見下圖)。

髮簪會鑲上縮小的木牌,作為裝飾。(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京都的五花街,乃著名觀光點。五花街為花見小路、宮川町、新橋通、白川南通、先斗町。所謂「花街」,是指藝妓工作、活動的地方。不少攝影師常在五花街徘徊,以圖捕足舞妓倩影。在成為藝妓前,舞妓也是在五花街受訓。從前舞妓是從10歲左右開始受訓,不過自從有了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女孩子必須完成初中課程,大概是14、15歲方始在花街受訓。舞妓的經理人公司稱為「置屋」。置屋為女孩子提供課程,為期大約5年,修畢後正式成為藝妓。置屋不僅負責培訓舞妓,更為她們提供住宿、膳食及實習。客人欲預約舞妓,則由茶屋或料亭聯絡置屋安排日子時間。部分茶屋乃獨立運作,部分由置屋所經營。

5年的舞妓生涯頗為艱苦,她們在宿舍共同生活,每天大概9點起床,梳洗後便開始一整天的課程(年資較低者還要做家務)。舞妓要學習待客之道,還要參加舞蹈、插花、樂器、茶道、詩歌等課程。日本人極為重視禮儀,舞妓亦要接受嚴格的禮儀訓練。她們一舉手一投足有嚴格規範。例如吃熱豆腐不可發出聲響,進食時食物不可沾到唇彩。

到了下午5點左右,她們便要化妝更衣,然後去茶屋或料亭款待客人。舞妓一身層層疊疊的和服連腰帶總重量達10公斤,舉止要優雅,表演時舞姿要輕盈,對女孩子的體力負荷不輕。工作結束後,回到宿舍時已經是深夜12時,卸妝洗澡後差不多2時方可就寢。(此乃贅言,不論是舞妓及藝妓,她們皆黃昏才開始接待賓客,在白天閒晃的「舞妓」的「藝妓」十居其九為遊客,她們一身的打扮乃服裝商店所提供。)

舞妓要學習待客之道,還要參加舞蹈、插花、樂器、茶道、詩歌等課程。

除了日程編排得密密麻麻,置屋對舞妓的管束也非常嚴僅。一位舞妓曾經和我分享,其髮髻平日是綁得緊緊的,只有放假那天才會解開,每星期僅洗頭髮一次。她每晚睡木枕,以防頭髮散亂。她每星期放假一天,置屋為了培養舞妓的儀容舉止,放假外出也要紥好髮髻,身穿輕便和服。她家住日本中部,距離京都約兩至三小時車程,不算太遠,不過在實習期間,每年僅回家數天。甫開始成為舞妓時,她沒有手機,亦甚少接觸電腦互聯網,幾乎和朋友沒有聯絡。到了第三、第四年,她才得到允許擁有自己的手機。置房培訓舞妓是分文不收,她們工作時所賺取的酬勞歸置屋所有。不過,對方亦會給女孩子一點零用錢。

女孩子完成實習後便正式成為藝妓。

當女孩子完成實習後便正式成為藝妓,到時她們便會離開置屋,另覓居所。據說,最受青睞的藝妓每晩要跑的場次高達雙位數字。至於當紅與否,就要看個人努力和告化。自立門戶後,藝妓也並非完全獲得自由。例如,她們可以結識異性談戀愛,不過假如想談婚論嫁就必須辭去工作。

可以想像,對於現今那些豆寇年華的少女們,成為藝妓之路是何等艱辛苦澀的。故此,有女孩子子會中途退出,也有人完成5年實習後,放棄成為藝妓,投身其他行業。如此一來,也並非一無所獲。姑不論那是否寶貴人生經驗云云,即使以功利或實用觀點看之,曾經身為舞妓乃一份榮耀,身披此光環者可以另覓好工作或嫁好人家,情況有點像曾經參加選美的佳麗,即使沒有投身娛樂圈亦會有其他出路。

一般而言,花枝招展而又嬌艷欲滴的舞妓比藝妓更吸引普羅大眾及遊客的目光。在京都五花街,年輕貌美而又嬌俏可人的舞妓經常成為攝影師的焦點。不過,對於懂門路的茶屋熟客,成熟優雅、風姿綽約的藝妓則更受歡迎。藝妓年紀較長,閱歷較豐富,她們端莊賢淑,善解人意、大方得體,比起青澀可人的舞妓,乃更好的傾談對象。

左為舞妓,右為藝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商業周刊編輯部著。《究極京都:日本生活美學第一本知識書》,台北:商業周刊,2013。
劉黎兒著。《京都滿喫俱樂部》,台北:時報,2008。
西岡正子著。王俞惠、李貞慧譯。《京都百年老舖:發現老店中的祖傳祕技、經營哲學、生活理念,深入京都人食衣住的根源》,台北:時報,2016。

19 thoughts on “京都藝妓文化

    • 這個我不太清楚。我大膽猜問題不大。只要站得遠遠,別擋住她們去路,不用閃光燈。畢竟旅遊業發展蓬勃,到處都是觀光客,很多舊規矩都在慢慢改變。好比現在大家喜歡用手機在餐廳拍照,只要別影響其他人,一般來說是允許的。

      Liked by 1 person

  1. 藝伎的日常生活
    真不是常人能想像的
    一定得這樣嗎?
    倒是藝伎的服飾及相關懷石料理都隨著季節月份而變更佈置
    能和大自然及季節如此相融相依
    這點倒是令人極為欣賞!

    Liked by 2 people

    • 日本人特別尊重傳統(也可以說比較頑固),我覺得會慢慢改變,但過程特別冗長。

      Lu,你說的一針見血。日本島物產豐盛,另一方面卻連年天災,再加上明治維新以前,人民生活在一個幾乎封閉的島嶼上,令日本人對大自然既敬愛同時卻心存畏懼。他們與大自然相融相依的價值觀,不但反映在烹飪與服飾,而影響到宗教、節慶、哲學、文化、藝術各範疇,甚至是國民日常生活與禮儀言行。

      Liked by 2 people

  2. 這真是有決心有毅力的人才能度過的訓練! 實在很不容易。
    感覺上跟中國京劇的訓練有點類似。 很多窮苦人家把孩子交給劇團,孩子從小就開始拉筋、練功、開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成為真正的角兒。 只是中國的傳統上演員都是男生。
    我很喜歡日本的宮廷音樂。 那是一種與大自然呼應的聲音,非常乾淨純粹。 配上排句,意境幽遠,聽上一天都不厭膩~

    Liked by 2 people

    • 奧斯卡小姐說的是,我居然沒想到藝妓和京劇訓練有異曲同工之處,兩者對於藝人的體力和心理素質有嚴格要求。
      你說的日本宮廷音樂是指雅樂嗎?雅樂在奈良時代自中國及朝鮮傳入,隨後經改良及融合而產生日本的雅樂,被貴族用於祭典儀式,再伴以舞步,非常獨得~

      Liked by 1 person

      • 是雅樂~ 當我參加有關韓國和日本的傳統音樂講座時, 聽他們講述樂器和樂種的沿革,發現都是起源於中國。 中國的古文化實在博大精深,好美麗的影響~

        芭蕾舞者的訓練方式似乎也如此,都是從孩童時代開始學習,一板一眼地,拉筋、跳躍、每個動作要確實做對… 實在不簡單!

        Liked by 1 person

        • 請教一下,依我所知,雅樂乃由遣唐使帶返日本。當時唐朝的宮廷音樂主要分雅樂(祭祀用途)及燕樂(宴會用途)。由於唐朝雅樂演出規模盛大,每逢演出須動用大量人力物力。當時日本國力仍遠遠不如唐室,因此日本的雅樂主要吸收了中國燕樂的菁華加以改良。中國燕樂又源自西域胡樂,如此一來,日本雅樂其實是攝取了漢樂及胡樂的養份而誕生,是這樣的嗎?

          Liked by 1 person

          • 可以這麼說沒錯。 稍微再深入一點的話,日本的漢化雖是採自唐朝文化,卻經過多次融化以適應日本民情。 所以日本的雅樂雖是融合漢樂和胡樂,還有其他樂種,但是到最後已經變成日本獨特的文化了。 鄰近的韓國也是這樣。 他們目前的傳統樂器和傳統音樂風格,都是源自中國,但是怎麼看怎麼聽,都是他們自已國家的文化與曲調,完全沒有所謂的「中國味」~
            文化融合的力量很奇妙!

            Liked by 1 person

              • 很棒的思考!
                文化的養成和傳承,應該都不是單一的,鄰近的文化肯定相互影響…
                當我去參加韓國音樂節的時候,他們的學者和演奏者告訴大家的是,樂器和原始音樂從中國傳入,然後他們改良樂器,創造韓國風格的音樂,變成了韓國的音樂。
                日本學者也是這麼說他們的傳統音樂…
                想必他們是認同中國這個源頭的。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