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二)

(續上篇)自年輕時起,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便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工作,他接近90年的人生中,幾乎沒有一天是屬於自己的。大師如此不辭勞苦地作業,除了因為他是一位偏執的工作狂外,來自家庭的壓力也是另一原因。

米開朗基羅不但是家中唯一經濟支柱,更要獨個兒扛起家族的責任。他的兄弟及姪子們都不務正業,揮霍無度,無異紈絝子弟。可憐米開朗基羅不斷受到苛索。一方面,他對家人的貪得無厭感到厭惡與輕蔑。另一方面,他亦愛家人,不忍置身事外。很多時候,工作尚未完成,委托人未付款,家人卻不斷來信傕錢,他唯有不停地接受新工作,為家人四處籌錢。米開朗基羅愛家人,但家庭卻成為他的重擔,使他他苦不堪言。他在寫給父親的家書𥚃滿腹牢騷地埋怨:「我所受的一切痛苦,都是為你們而受的」,他亦不違言「為了家族如奴隸一般地賣掉了自己」。(摘錄自《赤裸裸的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不但愛家庭,也愛國家,長年離鄉別井,對故土眷戀之情讓他魂牽夢縈,對故國思念之苦讓他愁腸百結:

「我不時墮入深切的悲傷之中,好似那些遠離家庭的人一樣。」(摘錄自《赤裸裸的米開朗基羅》)

「既然生是不可能,但至少死後能回到佛羅倫斯。」(摘錄自《赤裸裸的米開朗基羅》)

「死對於我來說,顯得那麽可愛,因為它可以使我獲得生前所不能得到的幸福,那就是到我的故鄉。」(摘錄自《赤裸裸的米開朗基羅》)

1499年,離開三年後,米開朗基羅回到了佛羅倫斯。滄海桑田,世事如棋,佛羅倫斯出現新局面。薩佛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取代了麥地奇家族統治權後,採用了激進而嚴苛的法律,人心盡失,更開罪了教宗,最後民怨四起,其政權被推翻,這名教士更被民眾以火刑處死。

大衞的腰桿並非挺直,其脊椎略向右彎,左腿放鬆,人體軸線展現優雅的流線形,加上如波浪般的捲髮,令他更具美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501年,米開朗基羅受到佛羅倫斯羊毛公會的委托,設計《大衞像》(David)雕塑,作為贈與市政府的禮物。他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於1504年完成這件堪稱文藝復興時代最具代表式的作品。假如說,《聖殤》讓他聲名鵲起,那麽《大衞像》就奠定了其一代宗師的地位。

《大衞像》的材料是一塊上等卻帶有缺陷的大理石。原來多年前已經有人展開相關雕鑿工程。當年的工匠在這塊大理石下方鑿開了一個孔作為人像的兩腿及胯部,後來不知何故,計劃終止了,大理石也被束之高閣。由於留有大孔,前人沒有遺下雕像的設計造型,等閒之輩面對這塊頑石,只有束手無策、望洋興嘆。米開朗基羅卻胸有成竹,這位天才曾表示,大衛早已被禁錮在大理石中,他只是將其釋放出來而已。

《大衞像》取材聖經故事裡牧羊少年大衞擊倒巨人歌利亞的英雄事蹟。當時最流行的造型乃大戰後,大衞腳踏歌利亞頭顱的勝利英姿。這樣既容易交代故事主題又能夠突出大衞的威武形象。不過,米開朗基羅卻捨易取難,另闢蹊徑。他想強調的,並非主人翁外表威風凜凜的形象,而是其偉大的精神內涵。

大衞目光如炬、 雄姿英發、精神飽滿,左手手執投石帶,搭在左肩上,準備向敵人擲出致命一擊,流露過人決心、自信和勇氣。(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米開朗基羅的大衞,身軀健碩挺壯如松柏,體現了人類軀體的永恆之美。大衞目光如炬、 雄姿英發、精神飽滿,左手手執投石帶,搭在左肩上,準備向敵人擲出致命一擊,流露過人決心、自信和勇氣。按人體比例而言,雕像的頭部與左手較大。這是因爲米開朗基羅考慮到觀眾需要仰視雕像,頭部與左手者位於線視最遠距離,將兩者放大,視覺效果而言,兩者與身體各部分大小就符合比例了。

大衞的腰桿並非挺直,其脊椎略向右彎,左腿放鬆,人體軸線展現優雅的流線形,加上如波浪般的捲髮,令他更具美感。米開朗基羅匠心獨具,雕像呈現多處鮮明對比,饒富趣味:大衞的左腿放略曲,而右腿直立,支撐着身體,此其一。他的右臂垂下,而左臂則向上彎,此其二。他似乎輕鬆地佇立著,但面部緊崩,雙眸烱烱有神,全神貫注、目不轉睛盯著目標,外馳內張,此其三。

透過雕像的一些細節我們可以了解到米開朗基羅對於人體的骨、筋、肌、絡有透徹研究了解。大衞頭部轉向左方,頸部右側露出了筋部。他的右手垂下,手背上的靜脈清晰可見。他的肌理分明,肌肉凹凸有致,更不在話下了。

為了了解人體構造,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Leonard da Vinci)二人曾經長時間進行屍體解剖硏究。當解剖學還未出現前,兩人乃世上最資深的解剖學家,堪稱解剖學的先驅。

米開朗基羅塑造了一個完美男人的形象。他鼓勵佛羅倫斯人以大衛這位英雄為榜樣。儘管前路荊棘滿途,強敵再臨,國人要披荊斬棘,勇敢無懼地前進,如同初出茅廬的少年大衛,憑藉機智,擊倒強敵。儘管飽歷滄桑、命途多舛,却後餘生的佛羅倫斯也會重新崛起,再創輝煌。

《大衛像》完成後,執政官索德里(Piero Soderini)前來欣賞。他是藝術外行,卻煞有介事道:「雕塑非常好,不過,他的鼻子似乎有點⋯⋯」米開朗基羅知道對方在裝模作樣,於是悄悄地抓了一些大理石粉末,然後二話不說,攀上鷹架。他背向索德里,一隻手以捶子無關痛養地敲打雕像,佯裝修補。另一隻手將粉末灑在地上。須臾,修補工作「完成」,執政官說:「這樣就好美了。」米開朗基羅心中冷笑,這種附庸風雅之人他遇得多了。

直到1873年,為保護《大衛像》免受風雨侵蝕,它被轉移到佛羅倫斯美術學院(Accademia delle Belle Arti di Firenze)內。現時擺放在廣場的雕像乃複製品。

這件出神入化的雕像,令到天地失色、日月無光。自從上帝創造亞當夏娃以降,世上從未出現如此完美的藝術品。《大衛像》原定是放置在主教堂聖母百花聖殿(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高處,不過,它實在是美得無以復加,市政府決定另覓地方展示。為此當局成立了委員會,商討適合位置,最後決定將其竪立在廣場,就在市政廳入口附近。不過,將如此巨型的裸體雕塑擺放在廣場上,卻令不少市民感到憤怒。當局以銅裂的無花果葉來遮擋大衛私處,風波才平息。直到1873年,為保護《大衛像》免受風雨侵蝕,它被轉移到佛羅倫斯美術學院(Accademia delle Belle Arti di Firenze)內。現時擺放在廣場的雕像乃複製品。

1505年,米開朗基羅受新任教宗尤利烏斯二世(Julius II)之邀,第二度前往羅馬,他的人生再度掀起波瀾。

主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返回《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一)》
前往《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三)》

參考書目:
羅曼·羅蘭著, 許汝紘譯。《赤裸裸的米開朗基羅》,台北:華滋,2018。

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一)

法國大文豪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在《米開朗基羅傳》(Vie de Michel-Ange
)的序言如此說:「世上只存在一種英雄主義,那便是在直視世界的真面目—並且去愛這個世界。」(摘錄自《赤裸裸的米開朗基羅》)

所謂英雄,並非「力拔山河氣蓋世」之勇者,也非「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義士。而是面對人生苦難,依然憑籍愛與勇氣,堅強生活下去,實現自我價值之人。

《射雕英雄傳》第五回,年少的郭靖擔心義兄拖雷會被豹子吃掉,雖然懼怕豹子,仍決定去救他。郭靖的師師父韓小瑩道:「你若趕去。連你也一起吃了,你難道不怕?」郭靖道:「我怕。」韓小瑩道:「那你去不去?」 郭靖稍一遲疑,道:「我去!」

雖然懼怕,仍然義無反顧,這是郭靖可愛可敬之處。當人面對懦弱、畏懼之時,仍然挺起胸膛,面對逆境,乘風破浪,這樣才是真正的英雄。

文藝復興(Renaissance)巨匠、藝術史上偉大的天才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便是羅蘭心目中的英雄。這位不世出的曠世奇才,是矛盾與悲劇的混合體。他贏了全世界,卻難以戰勝自己。他活到90歲,大半生卻傷病纏身。他收入充裕,卻過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受大眾景仰,一生卻與孤獨為伴。

如同羅蘭所寫:「因為有弱點,他(米開朗基羅)對愛的渴求更加迫切,因而他更值得人們去愛慕」因為有弱點,更顯出他是一顆活生生的靈魂,而並非冷冰冰,人們幻想中的虛構人物。(摘錄自《赤裸裸的米開朗基羅》)

這位不世出的曠世奇才,是矛盾與悲劇的混合體。(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米開朗基羅生於1475年,父親在任職法官,據說其祖先曾經營銀行業務,後來家道中落。他出生數個月後,舉家搬遷到佛羅倫斯。由於母親早逝,父親安排一個石匠家庭代為照顧年幼的米開朗基羅。

在那個年代,藝術家並非一門專業,畫家、雕塑家皆被視為工匠,建築師亦被視為石匠。文藝復興巨擘米開朗基羅、達文西等人都曾經是工匠學徒。在這個寄養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年幼的米開朗基羅對雕刻藝術產生濃厚興趣。他不顧父親及長輩的反對,決心從事藝術工作。父親拿米開朗基羅沒轍,唯有送他到基蘭達奧(Domenico Ghirlandaio)門下學藝。

米開朗基羅年輕時,佛羅倫斯被麥地奇家族(House of Medici)統治。當時麥地奇家族掌舵手為羅倫佐·德· 麥地奇(Lorenzo de’ Medici),這位領袖雄才大略,為了提升名望及實力,他廣納人才,門下供養了不少食客,與中國春秋時期的貴族不謀而合。他亦醉心於文化藝術,並開創了一所人文學院,並要求基蘭達奧推薦學生,米開朗基羅便在老師的介紹下,進入了麥地奇的學院。他在學院內接觸不少古代雕像、典籍,並認識不少文人雅士,更得到羅倫佐的賞識,對其加以栽培,令其獲益匪淺。

1492年,米開朗基羅的伯樂羅倫佐逝世,麥地奇家族勢力亦江河日下。1494年,能言善辯的教士薩佛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奪取了政權。在他眼中,文藝復興就是一場反宗教、反上帝的運動。這名修士提倡禁欲主義,反對一切享樂,更要求人民將一切非生活必需品投入火堆中焚毀,佛羅倫斯一度陷入白色恐佈。如此極端主張,令其樹敵不少,更導致朝野傾軋,再加上外敵環伺,作為文藝復興的孕育地,佛羅倫斯的榮光一去不復返。(延伸閱讀《波提切利的維納斯》)

米開朗基羅曾經逃離佛羅倫斯,局勢緩和後返回。不過,政局動盪令他缺乏工作機會,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他於1496年展開第一次羅馬之行。

《聖殤》成為他唯一留下簽名的作品。米開朗基羅向世人宣告,他的時代開始了。

逗留羅馬期間, 米開朗基羅創作了數件傑作,其中包括其成名作《聖殤》(Pieta)。這件作品乃受法國紅衣主教委托而創作,作為自己未來陵墓的雕塑建築。現時豎立在梵蒂岡聖彼得教堂內。

《聖殤》描繪的是耶穌被釘死十字架後,聖母抱着愛子的情景。生與死一直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所探討的主題。

整座雕像呈金字塔形。耶穌的遺體斜臥在聖母的大腿上,頭向後垂,雙腿也是垂下,右手搭在聖母右膝上。聖母右手托著基督右腋下的肋骨處,左手向後攤開,似乎向世人昭示,這位就是為了拯救世人而被釘十字架的聖子。

耶穌遺容非常安詳,似在熟睡中。聖母表面平靜,卻陷入深深的哀傷與悲慟中,沈默無聲的哀悼比聲淚俱下的追思更能觸動人心弦,無聲更勝有聲。

耶穌的遺體斜臥在聖母的大腿上,頭向後垂,雙腿也是垂下,右手搭在聖母右膝上。聖母右手托著基督右腋下的肋骨處,左手向後攤開,似乎向世人昭示,這位就是為了拯救世人而被釘十字架的聖子。

除了人物表情、內心世界及肢體語言外,聖母長袍及披風的衣紋也是雕刻得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米開朗基羅顛覆傳統,他將聖母的容貌雕刻得頗為年輕,彷似一名妙齡女子。有人問他,為何有如此安排,他指出聖母是童貞女,理應年輕,而且她美麗端莊的容顏,乃聖潔的象徵。米開朗基羅所表達的,是美與善的融合。

《聖殤》在羅馬城引起一陣罕見哄動,未曾有一件雕像,能夠如此令觀眾動容,三月不知肉味。大家都議論紛紛,雕像究竟出自哪位大師之手。有人自作聰明,說一定是某人的作品。「某人」自然不會是米開朗基羅,因為沒有人相信,如此出類拔萃的傑作,竟出自一位年輕而初出茅廬的藝術家手中。觀眾的議論傳入米開朗基羅耳中,為了避免替他人作嫁衣裳,他在夜闌人靜時提著蠟燭,借着微弱的燭光,俏俏的進入聖堂,在《聖殤》聖母的肩帶鑿了:MICHAELA[N]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US] FACIEBA[T] (佛羅倫斯的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所作)。《聖殤》成為他唯一留下簽名的作品。米開朗基羅向世人宣告,他的時代開始了。

前往《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二)》

參考書目:
羅曼·羅蘭著, 許汝紘譯。《赤裸裸的米開朗基羅》,台北:華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