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科夫廣場的吹號手

克拉科夫舊城的冬日早上,陽光溫煦柔和。中央集市廣場(Rynek Główny)仍是睡惺惺、懶洋洋的,工人正在灑水,為其驅走睡意,濕漉漉的石板路被陽光照射到亮晶晶的。路上行人疏落,鴿子毌須左閃右避,如同大老爺大搖大擺、橫行無忌地四處巡視。忽然,耳邊傳來嘎啦嘎啦之聲,原本有數輛馬車緩緩駛入廣場中央,排列成直線,估計是在等待接載觀光客。有馬兒不停地用鼻子發出「呼嚕呼嚕」聲音,不知是在讚歎今日的好天氣,還是在抱怨又要努力工作?

廣場上不少餐廳才剛開門營業,室內皆未開燈,有點黑蒙蒙。不少木椅仍翻在餐桌上,侍應忙著將它們放回地面。我隨意選擇了其中一間餐廳的的室外陽傘座位,點了蘋果派及紅茶,女侍應笑容可掬,嗓子清脆悅耳,令我乘搭長途機後的倦意一掃而空。

蘋果派大約在19世紀時傳到波蘭,當地人稱之為Szarlotka。波蘭蘋果派派皮口感較酥脆,派餡除了有蘋果和肉桂,還會加葡萄乾、杏仁,味道較酸。波蘭是世界蘋果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蘋果派也成為該國最有代表性甜點。

據記載,蘋果派是由傳奇法國甜點大師瑪麗-安東尼·卡雷姆(Marie Antoine Careme)研發。他將麵包和果肉一起烘焙,創作了一款新甜點,用來招待沙皇亞歴山大一世及其賓客,結果大受好評。當時甜點命名Charlotte,因為沙皇親弟娶了普魯士公主,而Charlotte就是公主的芳名。蘋果派大約在19世紀時傳到波蘭,當地人稱之為Szarlotka(Charlotte的波蘭語)。波蘭蘋果派派皮口感較酥脆,派餡除了有蘋果和肉桂,還會加葡萄乾、杏仁,味道較酸。波蘭是世界蘋果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蘋果派也成為該國最有代表性甜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里埃爾·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在其歴史小說《迷宮中的將軍》(El general en su laberinto)有一段對話:身體上的每處傷口都應該多加兩歲。按照這個說法,波蘭在歷史上飽受蹂躪、傷痕累累,那麼作為其古都,克拉科夫閱歷之廣,輩份之高,應該讓人肅然起敬。

1978年,克拉科夫舊城區被列入首批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克拉科夫不但是波蘭的文化之都,更是波蘭人的心靈故鄉。這座古城曾經是波蘭首都,水路便利,加上加上南部有豐富的鹽礦(延伸閱讀:《維利奇卡的地底鹽礦》),中世紀時代為歐洲貿易重鎮,商貿往來頻繁。中央集市廣場見證了這段輝煌歲月,廣場建於1257年,為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廣場,曾多次被評選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廣場。紡織會館(Sukiennice)位於廣場正中央。會館始建於14世紀中葉,16世紀改建成文藝復興風格,19世紀末,建築師佩連斯基(Tomasz Pryliński)參考了威尼斯總督宮的設計,在外圍加建優雅的拱廊,奠定其外觀。14至16世紀,各國商人來往於克拉科夫,絡繹不絕、川流不息,他們在會館買賣商品,洽談生意。紡織會館的商品,除了紡織品,還有絲綢、皮革、鹽、鉛、香料等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事過境遷,到了今日,會館上層已成為博物館,下層則販售紀念品及工藝品。

中央集市廣場建於1257年,為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廣場,曾多次被評選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廣場。

位於廣場東側的聖母聖殿教堂(Kościół Mariacki)同樣令人側目。教堂為哥德式風格,以紅磚砌成,有兩座高聳的尖塔,但風格與高度迴然。傳說當年教堂僱用城中兩名頂尖工匠加建尖塔,該兩人為兄弟,大哥與二弟分別負責南塔與北塔。工程如火如荼展開,由於大哥技術比較優勝,南塔的進度比北塔快,而且蓋得更高,令到二弟深深不忿。妒火中燒下,二弟殺害了大哥,南塔工程中斷。二弟為南塔加了尖頂後,不斷增建北塔的高度。二弟為此良心飽受煎熬,工程竣工之日,悔恨交加的他攀上塔頂,扯起嗓子,向廣場下的市民坦誠自己的罪行,縱身躍下,以死謝罪。自此而後,教堂沒有再進行改建,北塔一直比南塔高。

教堂為哥德式風格,以紅磚砌成,有兩座高聳的尖塔,但風格與高度迴然。

關於聖母聖殿教堂的塔樓,還流傳了另一個更加扣人心弦的故事。中世紀時代,塔頂會有一個吹號手,負責看哨,每逢有火災或敵人來襲,吹號手都會奏起悠揚悅的《海那聖歌》(Hejnał Mariacki,意思為聖母的黎明),警告市民走避。13世紀開始,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1240年入侵波蘭及匈牙利,他們的精兵驃騎,鐵蹄錚錚,如入無人之境,所到之處,無不生靈塗炭,血流成河。1241年某天,蒙古大軍來到克拉科夫,塔頂上的吹號手瞥見遠處敵方漸漸逼近,他不顧自身安危,二話不說,從窗口彎出半身,深呼一口氣,將號角吹口湊到嘴邊,然後吹奏起《海那聖歌》。遠處的一名蒙古騎兵瞧見了他,馬上彎弓搭箭,瞄準吹號手,然後"嗤"一聲劃破了長空,該箭穿喉而入,吹號手應聲倒地,當場斃命,吹奏到一半的《海那聖歌》也戛然而止。不過,吹號手堅守了誓約,他努力沒有白費,號角聲警醒全城,看門人及時拉起大閘,市民也迅速逃命。他的犧牲,換取了全城市民安全。

混沌學的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理論主張,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也可以引起連鎖反應,一個月導致後美國德克薩斯州捲起一場龍捲風。根據以上理論,當年在搖遠的東方,年幼的鐵木真到處顛沛流離,如果他稍一不慎,或者沒有遇上貴人,被仇家所殺,那麼他就不會統一蒙古名部落。如此一來,蒙古人也否發動西征,入侵波蘭?假如答案是否定,就不會有吹號手的故事。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每日每小時正點,聖母聖殿教堂塔頂會響起《海那聖歌》,嘹亮的號角聲傳遍廣場每個角落。由消防局派出的吹號手,會向著東、南、西、北每個窗口吹奏一次,每次曲子到中途便中斷,一共四次。

直至今日,波蘭人也沒有忘記他。每日每小時正點,聖母聖殿教堂塔頂會響起《海那聖歌》,嘹亮的號角聲傳遍廣場每個角落。由消防局派出的吹號手,會向著東、南、西、北每個窗口吹奏一次,每次曲子到中途便中斷,一共四次。《海那聖歌》旋律簡單,節奏明快,但意義深遠。自1927起,每天中午十二時,波蘭電台也會播出這段曲子。

1929年,美國人艾力·基利(Eric P. Kelly)  在克拉科夫的亞捷隆大學(University Jagiellonian)任教,他從當地人口中聽到這個口耳相傳的故事,於是便將其改編成一本兒童書,名《波蘭吹號手》(或譯作《吹號手的諾言》,The Trumpeter of Krakow)。

故事以13世紀該位吹號手英勇犧牲的事跡作為引子,然後跳到15世紀時,在一個遙遠的村落,有一家人世世代代守護著一顆神秘的塔爾努夫水晶球,直到將其呈獻予波蘭國王。由於水晶球擁有強大力量,引來壞人覬覦。為了躲避追捕,這家人來到克拉科夫。父親安德魯謀得吹號手的職位。另一方面,兒子約瑟認識了伊絲碧卡,二人成為好友。他們之間有個約定,假如伊絲碧卡聽到廣場傳來完整的《海那聖歌》號角聲,那便表示發生事故,要她尋求救援。某日,壞人終於找上門,安德魯及約瑟兩父子被扣起在塔樓上。由於吹號時間已到,為免引人懷疑,壞人要約瑟按照慣例吹奏《海那聖歌》,後者故意將該曲子完整吹奏。伊絲碧卡聽到後,心知出了意外,她遵守承諾,馬上尋求救兵,拯救了安德魯及約瑟兩父子。後來,水晶球引發了一場大火,火勢蔓延,安德魯幫忙救火,約瑟登上塔樓吹奏《海那聖歌》,提醒市民逃命。到了故事尾聲,水晶球掉入河中,波蘭國王就讓它在河中守護國家,皆大歡喜。

他雖身在異鄉,但心繫故土,楚囊之情,溢於言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波蘭吹號手》就此告一段落,不過《海那聖歌》的故事還未完結。1944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意大利發動卡西諾山戰役(Battle of Monte Cassino),波蘭流亡政府亦派出了一支波蘭軍團參戰。經過了數個月的浴血奮戰,盟軍取得了勝利。波蘭軍團的一名吹號手,吹奏《海那聖歌》。這一幕,成為了令人永誌難忘的經典畫面。他雖身在異鄉,但心繫故土,楚囊之情,溢於言表。一年後,大戰結束,波蘭人收復了國土,一切的黍離之悲、亡國之恨也煙消雲散。

一首曲子,響徹雲霄,傳頌世代,穿梭數百載。它歌頌了一段堅守誓約的故事,喚醒了一個民族堅韌不拔之志,鑄造了無數副錚錚鐵骨,熔煉出無數顆碧血丹心。

 

 

 

14 thoughts on “克拉科夫廣場的吹號手

  1. 第一段的描述讓人羨慕著你的旅行~ 早晨的歐洲大陸就是如此慵懶愜意!
    然而那一段兄弟殘殺怵目驚心。 一座了不起的建築,竟藏著人性黑暗的幽谷。 古老的國度充滿著許多人類的幽微思緒,一時迷惑與一時光明,一念之間。

    看到蘋果派,讓我想要親手做些水果糕點~ 此時在家做菜正好!

    Liked by 1 person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