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都是鬱金香惹的禍?!

阿斯美爾(Aalsmeer)位於阿姆斯特丹西南方13公里,荷蘭文中,aal是「鰻魚」,meer是「湖」,那麼Aalsmeer就是鰻魚湖的意思。不過,本文章的主題是花而非鰻魚。阿斯米爾人口僅略高於3萬,但這個其貌不揚的小鎮,乃世界花卉之都,世界最大規模的花卉拍賣市場就在該鎮舉行。

這個稱為Bloemenveiling Aaksmeer的花卉市場佔地518,000平方米,乃全球最巨大的建築物。它距離阿姆斯特丹機場僅10數分鐘車程,每天有大量從世界各地而來的鮮花,在此地進行批發、拍賣後,再輕運到世界各地的花商。這裡每天售出約2000萬朵鮮花,而每年情人節期間,單是玫瑰花就售出1億朵,龐大的交易額令人咋舌。

每天早上宛如大都市最繁華的商業大道,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技術純熟的工作人員駕駛電動盤車,左穿右插,來去自如。

Bloemenveiling Aaksmeer是我離開機場後的第一個目的地。抵達的時候大概是早上七點多,冬日漆黑的天際出現了一抹紅霞。搭了十數個鐘頭的長途機,睡眠質素差,很想窩在車內飽睡一頓。幾經掙扎下車,凜冽寒風侵肌,讓我旋即把脖子縮到羽絨外套內。

不過,拍賣市場的作業讓我大開眼界,倦意也一掃而空。每天從歐洲、非洲,甚至南美洲的鮮花經空運抵達機場。從機上缷貨後,經貨盤車,輸送帶及貨車送到24小時運作的花卉中心。到了花卉中心後,工作人員會將貨物分門別類,將花朵從箱子取出,切掉尾端後包裝成花束插在塑料桶內,然後排列在貨架上。拍賣會前,花束會被送往冷藏庫存保存。

每早6時,當這個小鎮還未睡醒時,代表各地花商的投標者已經集合在拍賣廳,展開熱烈競投。裝滿一桶桶花束的貨架,會沿著路軌,好像迴轉壽司,輪流出現在拍賣台上,讓投標者競投。投標者可以投過電腦屏幕,了解到花卉的來源地、價錢及其他資料。

拍賣會效率非常高,每數秒鐘就可完成一宗交易,投標者須在電光火石間作出決定。

傳統的拍賣會,拍賣品的價錢是從低至高叫價,價高者得,荷蘭式的花卉卻由高至低,反其道而行。熟曉行情的拍賣官先擬定一個比市價略高的價錢,然後逐步下調,最快出手者中標。例如,拍賣官估計某批玫瑰市值大概一元一支,他會從一元七角起叫價,價位很快下跌至一元六角、一元五角、一元四角⋯⋯如此類推,最早示意的投標者成功投得該批玫瑰。拍賣會效率非常高,每數秒鐘就可完成一宗交易,投標者須在電光火石間作出決定。不過,以我觀察,投標者都臉色不變,態度從容,神意自若,似乎人人都身經百戰,眼光獨到,對拍賣會的運作與及花卉行情瞭如指掌。

拍賣會進行期,送貨區的工作人員已經忙得不可開交。每宗成交完成後,駕駛電動盤車的工作人員,便會將貨品配送到客戶的上貨區,經貨車運送到機場,再轉送世界各地的花商。送貨區佔地非常廣闊,肉眼瞧不到盡頭。每天早上宛如大都市最繁華的商業大道,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技術純熟的工作人員駕駛電動盤車,左穿右插,來去自如,沒有交通燈也不會釀成意外。

拍賣會進行期,送貨區的工作人員已經忙得不可開交。

花卉拍賣市場最受歡迎的貨品是玫瑰,其次是鬱金香。荷蘭是全球最大的鬱金香生產地,鬱金香亦是荷蘭的國花。荷蘭人鐘情鬱金香由來已久,17世紀更引發了鬱金香狂熱(Tulpenmanie),成為史上最早的金融泡沫事件。

話說鬱金香源於天山山脈,16世紀經奧斯曼人傳入歐洲。1581年,尼德蘭七省脫離西班牙,成立共和國。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壟斷了海上貿易,荷蘭成為經濟強國,商貿活動頻繁,吸納大量財富,資產階級崛起。由於土地不足,阿姆斯特丹的住宅窄長,不適合在屋外開闢花園,種植花草樹木。上層或中產階層家庭喜歡以花卉粉飾室內,鬱金香花瓣亮麗濃艷的色澤非其他花類可比,需求漸增。荷蘭氣侯土壤適合栽種鬱金香,由於技術所限,產量不足,而且其價錢高昂,漸漸成為富裕的象徴,不少人為了炫富而購買鬱金香。

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的名作《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主角尼古拉斯·杜爾(Nicolaes Tulp)乃德高望重的外科醫生,後來更成為阿姆斯特丹的市長 。他原本姓彼得遜(Pieterszoon),因迷戀鬱金香而改姓Tulp,Tulp就是鬱金香的荷蘭語,堪稱花癡。

尼古拉斯·杜爾博士因迷戀鬱金香而改姓Tulp,堪稱花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如前所述,鬱金香難以大量繁殖,市場需求下,開始有人研究培育方法。有人發現,鬱金香除了可以種子培育,可以由母球莖複製出子球莖,時間更快。也有人究培育新品種的鬱金香以賺取更高回報鬱金香的球莖成為搶手商品,而經過改良的新品種球莖更是奇貨可居,成為炒賣的工具,逐漸形成泡沫。

如果單憑炒賣鬱金香球莖,泡沫未至於那麼嚴重。不過,在期貨合約就令情況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期貨合約是一紙的買賣協定,根據合約,買賣雙方在指定的時間,以指定的價格,交換指定數量的商品。期貨合約原意是保證買賣雙方,例如農夫與小麥商在春天簽了一份期貨合約,到了秋天,前者為後者提供指定份量的小麥,而後者也要付出指定金額,稱行使價,以換取小麥。這樣一來,農夫的收入有了保證,而小麥商亦有穩定的貨源,互惠互利。

期貨合約的原意,是為了降低不確定性因素而帶來的風險,不過,在投機者的推波助瀾下,期貨合約成為投機工具,為市場帶來更大風險。

鬱金香有季節性,並非一年四季都會開花,因而限制了有關交易。聰明的投資者想到利用期貨,以促進交易。首先,投資者甲與花農擬定合約,前者付了很低金額,然後雙方約定買方在一年後以行使價100元換取花莖。3個月後,花莖市價已升到300元,投資者甲手上的那紙合約便值200元(市價300元-行使價100元),於是他便以200元將該合約賣給投資者乙,未到花農交貨期已經賺錢。又3個月後,花莖市價升到500元,同一份合約便升價到400元(市價500元-行使價100元),投資者乙以400元賣出合約,他憑籍買賣手上合約,而毌須參與任何鬱金香的交易,便輕易賺取200元(合約賣出價400元-合約買入價200元)。

有了鬱金香球莖的期貨,投資者可以一年12個月毫無間竭地參與投機活動。鬱金香期貨炙手可熱,炒風漸趨熾熱。有人借貸參與買賣,亦有人以手上的期貨合約作抵押借貸,再投入市場炒賣活動,然後炒完又借、借完又炒。剛開始,鬱金香期貨合約炒賣只限於稀有名貴品種,後來名貴品種變得奇貨可居,連普通品種的合約也也有投資者搶購。鬱金香球莖與期貨價格相輔相承,期貨令到球莖價格水漲船高,而球莖漲幅同時亦推高期貨價格。

《三劍客》、《基度山恩仇記》的作者大仲馬(Alexandre Dumas)為這一場瘋狂的投機炒賣留下文字紀錄。歷史傳奇小說小說《黑色鬱金香》(La Tulipe noire)的男主角凡比爾,因為研發出黑色鬱金香,被誣陷而鋃鐺入獄,幾乎遇害,後來被女主角羅莎拯救。

越來越多人投入這場非理性的淘金活動,連一般普羅大眾也參與買賣。市場陷入瘋狂、亢奮,貪婪蓋過理性,慾望戰勝冷靜。有人癡心妄想可以一夜致富,不切實際的妄想蓋過了理智。有人心存僥倖,只要在泡沫爆破前將燙手山芋賣出,便可以大賺一筆。

當時,荷蘭平均年收入為200-400荷蘭盾,單色品種的鬱金香球莖可以賣到1000荷蘭盾以上,而經過改良的品種動輒數千荷蘭盾,甚至有人一楝住宅換取一個珍貴品種的球莖。根據錢思樂(Edward Chancellor)《金融投機史》引迹,「用來買一株球莖的2500荷蘭盾,可以購買27噸的小麥、五十噸黑麥、4頭健壯的公牛、8隻肥豬、12隻肥羊、兩大桶葡萄酒、四大桶啤酒、兩噸牛油、3頓起司、床和床飾品,在加上一個櫃的衣服和一個銀製杯子。」當時,一種名為永遠的奧古斯特(Semper Augustus)乃最值錢的改良混色品種,值6000荷蘭盾。不過,多年後專家發現,其混色乃源自病變!

1637年2月,鬱金香市場突然崩塌,價格一瀉而下,如同天上而來的黃河水,奔流到海不復回,市場哀鴻遍野,慘不忍睹。雖然這場泡沫危機並未動搖到荷蘭共和國的根本,不過,有人投資者傾家蕩,有人畢生積蓄,化為烏有。最後,鬱金香價格只剩下最高峯期的百分之一,一切原來是南柯一夢。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可惜,人類如此善忘,又或者完全沒有吸取教訓,金融危機不斷重演,例如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千禧年科網股泡沫及近期的比特幣炒賣。

主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參考書目:
愛德華‧錢思樂著, 李祐寧譯。《金融投機史:揭開貪婪時代九大金融泡沫》,台北:大牌,2017。

14 thoughts on “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都是鬱金香惹的禍?!

  1. 引用通告: 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都是鬱金香惹的禍?! — 閒遊雜憶 – abc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