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餅趣史

薑餅(Gingerbread)是西方社會最具代表性的糕餅,有三種主要成份:一是麵粉;二是蜂蜜、糖漿或砂糖;三是香料。所謂香料,除了薑之外,還可以是胡椒、肉桂、豆蔻、肉豆蔻、丁香、洋茴香等。

薑餅的發源地已難以考證。根據記載,在古埃及與古希臘時代的慶典上,就已經出現由麵粉、蜂蜜及香料所製成的糕餅,這可能是最早期的薑餅。到了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時期,類似的薑餅被用作祭祀神靈。帝國滅亡後,薑餅似乎在歐洲大陸消聲匿跡了數個世紀。中國的宋朝,也有一種用薑蔥加入麵糊,再經油炸而成的點心,稱「通神餅」,據說有驅寒作用。

薑餅除了解饞果腹外,由於保存期限頗長,人們用其作為裝飾物及家居擺設,更可以送禮。

至於薑餅何時再度傳入歐洲?有人說是十字軍東征時,由西方將士將薑餅食譜帶回歐洲。也人認為是《東方見聞錄》的作者馬可孛羅(Marco Polo)。更有人言之鑿鑿,聲稱有一位叫Gregory of Nicopolis的僧侶,將薑餅從土耳其引入法國。總之就是眾說紛紜,誰也說服不了誰,學術界自今亦未能達成共識。

可以肯定的是,13世紀德國及波蘭等多個地方就已經出現薑餅。這款來自東方的糕點不僅保存期限長,易於𢹂帶,加上其獨有的異國風味,深受老饕喜愛,亦有人視為身份之象徵。當時薑餅可以說是山珍海味、龍肝鳳膽,能夠經常享用者肯定是鐘鳴鼎食的人家。至於平民百姓,可能在人生的重要日子,例如洗禮及婚禮,才可品嚐此美食。薑餅昂貴的原因是因為香料。香料源自東方的印度及東亞地區(倒如胡椒及薑,分別原生於印度及中國),主要經兩大貿易路線運送到歐洲,一是由中國或西亞,經絲綢之路到東歐,二是從印度透過水路,經紅海或波斯灣,再由威尼斯的商人輸送到地中海其他地區。由於交通不便,路途遙遠,香料在西方國家乃奢侈品,薑餅價格自然高舉不下。

隨著葡萄牙人揭開地理大發現的序幕,東西方貿易往來更趨頻繁。由於歐洲各國大量入口各類香料,豆蔻、丁香、薑等雖仍屬珍貴食材,但價格已緩緩下跌。即使是普通老百姓,每年總有幾回(例如聖誕節、復活節)可以吃到薑餅。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名著《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那位鄕下村夫考斯塔德(Costard)說過:「假如在這世上我只剩下一便士,你只要拿著它去買姜餅。」(An I had but one penny in the world, thou shouldst have it to buy gingerbread.) 足見在莎翁的時代,薑餅早已走入尋常百姓家庭,非貴族或富戶獨享。

若有人打算成為薑餅師,必先要在薑餅師公會見習數年。

15世紀時,德國出現了薑餅師公會。公會(Guild)是獲政府授權的行業機構,公會會員能夠在城市內從事指定買賣或商業活動的機構。當時常見的公會包括裁縫公會、鐘錶匠公會、鎖匠公會、鞋匠公會、紡織者公會,甚至烘焙師也有所屬公會,好比現在的律師公會、會計師公會、工程師公會。顧名思義,薑餅師公會就是代表薑餅師的組織。除了控制薑餅產量與質量,公會也要負責監督薑餅師。若有人打算成為薑餅師,必先要在薑餅師公會見習數年,畢業後成為會員,成為正式的薑餅師,才可從事薑餅烘焙和買賣生意。

薑餅人

各類薑餅中,最受消費者青睞要數薑餅人(Gingerbread Man)。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 曾經將數千塊薑餅賜給多位兒童,餅乾是以其肖像作為圖案。英女王伊利莎白一世(Elizabeth I)宴客,她吩咐廚房設計出人形圖案的薑餅。不知女王葫蘆裡賣甚麼藥,據說那些薑餅人,竟貌似其追求者!後來,薑餅人流傳到民間,不知何故,當時婦女相信,吃了這款餅乾後,可以嫁給如意郎君。有童話故事以薑餅人作為主角。《薑餅人》(The Gingerbread Man)故事結局,可憐兮兮的薑餅人被狡滑的狐狸吃掉。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名作《胡桃夾子》(Nutcracker),胡桃夾子帶領薑餅人士兵和老鼠兵團作戰。歲月匆匆,薑餅人逐漸成為西方最普及的餅乾之一,時至今日。每年十二月,某美式咖啡連鎖店都會推出薑餅人餅乾,作為節日食品。

1812年,格林童話《糖果屋》(Hansel and Gretel)首版,故事敘述巫婆利用糖果及餅乾所築成的屋子來誘捕漢賽爾與葛麗特兩兄妹。兄妹二人與巫婆鬥智,終於逃出生天。有烘焙師靈機一觸,推出了薑餅所造成的屋子模形,迅速風靡。薑餅屋(Gingerbread house)成為了西方節日傳統一部份,不少地方至今仍會定期舉辦薑餅屋大賽。

薑餅屋成為了西方節日傳統一部份。

以薑餅而聞名的歐洲城市,包括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巴塞爾(Basel)、布拉格(Prague)、紐倫堡(Nuremberg),與及以下要介紹的托倫(Torun)。

世界文化遺產托倫古城位於波蘭中北部地區,其地理位置優越,水、陸兩路交通皆可達,自中世紀以來便是繁華商貿重鎮。

世界文化遺產托倫古城位於波蘭中北部地區,曾經被條頓騎士團(Teutonic Order)統治長達200多年,其地理位置優越,水、陸兩路交通皆可達,自中世紀以來便是繁華商貿重鎮。從亞洲而來的商品送抵托倫後,可以經維斯杜拉河北上運送到琥珀之路的起點——琥珀之都格但斯克(延伸閱讀:《琥珀之都格但斯克》),然後再轉口到波羅的海(Baltic Sea)沿岸城市及北歐地區。商品亦可以透過陸路從托倫往西輸送到歐洲中部地區。滄海桑田,物轉星移,造別了崢嶸歲月的日子,也逃過了無情戰火的蹂躪,托倫城古樸典雅的歌德式建築得以保存,至今仍屹立在舊城區,向世人訢說其昔日風華、前塵往事。舊城中央的市政廳,更是全歐洲最大磚造市政廳之一。

在上述背景下,托倫成為商品集散中心。市集可以購買到大量來自亞洲的香料。另一方面,周遭地區土地肥沃,盛產小麥、黑麥,附近也有不少養蜂農場,提供大量蜂蜜。據文獻紀錄,托倫在1380年左右就已經出現售賣薑餅的烘焙店,有商人將薑餅轉售到其他地方,令其揚名國際。今日的托倫,人口約20萬,市中心卻擁有兩座以薑餅為主題的博物館,讓人嘖嘖稱奇,而且每年夏日更會舉辦薑餅節,足證當地與薑餅之深厚淵源。

薑餅的波蘭語為pierniki,是從形容詞pieprz(指胡椒的味道)所衍生。波蘭薑餅所用的香料種類繁多,除了薑,更可以用胡椒、肉桂、八角、肉豆蔻、豆蔻、丁香、蜜餞、橘皮等。

當年托倫所製作的薑餅含有大量蜂蜜,基於蜂蜜具有防腐功效,薑餅的保存期限異常長。不過,現今的薑餅制造商多用砂糖取代蜂蜜,保存期限反而縮短了。古時候波蘭家庭有一傳統習俗,當女嬰出生時,家人會準備好薑餅麵團,然後放入瓦罐儲存。若干年後,到女兒長大成人出嫁時,再將麵團烘烤成香氣四溢,令人垂涎三尺的薑餅以款待賓客,餘下的便進貢王室。此波蘭人的嫁妝,籌備經年,比咱們華人傳統的嫁女餅更顯珍貴!

當年托倫有不少薑餅師不僅懂造餅,也是靈心巧手的木匠。

遊覽托倫的重要行程乃該市的薑餅博物館(Museum of Toruń Gingerbread)。博物館最令我感興趣,是那些保存了數百年的薑餅餅模。這些餅模造型層出不窮、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有國王、王后、騎士、聖母與聖子、動物、花朵、馬車、船、城堡等,讓人眼花撩亂。原來薑餅除了解饞果腹外,由於保存期限頗長,人們用其作為裝飾物及家居擺設,更可以送禮。當年托倫有不少薑餅師不僅懂造餅,也是靈心巧手的木匠。他們一般利用蘋果木或梨子木,在木塊繪上圖案,雕琢出精緻的餅模。利用餅模造出不同造型後,薑餅師更會在餅乾上增添不同食材,加以美化,造出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薑餅。此獨特薑餅工藝慢慢發展成為一門民間藝術,流傳了數百年。很可惜,工業革命後,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令到成本驟降,消費者寧願選擇標準化但便宜的工廠製品,令到這門工藝日漸式微。

保存了數百年的薑餅餅模

當年,托倫的薑餅師受到相關烘焙師公會監督。欲成為薑餅師,必先在公會下擔任學徒,動輒就要花5到6年,然後再前往國外深造。這樣才算完成實習,在公會註冊,方為合資格的薑餅師,其社會地位令人稱羡。托倫各薑餅店都有其秘方食譜,絶不外傳,別家難以抄襲,名氣也歷久不衰。昔日,托倫及紐倫堡乃歐洲兩大「薑餅之都」,兩城出産之薑餅皆聞名遐爾,難分高下。由於競爭激烈,竟然引發「薑餅貿易戰」!雙方各派商業間諜前往對方陣營盜取薑餅食譜。古往今來,此類商業間諜生生不息,當年英國人也派遣間諜前往中國取得茶樹種子,聘請專家栽培,改變了茶葉貿易,方有今日之錫蘭紅茶,此乃贅言。1556年,托倫及紐倫堡達成貿易協議,兩地皆可以販賣對方之薑餅,這場貿易戰握手言和告一段落。鑑古知今,乃讀史之樂也。

除了促進經濟外,薑餅在公關領域方面亦曾發揮一定作用。17世紀中葉,瑞典入侵波蘭,托倫曾被佔領。1660年,波瑞兩國蒂結和約。根據和約,瑞典要賠償托倫所蒙受的損失,但前者卻遲遲未有履行承諾。有見及此,托倫政府派人用薑餅賄賂瑞典官員,遊說其早日付款。30多年後,情況逆轉,輪到瑞典成為債主,托倫當局重施故技,再次用薑餅去討好瑞典貴族,冀求對方開出較為寛鬆的還債條款。每逢有重要外賓到訪,該市亦會推出特別版之薑餅,以茲紀念,好比現在發行的紀念金銀幣或郵票。能獲此殊榮者包括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 與及前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

薑餅造型層出不窮、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有國王、王后、騎士、聖母與聖子、動物、花朵、馬車、船、城堡等,讓人眼花撩亂。

波蘭最偉大的音樂家蕭邦(Frederic Chopin)也是薑餅捧場客。根據博物館的資料,他15歲時前往探望教父,曾順道在托倫市遊覧一番。這座中世紀古城的歌德式建築令年輕的音樂天才留下深刻印象,不過最令他難忘的竟是當地的薑餅。蕭邦寫信給朋友,信中對當地的薑餅讚不絕口,更特意將此名產寄回華沙家鄉。(延伸閱讀:《蕭邦與華沙》)

托倫最馳名的一款薑餅叫KatarzynaKatarzyna是嘉芙蓮(Catherine)的波蘭語。它貎似六個圓形分成兩排,拼湊在一起(見下圖)。有關這款造型獨到的薑餅背後有不少傳說。一說是某薑餅學徒愛上了師傅的女兒,便設計出此薑餅,以抱得美人歸。另一故事與一位孝女有關。話說某薑餅師傅因為臥病在床,女兒便替父親在烘焙室趕工。當麵團凖備就緒後,卻找不到餅模,女兒唯有將麵團切成圓形形狀,並將其中六個圓形麵團分成上下兩排放入烘焙箱。由於缺乏經驗,該六個圓餅結果黏在一起,形成一個奇特形狀,結果卻大受顧客歡迎,時至今日,仍然是托倫的著名特產。

由於缺乏經驗,該六個圓餅結果黏在一起,形成一個奇特形狀,結果卻大受顧客歡迎,時至今日,仍然是托倫的著名特產。

下次品嚐薑餅時,記得要細嚼慢嚥,好好地仔細品嚐那份流傳了千年的歳月濃情與歷史情懷。

 

 

 

參考資料:
http://www.visittorun.pl/237,l2.html

特別鳴謝:
Galeria Tebe
WOW! TOURS

改變世界的居禮夫人(下)

(續上篇) 1903年,居禮夫人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與丈夫皮埃爾·居禮(Pierre Curie)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自此之後,二人聲名大噪,硏究經費及私人贊助也逐漸增加,他們終於有餘錢聘請實驗室助理,工作環境也慢慢改善。翌年,二女艾芙(Ève)出世,令居禮夫婦喜上眉梢。

800px-Pierre_and_Marie_Curie.jpg

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與丈夫皮埃爾·居禮(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豈料,人有旦夕禍福。1906年4月19日,這天大雨滂沱,皮埃爾在橫過馬路時,由於路面濕滑,車夫來不及勒住馬匹,他慘遭馬車撞倒,頭顱破裂而身故。居禮夫婦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由於當時世人對其害處一無所知,他們工作時沒有身穿任何保護衣物。夫婦兩人長期受到輻射身體狀況不佳,尤其是皮埃爾。有一種說法,認為他當日身體抱恙,過馬路心神恍惚,才造成慘劇。

丈夫的離世,讓瑪麗亞痛徹心扉、肝腸寸斷。儘管今後要孤身上路,她不讓自己終日以淚洗面,沉溺在悲慟中。瑪麗亞既要照顧兩名女兒,亦要努力去完成未竟之科學硏究。畢竟,為理想奮鬥,就是緬懷故人的最佳方式。皮埃爾生前在巴黎大學出任物理學教授,大學決定聘請瑪麗亞來填補職位空缺。她成為該所大學有史以來第一名女教授。據說,瑪麗亞的第一堂課,不僅座無虛席,連課室門外亦擠得水洩不通,不少好奇者前來旁聽。

1911年,瑪麗亞奪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首位兩度獲獎之人。這項成就,讓所有男性科學家都瞠乎其後,令那些曾經看扁女性之人啞口無言。

居禮夫人博物館一隅

不過,又有另一件事情,讓瑪麗亞人生再次跌落低谷。這一兩年間,她與科學家保羅·朗之萬(Paul Langevin)來往密切。後者比瑪麗亞年輕5年,曾是她學生。他本是有家室之人,妻子並非學術界人士,並不理解丈夫對科學的熱忱。雙方感情轉淡後,朗之萬開始與瑪麗亞來往。不知何故,兩人的情信竟被妻子發現,妻子在妒火中燒之下,向傳媒揭發兩人來往之事。事件轟動了整個社會,瑪麗亞更被千夫所指。某天,十數名民衆圍著瑪麗亞寓所,群情洶湧,他們朝著其屋子擲石,窗子被砸破,為了安全,她趕緊帶著女兒前往朋友家中暫避。有一位諾貝爾獎的委員,甚至勸說瑪麗亞不要出席頒獎典禮。因為她與瑞典國王碰面握手,會令對方尷尬云云。不過,她斷然拒絕,認為科學研究成果不應該與私生活並為一談。

當時社會上有不少道貌岸然之輩,而社交界充斥著虛偽與矯情,加上女性仍然處於從屬地位,此類風波的女角,往往遭到白眼與鄙視。托爾斯泰(Leo Tolstoy)筆下,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的悲慘遭遇就是一個典型縮影。艾菲·格蕾(Effie Gray)的遭遇更是真人真事。她本是藝評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的妻子,因為種種原因,二人婚後未能圓房。格蕾愛上了丈夫的朋友約翰·艾佛雷特·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而決定離婚。最後,她與米萊結成夫婦,不過付出了「代價」。每逢英女王出席的社交場合,她不會獲邀參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多年來瑪麗亞的成就已經令不少人嫉妒,再加上其外國人身份,亦引來排外者的猜疑與歧視。這些小人見機會難逢,趁機煽風點火,加上旁人的冷嘲熱諷、輿論的口誅筆伐、公眾的加油添醋,令瑪利亞幾乎崩潰,更大病了一場。她去了英國,在朋友家中靜養。10多個月後,公眾逐漸淡忘一切,她才回到巴黎實驗室。

在兵荒馬亂、硝煙瀰漫的日子,他們自備乾糧和食水,不辭勞苦,穿梭於各戰地醫院及救護中心,協助醫護人員拯救傷兵。(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華沙居禮夫人博物館其中一張照片,穿著一身長裙的瑪麗亞,坐在一架軍用卡車的司機席上,20輛流動式X光機,人們暱稱「小居禮夫婦」(petites Curies),此照片背後的故事令人津津樂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浩刧堪稱毀天滅地,死傷無數。當時瑪麗亞身在巴黎,她希望能夠盡一分力,去幫助他人。她想到醫院的X光裝置,能夠協助前線的軍醫,準確判斷傷兵傷勢,從而挽救不少生命。問題是,那個年代,X光技術仍處於萌芽階段,全國僅有寥寥可數的頂尖醫院擁有X光設備,比起戰場千千萬萬傷兵,實屬僧多粥少。另外,這些後方醫院的X光裝置,根本就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戰爭期間,物資奇缺,道路阻塞,軍方難以抽調大量人力物力將傷者送往後方,更何況有不少傷勢嚴重者,情況危在旦夕,時間上根本不容許將他們送往他處。

有見及此,瑪麗亞與軍方協商,得到批准,成立了特別部門,隸屬於紅十字會,負責提供x光醫療設備及相關支援技術。她四處奔走,前往各處搜集物資。她請求商人慷慨解囊,捐出車輛,並將車輛改裝成流動式X光機。好不容易,她終於籌措到20輛流動式X光機及另加200個X光裝置。同一時間,她努力學習駕車及操作X光機,並用極短時間掌握了機械學及解剖學的基本原理。一切準備就緒後,她就攜同長女及志願工作者前往前線。在兵荒馬亂、硝煙瀰漫的日子,他們自備乾糧和食水,不辭勞苦,穿梭於各戰地醫院及救護中心,協助醫護人員拯救傷兵。當時,不少外科醫生及護士對X光機一無所知,瑪麗亞和女兒又訓練了150名義工,幫助醫䕶人員使用那些X光裝置,令無數傷兵受惠。1916年,瑪麗亞騰出了時間,以鐳製成了一種化合物為傷者注射。此注射物能夠殺死傷者腐爛組織內的細菌,拯救了無數生命,亦令不少傷者免於被截肢。基於其女性身份,而且是外國人,再加上之前的負面新聞,瑪麗亞既被學界歧視,也受輿論揶揄,更讓公眾排斥,連政府也不大重視她。不過,她不計前嫌,其義舉贏得無數掌聲及尊敬。

有關居禮夫人生平展覽

戰後,瑪麗亞恢復其硏究,並著書立說。她亦孜孜不倦地埋頭其他社區工作。在其牽頭下,巴黎及華沙分別成立了鐳學研究所,培訓了不少科研人才。她抽空前往世界各地籌款、演講,獲得高度讚揚。

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料,瑪麗亞身體越來越差,晚年更幾乎失明。1934年7月4日,這位劃時代的科學家溘然長逝。她的手稿由於帶有高放射性,現仍保存在鉛盒中,有關人員若要接觸其手稿必先身穿保護衣物。

居禮夫人她傲雪欺霜若梅,她無顧世俗眼光、世人鄙視,空拳赤手闖入男性所壟斷的科學界,其成功激勵了無數女性,鼓勵她們要掙脫束縛,追求理想。她高潔脫俗如荷。她愛家人、愛朋友、愛大自然、愛科學、愛波蘭、愛法國、愛世界,其一生都奉獻給人類,最後也因此而付出了生命。她雍容淡雅如菊。她淡泊名利,從來不曾為自己的硏究申請專利,以賺取回報。她希望別人可以利用其成果,令科學向前邁進。她將大部分所贏得的獎金,都捐給教育學院及研究機構。愛恩斯坦曾讚揚瑪麗亞:「她是我遇過的人當中,唯一不為名所累者。」(She was the only person, not spoiled by fame, among these who I met)。

 

參考書目:
Skłodowska-Curie, Maria. Autobiographical notes & Pierre Curie. Warsaw: Galant Edition, 2011.

 

改變世界的居禮夫人(上)

1995年4月21日,這一天巴黎市風和日麗,先賢祠(Panthéon)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三角形山牆下懸掛著法國的藍白紅三色旗。迎向正門立面的蘇弗洛大道(Rue Soufflot)鋪上一匹長長的雪白地氈。地氈上有十二人,分成兩組左右並列而行,每組扛著一楅棺木,緩緩步向先賢祠。大道兩側站滿了黑壓壓的人頭。這一天舉行的是居禮(Curie)夫婦移葬先賢祠的儀式。

居禮(Curie)夫婦移葬先賢祠的儀式。(圖片來源:Huffpost)

這座先賢祠堪稱法國的偉人殿堂,只有曾經對社會作出超卓貢獻者方可安葬在此。出席這場莊嚴感人的儀式更包括了時任法國總統及波蘭總統。

居禮夫婦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成就斐然,尤其是居禮夫人。儘管在她之前,早有其他女士在先賢祠長眠,但憑藉著個人成就而被安葬在該殿堂的女士,居禮夫人乃史上第一人。

2018年,英國廣播公司(BBC)一份刋物舉辦一項選舉,邀請讀者們選出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結果,波蘭裔法國科學家居禮夫人名列榜首。

居禮夫人乃史上最優秀科學家,她的研究造福了天下蒼生,在其波瀾壯闊的60多年人生歲月中,她飽嘗生命的悲歡聚散,歷盡人間冷暖,既活得無怨無悔,也愛到盪氣迴腸。

居禮夫人原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1867年11月7日,她出生於華沙古城區附近的一所公寓。二戰大戰期間,這所公寓連同華沙城大部分建築,被戰火焚毀,戰後重建,1967年改闢為故居博物館。

瑪麗亞是家中老么,有3位姐姐及1名兄長。她出身書香世代的中產家庭,祖父是敎師,父親在大學教授數學及物理,母親經營一所女子學校。父母交遊廣闊,桃李滿門,居禮夫人日後在其回憶說,她每次出席波蘭人的社交活動,總會遇到父母從前的朋友學生。

中國歷史有三家分晉之事件,歐洲也有三國瓜分波蘭,英語稱Partition of Poland。早在瑪麗亞出世之前,波蘭早已經遭受俄羅斯、奧地利及普魯士三大強憐瓜分,「波蘭」這個名字亦在地圖上消失,而華沙被劃歸俄國統治。雖然自幼在國土淪亡的環境下成長,瑪麗亞由始至終乃一位愛國者,她以身為波蘭人自豪,其回憶錄字裡行間也處處流露對祖國的眷戀。

居禮夫人故居

希特拉曾經說過:「要消滅一個民族, 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滅 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里下手。 」當年俄羅斯也是奉行此道,在其高壓統治下,波蘭學童被迫學習俄語,不少學校關閉,波蘭老師及學者遭受歧視,甚至迫害。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波蘭出現不少鐵骨錚錚、高風亮節的知識份子,好比南宋末年的士大夫,他們心繫故國,縱使沒有慷慨赴死,從容就義,也不會去貪國富貴,搖尾乞憐。瑪麗亞父親就是其一,他不欲與當局合作而遭解僱,被迫另覓低薪工作。瑪麗亞也頗有父風,她年輕時在鄉村工作期間,曾教授當地幼童波蘭語。當時課堂必須秘密進行,一旦被當局發現,就要鎯鐺入獄,嚴重者甚至被發配到西伯利亞從事苦役。日後,她定居法國,仍堅持女兒要學習波蘭語,一有機會,也會陪同她們回波蘭遊山玩水,認識祖國。

瑪麗亞自幼興趣廣泛,中學畢業後,對於前路曾猶豫不決,她拿不定主意,應該深造文學、社會學或科學。再三躊躇後,她決心從事科學研究。在那個年代,波蘭的高等院校並不接納女性學生。她必須前往國外方可升學,別無他途。不過,學費、住宿費再加上生活費,對其家庭而言乃一筆大開銷。父親投資失利,財富萎縮,早年失去大學高薪厚職,收入捉襟見肘,難以支付其留學費用。當時,適逢瑪麗亞的大姐布洛尼亞也希望前往巴黎攻讀醫科。姐妹倆商議好,布洛尼亞先出國升學,瑪麗亞在國內工作提供經費。姐姐畢業後,就要去賺錢支持妹妹讀書,投桃報李。

在國內工作掙錢期間,瑪麗亞沒有荒廢學業。當時,華沙有一所地下大學,由一群愛國人士所創立,瑪麗亞曾在該所大學修讀及授課。另外,在親友協助下,她借到一間實驗室。工餘時間便往實驗室跑,透過一些化學及物理實驗來自修。

1891年,瑪麗亞終於得償所願,前赴巴黎求學。她租住一間小閣樓,生活節儉,平日僅吃麵包、雞蛋、水果及巧克力,更曾經因為飢餓而暈倒。冬天時,洗臉盆裡的自來水轉𣊬結成冰。火爐所用的煤炭更要自己扛上閣樓。在嚴冬下,由於煤炭不足,她在被窩裡穿得臃臃腫腫方能入睡。生活雖然拮据,但大學教育為瑪麗亞打開了知識大門,而且更讓感受到嚮往已久的自由氣息,所有一切,令她雖貧亦樂。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1893年,瑪麗亞取得物理學學位。1894年,她再接再厲,考得數學學位。同年,她遇上改變其一生的男人——物理學家皮埃爾·居禮(Pierre Curie)。他們無所不談,很快便互生情愫,翌年二人共偕連理。婚禮一切從簡,當天僅有數位親友到場祝賀。瑪麗亞天性節儉,婚禮上她身穿一襲深藍色長衫,顯得非常樸素。往後的日子,她便經常身穿這套長衫在實驗室工作。華沙的故居博物館也有展示該長衫的複製品。

由於心繫祖國及掛念父親,瑪麗亞在結婚前曾經短暫回國,她欲申請克拉科夫(Cracow,今波蘭南城市)的雅蓋隆大學(Uniwersytet Jagielloński)職位,不過因為性別關係而被拒。吃了閉門羹的瑪麗亞唯有重回巴黎。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巴黎這個國際大都會內,院校林立,學術氣氛濃厚,讓她如魚得水,一展所長。

瑪麗亞成為居禮夫人(Madame Curie)後,仍然堅持保留原本的波蘭姓氏,因此其姓名為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法語Marie Skłodowska-Curie)。

新婚燕爾,固然喜不自勝,不過居禮伉儷沒有過度陶醉在愛河中。新婚不久,他們很快便投入工作。瑪麗亞報讀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課程,功課遇上困難皮埃爾便從旁協助。後者從事教職,瑪麗亞幫他備課。不過,兩人更多的時間是投放在研究工作上。夫妻倆互相扶持,他們既是工作伙伴,也是良朋知己,更是心靈伴侶。

居禮伉儷(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歷史上不少模範夫妻乃因為志趣相投而結合。楊絳曾經回憶:「我與錢鐘書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們當初正是因為兩人都酷愛文學、痴迷讀書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她與錢鐘書乃天造地設的一對。李清照與趙明誠亦是另一對。民國的林徽因與梁思承夫婦以硏究及保護古建築為己任。同樣,居禮伉儷不但熱愛科學,亦有貢獻社會之抱負,實屬佳偶天成。

1897年,長女艾蓮(Irène)出世。同年,瑪麗亞得到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教職。雖然要兼顧家庭與工作,夫妻二人對於科學的熱忱並未絲毫減少。他們更將工作收入,扣除了生活家庭開支後,悉數投入實驗室研究中。

1898年7月,居禮夫婦向外界宣布發現一種新元素。為了紀念故國,居禮夫人將其命名「釙」(Polonium)。同年12月,居禮夫婦公佈他們又發現另一新元素,命名為「鐳」(Radium),其拉丁文的意思為「射線」。從此以後,人類科學邁向新里程碑。

居禮夫人博物館內架起一座木棚,重現了居禮夫婦實驗室的情景。

居禮夫人博物館內架起一座木棚,重現了居禮夫婦實驗室的情景。該館的展櫥還有一個模擬他們實驗室的小模型。透過這些展品,我們了解到二人的工作是何等艱辛。由於研究經費不足,居禮夫婦好不容易向醫學院借了一所空置木棚作為他們的實驗室。該所木棚實驗室設備簡陋,斑駁的木牆,地板鋪滿灰塵,玻璃天花板污穢滿佈,有數件破舊的松木傢具、生銹的火爐、污漬滿佈的洗手盆,加上一些簡單的實驗室儀器。瑪麗亞在憶述,木棚夏天熱不可耐,冬天寒氣襲人,下雨天時屋頂常漏水,弄到非常狼狽。基於化學實驗經常釋出大量刺激性氣體,他們為此要移步到木棚外的院子方可進行研究。為了節省時間,瑪麗亞更會在實驗室做飯。她不僅懂得輕巧細活,連粗重工作也難不倒她。別小覷瑪麗亞看似弱質纖纖,每當要燃燒大量物料時,她會手握一根又長又粗的鐵棒,然後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去攪拌熔漿,其工作與工廠工人無異。儘管困難重重,瑪麗亞在回憶錄中表示,那是她一生最快樂的日子。

居禮夫婦實驗室小模型

1903年,瑪麗亞獲得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她與丈夫與求另一位科學家亨利·貝可勒爾(Henri Becquerel),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第一位贏得諾貝爾獎項的女士。原本,委員會僅打算表揚皮埃爾及貝可勒爾兩人,不少委員認為瑪麗亞僅是實驗助手,而並非主要研究人員,幸好有成員據理力爭,她才獲得表彰。其實也不僅是委員會心存遍見,當時科學界由男性主導,女性普遍遭受排斥、輕蔑,僅有少數人認為女性也可以成為出色的學者。

1906年,瑪麗亞遭遇了一生中最大打擊與挫折。(請前往下篇)

 

參考書目:
Skłodowska-Curie, Maria. Autobiographical notes & Pierre Curie. Warsaw: Galant Edition,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