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麗葉之家沒有茱麗葉?

維羅納舊城外,蜿蜒的阿迪傑河(Adige)潺潺流淌,它千年如一日,堅貞不移地守護著此座千年古城。橫跨阿迪傑河的佩雅托橋(Ponte Pietra)乃該城最古老的一座拱橋,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古樸而沉實。舊城內,羅馬帝國時期興建的競技場空曠曠亏,一陣颼颼風聲,彷彿傳來昔日格鬥士的廝殺聲及觀眾的吶喊聲。鐘樓、尖塔炫耀著維羅納昔日的權力與財富。鵝卵石路上的塵埃,是數百載的沉澱。

橫跨阿迪傑河的佩雅托橋乃該城最古老的一座拱橋,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古樸而沉實。

羅馬帝國時期興建的競技場空曠曠的,一陣颼颼風聲,彷彿傳來昔日格鬥士的廝殺聲及觀眾的吶喊聲。

維羅納是一座為愛而生的古城,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愛情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便是在此展開。

故事的雛形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詩人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 (Metamorphoses)  有一篇淒美的愛情故事:皮拉繆斯(Pyramus)和忒斯彼(Thisbe)原是一對戀人,因雙方家長彼此敵視,被迫發展地下情,後來皮拉繆斯誤以忒斯彼已死而殉情。

皮拉繆斯忒斯彼的故事流傳了多年,到了1530年,達·波爾圖 (Luigi da Porto)改篇成《茱麗葉塔和羅密歐》(Giulietta e Romeo),奠定了這個悲劇的骨架。他將故事時代背景改寫為自己處身的年代,茱麗葉塔和羅密歐分別來自卡佩萊蒂(Capuleti)與蒙泰基(Montecchi)兩大家族,地點設定為義大利東北城市維羅納。故事發展到最後,羅密歐服毒而茱麗葉塔自刎。

《茱麗葉塔和羅密歐》經過多番改篇後被法國人巴蒂斯塔(Pierre Boaistuau)譯成法語版本。1562年,英國人布魯克(Arthur Brooke)將巴蒂斯塔的法語版翻譯為敘事詩篇《羅密歐斯與茱麗葉的悲劇歷史》(The Tragica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莎士比亞就是根據布魯克的英語版本改成劇本,搬上舞台。劇中起伏跌宕的故事、悲喜交集的情節、蕩氣迴腸的愛情、血淚交織的結局與耐人尋味的對白,讓觀眾看得如痴如醉,令它成為傳誦千古的愛情故事。

很多人認為這個故事純屬小說家言,非真人真事。然而,達·波爾圖生前卻聲稱真有其事,似乎言之鑿鑿。差不多同時代的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也在《神曲》的《煉獄篇》中闡述了蒙泰基(Montecchi)和卡佩萊托(Cappelletti,而非達·波爾圖所寫的Capuleti)兩家的恩怨:

粗心大意的人啊!你來看一看蒙泰基和卡佩萊托兩大家族,
再來看一看莫納爾多和菲利佩斯基奧兩大派系,
前者已經灰心喪氣,後者也是滿腹疑慮。

原此一來,難道波爾圖所言非虛?有心人翻查文獻,發現了有關蒙泰基Montecchi的記戴,證明這個豪門世家曾經在維羅納活躍一時,其舊宅依然佇立在古城內,後人稱羅密歐之家(Casa di Romeo)。至於卡佩萊托,無論是Cappelletti或Capuleti,文獻均沒有相關紀錄。有人臆測它可能是某個派系而非家族的名字。然而,有一個名卡佩羅(Capello)的家族,由於其字母拼法與Cappelletti及Capuleti頗為相近,有人斷章取義認為茱麗葉就是卡佩羅家族出身,而這個家族的大宅也就成為茱麗葉之家了。託莎翁的福,羅茱二人的故事口碑載道,多年來,茱麗葉之家的訪客絡繹不絕,成為全市最熱鬧喧嘩的一處地方,連大文豪狄更斯也曾登門拜訪。

從大閘通往中庭的拱廊內鋪滿了塗鴉,不知多少痴男怨女在石牆上寫下他們的海誓山盟。

茱麗葉之家位於Via Capello 23號。從大閘通往中庭的拱廊內鋪滿了塗鴉,不知多少痴男怨女在石牆上寫下他們的海誓山盟。中庭呈矩形,剝落的紅磚牆,留下了歲月的痕跡。牆上的縫隙,不知是否用作藏匿戀人互訴衷腸的情書?陽台是上世紀才加建的,經常有演員在此扮演羅茱二人,重現那幕著名的「月下陽光幽會」。亭亭玉立的茱麗葉雕像竪立在中庭內,成了「打卡」熱點。傳說只要觸摸了雕像的右胸,就可得到愛情運。不論男女老幼都湊前撫摸,雕像的胸部被摸得閃閃發亮。銅像背後,如虬曲纏繞的籐蔓,依偎在磚牆上,纏綿繾綣,形影不離。

剝落的紅磚牆,留下了歲月的痕跡,牆上的縫隙,不知是否用用藏匿互訴衷腸的情書?

陽台是上世紀才加建的,經常有人在此扮演羅茱二人,重現著名的「月下陽光幽會」情節。

茱麗葉之家內部已對外開放,可讓訪客了解古代富戶人家之生活面貌。大宅最觸目處,除了方才提到的陽台,就要數茱麗葉的閨房了,房間內也展出了數件戲服。至於羅茱二人是否曾在此幽會,就請看官自行判斷矣!

茱麗葉之家內部已對外開放,可以讓訪客了解古代富戶人家之生活面貌。

不少人喜歡將《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互相比較。的確,此兩部文學作品皆是遙遠流傳、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兩對情投意合的年青男女,同樣因家庭問題而未能長相廝守,最後四人皆死於非命。

然而,兩劇亦存在不少差異。通過了解這些差異,可以比較中西文化之區別。《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一部「制度悲劇」。梁祝二人情根深重,奈何祝父執意要將英台嫁予馬文才。在那個年代,男女是沒有追求自由戀愛的權利,父母之命不能拒,媒妁之言也不可違,更何況梁祝二人亦跨越不了那道門戶之見的鴻溝。可以說,二人是「三網五常」倫理規範下的受害者。他們的悲劇早已注定,沒有縣念。

大宅最觸目處,除了方才提到的陽台,就數茱麗葉的閨房。這個閨房熟真熟假,就請看官自行判斷矣!

題外話,南宋詩人陸遊和表妹唐琬的愛情也是禮教下的犧牲品。話說二人婚後相敬如賓,奈何唐琬卻得不到陸母歡心。陸母更棒打鴛鴦,迫兒子離婚他娶。陸遊是孝子一名,被迫休妻。十年後,陸唐二人在沈園不期而遇。此際桃花依舊,但人面早已全非,男方早已他娶,女方也已改嫁。唐琬離開後,陸遊一時感觸,在亭子中提下了一首《釵頭鳳·紅酥手》,令人迴腸百轉: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不久,唐婉重遊沈園,看到此詩,百感交集,也和了一首哀惋動人的《釵頭鳳》: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至此,唐婉便鬱鬱寡歡,不久就抱憾而終。若干年後,陸遊75歲時故地重遊,百感交集之下寫成了《沈元二首》:

其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亭亭玉立的茱麗葉雕像竪立在中庭內,成了「打卡」熱點。傳說觸摸了雕像的右胸,就可得到愛情運。不論男女老幼都湊前撫摸,雕像的胸部被摸得亮閃閃的。銅像背後,如虬曲纏繞的籐蔓,依偎在磚牆上,纏綿繾綣,形影不離。

回到正題。方才題及《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一齣「制度悲劇」。至於《羅密歐與茱麗葉》,就是一部「性格悲劇」及「情節悲劇」。莎翁不少主角,因性格上的缺陷而鑄成大錯或引致連鎖反應,最終引致悲劇發生,性格改變了結局,這就是「性格悲劇」。例如,奧賽羅(Othello) 聽信讒言,誤以為妻子紅杏出牆,怒髮衝冠下將其殺死,獲悉真相後,悔之晚矣。李爾王(King Lear)的幼女個性率直,不喜歡阿諛奉承老國王卻以為其個性涼薄,於是將國家分給大女及二女最終害了自己及幼女《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中羅密歐也因一時衝動而犯錯。在某次衝突中,好友莫枯修(Mercutio)重傷不治,羅密歐激憤難平下殺了茱麗葉的表哥蒂巴特(Tybalt),被親王逐出維羅納。事情發展至此,觀眾已經隱約預知,故事將走向無可挽回的結局。

假如說,梁祝二人之悲劇是必然,那麼羅茱二人的結局就是偶然。後二者有反抗的精神,在修士勞倫斯(Friar Lawrence)的見證下,他們私底下結了婚。羅密歐被逐後,茱麗葉被安排下嫁他人,為了和愛郎相宿相棲,她接受了勞倫斯的建議,喝下藥水詐死,以圖瞞過家人遠走高飛。勞倫斯將計劃寫在信裡面,然後托修士約翰轉交羅密歐。豈料,人算不如天算,約翰和其同行者被迫接受瘟疫隔離,信件無法轉交羅密歐。事有湊巧,羅密歐又獲悉茱麗葉的「死訊」。他去到茱麗葉身旁,悲憤莫名下服毒自盡。偏偏茱麗葉在事後才甦醒過來,眼見愛郎以死,在萬念俱灰下殉情。她的偷天換日之計原本可以瞞天過海,卻在連串陰差陽錯下導致悲劇發生。因此,相比梁祝二人之「制度悲劇」的必然性,羅茱二人的結局是偶然發生的「情節悲劇」。

嚴格來說,《梁山伯與祝英台》並非悲劇,其結尾亦有喜劇成分。祝英台出嫁前夕,梁山伯在悲慟萬分之下吐血而亡。彌留之際,他托人將自己埋葬在祝英台花轎必經之路,以便在九泉之下也可以遙望情人。祝英台出嫁當日,她瞥見了梁山伯的墳墓,於是下轎祭祀。此時,地動山搖,墳墓嘎然裂開,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祝英台躍下墳內(也可以說成是她站立不穩而滾下去)原本裂開的墓地彌合起来。最後,梁祝二人化作一對蝴蝶,從此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日子。如此安排,符合了觀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符合了禮教,因為祝英台遵守考道,聽從了父母之命出嫁,她的死只是飛來橫禍(表面上看),制度沒有遭受破壞踐踏。

清初的《長生殿》亦有類近安排。劇中唐玄宗與楊玉環過着如膠似漆的日子而荒廢政事,國舅楊國忠飛揚跋扈,導致安祿山造反,玄宗逃難途中,士兵們在馬嵬坡譁變,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玉環。為了天下社稷(當然,這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自古以來只有臣子為君王死),玄宗迫不得已讓愛人上吊自盡。回到長安後,他日夜思念楊玉環,感動了上蒼,讓二人在月宮中最終團圓。這樣的結果,玄宗履了君王的責任(順應了民意,賜死愛人),維護了體面,他與楊玉環的愛情有一個完美結局。元劇《西廂記》中,張生邂逅相國崔鶯鶯,二人互生情愫。由於門不當戶不對,崔老夫人反對二人來往,在紅娘遊說下,老夫人命張生上京赴試,如能高中便允許他迎娶鶯鶯。結果張生果真考取功名,如願迎娶美人歸。在眾人的努力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不過,張崔二人要在符合禮教的情況下,才結成秦晉之好。一言以蔽之,禮教不可違,制度不能改。

莎翁也替《羅密歐與茱麗葉》寫下一個悲喜交集的結尾。不過,有別於梁祝,男女主角二人既沒有復活,也沒有化成蝴蝶。然而,他們的死,令到兩家人化干戈為玉帛,言歸於好,從此和平共處。《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作者沒有打破禮教,卻安排男女主角死後化蝶成仙。相反,《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男女主角雖然未能改變自己命運,卻意外改變了客觀環境,成就一個更理想的結局。這符合了文藝復興時代以降的人文價值。

延伸閱讀:《埃文河畔尋訪莎士比亞》

葡萄牙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古往今來,云云眾生,皆被情所困、為情所苦,無論凡夫俗子,或是王侯將相,在情關面前,總是束手無策、一籌莫展,最終換來長恨綿綿。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淸朝的順治帝是歷史上有名的痴情皇帝。貴為一國之君,三宮六院妃嬪無數,但他僅對董鄂氏一往情深。當年董鄂氏入宮僅一個多月,順治便將她冊封為皇貴妃,並大赦天下。綜觀滿清一朝近三百年,皇帝因冊封皇貴妃而大赦天下僅此一例。後來,董鄂氏因病辭世,順治肝腸寸斷,他曾打算出家為僧,以了斷塵緣。他更萌生自殺念頭,要太監宮女無時無刻陪伴在惻,以防不測。清朝皇帝以朱砂紅筆批閱奏摺,遇上皇帝或皇太后喪事的首27天,就以藍筆代替。董鄂氏病逝後,順治破格以藍筆批閱奏摺達100多天,以示哀悼。不足半年後,順治帝染上天花不治,前去往生世界陪伴愛妃。

西方也有一位君主,其用情之深比起順治帝也不遑多讓。

這位情聖是葡萄牙國王佩德羅一世(Dom Pedro I),他與愛人伊內斯(Ines de Castro)那段迴腸盪氣的愛情故事也是傳誦千古、家傳戶曉。當地人形容為葡萄牙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基於家族政治鬥爭,二人也如同羅密歐與茱麗葉,成為「一對不幸的情侶」(A pair of star-crossed lovers)。(延伸閱讀:《茱麗葉之家沒有茱麗葉?》)不過莎翁所寫可能乃虛構戲劇,佩德羅與伊內斯的遭遇卻是真人真事。

1340年,佩德羅仍是儲君之時,他的父王阿方索四世(Alfonso IX)為他安排了一場姻事,迎聚的對象是卡斯提爾王國(Kingdom of Castile,今西班牙中部)的康斯坦絲(Constanza Manuel)。甭說,這是一場政治聯姻。

陪伴康斯坦絲來到葡萄牙還有我們的女主角伊內斯。補充一點,當時皇室家庭的淑女們身旁總有一名宮女陪伴左右,宮女英語為court lady或lady-in-waiting,身份並非一般的侍婢,而是類似現今的私人助理。有別於侍婢出身比較卑微,宮女大多數來自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因此她們都是知書達禮、大方得體的年輕女士。

帝苑月色嗟怨深,燭光帶淚人無淚,當中的寂莫、愁苦、無奈,也只有當事人方能感受。

就是這樣的情況下,佩德羅王子認識了伊內斯。男的風華正茂、年輕有為、俊朗不凡,而女的又是明眸浩齒、杏面桃腮、冰肌雪肤,兩人很快互生情愫,並墜入愛河。難能可貴的是,伊內斯是一位通情達理、秀外慧中、蕙質蘭心的女子,她從來沒有甚麼非份之想或逾越之心,她只希望偶爾瞧見愛朗就心滿意足矣。而佩德羅也非負心薄倖、無情無義之徒。畢竟他也沒有完全冷落髮妻康斯坦絲,二人結婚5年,也有了3個孩子。

一位是自己丈夫,另一位是身邊宮女,康斯坦絲很快察覺到佩德羅與伊內斯之間神色有異。她自然猜出是甚麼一回事。不過,康斯坦絲也不是心狠手辣的婦人,她僅要求伊內斯成為自己其中一位孩子的教母,希望借助道德的力量約束她與丈夫的行為。不過,這也是徒然。有云: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佩德羅與伊內斯早已情根深種,彼此愛得難捨難離。

倚天拔地的城牆背後,在那富麗堂皇宮別院內,又有多少深宮閏怨、愛恨情仇?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倚天拔地的城牆背後,在那富麗堂皇宮別院內,又有多少深宮閏怨、愛恨情仇?帝苑月色嗟怨深,燭光帶淚人無淚,當中的寂莫、愁苦、無奈,也只有當事人方能感受。自古以來,愛情就是一本算不清的帳簿。

1345年,康斯坦絲誕下第三名孩子後,便帶著遺恨離開了人世。隨著康斯坦絲的離世,少了道德的約束,佩德羅與伊內斯理應可以名正言順地在一起。不過,基於阿方索四世反對二人交往,佩德羅決定和伊內斯秘密結婚。後者也不計較名份,二人有情人終成眷屬,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幸福日子,伊內斯更先後生下3名兒女。

那麼,為何阿方索四世會反對兒子佩德羅與伊內斯交往?原來伊內斯兩位兄長一直身懹異志,二人捲入卡斯提爾王國的王位之爭。因為伊內斯的關係,二人積極拉攏佩德羅參與這場權力紛爭。阿方索四世擔心,若兒子蹚進這漟渾水,會影響到葡萄牙與卡斯提爾兩國關係,進而危害葡萄牙安全

紙始終包不住火。佩德羅與伊內斯的關係很快讓阿方索四世發現。他屢勸兒子另立王妃,但每次都遭到拒絕。阿方索四世逐漸失去耐性,心想,都是伊內斯那個女人惹的禍,於是把心一橫⋯

1355年某天,佩德羅外出打獵,阿方索四世派來的三名殺手來到伊內斯家中,將其捉住,然後在孩子的面前割下了她的頭顱。難怪常言道,無情最是帝王家。

佩德羅回家後,驚見愛妻身首異處,他悲痛欲絕、五內俱崩。當獲悉是自己父親阿方索四世所為後,他怒不可遏。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王子率領大軍討伐父王,父子兵戎相見。

其實佩德羅其實本性不太壞,雖然仇恨暫時蒙敝理性,幸好怒火沒有完全吞噬良知。當兩方人馬殺到天昏地暗時,他開始覺醒,他不能讓一己之恨而置國家安危與及百姓福祉於不顧。考慮到還是以大局為重,佩德羅仰天長歎,兩行熱涙奪眶而出,心想:罷了!罷了!他下令鳴金收兵,兩方訂立和約。

儘管父子䦧牆的悲劇和平解決,但父子關係也如同覆水般難收。阿方索四世更是大受打擊,他萬萬沒有料到佩德羅竟為了一個女人而企圖用刀捅自己老爹。從此以後,國王精神變得萎頓,靈魂也逐漸枯竭,一年後鬰鬱而終。

佩德羅登上王位,後世稱佩德羅一世。甫即位後,他宣布自己早已與伊內斯成婚,追封其為王后。佩德羅登並下令緝捕殺妻兇手,後來3名殺手捉了其中2人,另一名已逃逸到國外去了。佩德羅親手將那兩人的心臓挖出,意思就是,我的心已遭撕裂,我也要令你二人嚐試箇中滋味!畢竟,中世紀歐洲仍是快意恩仇的尚武年代。

傳說冊封王后時,佩羅德命人將伊內斯骸骨取出,然後為其穿上霓裳羽衣,戴上翡翠明珠,臣子要親吻王后「玉手」,以示祝賀!

佩羅德在位期間處事公正嚴明,他改善了國內的法律制度,令到老百姓得到公平對待,後世稱其為公正者(the Just)。他對伊內斯一往情深,自後者遇害後,這位國王終身沒有再娶。10年後,佩羅德與世長辭,他與伊內斯一起長眠於阿爾科巴薩修道院(Alcobaça Monastery)。

此段淒婉動人的故事在此告一段落。或許,讀者會認為以上所說是經過後人以訛傳訛、塗脂抹粉、加油添醋。不過,就在葡萄牙的阿爾科巴薩修道院內,佩羅德將他那份海枯石爛、天荒地老的不朽之愛,留下了永恆見證。

中世紀時期,修道院的修士們過著一塵不染、修真養性的生活。他們在修道院學習、勞動、頌經、祈禱,除了傳教外,修士幾乎足不出戶。

阿爾科巴薩修道院於1178年由阿方索一世(Alfonso I)所創建。數世紀以來,建過多次整修、改進、擴建,修道院成為一楝揉合了羅曼式、哥德式與及巴洛克等不同時期風格的巨型建築。

中世紀時期,修道院的修士們過著一塵不染、修真養性的生活。他們在修道院學習、勞動、頌經、祈禱,除了傳教外,修士幾乎足不出戶。因此,修道院設備完善,有教堂、宿舍、廚房、飯廳、圖書館。阿爾科巴薩修道院位於兩河流交滙之處,有自來水供應,修士用餐前還必須洗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當年蘇東坡反對王安石新法,外放密州,某夜詩人憶起亡妻王弗,寫下了上面這首《江城子》。亡妻的墓地位於蘇東坡的家鄕眉州。眉州位於四川,他身在千里之外的山東,妻子的孤墳,乏人照料,令他憂心仲仲,牽腸掛肚,對愛侶思念之情,溢於言表。

身為國王的佩羅德便不用操這份心,他與伊內斯一起長眠在修道院的教堂內。蘇東坡把自己的款款深情寫在詞內,而國王則把其矢志不渝之心雕刻在石棺上。

佩羅德石棺上的浮雕,娓娓道出了他與伊內斯的愛情故事。佩羅德一直對該三名兇殘的殺手恨意未消,在伊內斯的石棺底下,有三頭人面獸身的雕塑,該三隻怪物的肖像,正是源自那三名兇徒的面貌 ,意思不言而喻。

佩羅德與伊內斯的棺墓以大理石打造,石棺上的浮雕栩栩如生、美侖美奐、鬼斧神工,葡萄牙雕塑藝術的巔峰之作。浮雕呈現了聖經裡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後死而復活的事績,寄寓二人將來會在天國重聚,石棺上並刻有「直到世界末日」(Até ao Fim do Mundo)的銘文。佩羅德石棺上的浮雕,還娓娓道出了他與伊內斯的愛情故事,就連後者遇害,頭被割的情景也刻在棺上。佩羅德一直對該三名兇殘的殺手恨意未消,在伊內斯的石棺底下,有三頭人面獸身的雕塑(見上圖),該三隻怪物的肖像,正是源自那三名兇徒的面貌 ,意思不言而喻。

當天國降臨,二人死而復生之日,他們可從各自的石棺佇立,便可四目交投,含情脈脈瞧著對方。

值得一提的是二人石棺的位置。一般而言,國王與王后的遺體是並排躺在同一棺墓內。佩羅德與伊內斯的石棺分別位於教堂南北兩翼 (見左圖藍紅色箭頭指向)。前者頭部朝南、腳朝北,後者則是頭部朝北、腳朝南。換言之,二人的遺體是腳朝腳而躺著的。如來此安排大有心思,當天國降臨,二人死而復生之日,他們可從各自的石棺佇立,便可四目交投,含情脈脈瞧著對方,如同,牛郎織女久別重逢,隔著銀河遙相對望。正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相遇在佛羅倫斯──但丁與碧雅翠絲

聖瑪格麗塔教堂在巷子內,佇立了將近一千年。

佛羅倫斯舊城區內,房屋鱗次櫛比、街道錯落有致、巷弄縱橫交錯。在這座古城內,有一條尋常不過的狹窄巷子,聖瑪格麗塔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gherita dei Cerchi)在巷子內,佇立了將近一千年。 

教堂的立面是由灰蒙蒙的磚塊所推疊成,入囗是挑高的木閘門,閘門就藏身在狹窄巷子內。此種佈局在古城區內比比皆是。如果沒有指示牌,你還以為門後是一座空置的大宅或棄置的倉庫,很容易與敎堂察身而過。這座其貎不揚的教堂內,封塵了一段令大文豪但丁(Dante Alighieri)刻骨銘心的往事。

但丁是西方文壇巨擘,地位能夠與其相提並論者,也僅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荷馬(Homer)、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等寥寥數人。他出身在佛羅倫斯一個貴族家庭。9歲的那一年,但丁在聖瑪格麗塔教堂遇上了碧雅翠絲(Beatrice Portinari)
 

自但丁看見碧雅翠絲第一眼,他已被對方深深吸引,久久不能忘懷。

碧雅翠絲出身在佛羅倫斯,年齡較但丁少一歲。她的家族為銀行世家,權傾一時,並有份資助聖瑪格麗塔教堂。自但丁看見碧雅翠絲第一眼,他已被對方深深吸引,久久不能忘懷。多年後,他在詩集《新生》(La Vita Nuova)中回憶這段行事:「這個時候,藏在心房裡最深處的生命精靈,開始激烈地顫動起來,就連微弱的脈搏也感覺到震動。一個比我更崇高的神進駐,凌駕我的一切所能。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楊不悔告訴張無忌,自己喜歡了他的殷六叔,她說:「無忌哥哥,我小時候甚麽事都跟你說,我要吃個燒餅,便跟你說﹔在路上見到個糖人兒好玩,也跟你說。那時候咱們沒錢買不起,你半夜里去偷了來給我,你還記得麽?」張無忌不禁有些心酸,低聲道:「我記得。」楊不悔按著他手背,說道:「你給了我那個糖人兒,我舍不得吃,可是拿在手里走路,太陽晒著晒著,糖人兒融啦,我傷心得甚麽似的,哭著不肯停。你說再給我找一個,可是從此再也找不到那樣的糖人兒了。你雖然后來買了更大更好的 糖人兒給我,我也不要了,反而惹得我又大哭了一場。那時你很著惱,罵我不聽話,是不是?」張無忌笑著說自己忘記了。她接著道:「我的脾氣很執拗,殷六叔是我第一個喜歡的糖人兒,我再也不喜歡第二個了。」

碧雅翠絲就是但丁的糖人兒。
 
9年後,但丁在河邊再次遇上碧雅翠絲。這時,女方正值碧玉年華,生得娉娉裊裊、蕙質蘭心。這次偶遇,令但丁乍驚乍喜。自遇上碧雅翠絲,對方的嫣然一笑、盈盈一督,令他魂牽夢繫。9年後嘎然而遇,但丁的一顆心噗通噗通的跳,霎時間,他有千頭萬緒不知如何整理,千言萬語也不知從何說起。儘管滿腹墨水,在心上人面前,但丁說話結結巴巴。碧雅翠絲與他寒喧數句之後,一笑而別。詩人在《新生》憶迹該次重逢:「她那令人眷戀的幾聲問候,我的憤世嫉俗煙消雲散。慈愛如火,在我心中燃起。如果有人問起,我會回答, 那是一份添上謙遜的愛意!」
 
如果說,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位沈佳宜,毫無疑問,碧雅翠絲就是但丁心中的沈佳宜。

3年後,碧雅翠絲下嫁他人,對方出身銀行世家,二人也屬門當戶對。奈何,紅顏薄命,婚後3年,她就因病去世,享年僅24歲。據記載,她被安葬在聖瑪格麗塔教堂。不過,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認為這只是他人一廂情願。

這座教堂顯得樸素無華,如同但丁那份純潔無瑕的愛。


姑不論真相如何,時至今日,
聖瑪格麗塔教堂已成為一座愛情聖地。教堂室內不算寬敞,四周光線不足,卻彌漫一片祥和,氣氛莊嚴肅穆。悠久的歲月替它添上脫落的牆壁、斑駁的列紋與褪色的台階。曾去過不少歐洲的教堂,相比之下,這處沒有多餘的裝潢,沒有栩栩如生的精緻浮雕、沒有絢爛奪目的彩繪玻璃、也沒有巧奪天工的穹頂或拱頂。這座教堂顯得樸素無華,如同但丁那份純潔無瑕的愛。這也許是教堂設計者用心良苦,希望信徒能夠聚精會神,在心無旁騖下向上帝禱告。

紀念牌旁邊有一竹籃,籃子裝滿了紙條。來訪者可以寫信給碧雅翠絲,以求願望成真。那些紙條全是給她的書信。

教堂牆壁上鑲嵌一塊紀念牌,標示碧絲下葬於此。紀念牌旁邊有一竹籃,籃子裝滿了紙條。原來這𥚃有一項傳統,來訪者可以寫信給碧雅翠絲,以求願望成真。那些紙條全是給她的書信。多年來,無數痴男怨女、苦命鴛鴦在此禱告,祈求愛情能夠修成正果。祭壇上搖曳的燭光正幽幽訴說著無數悲歡離合的故事。

十三世紀末葉,佛羅倫斯政治鬥爭異常熾熱,忠於教宗的黑黨與追求獨立的白黨水火不容。1301年,黑黨人士掌權,到處殘害異己,作為白黨人士的但丁被當局放逐,直到終老也未能回到故鄉。他在過著顚沛流離的日子期間,完成了鴻篇巨著《神曲》(La Divina Commedia)

此為冗筆。唐代詩人崔護那首《題都城南莊》膾炙人口,孟棨借題發揮,寫了一則動人的愛情故事。話說某年清明,詩人崔護獨自去城外郊遊,走到半路,看到一戶人家,便上前扣門,應門者竟是一位桃腮杏臉的少女。崔護自報姓名,向少女討了一杯水。片刻後,少女從屋內端了一碗水,遞給詩人。二人四目交投,互生情愫。崔護回到家後,念念不忘該名少女。翌年清明,他重回故地,但大門已緊閉,他感到悵然若失,便在木門上題了一首詩後離去,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數天後,他按奈不住,於是又回到那間農舍。到了門口,屋內竟傳出哭泣聲。崔護敲門,一位老翁應門而出,問道:「你是崔護嗎?」崔護說是。老翁哭著說:「自從去年和你見面後,便鬱鬱寡歡,茶飯不思,前幾天,我們回家後,女兒看到門口的題字便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這都是讓你給害死的!」崔護悲慟不已,他走入屋內,但見少女躺在床上,早已斷氣。崔護不禁悲從中來,嚎啕大哭。須臾,奇蹟出現,少女緩緩張開雙眸,她竟然死而復生,後來更與崔護成了親,皆大歡喜。(順便一提,二十多年前,台劇《人面桃花》中,男主角馬景濤所飾演的就是這位崔護。

納蘭容若詩言:「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有云往事並如煙,對但丁來說,一切依然歷歷在目,如同初見。伊人的倩影,早已鑲嵌在他心靈深處,留下了永恆烙印。多年後,但丁在《神曲》裡,寫下自己和碧雅翠絲的「結局」。不過,他所寫的,並非如同崔護和桃花少女的團圓式結局。
 
在小說中,但丁幻想自己無意闖入一處黑暗森林,他遇見羅馬詩人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後者陪伴他通過地獄與煉獄。這時侯,碧雅翠絲出現了,並引領但丁進入天堂,令他獲得救贖。
 
文人生命中的漣漪、波瀾、驚濤,種種失意、考驗、苦難,往往化成他們的繆思女神,讓他們破繭而出。

白先勇赴美留學期間,受到異國文化的衝擊,加上思鄉情切,令到他的文學創作漸趨成熟。

錢鍾書在上海淪陷時期,渡過了一段艱辛歲月,啓發他寫成《圍城》這套經典名著。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年輕失戀,以文字抒懷,寫了《少年維持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這部曠世之作。(延伸閱讀:《少年歌德的煩惱》)

歐威爾(George Orwell)與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不約而同都經歷過西班牙內戰(Spanish civil War),二人將所見所聞,分別寫成《向加泰隆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及《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es)兩部巨著。

但丁對碧雅翠絲的愛意,經過多年的昇華、發酵,愛人成了開啟天堂之門的天使,他自己獲得了救贖,《神曲》也得以茁壯成長。

去貝克街探訪福爾摩斯

倫敦市早自十九世紀中已推行了一項藍牌計劃(Blue Plaque Scheme),計劃宗旨是記念那些曾經有名人居住或與其生平息息相關的建築物,凡被提名又經評審確認,建築物外牆會鑲嵌上一藍色圓牌,牌上簡述建築物與名人的關係,供市民瞻仰。能夠享有此「藍牌榮譽」的虛構人物,柯南·道爾(Arthur Canon Doyle)筆下的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應該是絶無僅有。

福爾摩斯博物館位於倫敦市西敏區貝克街(Baker Street)221號b。博物館外牆上可以瞧見
那醒目的藍色圓牌,牌上刻著 “221b SHERLOCK HOLMES CONSULTING DETECTIVE 1881-1904 " ,標示大偵探在1881至1904年間在此楝建築「定居」。

sherlock-holmes-museum-03

他居所內如同雜物房,針筒、煙斗、手槍、鞭子、放大鏡、顯微鏡、動植物標本、化學物品、白蘭地、信件、剪報、百科全書,甚麼都有,令人目眩。

博物館是一幢喬治亞式四層建築,福爾摩斯的「居所」位於一樓(第二層)。對所有房東來說,福爾摩斯是最稀奇古怪的房客。他居所內如同雜物房,針筒、煙斗、手槍、鞭子、放大鏡、顯微鏡、動植物標本、化學物品、白蘭地、信件、剪報、百科全書,甚麼都有,令人目眩。他性格乖僻,除了華生(John Watson)外,幾乎沒有朋友。賦閒在家時,他喜歡拉奏小提琴,也會埋首化學實驗,房間偶爾傳出燒焦氣味,又或者是熏天的酸腐臭味。他行蹤飄忽不定,神龍見首不見尾,動輒數星期不在家,要不然就整個星期待在家,足不出戶。他可以在月黑風高時出門,也可能在黎明破曉時方回來。

sherlock-holmes-museum_prof-moriaty

莫里亞蒂教授體型瘦削,稍稍有點兒駝背,頭部中間部分已禿,剩下兩則頭髮,目光深邃,面部表情嚴肅冷酷,突顯其城府極深。

博物館內有不少臘像,全是小說裡的人物。英國的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舉世聞名,此處的蠟像也不遑多讓。除了福爾摩斯和華生外,知名度最高要數莫里亞蒂教授(Professor James Moriarty)。他體型瘦削,稍稍有點兒駝背,頭部中間部分已禿,剩下兩則頭髮,目光深邃,面部表情嚴肅冷酷,突顯其城府極深。當年,道爾從學院畢業後回到英格蘭行醫,但其診所門庭冷清,百無聊賴下,他寫了數個褔爾摩斯的故事,在雜誌上刊登,大受好評。數年後,為了陪伴病重的妻子,加上厭倦了不停趕稿的日子,於是創作了莫里亞蒂這名犯罪頭子,安排他與褔爾摩斯在縣崖邊打鬥,二人同歸黃泉。其實這個故事寫作手法頗為粗糙,世界第一神探與天下頭號罪犯,居然效法流氓,扭作一團,既兒嬉亦有損二人名聲,顯然是道爾為了趕稿而草草了事。後來,莫里亞蒂竟成為文學史上最惡名昭彰而又最具魅力的罪犯,實屬美麗的誤會!10年後,在雜誌社厚酬打動下,他從新執筆,於是褔爾摩斯重出江湖了。

有人說過:「歷史,除了人名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小說家透過虛構人物,為讀者呈現一個真實的世界。我們與福爾摩斯及華生一起查案,可一窺大英帝國的盛世風華,也可了解其倫敦的城市面貌、生活實況與及社會文化。

sherlock-holmes-museum_the-red-headed-league-the-adventure-of-shoscombe-old-place-2

我們與福爾摩斯及華生一起查案,可了解其倫敦的城市面貌、生活實況與及社會文化。

福爾摩斯活躍於倫敦時適逢維多利亞女皇(Queen Victoria)在位。維多利亞時,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國力蒸蒸日上,經濟實力獨佔世界鰲頭,其海軍稱霸海上,疆域佔了地球土地面績四份一。但物極必反,盛世光環淹蓋不了隱憂,社會問題叢生,作為首都的倫敦成了罪犯樂園與及間諜溫床,為福爾摩斯塔好了表演的舞台。

少年時,曾經看過福爾摩斯小說及電視劇,使我納悶的是,兩者都將警察形容為「蘇格蘭場」。我實在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為何倫敦的罪案要勞煩到蘇格蘭的警察,難道倫敦的警察全是菜鳥?若干年後,方知「蘇格蘭場」是從英語的Scotland Yard翻譯過來,當時倫敦警察廳的一道入口對著名為Scotland Yard的街道。後來,人們就用「蘇格蘭場」Scotland Yard 作為當地警察的代名詞。而此地稱「蘇格蘭場」則因為許多年前,蘇格蘭國王的使者出訪倫敦,曾經在此處的一座宮殿借宿。1829年,倫敦建立了首支現代化警察隊伍,但由於辦事效率低又常抓錯人,經常被市民抱怨。福爾摩斯就看不起蘇格蘭場的警察,並曾經批評他們破壞凶案現場。

sherlock-holmes-museum_the-adventure-of-the-beryl-coronet_the-man-with-the-twisted-lip-2

他身穿黑色上衣,腿上有一頂深色皮革帽子,帽子內裝著途人所施捨的金錢,一副可鄰兮兮的樣子。

博物館內其中一位蠟像,頭髮蓬鬆、臉色蒼白,盤著腿,坐在地上行乞。他身穿黑色上衣,腿上有一頂深色皮革帽子,帽子內裝著途人所施捨的金錢,一副可鄰兮兮的樣子。他是《歪唇男人》(The Man with the Twisted Lips)的聖克萊爾先生(Mr. St. Clair)。故事中,太太正四處尋找他的下落,據太太引述,丈夫最後出現的地方是天鵝巷的一間鴉片煙館。為了找尋線索,福爾摩斯喬裝成癮君子混進鴉片煙館內。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市面上充斥毒品及成癮藥物。泰晤士河沿岸地區有數間鴉片煙館,當時不少海員都染上了鴉片癮,他們一上岸就會前去光顧。鴉片、古柯鹼、嗎啡等藥物也被大眾當成止痛藥物、鎮靜劑、麻醉劑,市民可以在藥房隨買購買到。壯年時的福爾摩斯也會為自己注射古柯鹼,以刺激腦部思維。到了十九世紀末葉,公眾逐漸認識此類成癮藥物的危害性,但要到1920年當局方立例去管制或禁用有害的成癮藥物。

經濟飛躍發展的同時,社會也要承擔代價。由於大量使用煤炭,倫敦的空氣污染尤其嚴重。在《布魯斯-帕廷頓計劃》(The Adventures of the Bruce-Partington)故事中,華生有以下憶述:

In the third week of November, in the year 1895, a dense yellow fog settled down upon London. From the Monday to the Thursday I doubt whether it was ever possible from our windows in Baker Street to see the loom of the opposite houses…after pushing back our chairs from breakfast we saw the greasy, heavy brown swirl still drifting past us and condensing in oily drops upon the window-panes, my comrade’s impatient and active nature could endure this drab existence no longer…

“Nothing of interest in the paper, Watson?" he said…

“The London criminal is certainly a dull fellow," said he in the querulous voice of the sportsman whose game has failed him. “Look out this window, Watson. See how the figures loom up, are dimly seen, and then blend once more into the cloud-bank. The thief or the murderer could roam London on such a day as the tiger does the jungle, unseen until he pounces, and then evident only to his victim."

 

倫敦市濃霧遮天蔽日,連對面房舍也難以睢見,霧氣在窗邊凝固成類似油狀的露珠,其空氣污染可見一斑。福爾摩斯因為沒有案子而發愁,他向華生抱怨,那濃霧繚繞時,就是犯案的好時機,他質疑無能的罪犯為何不趁此出來興風作浪!看來全倫敦,甚至全英國,只有他一人會因為治安良好而大發牢騷!

十九世紀,馬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倫敦除了有私人馬車或運貨馬車外,更出現了公共馬車。Hansom Cab就是該時代的計程車或出租車,通常是一匹馬拉動的兩輪馬車。至於收入較低者,可以乘搭Omnibus。Ominus是現今公共汽車bus 的前身, 它有固定路線,其車身較Hansom Cab大,要三至四匹馬拉動,可以容納多名乘客。交通繁忙時,搭客可以站在車廂外甚至坐在車廂頂。福爾摩斯每次出門,皆是乘搭前者,看來他收入應該不俗。由於倫敦交通繁忙,每天有數萬馬匹在繁囂鬧市中穿插來回,造成滿地馬糞,奇臭無比。下雨天時,馬糞化成了泥濘,馬路塗上令人作嘔的啡褐色。據說,街頭上有不少自僱清道夫,專收取路人費用,替他們掃請附近髒物,以便於步行。馬糞遍地開花嚴重影響公共衛生,1894年,問題日趨嚴重,時人稱之為馬糞危機(Great Horses Manure Crisis), 當局束手無策,後來汽車普及,馬車逐漸被淘汰,問題才得以解決。

工業革命後,有產階級崛起,科技一日千里,但並非所有人都受惠。事實上,工人飽遭剝削,他們工作環境惡劣、工作時間長、工資低。1849年,馬克斯(Karl Marx)被流放而來到倫敦定居,直到餘生。他積極參與工人抗爭活動,並撰寫《資本論》(Das Kapital),為無產階級抱不平。那個時代的人相信,基於人格素質的良萎不齊,有人阡陌千里,也人無立錐之地,這是天經地義之事。大眾對於貧困者不會寄予多大同情,政府也不特別重視福利政策。街道上隨處見到露宿饑寒的乞丐和衣衫襤縷的流浪漢。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他的小説中,對貧苦大眾表達深厚、溫暖的同情。吃苦的不僅是大人,兒童也要受罪。貧困家庭的兒童要出外謀生,工廠、礦場、農場聘用了大量童工。倫敦街上也有大批無家可歸的兒童。《四簽名》(The Sign of Four)故事內,福爾摩斯也曾僱用一群流浪兒童作其探子,在倫敦的大街小巷竄來竄去,替他探取情報,這群孩子被稱為「貝克街的小聽差」(Baker Street Irregulars)。有趣的是,這批流浪兒童僅在早期的故事中出現,後來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也許,道爾覺得僱用流浪兒童對大偵探名聲有損,也可能出於於心不忍,於是安排善心人士妥善照顧,令他們不用再流浪街頭。

sherlock-holmes-museum_scandal-in-bohemia

艾德勒是國王的前度情人,她美艷動人,是歌劇院歌手,也是一位冒險家。她要脅國王,要將二人關係公開,以破壞後者的婚事,國王委托福爾摩斯,奪回艾德勒手上證據。

維多利亞時代,社會提倡一系列道德規條,後世稱之為維多利亞時代道德觀念(Victorian Morality),但不少人皆陽奉陰違。雖然社會鼓勵性節制,不少已婚男性都另有情婦,娼妓問題更日趨嚴重。另外,女性須嚴守婦道,倫敦社會卻出現不少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式的悲劇人物。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子中,充斥著虛偽與矯情,道貌岸然下,社會人士假借道德之名,以談論人家是非為樂,皇室成員也被捲入醜聞。博物館可以看到艾德勒(Irene Adler)與波希米亞國王的蠟像。《波希米亞的醜聞》(A Scandal in Bohemia)故事中,福爾摩斯的委托人便是這位國王。他初次約見福爾摩斯時,為了隱暪身分,戴上了黑色面罩。國王快將與斯堪地那維亞國王公主結成秦晉之好。艾德勒是國王的前度情人,她美艷動人,是歌劇院歌手,也是一位冒險家。她要脅國王,要將二人關係公開,以破壞後者的婚事,國王委托福爾摩斯,奪回艾德勒手上證據。

 

1903年,《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在英國創刋,成為世界上第一份小報。這正反映了社會上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之風盛行。有不良分子專門搜集名門紳士淑女的私隱或瘡疤,並以此進行勒索。秘密一旦公開,小則婚姻破裂,大則身敗名裂,被社會所棄唾。福爾摩斯就經常受到社會名流的委托,要與勒索者鬥智鬥力。下圖的兩座蠟像構成《米爾沃頓探案》(The Adventures of Charles Augustus Milverton)的一幕,話說米爾沃頓是一名無恥之勒索人,福爾摩斯與華生潛入其家時,遇上一位貴婦人。婦人曾受米爾沃頓迫害,丈夫更大受刺激而病故。當晚,她身穿黑色輕紗布,布上有白色花紋,披上黑色斗蓬,頭也載著黑色面紗,闖入米爾沃頓府中開槍將米爾沃頓擊斃,替丈夫報仇雪恨。福爾摩斯同情這位婦人的遭遇,也沒有將事情公諸於世。

sherlock-holmes-museum_charles-augustus-milverton

婦人曾受米爾沃頓迫害,丈夫更大受刺激而病故。當晚,她身穿黑色輕紗布,布上有白色花紋,披上黑色斗蓬,頭也載著黑色面紗,闖入米爾沃頓府中開槍將米爾沃頓擊斃,替丈夫報仇雪恨。福爾摩斯同情這位婦人的遭遇,也沒有將事情公諸於世。

離開博物館後,我沿著貝克街往南走。街上兩旁的盡是古樸典雅的喬治亞式或維多利亞式建築,與百多年前無異。貝克街上車水馬龍,一輪輪馬車嘎啦嘎啦地迎面以來,弄到塵土飛揚。在繁囂馬路上要特別注意,因為馬匹偶爾會失控,突然左衝右突,橫衝直撞,弄到險象環生。路人接踵摩肩,有文質彬彬的紳士、有窈窕端莊的淑女、 有汗流浹背的搬運工人、有蓬頭垢面的流浪漢。街上一隅,兩名彪形大漢正在竊竊私語,神情舉止可疑。不遠處有人在兜售報紙,頭條是:「XXXXX公爵長男兼繼承人昨晚遇溺身亡」。福爾摩斯站在起居室窗前,他那鋭利的眼睛,正俯視街上的一切。縱使隔著玻璃窗,他靈敏的嗅覺,也可聞到罪犯的味道⋯⋯

參考資料:
馬丁·費德著。柯清心譯。《柯南道爾所不知道的福爾摩斯》,台北:遠流,2008。
蘿絲.薛佛著。  林濬棋譯。《跟著福爾摩斯穿越倫敦:BBC影集、電影劇照與老照片,帶你漫遊辦案路線與時代街景》,台北:山岳,2016。
諸兄邦香著。 黃薇嬪譯。《完全搞懂福爾摩斯:史上第一名偵探的真相,就看這本》,台北:臉譜,2014。

 

亂世紅顏蔡文姬—《文姬歸漢》的故事

上篇講述了有關《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本篇要講另一典故《文姬歸漢》。這兩個故事曾被多次改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前者人物是真,劇情是後人杜撰的,但後者的人物故事頗接近史實。

《文姬歸漢》的重心人物是東漢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她和卓文君、李清照等人齊名,是史上數一數二的才女。

且容我先闡述文姬之父親蔡邕。蔡邕君乃東漢名士,文壇領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後漢書》形容他「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廣,唯辭章、數術、天文是好」,而且「妙操音律」。有兩件趣事可佐證他「妙操音律」。第一件是有關焦尾琴的故事。某日,蔡邕來到吳郡,看見有人在燒木造飯,火堆發出唿唿聲響。忽然,他聽到聲音有異,湊前看,原來是一塊難得一件上等梧桐木正在燃燒中。蔡邕跟那位吳人討了這塊木材,回家後制了一把絶世好琴。由於從火堆抽出木材時,其中一端早已燒焦,他便取其名為「焦尾琴」,此焦尾琴更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古琴之一。

又有一天,蔡邕前往探訪友人。當去到友人家門前,屋內傳出琴聲。蔡邕聽出琴音充滿殺意,他恐有殺身之禍,於是火速離開。友人獲知此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於是前去拜訪蔡邕問個明白,後者將事情如實告之。原來當時屋內有正在彈奏,彈奏到一半,屋內有一隻螳螂正慢慢跟著一隻鳴蟬。彈琴者為螳螂著急,恐其錯失獵物,無意間,竟也彈奏出殺氣。蔡邕知道後不禁莞爾。

虎父無犬女。有父如此,文姬也是才華卓絕,她對經史子集無所不曉,而且也精於音律。宋人《三字經》有「蔡文姬,能辨琴」一説。文姬六歲那年,在家中聆聽父親蔡邕撫琴。正彈奏間,蔡邕不慎弄斷琴中第二根弦,文姬便跟父親説第二根弦斷了。蔡邕不禁咤異,認為女兒純粹是僥倖,於是他故意弄斷另一根弦再次彈奏。今回文姬又正確聽出是第四根弦斷了,其天賦令人叫絕。

文姬十數歲時嫁予名門之子衞仲道,這也是珠聯璧合,天賜良緣。婚後二人過著如膠似漆的生活,豈料,衛仲道竟英年早逝,文姬唯有回到娘家。禍不單行,剛經歷喪夫之痛,文姬很快又失去另一位至親。這次輪到其父親蔡邕。

話說東漢末年,外戚專橫、宦官亂政,加上軍閥割據、外族覬覦,漢室早已搖搖欲墜、東歪西倒。蔡邕因得罪權貴而賦閒隱居。中平六年(189年),董卓進京,挾持天子,誅殺異己。為了建立聲望,他邀請(請不動就來硬的)蔡邕復出輔助。董卓此舉多少是為了沽名釣譽,但他倒也很重用蔡邕,對他言聽計從,後者很快便連昇數級。

初平三年(192年),司徙王允使用反間計,董卓命喪養子呂布手中。有云:仕為知己者死,蔡邕有文人風骨、也有書生意氣,董卓雖殘暴,但有恩於己,不免為其難過,事情傳入大權在握的王允耳中。這位王允,有正氣、善謀略,惜心胸狹窄、且剛愎自用。他獲悉蔡邕同情董卓,便將其視為董卓餘黨。蔡邕被逮捕,不久命喪獄中。蔡文姬失去慈父,悲慟欲絕。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這句台詞形容東漢未年那亂七八糟的局面最為貼切。王允殺害蔡邕,輿論譁然,而且為了肅清董卓殘餘勢力,採取寧枉勿縱手段,令其大失民心。此時,董卓舊部李傕和郭圯借機發難,攻入京城,殺了王允與其族人,並把持國政。不久之後,董卓黨人竟出現內哄,大家兵戎相見,自相殘殺。總之,那個亂世,就是殺完又殺,打完再打,沒完沒了。鐵蹄錚錚,刀光劍影,士兵、盜匪、土豪、流氓四處作亂。京城內殺聲震天,聞者心驚膽顫;老百姓嚎啕大哭,見者也為之肝腸撕裂。京城外更是赤地千裡、白骨露野,還是常言說得好:「寧作太平犬,莫作亂世人」。

蔡文姬名琰,她和卓文君、李清照等人齊名,是史上數一數二的才女。(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自古紅顏命途多舛,文姬也逃不過此宿命。兵荒馬亂下,她和其他老百姓一樣,倉皇逃難,流離失所。在逃難之際,不辛遇上匈奴騎兵。原來匈奴人也趁機南下搶掠,金銀珠寶、絲綢玉帛,還有女人,統統不放過。可憐的文姬被匈奴人擄走,輾轉成為了左賢王的女人。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晃十數年,文姬已為左賢王誕下兩名兒子,自從出嫁衞仲道至今已十數年,當年那位花樣年華的笑靨成了飽受風霜的婦人。九月天山風似刀, 城南獵馬縮寒毛,北國雖寒風凜冽,仍然捲不走她的高雅氣質,她仍然是如此的秀外慧中、風姿綽約。

那一年,也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南方漢廷派內使者,求見左賢王。

使者乃當朝丞相曹操所派。這十數年間,曹操蕩平了各地軍閥,掌握了朝政大權。在他努力經營下,長江以北地區已進入和平穩定時期。曹操乃性情中人,當年他與蔡邕趣味相投,二人成忘年之交,當打探到文姬下落,發現故人之後竟流落異鄉,便決定把她接返中原。

曹操的使者帶著重金來到匈奴,提出贖回蔡文姬的要求。匈奴部落的最高首領為單于,單于下有左右賢王各一名。因此,左賢王是僅次於單于的領導,地位尊崇。雖然如此,他也怯於曹操的聲威,於是答應使者的要求,讓文姬回到關內。

文姬終於能夠一償多年夙願,回到魂牽夢縈的故土,但從此以後她就與兒子骨肉分離,天涯各一方。蘇大學士寫得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存。當刻,文姬潸然泪下、五內俱崩、痛不若生。她將悲傷化成琴音和文字,寫下了傳頌千古的《胡笳十八拍》。多年後,她又寫了《悲憤詩》,其中有兩首流傳後世。

文姬歸漢後,曹操看她孑然一身,孤苦零丁,便安排她下嫁屯田都尉董祀。

某次,董祀犯了過錯,曹操下令將其處斬。文姬聞訊後,火速去找曹操求情。曹操正在府中宴客,文姬蓬頭赤腳走入大廳,跪下請求曹操放過丈夫,她樣子淒然、神情懇切,在座賓客無不動了惻隱之心,人人屏聲靜氣,等候曹操開腔。曹操本身就是憐惜玉之人,他看到文姬可憐兮兮,想起她 一生坎坷,實在不忍在其傷痕纍纍心靈上增添痛楚。更何況在眾多賓客前特赦董祀,也能顯出自己仁愛寬厚之心,這種順水人情多做亦無妨。不過他故作為難,跟文姬説:「我很同情你的處境,但判決文書已經批出,我亦無可奈何。」文姬伶牙俐齒,回答:「丞相馬廄內有馬萬匹,而且勇士如雲,怎會因吝嗇一匹馬而見死不救。」曹操馬上下令赦免董祀。當是正值嚴冬,他見文姬披頭散髮、衣衫單薄,知道她是怱怱趕來,叫人趕緊替她提供禦寒衣物。

曹操這位當世梟雄,既是軍事天才,又是治國能臣,更是滿腹文章。(延伸閱讀:《呦呦鹿鳴憶魏武》)東坡居士在《前赤壁賦》寫他「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槊便是長矛,作者想像曹操一邊橫提長矛,一邊吟詩賦辭,讚賞他英雄蓋世,文韜武略。曹操非常重視國家的文化政策。在他大力提倡下,建安文學大放異彩。曹操也命人搜索在戰亂中遺失的典籍,並加以整理、編輯、收藏。某天,他想起曾數度前往蔡邕家中作客,故友家中藏書量豐富,高達四千多卷。他便向文姬打探典籍的下落,文姬告訴他所有藏書早已在戰亂中遺失,曹操大感失望。文姬接著補充,她能背誦出其中四百多卷。曹操大喜,並提議,不如我派十個人到府上,由夫人背誦,然後讓他們抄寫如何。文姬指,畢竟男女有別,丞相可否提供紙筆墨硯,我在家中默寫後再呈交朝廷。曹操連聲稱好。憑著驚人記憶力,文姬將那四百多卷典籍一字不漏寫出,在皇宮的藏書閣中妥善保存。此事成了文壇佳話。

後人將文姬的傳奇故事改編成著名戲劇《文姬歸漢》。基於史料匱乏,後人對其下半生幾乎一無所知,僅知她的一位外甥羊祜乃西晉一代名將,而其外甥女羊徽瑜成為了晉帝司馬師的皇后。

蔡文姬是不世出的才女,也是亂世中的紅顏,命途多舛。她是無依無靠的孤燕,在天地蒼茫時,四處飄零。她也是水中的浮萍,隨水而去,任由命運擺佈。她是一朵綻放的寒梅,環境惡劣,她仍然故我,斯霜傲雪,芬芳馥郁。

她,為世人留下了千古絕唱。

少年歌德的煩惱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筆者最仰慕的作家之一。他是歐洲偉大的作家、詩人、劇作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歌德是文學泰斗,劃時代的智者,思想巨人,他比同時代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洞察入微,感情豐沛,對人情世故有細膩透徹的描寫。除此之外,他筆鋒尖鋭,用字精闢,句句鏗鏘有力,字字擲地有聲,一針見血。

Goethehaus_3F_Poet's Room 04

歌德的寢室位於三樓,他就是在此完成代表作《少年維特的煩惱》。

Großer Hirschgraben是法蘭克福市中心一條較為幽靜的街道,歌德出生地兼故居便座落於此。故居連地面樓高四層,巴洛克裝橫,雅緻不浮誇,華麗但不算奢華,每層都有寬敞的前廳,突顯主人家的氣派。對馬克思主義者而言,歌德一家應被歸納作資產階級或布爾喬亞(bourgeoisie)吧。地面樓層有會客廳、飯廳和廚房。一樓有音樂廳和中國風(Chinoiserie)會客廳。二樓是女主人房和歌德妹妹的房間,另有畫廊和圖書室,歌德父親在圖書室存放了超過二千本藏書。據說,歌德便是在二樓出生。

歌德的寢室位於三樓,他就是在此完成代表作《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與及華文讀者較為陌生的《鐵手騎士葛茲·馮·貝爾力希傑》(Götz von Berlichingen)。同層還有關於歌德生平的展覽。最特別的展品是一座小型木偶劇場,木偶劇場呈深棕色,是歌德祖母所送。幼年的歌德喜歡和妹妹利用木偶劇場練習木偶劇,或觀賞木偶劇表演。劇場為歌德的小心靈打開一扇大門,宛若愛麗絲跌落夢幻世界,或如同大雄發現多拉A夢八寶袋寶物,引領他進入無窮無盡的文學世界,豐富絢爛的幻想樂園。可以說,這木偶劇場是他的啟蒙老師,是彌足珍貴的展品。

Goethehaus_3F_Puppet Theatre Room 01

最特別的展品是一座小型木偶劇場,幼年的歌德喜歡和妹妹利用木偶劇場練習木偶劇,或觀賞木偶劇表演。劇場為歌德的小心靈打開一扇大門,引領他進入無窮無盡的文學世界,豐富絢爛的幻想樂園,彌足珍貴。

故居充滿優雅的文化氣息,而且甚富生命力,仿若歌德一家人仍在此居住。在故居內四處參觀,你可能發現歌德在房間埋首寫作,或許可聽見妹妹的鋼琴聲。也許睢見男主人在畫室欣賞他的珍藏。在廚房裡,女主人正在吩咐傭人當天的工作。

1749年8月28日,歌德在家呱呱落地了。他外公曾出任法蘭克福市市長,父親是帝國議會議員。擁有如此家庭背景,可以想像,歌德從小便得到優良教育,對他日後的寫作之路,打下穩固基礎。歌德父親原本寄望兒子能夠成為律師,雖然歌德也完成法律課程,但他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花在文學創作上。

1475年某天,意大利托士卡尼(Tuscany)有一名男嬰來到這個世界。原本父親期望兒子日後能成為律師,但兒子長大後醉心藝術,並成為了偉大畫家和雕塑家。他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數百年以來,世界經歷多翻巨變,父母心卻從沒有改變,他們大都希望兒女讀醫科、讀法律,尋得一技之長。不過,多虧少年的歌德和米開朗基羅對夢想的堅持,才為後世留下那麼多觸動心靈、震撼人心的作品,此乃全人類之褔。

1772年,22歲的歌德前往韋茨拉爾(Wetzlar)的法院實習。在實習期間,他邂逅並愛上了夏綠蒂(Charlotte Buff)。可惜的是,夏綠蒂早已定了婚,加上在她父親眼中,歌德年紀尚輕而事業未成,並非理想的結婚對象。最後,這段感情無疾而終。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歌德也不能免俗,更何況他正處於血氣方剛之年。剛巧,他的一位朋友卡爾·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為情所困而吞槍自殺。於是,他把自己和朋友的經歷二合為一,寫下了《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部傳世經典。

故事主人翁維特認識了美麗可人的綠蒂,奈何後者早已定有婚約,且其未婚夫阿爾貝特為一品行高品之人。綠蒂婚後,維特對其思念有增無減,飽受煎熬。三人的關係開始緊張,正直善良的維特不欲成為第三者,與其讓三人痛苦,他決定犧牲自己。他假稱要去遠足,向阿爾貝特借了手槍,然後自盡,悲劇收場。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據說,歌德失戀後透過寫作來抒發心中抑鬱,他化悲傷為力量,把絕望化成文字,從而擺脫自殺的念頭,可以說他「殺」了維特,從而救了自己。他將心中的失落、悲痛、鬱悶、哀傷統統傾瀉而出,如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根據愛克爾曼(Johann Eckermann)的《歌德對話錄》,晚年的歌德是如此形容《維特》這本小說:「這我和鵜鶘般用自己的心血飼成的一個生物,這本書是有著可用以供給十倍長的長篇小説那樣多的我的腦中的內面的東西,那樣多的感情和思想。自從此書出來以後我只再讀了一次,怕敢讀它。這統統是火箭!我想起來覺得可怖,我怕再體味這本書所由來的病態的心境。」

Goethehaus_1F_Peking 04

一樓中國風(Chinoiserie)會客廳。

文學作品,雖是創作,但不是憑空想像,而是透過人生各種經歴和體驗發酵而成的。如同歌德所言:「世間是廣闊而豐富的,人生是複雜的,所以決不會苦於沒有作詩的靈感。不過,詩都不可不是即興詩,也就是說,現實應該供給詩的誘因和材料。」詩也好,小説也好,皆是如此。人生的甜酸苦辣,生命的起伏跌宕,為作家提供靈感和題材,離開生活,也寫不了好作品。已故吳冠中先生曾以「風箏不斷線」的比喻來形容藝術,創作如同放風箏,可以天馬行空,可以任意飛翔。不過,線一定不能斷,線一旦斷了,風箏也沒有了。創作不可離開生活,否則沒有人有共鳴,就沒舍意思了。用同樣的比喻來形容文學創作也非常貼切。

有失必有得。愛情的挫折,就如同巨浪沖擊岸邊的岩石,濺起了靈感的浪花,成就了《維特》,也成就了歌德。

維特是西方文學世界的情痴,他用情之深,可以和羅密歐並肩。

Goethehaus_2F_Library 02

歌德父親在圖書室存放了超過二千本藏書。

中國文學中也不乏情種,賈寶玉和梁山伯肯定名列前茅,毋須爭辯。

金庸《書劍恩仇錄》的余魚同是武俠小說世界的第一情種。他是紅花會的十四當家,外號金笛書生,長得眉清目秀,儀表不凡。他暗戀十一當家洛冰,奈何對方早已是四當家文泰來妻子。某次,他按耐不住,擁吻了駱冰,內疚不已。後來,他為了拯救文泰來和紅花會眾兄弟而毀容,既救了兄弟,更重要是為了愛人,為了贖罪。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不僅小説內有情痴,現實世界也有。民國新月派詩人徐志摩,乃近代數一數二的情痴,無巧不成話,他同時也是金庸金大俠的表兄。徐志摩苦戀才女林徽因不果,唯有將愛昇華成最真摰的友情。他寫:「我將於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的詩固然浪漫,行為也驚世駭俗,連離世同樣一樣出人意表,石破天驚。某次,徐志摩身在南京,為了出席林徽因在北京的講座,特意從南京坐上中國航空公司的郵政專機,趕赴會埸。豈料,當日大霧遮天,飛機意外墜毀,詩人俏俏地走了。消息傳開後,蔡元培輓: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裏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其實,形容徐志摩「談話是愛,舉動是愛,畢生行徑都是愛」也不為過。他是為愛而生,也是為愛而死。他深愛林徵因,最後也是為她而死,此乃天意,對詩人來說,也是死得其所。他那首感人的《偶然》便是為林氏而寫: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Goethehaus 06

故居連地面樓高四層,巴洛克裝橫,雅緻不浮誇,華麗但不算奢華,每層都有寬敞的前廳,突顯主人家的氣派。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不少戲曲改編自民間故事或文學小說,有趣的是,相比西方悲劇,編劇總會將那些愛情悲劇改寫,男女主角歷盡艱辛,終於走在一起,大團圓結局。(《霸王別姬》是例外。)

唐代安史之亂,唐明皇逃出長安避難,一行人到了馬嵬鎮,士兵嘩變,殺了楊國忠,並要䝱皇帝處死楊貴妃。皇帝萬分捨不得,苦於無計可施,為平息眾憤,「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玉環慘遭賜死。清朝洪昇在《長相殿》中,結局化悲為喜。楊玉環死後,唐明皇悲痛欲絕,他的深情,感動了仙女,二人在月宮重逢團聚。(延伸閱讀:《茱麗葉之家沒有茱麗葉?》)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家傳戶曉,男女主角二人雖相愛,但門不當戶而不能廝守,抱憾而終,有劇作家寫兩人死後化身成鴛鴦蝴蝶,永遠在一起,哀怨中帶來安慰,也算是喜劇結局的悲劇。(延伸閱讀:《茱麗葉之家沒有茱麗葉?》)

元雜劇《西廂記》源自唐代詩人元慎的《會真記》,張生邂逅一女子,墜入愛河,但他始亂終棄,悲劇收場。《西廂記》中,結局改寫,張生和崔鶯鶯最後排除萬難,有情人終成眷屬。(延伸閱讀:《茱麗葉之家沒有茱麗葉?》)

《白蛇傳》原著故事裏,許仙和蛇妖白晶晶相戀,無奈人妖殊途,最後前者皈依佛門,後者被困雷鋒塔下。其後,劇本改寫,白晶晶被困多年後,她和許仙的兒子長大成人,高中狀元並拯救了母親,一家團圓。

西方愛情悲劇則俯拾即是,除了《維特》,還有《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Antony and Cleopatra)、《奧賽羅》(Othello)、《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托斯卡》(Tosca)《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茶花女》(La traviata) 等。何故中西有此分別?是編劇大發慈悲?是應觀眾要求?是為了寄喻好人必有好報?抑或是中華民族天性樂觀,深信不論日子如何艱難,總有艷陽高照的一天?

言歸正傳。《維特》一書中,歌德以細膩動人的筆觸、平易近人的文字、感人肺腑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感動了萬千年青讀者,一時洛陽紙貴,令歌德成為文壇最閃耀的新星。連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也成為歌德的書迷,據稱,這位法國皇帝對《維特》愛不惜手,他領兵遠征時,也把小説帶在身邊。

縱然如此,該小說面世時,曾引起不少爭議。

中世紀以降,歐洲主要受教會和封建領主統治。十八世紀,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誕生,有識之士對統治者作出批判,認為神權主義和封建制度長久以來禁錮了老百姓思想和剝奪他們的權利。啟蒙運動鼓勵探索、求知、求真的精神,提倡理性、客觀、科學,同時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從而建立一個公義的社會。對於保守派人士,他們認為《維特》違反了傳統的宗教道德規條,視其為傷風敗俗。另一方面,理性主義者對此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小說不以為然。《維特》是兩邊不討好。

有人認為該小說開創了浪漫主義(Romanticism)文學的先河。所謂浪漫主義,既是啟蒙運動的延伸,也是其修正。浪漫主義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神,以人為本。不過,浪漫主義者認為,啟蒙運動支持者過份強調理性和客觀,忽略了人情的喜怒哀樂,因此,浪漫主義者從人的感情出發,追求世間的真善美。由於《維特》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有後人認為它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濫觴,更有人認為作者歌德是浪漫主義的先驅。有趣的是,晚年的歌德對浪漫主義是持否定態度,他認為古典的就是健康的,浪漫的就是病態的。也有人認為他是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的代表人物,筆者知之不詳,未敢大放厥詞。

歌德是非常緬懷這段青春時光的。《對話錄》引述歌德的話:「我真正的樂趣是詩的冥想和創作。但這也是因為我外面的地位的關係不知多麽受了攪亂、限制,妨礙。倘使我離開公務遠一點,能夠更孤獨地過日子,那必定還要更幸福。就是作為詩人,也必定作了更多的事情罷。但在我寫了《葛茲》和《維特》之後不久,某一位賢人的話不得不在我身上被證實了。就是說:人一但做了有益於世間的事情,世間就不讓他再做那樣的事了。」

青春有淚水,也有歡笑。青春是苦澀,也是甜密。青春是有憾,但也是無悔。

有愛有恨,才算活過,才會喜歡《維特》,正如歌德所言:「被妨礙的幸福,被阻滯的活動,不被满足的欲望等等都不是某一特殊时代的缺陷,而是各个人的缺陷。所以若在一生中,沒有一次覺得《維特》是為他而作的人,那是很無聊的。 」

1776年,歌德獲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公國(Duchy of Saxe-Weimar-Eisenach)僱用,他離開故鄉,也告別了青春,啟程前往魏瑪(Weimar),開展人生新的一頁。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參考書目: 周學普譯,約翰.彼得.愛克爾曼(Johann Eckermann)著。《歌德對話錄》。台北:臺灣商務,1999。

嵇康與山濤

話說魏晉時期,朝野已被司馬昭為首的司馬氏一族所操縱,皇帝曹奐權力被架空,曹魏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司馬昭謀朝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因此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説。

嵇康與山濤(字巨源)同列竹林七賢,二人氣味相投,成為莫逆之交。山濤在朝中出任高官,他為朝廷推薦嵇康,未料後者聞後竟斷然拒絕,並修書山濤,寫自己無意為官,並指出大家道不同不相為謀,更明言要斷絕交往。

這篇傳誦千古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共一千八百多字。嵇康在信中表明心跡,說自己嚮往自由,桀傲不馴,愛無拘無束,因此無意為官。此外,文章亦另有隱喻。作者其實心向曹魏政權(其妻亦是曹魏宗室),痛恨司馬氏欲篡權奪國。因此,文章表面上看似和山濤絶交,實則是指桑罵槐,借機嘲諷司馬政權,以吐不快,以抒鬱結。

後來,嵇康因朋友呂安一案被牽連入獄。由於嵇康𣎴受拉攏,拒絕出仕為官,心向曹魏,反對司馬政權,早已被視為異己,而且嵇康乃文壇領袖,其言行對知識界有舉足輕重影響,留下恐有後患,因此借機判處嵇康死刑,將眼中釘除之。

臨行刑前,嵇康對兒子嵇紹曰「巨源在,汝不孤矣。」山濤亦不負摰友所託,視嵇紹如己出,將其悉心撫養、栽培。二十年後,天下已歸司馬氏,嵇紹亦已長大成才,但鑑於其父親身份而不受朝廷舉拔。山濤獲悉後,親自舉薦養子,嵇紹終可入朝為官,後來更成為一代名臣。

嵇康之絶交書除了言志和表達政治立場外,還有另一番用意。官場向來爾虞我詐,尤其當時正值曹氏集團與司馬氏集團作殊死相博之際,政局更是波詭雲譎、烏雲罩頂。山濤在朝中當官,肯定是步步為營、如坐針氈、如履薄冰。嵇康已為司馬氏政敵,他和山濤劃清界線,是為了保護好友,避免山濤因自己的關係而授人口實,受到牽連。用心之良苦,可見一斑。

山濤滿腔誠意為好友謀求出路,對方沒有領情,更遭冷嘲熱諷,並換來一紙絕交文書。當然,憑山濤與嵇康的相知,嵇康用意,山濤當然心領心會。但無論如何,嵇康此舉,對山濤不無負面影響,輕則有損面子,重則仕途受阻。後來嵇康蒙難,山濤挺身而出,撫養故人之子。由於嵇康生前乃司馬氏政敵,山濤此舉,容易留他人以話柄,受到抨擊,多少要冒政治風險,他卻意無反顧,完成亡友所託,多年後,亦無所忌憚,舉薦嵇紹。有此知己為自己兩肋插刀,嵇康不枉此生矣。同樣,嵇康對山濤人品深信不疑,臨終托孤。山濤有此知交,也足慰平生矣。

嵇康與山濤,儘管理想抱負大相徑庭,政見立場有天淵之別,兩人仍尊重包容,彼此信任不疑,處處替對方設想,實屬難能可貴,堪稱楷模。

近來不少政治時事議題頗具爭議性,同儕友輩常因持不同意見而針鋒相對,各執一詞,爭執至面紅赤耳,最後不歡而散,嚴重者甚至鬧到割席而坐,宛若仇讎。相比古人胸襟之廣闊、胸懷之磊落、待友之真摰,令人汗顏。

江南古典園林──文人的鬰結

某次在上海遇到一位外籍朋友,朋友問筆者,如何能有效初用半天時間認識中國古代文化,筆者建議友人不妨前往城隍廟附近的豫園參觀。豫園是古典私家園林之一,所謂私家園林,便是位於蘇州及附近地區的江南私宅園林,代表作包括蘇州的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無錫的寄暢園,吳江同里鎮退思園,還有剛剛提及的豫園。

古典園林乃匠心獨運、巧奪天工之作,集古代建築、繪畫、書法、雕刻、盆景、詩詞、文學、哲學於一身。有別於皇家園林如頤和園及承德避暑山莊的氣魄雄偉、宏偉瑰麗及巍峨壯麗。江南園林則是以靈巧秀麗、恬靜怡人及幽雅精緻見稱。園林內亭、台、樓、閣、軒、廳、榭、廊、牆、花草樹木、假石山、池水被巧妙搭配,在有限的空間塑造無數變化無窮、具詩情畫意之美景,內涵深邃、意境深遠。雖然位於都市的私宅內,但在園內只有清幽雅致緻的美景,完全聽不見人喧馬嘶,恍如鬧市內的隱世桃源。難怪文徵明形容拙政園「絶憐人境無車馬,信有山林在市城」(《拙政園圖咏·若墅堂》)。詩人王賡言則描述獅子林「居士高踪何處尋,居然城市有山林」(《游獅子林》)。 到園林溜達不啻能領略中國的古典美學,更能窺見中國論理、儒釋道人生哲學與人文精神。以下是少許例子:

五福捧壽山門 「蝠」與「福」諧音,所以五隻蝙蝠代表五福捧壽。

拙政園_得真亭_洞門_五蝠捧壽

五福捧壽

 

葫蘆型洞門 葫蘆在古代意味吉祥

DSC04097

葫蘆型洞門

麒麟脊飾 麒麟乃祥端之意。

拙政園_遠香堂_脊飾02

麒麟脊飾

冰裂紋窗格 象徵園主冰清玉潔、不隨波逐流的人。

滄浪亭_翠玲瓏02

冰裂紋窗格

格盤長鋪地 盤長有吉祥的意思。

DSC03163

格盤長鋪地

仙鶴鋪地 仙鶴比喻長壽或品德高尚。

DSC03164

仙鶴鋪地

萬字紋窗格 萬(卍)字紋源自佛教,代表多福。

滄浪亭_翠玲瓏04

萬字紋窗格

園林遍佈花草樹木,各種植物亦有文化含意,例如竹代表百折不屈的品格、紫藤寓意長壽、牡丹花是富貴的象徵。 名字也各有典故。滄浪亭及拙政園內的小湌浪就以《楚辭· 漁父》滄浪漁父和屈原相遇的故事以命名。前者代表憂國憂民的入世情懷,後者則象徵超塵脫俗的隱世精神。以滄浪漁父為園林命名,意思不要多說。留園有一濠濮亭。《莊子·秋水》有「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及「莊子釣於濮水」兩篇故事,濠與濮分別代表兩條河流,而兩篇文章皆有逍遙自在,以山水為樂的主題。因此,後人以濠濮表示同樣意思。留園的清風池館則借用了蘇軾《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以命名。又一村出自陸游《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傢俱也非常講究。舉例說,客廳有男廳女廳之分,男廳規格較女廳高,反映男尊女卑傳統。同樣道理,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座椅有不同設計及擺放位置,客人要按照身份對號入座。 以上例子,在古典園林內俯拾皆見,多不勝數。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透過園林窺見文人的內心世界及精神面貌。拙政園遠香堂名字借周敦頤《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暗示園主不同流合污,不與小人為伍。見山樓源於陶淵明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露對大自然的嚮往及俗務的厭倦,有引退的意思。王獻臣將自己的私家園林取名拙政園,顧名思義,自嘲自己拙於政事。退思園名字源於《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意思指退下來反省以求襧補過錯。蘇舜欽在《滄浪亭記》寫自己在滄浪亭泛舟取樂,放棄在官場追逐名利:「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在江南造園的文人大都曾經在朝中為官,但由於種種原因(或受同僚排擠、或失寵於皇帝、或得罪權貴)而被彈劾、擺拙、貶官、投閒置散、辭官歸故。他們為此感到無奈、憂憤、傷感、鬱鬱寡歡、滿腹憂愁、食不下咽、千愁萬緒。賦閒在家,唯有寄情園林山水,得到物質與精神上的寄託。另外,文人又可借園林向世人表明心跡,抒發心中鬱結,並為自己作出無聲的申辯。

DSC03762

在江南造園的文人大都曾經在朝中為官,賦閒在家,唯有寄情園林山水,得到物質與精神上的寄託,又可借園林向世人表明心跡,抒發心中鬱結,並為自己作出無聲的申辯。

文人選擇在江南造園定居,是一種高調的退隱。江南畢竟是富饒之地,雲集了富商巨賈、達官要人和文人雅士,在當地生活,既可以廣結人緣,又可打探朝廷現況,為他日作準備。文人的內心是矛盾的,既嚮往閒雲野鶴,逍遙自在的生活,但對仕途失意之事仍耿耿於懷。在他們內心深處,是希望能再受朝廷重用,東山復出。儘管蘇舜欽在《滄浪亭記》一再强調他享受自由自在、與世無爭的日子,結果不出數年,他又重返官場了。 李白在《行路難》流露他渴求仕途成功,道:「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故此,不論他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還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都是故作瀟灑。那怕玄宗傳召,他必定喜上眉梢,急不及待去見駕!辛棄疾的《破陣子》最能表達古代知識分子的夢想,詩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效法蕭何、魏徵,輔助明君,開創盛世,然後青史留明,不正是千百年來讀書人的夢想嗎?試問古往今來,有多少名蕭何,又有若干位魏徵?

埃文河畔尋訪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在麥克白(Macbeth)裡寫道:「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喧嘩和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Life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由於留存文獻匱乏,後人對這位文壇巨匠生平所知不詳。1564年他出生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斯特拉特福鎮 (Stratford-upon-Avon), 約二十多歲離鄉別井前往倫敦發展,在劇壇大放異彩,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劇本和詩詞。在倫敦打滾多年後,他於1616年選擇回故鄉頤養天年,從此過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浮華和璀璨後一切歸於平淡樸實,直至終老。本文開首引文就是莎翁領唔了人生的虛幻與無常後的內心剖白。

Shakespeare's Birthplace 10

在倫敦打滾多年後,他於1616年選擇回故鄉頤養天年,從此過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浮華和璀璨後一切歸於平淡樸實,直至終老。

多年前我負笈英倫,斯特拉特福鎮距離校園僅一小時車程。某年二月,一個乍暖還寒的早上,與友人結伴前往遊覽。鎮上仍保留不少都鐸時期的橡本建築,其中還包括數間莎翁及其家人的住所。當天是平日的上午,遊客尚未蜂擁而至,我與同伴在古色古香的街道閒逛蹓躂,仿如回到伊利莎白年代,趣味盎然。莎翁的出生居所亦已長期開放予遊人參觀,在其故居內緩緩踱步,或能感受大文豪的創作詩魂就近在咫尺。

聞名遐邇的埃文河(River Avon,又譯雅芳河、艾芬河)距離市中心僅數步之遙。英國不少文人都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英格蘭北部的湖區 (Lake District) 和南部的泰吾士河,分別孕育了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及彌爾頓 (John Milton) ,而這條蜿蜒但溫柔的埃文河,就灌溉了莎翁這位"吟遊詩人"的創作心靈。春寒料峭,大地剛從冬眠甦醒,一副眼忪忪,懶洋洋的樣子,儘管未有繁花盛放和鶯歌燕語,但在草色青青和流水涓涓陪伴下,花半日在此漫步依然感受悠然自得。毫無疑問,如詩如畫的鄉土情懷和自然純樸的小鎮風情啟發了莎翁無數創作靈感。

河畔有一座愈八百年歷史的中古世紀教堂。教堂與河流,一剛一靜、一靜一動,卻又說不出的和諧,似天造地設的一對。這座其貌不揚的教堂來頭不小,它就是莎翁出生受洗和安葬的聖三一教堂 (Holy Trinity Church),據說教堂今貌和莎翁時期大致相同,改動不大。除了北牆掛着莎翁的半身雕像,教堂仍保存他繈褓之時受洗所用的水盆。莎翁的墓地就在祭壇前的地上,供遊人瞻仰。

River Avon 01

英國不少文人都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英格蘭北部的湖區和南部的泰吾士河,分別孕育了華茲華斯及彌爾頓,而這條蜿蜒但溫柔的埃文河,就灌溉了莎翁這位"吟遊詩人"的創作心靈。

2003年,教堂因日舊失修而導致屋頂有坍塌之虞。一個名為 Friends of Shakespeare Church 的組織因此成立,目的就是為教堂籌募經費以作修葺之用 ,令其免於被迫關閉厄運。這則消息受到廣泛報導,成立數年已從民間籌得過百萬英鎊的經費,其中更有遠自美國的捐款,令教堂倖免於難。這種源自民間的自發運動頗令人動容。君不見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國長城身上的石磚正被他以往保護的老百姓的不屑子孫無情地遷拆、搬動,被用作搭橋、鋪路、蓋房子,甚至圍豬欄!每想及此,百感交集。

莎士比亞最偉大處,不在於詞藻的華麗優美或劇本的澎湃張力,而是他觀察入微,將人性看得徹底透徹並入木三分地呈現在劇本角色裡。莎翁作品晚期較早期優勝,悲劇比喜劇出色 (研究文學者一定痛罵我大言不慚) 。他的作品裡有不少人物非天生大奸大惡之徒,但由於他們被身上的弱點包括愚昧、貪婪、憤怒、嫉妒、自大、偏執、自私等支配了行為而造成一幕幕悲劇。有趣的是,莎翁筆下那些悲劇人物不少是帝王將相或達官貴人,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人的本性不會因身份貴賤而有所差異。其實那些帝王將相所犯過失與一般平民百姓大同小異,不過由於身份、權力和財富,前者的過失不僅導致妻離子散,而是釀成宮廷傾軋,禍起蕭牆,進而就是戰火連天,生靈塗炭,牽連之廣、影響之深比後者遠過之。這究竟是劇情所需還是作者弦外之音,則非我所能解答。

中國戲曲遙遠流長,題材亦甚為廣泛,包括才子佳人、清宮審案、忠臣孝子、神仙鬼怪等,不過如莎劇般以大人物題材,真實歷史人物也好,虛構創作角色也好,則鮮見於我國古代劇目。可能中國自古君權至上、皇帝唯我獨尊,在此基礎上,思想輿論受嚴密控制,劇作家亦要自我審查,頂多寫一些賢臣良將忠肝義膽的故事,如近期上映,改編自元雜劇的電影趙氏弧兒,否則被斷章取義,給他人以口實,今天參你緬懷前朝,明天控你誹謗朝廷,後天告你意圖謀反,這可是腦袋搬家、株連九族的大罪!

莎士比亞時代,中產階級崛起,早期資本主義開始芽牙,提供了一個開放包容的創作空間,使他寫下如此多之曠世經典。更令人欣慰的是,英國既沒有文字獄,也沒有焚書坑儒,莎翁的文字因此能留芳百世,成為不朽的文學瑰寶。這是莎翁的幸運,更是英國人的福氣。

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