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與哀愁──美泉宮的金枝玉葉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又譯熊布倫宮)位於維也納西南部,這座氣勢雄渾、精緻優雅的宮殿屹立了二百多年,曾是奧地利帝國的皇宮。它見證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興盛衰亡、勝敗榮辱,也看盡了家族成員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堪稱用磚頭堆砌的西方版《紅樓夢》。

美泉宮屹立了二百多年,曾是奧地利帝國的皇宮。它見證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興盛衰亡、勝敗榮辱,也看盡了家族成員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堪稱用磚頭堆砌的西方版《紅樓夢》。

美泉宮外觀呈華麗的巴洛克風格,紅褐色瓦頂及黃赭色的牆身顯得瑰麗雅緻。美泉宮建築群的中軸線從皇宮向西南方伸展,貫穿庭園、海神噴泉到山坡上的凱旋門。從凱旋門可以鳥暇美泉宮及其背後的維也納古城,緬懷奧匈帝國的昔日風華,讓人思古懷幽、心馳神往。

從凱旋門可以鳥暇美泉宮及其背後的維也納古城,緬懷奧匈帝國的昔日風華,讓人思古懷幽、心馳神往。

美泉宮及周遭一帶原稱卡特爾堡(Katterburg),1548年成為維也納市市長的辦公地,156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二世買下了該塊地區,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渡假地。到了馬提亞斯(Matthias)成為皇帝時,常在此狩獵。據說,馬提亞斯某次在附近狩獵,無意中發現一清泉,泉水清爽甘冽,遂將此地區命名美泉,後來位於此地的寢宮,順利成章稱為美泉宮。

美泉宮曾經多翻改建,到了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在位時,才大致上奠定了今日之規模。特蕾莎童年在美泉宮度過,對這地方情有獨鍾,她希望在此興建一座規模宏大的豪華宮殿,可以媲美法國的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作為生活及辦公的地方。1743年,她委任了帕卡西(Nikolaus von Pacassi)成為建築師作為美泉宮擴建工程的總建築師。

瑪麗亞·特蕾莎童年在美泉宮度過,對這地方情有獨鍾,她希望在此興建一座規模宏大的豪華宮殿,可以媲美法國的凡爾賽宮,作為生活及辦公的地方。

特蕾莎是歐洲數一數二最有作為的女性君主之一, 她富膽色、具魄力、有遠見,而且雄才偉略、精明幹練 。她繼位後雷厲風行,改革了國家積陋多年的財政、軍事、司法制度。特蕾莎關心民間疾苦,大力改善貧苦老百姓福祉。為了推廣普及教育而遭到保守農民反對,她將反對者送了獄中。另一方面,特蕾莎忠於羅馬天主教,打壓新教,她又讓教會壟斷教育,以壓抑新思想。姑勿論如何,特蕾莎在位40年,她令到奧地利,從一個日漸腐朽的古老帝國再次崛起,與法國、俄國,普魯士等強權分庭抗禮,堪稱該國的中興之主。

歐洲數一數二最有作為的女君主瑪麗亞·特蕾莎。

特蕾莎共有16名兒女,兒女的婚姻悉數由她一手安排。她透過子女的政治聯姻,鞏固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拓展奧地利的國際影響力。歐洲有一句諺語:歐洲人在打仗,幸福的奧地利人在忙著結婚。衆多位子女當中,最為人熟悉當數瑪麗亞·安托瓦內特(Maria Antoinette)。這位悲情公主於美泉宮出世,乃特蕾莎的么女。為了修補與宿敵法國的關係,特蕾莎安排她下嫁法國皇儲路易-奧古斯特(Louis Auguste),即後來的路易十六(Louis XVI)。路易十六登基後,安托瓦內特也成為王后,惜天妒紅顏,法國大革命爆發,她被激進的民眾推上斷頭台處死。(延伸閱讀:《協和廣場的亡魂》)這位悲劇王后無愧母親的威名,臨行刑之際,她神態自若,從容以對。據說,她不慎踩到劊子手的鞋子,竟然還向對方道歉。每次讀到她的故事,南朝宋順帝的話總會縈繞耳邊:「願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瑪麗亞·安托瓦內特於美泉宮出世,乃特蕾莎的么女。

美泉宮連同其花園總面積2.6萬平方米,僅次於法國的凡爾賽宮。美泉宮內極盡奢華,饒富氣派,它共有1441間房間,現時開放予公眾僅40多間。這40個房間全以雕欄玉砌的洛可可風格設計,巧奪天工的華麗裝飾,令訪客如親臨天上宮闕。其中佼佼者莫過於舉行宴會之用的大迴廊(Great Gallery)。大迴廊長40米,寬約10米,以鍍金裝飾,金碧輝煌,在無數支蠟燭的映襯下,熠熠生輝,加上天花壁畫及地上的紅地氈,更顯帝皇氣派。

大迴廊長40米,寬約10米,以鍍金裝飾,金碧輝煌,在無數支蠟燭的映襯下,熠熠生輝,加上天花壁畫及地上的紅地氈,更顯帝皇氣派。

除了大迴廊以外,鏡廳也備受矚目。房間的牆上鑲嵌上名貴水晶鏡而得名。1762年,音樂神童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就在鏡廳御前演奏。天真無邪的小神童,居然跳入特蕾莎懷抱中,雙手摟住的脖子,親吻對方。在宮廷長大的特蕾莎,從未見過如此活潑的孩子不由得大樂。在這鏡廳之內,莫札特與安托瓦內特也有一段軼事。據說,神童不慎跌倒,公主竟然紆尊降貴,凑上去將他扶起來。童言無忌,莫札特對著年長兩歲的安托瓦內特說,我長大成人後要娶你為妻!公主被他逗得格格地笑。這次的短暫交會後,莫札特與公主也各走自己的人生路,儘管沒有再次見面,二人的命運竟有相似之處,他們皆於風華正茂之際抱憾而終,令人唏噓不已。

1762年,音樂神童莫札特在鏡廳御前演奏。

皇宮北側有一座劇院,特蕾莎和她的孩子曾在劇院演唱和演戲。庭園西側動物園,園內飼養了世界各地動物,以彰顯皇室的權力和財富,今天已成為公眾動物園對外開放,是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動物園。動物園中央見有個巴洛克風格的華麗亭子,皇室成員在亭子內,一邊享用早餐,一邊欣賞動物。皇宮東北側有一座溫室,稱橘園,長189米,養殖了世界各地的植物。在嚴寒的冬日,橘園可提供暖氣,來自熱帶地區的植物亦可以生存繁殖。當時而言,橘園堪稱頂尖的植物養殖場。

特蕾莎辭世後,奧地利國力日漸衰退。時移世易,江山易主,到了19世紀初,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的鐵蹄踏遍歐洲各地,維也納也兩度被法軍佔領。拿破崙身在維也納期間,其總部就設在美泉宮。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他的臥室就是過去特蕾莎的寢室,後人稱之為拿破崙廳(Napoleon Room)。 若干年後,他的唯一血脈拿破侖二世(Napoléon)也在此房間生活作息。

拿破崙身在維也納期間,其總部就設在美泉宮。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他的臥室就是過去特蕾莎的寢室,後人稱之為拿破崙廳(Napoleon Room)。 若干年後,他的唯一血脈拿破侖二世(Napoléon)也在此房間生活作息。

拿破崙逗留美泉宮期間,差點遭受行刺。刺客訛稱有請願書,希望可以親手呈上讓皇帝詳閲。不過,他還未見到拿破崙,侍衛就已經發現他身上藏有匕首,於是當場被捕。當侍衛把他押到拿破崙眼前,皇帝問他,假如我放了你,你有什麼打算?刺客回答,我一定會在籌劃另一次暗殺行動。拿破崙沒有辦法,命令侍衛把他處決。

為了避免國家進一步被法國剝削,奧地利皇帝法蘭茲一世(Franz I)將女兒瑪麗亞·路易莎(Maria Luise von Österreich)嫁給拿破崙,以圖籠絡。拿破崙則希望與顯赫的哈布斯堡家族聯婚,並生下擁有奧地利皇室血統的繼承人,可以進一步鞏固其統治地位。

瑪麗亞·路易莎頗有教養,端莊得體,溫婉大方,作為皇后能夠母儀天下,深得拿破崙信任。1811年,她喜獲麟兒,稱拿破崙二世。

路易莎是特蕾莎曾孫女,安托瓦內特的姪孫女。1810年,她啟程前往法國,與拿破崙完婚20歳。兩人的結合,是基於政治利益,傳說拿破崙曾對人說:「我娶的是一個子宮!」令人意外,夫妻二人琴瑟和鳴。路易莎頗有教養,端莊得體,溫婉大方,作為皇后能夠母儀天下,深得拿破崙信任。1811年,她喜獲麟兒,稱拿破崙二世。拿破崙聲稱:「我寧願不再有其他孩子,以免她再次承受生育之苦。」愛妻情切,謚於言表。

1814年4月,以奧地利為首的反法同盟打敗了法國,拿破崙退位並被放逐,她帶著拿破崙二世回到奧地利,住在美泉宮內。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身處大時代的夾縫中,路易莎任由命運擺佈。她的角色異常尷尬,既是奧地利公主,又是倒台的法國皇后,更成為娘家的敵人。當時法蘭茲一世忙著恢復歐洲舊秩序,他在美泉宮召開維也納會議,與列強商討瓜分曾被拿破崙征服的領土。路易莎既是自己親生女兒,又是宿敵的家眷,更是手上人質。國王對其不慍不火,淡然而待之,父女二人之間出現了一道跨越不過的鴻溝,難怪詩人曰:最是無情帝王家。路易莎在祖國受到冷淡對待,但另一方面,卻有人在背後批評她見利忘義,拋棄自己丈夫,回到奧地利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

翌年3月,拿破崙潛返法國,企圖重奪霸業,奧地利等國再次組成返法聯盟,歐洲烽煙再起。路易莎拒絕表態支持奧地利。7月,法軍戰敗,拿破崙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孤島,真到1821年5月辭世。自從回到維也納後,路易莎就再沒有見到丈夫一面。她後來還有兩段婚姻, 1847年於帕爾馬因病逝世。至於她的兒子拿破崙二世,則一直在奧地利當局的管束下生活。拿破崙二世非常仰慕父親,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夠效法拿破崙,像他一樣,馳騁沙場、建功立業,可惜未能逐願。為了阻遏拿破崙黨羽利用他為旗號東山再起,拿破崙二世人生自由一直受到限制。他於1832年患上肺結核病逝,享年僅21歲。 

1854年,美泉宮迎來一位新女主人──人稱西西(Sisi)的巴伐利亞公主伊利沙伯(Elisabeth Amalie Eugenie)。1853年,伊利沙伯隨同母親瑪莉(Marie)與姐姐海倫妮(Helene)前往奧地利度假,懈㤧了奧皇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二人定下了終身。這其實是奧皇母親蘇菲導演的一齣戲,她希望兒子能夠早日成婚,於是安排他與伊利沙伯等三人相見。蘇菲與瑪莉為姐妹,伊利沙伯及海倫妮是其外甥女。蘇菲心目中的媳婦人選乃海倫妮,希望兒子也會喜歡她,出乎意料,約瑟夫一世愛上的是妹妹伊利沙伯,她的巧笑倩兮、出麈脫俗深深吸引了年輕的皇帝。他違背母親意願,而且更明言,如果不能和伊利沙伯結婚,寧願終身不娶。蘇菲拗不過兒子,勉為其難答允了這門親事。

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伊利沙伯

二人的婚禮,轟動了歐洲,新郎玉樹臨風、富有四海,新娘子傾國傾城,更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然而,童話般的愛情竟是悲劇的開始。活潑好動、率性隨和,宮廷的繁文縟節與其個性格格不入,令她喘不過氣來,冷冽的燭光,高高的牆壁 冷清的長廊,囚禁着伊人那一顆渴望自由的心靈。

伊利沙伯在美泉宮的書房位於東南角,稱為階梯閣樓(Staircase Cabinet),她命人在書房增建一道螺旋階梯。如此一來,這位喜歡無拘無束的皇后,便可以避開侍衛的目光,悄悄地離開皇宮。

伊利沙伯命人在書房增建一道螺旋階梯,直達地面樓層。如此一來,這位喜歡無拘無束的皇后,便可以避開侍衛的目光,悄悄地離開皇宮。

約瑟夫一世事必躬親,勤勉盡責,不過他嚴肅木訥,而又傳統保守,作為丈夫,他不明白妻子真正所需,即使明白,他亦身不由己。同時,他也忙於處理國事,夫婦聚少離多,鮮有機會深入溝通,二人漸行漸遠。

假如僅是上述原因,那就罷了。偏偏二人之間還多了個蘇菲。在這位循規蹈矩的家婆眼中,伊利沙伯任性妄為,並形容兒媳為「愚蠢的年輕母親」。蘇菲更奪去了伊利沙伯撫養子女的權利,令她備受打擊,情緒病日漸嚴重。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1857年,為了呼吸自由的空氣,伊利沙伯不顧醫生反對,攜同兩位女兒前往匈牙利度假。兩位女兒出現腹瀉發燒等症狀,長女索菲(Sophie)卻因此而死亡。伊利沙伯肝腸寸斷,她終生佩戴繪有索菲畫像的手鍊,而她和丈夫之間的裂痕也難以修補。

1889年,伊利沙伯收到另一噩耗。她的兒子兼皇太子魯道夫與情婦在郊區殉情,史稱梅耶林事件(Mayerling incident)。悲痛欲絕的伊利沙伯心灰意冷,從此以後,她身穿一襲黑衣裳,手執棕色扇子以遮住面顏。她經常乘搭皇室專用列車周遊列國,甚少回到奧地利。

1898年9月,伊利沙伯在日內瓦遊山玩水時,被一名無政府主義者行刺。由於她喜歡輕舟簡從,身邊只有一位女侍官,兇手很容易以尖刀刺中她心臟。須臾,她便香消玉殞。約瑟夫一世痛不欲生,據稱,他曾對人說:「她永遠不會知道我是多麼愛她。」曾幾何時豐采照人的皇帝,變成一位暗淡無光的孤獨老人。

連串的不幸似乎正預告這個古老的帝國正走向衰亡。1914年,約瑟夫一世的姪子兼皇位繼承人法蘭茲·斐迪南在塞拉耶佛遇刺,後來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壓到瘦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1918年,大戰結束,哈布斯堡王朝壽終正寢。殘酷的命運對老皇帝網開一面,因為他早於兩年前已撒手塵寰,不用成為亡國之君。(延伸閱讀:《最後的華爾滋》)

青山仍在,綠水依然長流,古今多少事,都化成咖啡杯上的裊裊輕煙。

美泉宮庭園的凱旋門下有一間咖啡館,坐在咖啡館的戶外位置,清風徐來,可以感受到奧地利初夏溫柔。青山仍在,綠水依然長流,古今多少事,都化成咖啡杯上的裊裊輕煙。

延伸閱讀:
繁華與滄桑──凡爾賽宮的前世今生

克拉科夫廣場的吹號手

克拉科夫舊城的冬日早上,陽光溫煦柔和。中央集市廣場(Rynek Główny)仍是睡惺惺、懶洋洋的,工人正在灑水,為其驅走睡意,濕漉漉的石板路被陽光照射到亮晶晶的。路上行人疏落,鴿子毌須左閃右避,如同大老爺大搖大擺、橫行無忌地四處巡視。忽然,耳邊傳來嘎啦嘎啦之聲,原本有數輛馬車緩緩駛入廣場中央,排列成直線,估計是在等待接載觀光客。有馬兒不停地用鼻子發出「呼嚕呼嚕」聲音,不知是在讚歎今日的好天氣,還是在抱怨又要努力工作?

廣場上不少餐廳才剛開門營業,室內皆未開燈,有點黑蒙蒙。不少木椅仍翻在餐桌上,侍應忙著將它們放回地面。我隨意選擇了其中一間餐廳的的室外陽傘座位,點了蘋果派及紅茶,女侍應笑容可掬,嗓子清脆悅耳,令我乘搭長途機後的倦意一掃而空。

蘋果派大約在19世紀時傳到波蘭,當地人稱之為Szarlotka。波蘭蘋果派派皮口感較酥脆,派餡除了有蘋果和肉桂,還會加葡萄乾、杏仁,味道較酸。波蘭是世界蘋果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蘋果派也成為該國最有代表性甜點。

據記載,蘋果派是由傳奇法國甜點大師瑪麗-安東尼·卡雷姆(Marie Antoine Careme)研發。他將麵包和果肉一起烘焙,創作了一款新甜點,用來招待沙皇亞歴山大一世及其賓客,結果大受好評。當時甜點命名Charlotte,因為沙皇親弟娶了普魯士公主,而Charlotte就是公主的芳名。蘋果派大約在19世紀時傳到波蘭,當地人稱之為Szarlotka(Charlotte的波蘭語)。波蘭蘋果派派皮口感較酥脆,派餡除了有蘋果和肉桂,還會加葡萄乾、杏仁,味道較酸。波蘭是世界蘋果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蘋果派也成為該國最有代表性甜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里埃爾·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在其歴史小說《迷宮中的將軍》(El general en su laberinto)有一段對話:身體上的每處傷口都應該多加兩歲。按照這個說法,波蘭在歷史上飽受蹂躪、傷痕累累,那麼作為其古都,克拉科夫閱歷之廣,輩份之高,應該讓人肅然起敬。

1978年,克拉科夫舊城區被列入首批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克拉科夫不但是波蘭的文化之都,更是波蘭人的心靈故鄉。這座古城曾經是波蘭首都,水路便利,加上加上南部有豐富的鹽礦(延伸閱讀:《維利奇卡的地底鹽礦》),中世紀時代為歐洲貿易重鎮,商貿往來頻繁。中央集市廣場見證了這段輝煌歲月,廣場建於1257年,為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廣場,曾多次被評選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廣場。紡織會館(Sukiennice)位於廣場正中央。會館始建於14世紀中葉,16世紀改建成文藝復興風格,19世紀末,建築師佩連斯基(Tomasz Pryliński)參考了威尼斯總督宮的設計,在外圍加建優雅的拱廊,奠定其外觀。14至16世紀,各國商人來往於克拉科夫,絡繹不絕、川流不息,他們在會館買賣商品,洽談生意。紡織會館的商品,除了紡織品,還有絲綢、皮革、鹽、鉛、香料等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事過境遷,到了今日,會館上層已成為博物館,下層則販售紀念品及工藝品。

中央集市廣場建於1257年,為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廣場,曾多次被評選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廣場。

位於廣場東側的聖母聖殿教堂(Kościół Mariacki)同樣令人側目。教堂為哥德式風格,以紅磚砌成,有兩座高聳的尖塔,但風格與高度迴然。傳說當年教堂僱用城中兩名頂尖工匠加建尖塔,該兩人為兄弟,大哥與二弟分別負責南塔與北塔。工程如火如荼展開,由於大哥技術比較優勝,南塔的進度比北塔快,而且蓋得更高,令到二弟深深不忿。妒火中燒下,二弟殺害了大哥,南塔工程中斷。二弟為南塔加了尖頂後,不斷增建北塔的高度。二弟為此良心飽受煎熬,工程竣工之日,悔恨交加的他攀上塔頂,扯起嗓子,向廣場下的市民坦誠自己的罪行,縱身躍下,以死謝罪。自此而後,教堂沒有再進行改建,北塔一直比南塔高。

教堂為哥德式風格,以紅磚砌成,有兩座高聳的尖塔,但風格與高度迴然。

關於聖母聖殿教堂的塔樓,還流傳了另一個更加扣人心弦的故事。中世紀時代,塔頂會有一個吹號手,負責看哨,每逢有火災或敵人來襲,吹號手都會奏起悠揚悅的《海那聖歌》(Hejnał Mariacki,意思為聖母的黎明),警告市民走避。13世紀開始,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1240年入侵波蘭及匈牙利,他們的精兵驃騎,鐵蹄錚錚,如入無人之境,所到之處,無不生靈塗炭,血流成河。1241年某天,蒙古大軍來到克拉科夫,塔頂上的吹號手瞥見遠處敵方漸漸逼近,他不顧自身安危,二話不說,從窗口彎出半身,深呼一口氣,將號角吹口湊到嘴邊,然後吹奏起《海那聖歌》。遠處的一名蒙古騎兵瞧見了他,馬上彎弓搭箭,瞄準吹號手,然後"嗤"一聲劃破了長空,該箭穿喉而入,吹號手應聲倒地,當場斃命,吹奏到一半的《海那聖歌》也戛然而止。不過,吹號手堅守了誓約,他努力沒有白費,號角聲警醒全城,看門人及時拉起大閘,市民也迅速逃命。他的犧牲,換取了全城市民安全。

混沌學的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理論主張,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也可以引起連鎖反應,一個月導致後美國德克薩斯州捲起一場龍捲風。根據以上理論,當年在搖遠的東方,年幼的鐵木真到處顛沛流離,如果他稍一不慎,或者沒有遇上貴人,被仇家所殺,那麼他就不會統一蒙古名部落。如此一來,蒙古人也否發動西征,入侵波蘭?假如答案是否定,就不會有吹號手的故事。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每日每小時正點,聖母聖殿教堂塔頂會響起《海那聖歌》,嘹亮的號角聲傳遍廣場每個角落。由消防局派出的吹號手,會向著東、南、西、北每個窗口吹奏一次,每次曲子到中途便中斷,一共四次。

直至今日,波蘭人也沒有忘記他。每日每小時正點,聖母聖殿教堂塔頂會響起《海那聖歌》,嘹亮的號角聲傳遍廣場每個角落。由消防局派出的吹號手,會向著東、南、西、北每個窗口吹奏一次,每次曲子到中途便中斷,一共四次。《海那聖歌》旋律簡單,節奏明快,但意義深遠。自1927起,每天中午十二時,波蘭電台也會播出這段曲子。

1929年,美國人艾力·基利(Eric P. Kelly)  在克拉科夫的亞捷隆大學(University Jagiellonian)任教,他從當地人口中聽到這個口耳相傳的故事,於是便將其改編成一本兒童書,名《波蘭吹號手》(或譯作《吹號手的諾言》,The Trumpeter of Krakow)。

故事以13世紀該位吹號手英勇犧牲的事跡作為引子,然後跳到15世紀時,在一個遙遠的村落,有一家人世世代代守護著一顆神秘的塔爾努夫水晶球,直到將其呈獻予波蘭國王。由於水晶球擁有強大力量,引來壞人覬覦。為了躲避追捕,這家人來到克拉科夫。父親安德魯謀得吹號手的職位。另一方面,兒子約瑟認識了伊絲碧卡,二人成為好友。他們之間有個約定,假如伊絲碧卡聽到廣場傳來完整的《海那聖歌》號角聲,那便表示發生事故,要她尋求救援。某日,壞人終於找上門,安德魯及約瑟兩父子被扣起在塔樓上。由於吹號時間已到,為免引人懷疑,壞人要約瑟按照慣例吹奏《海那聖歌》,後者故意將該曲子完整吹奏。伊絲碧卡聽到後,心知出了意外,她遵守承諾,馬上尋求救兵,拯救了安德魯及約瑟兩父子。後來,水晶球引發了一場大火,火勢蔓延,安德魯幫忙救火,約瑟登上塔樓吹奏《海那聖歌》,提醒市民逃命。到了故事尾聲,水晶球掉入河中,波蘭國王就讓它在河中守護國家,皆大歡喜。

他雖身在異鄉,但心繫故土,楚囊之情,溢於言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波蘭吹號手》就此告一段落,不過《海那聖歌》的故事還未完結。1944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意大利發動卡西諾山戰役(Battle of Monte Cassino),波蘭流亡政府亦派出了一支波蘭軍團參戰。經過了數個月的浴血奮戰,盟軍取得了勝利。波蘭軍團的一名吹號手,吹奏《海那聖歌》。這一幕,成為了令人永誌難忘的經典畫面。他雖身在異鄉,但心繫故土,楚囊之情,溢於言表。一年後,大戰結束,波蘭人收復了國土,一切的黍離之悲、亡國之恨也煙消雲散。

一首曲子,響徹雲霄,傳頌世代,穿梭數百載。它歌頌了一段堅守誓約的故事,喚醒了一個民族堅韌不拔之志,鑄造了無數副錚錚鐵骨,熔煉出無數顆碧血丹心。

 

 

 

繾綣華沙咖啡館

1683年7月,維也納城牆外旌旗招展,塵土飛揚,鎧甲閃爍,馬匹嘶鳴,號角四起,鑼鼓喧天,原來是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大軍兵臨城下。雙方隨即展開一場殊死相搏的攻防戰,戰場上槍林刀樹,火球橫飛,炮火轟隆,硝煙瀰漫,殺聲震天。與外隔絕的維也納人死守城池,數星期後他們面臨彈盡糧絕,防衛司令官斯塔海姆貝格(Ernst Rüdiger von Starhemberg)暗暗叫苦,無計可施下,派遣探子哥辛斯基(Jerzy Franciszek Kulczycki)打聽城外援軍動向。

哥辛斯基是波蘭人,他曾經以經商為作為掩飾,在奧斯曼帝國潛伏多時,不但操一口流利的土耳其語,言行舉止也無異當地人。某天,哥辛斯基穿著一身穆斯林服飾,偷偷潛出城外,路上他一面觀察奧斯曼的兵力部署,一面引吭高唱土耳其民謠,敵方士兵不防有詐。他在郊外遇到洛林公爵帶領的奧地利援兵,並將城內外情況如實告之。這位波蘭占士邦回到城內通風報信,維也納人知道救兵將至,士氣大振。

哈布斯堡皇朝首都維也納位處歐洲要衝,而且更是基督教國家抵禦穆斯林教徒的橋頭堡。一旦失守,整個歐洲也難以倖存,唇亡齒寒下,諸國派軍救援。9月,洛林公爵的援兵及波蘭國王揚三世·索別斯基(Jan III Sobieski)領導的歐洲聯軍共同出擊,將奧斯曼人擊退,取得大捷。

哥辛斯基因立下奇功而成為維也納人的英雄,更得到不少賞賜。揚三世讓他在敵軍遺留下的物質中,隨意選擇,作為勝利品。哥辛斯基選擇的物品包括一大堆咖啡豆。當時土耳其人已經有飲咖啡的習慣,但歐洲人卻一無所知,維也納士兵還以爲這堆褐色豆狀物乃駱駝飼料,因此乏人問津。然而,哥辛斯基久居土耳其,深知這批咖啡豆奇貨可居,於是他開了當地第一間咖啡館。咖啡館甫開張時,由於要開水沖泡的咖啡味道苦澀,不為消費者接受。有見及此,他在咖啡加入奶和糖,改良出不同味道的咖啡,結果大受好評。他不但將咖啡引入維也納,更無意中推廣了咖啡館文化。自此之後,咖啡便慢慢征服了歐洲,遍佈各地。維也納圍城戰結束後,一位波蘭國王拯救了歐洲,另一名波蘭特務成為英雄,更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習慣。(延伸閱讀:《那些年,他們都在維也納咖啡館》)

1724年,哥辛斯基的祖國波蘭出現第一間咖啡館,地點是華沙,接著200年,咖啡館在全國遍地開花。社會人士無分階層、無分職業前往光顧。政府官員、貴族子弟、外國公使、商人、作家、哲學家、音樂家、畫家、演員、導演、記者、革命黨人、特務,均是常客。咖啡館成為文化沙龍、文學搖籃、新思潮孕育地、新聞中心,甚至是革命推手及間諜溫床。青年時代的蕭邦(Frédéric Chopin,延伸閱讀:《蕭邦與華沙》)也是華沙咖啡館的常客。

18世紀下半葉,波蘭慘遭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國瓜分,首都華沙被俄羅斯統治。民族主義者經常前在咖啡館互通消息,共謀大事。根據記載,革命黨人曾經在咖啡館內策劃1830年的一月起義(January Uprising)及1863年的十一月起義(November Uprising)。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知識分子發起名為「青年波蘭」(Młoda Polska) 的文化革新運動,咖啡館也充當文化交流場所及實驗場地,功不可沒。

沉醉在那美好年光(Belle Époque)的芬圍中,我期望《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的娜塔莎、《北與南》(North and South)的瑪嘉烈、《北非碟影》(Casablanca)的伊莎或印象派女畫家莫里索(Berthe Morisot,延伸閱讀:《馬奈:現代主義先驅》)捲入眼簾,姍姍地步入店內,坐在鄰桌的座位。

自學生時代,接觸西歐文學藝術較多,所以當我流連華沙咖啡館時,比起身處巴黎、威尼斯或維也納的咖啡館,往往少一分虔敬,卻多一分恣意。我不用掂量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或沙特(Jean-Paul Sartre)最愛的是哪個座位,也不用惆悵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或馬勒(Gustav Mahler)最常點的是哪款咖啡,更也不用猜度是否和歌德(Goethe)在欣賞同一道風景。坐在咖啡館內,我的勺子輕輕地攪拌咖啡,然後小心翼翼地端起杯子,馥郁的芬芳伴隨著蒸氣撲鼻而來,呡一口香醇的咖啡,無意之中闖入了歲月的星河。歲月如梭,花開花落,雲卷雲舒,在那個繁華璀璨,風雲激蕩的年代,多少的前塵往事,多少的花樣年華,多少的浅斟低唱,多少的輕狂歲月,皆融入那杯濃情化不開的咖啡中。我瞥見咖啡館的當眼位置,一名才華洋溢的作家在抑揚頓挫地朗誦新詩。在窗下的座位,有位手頭拮据的年青人從早到晚在埋頭寫作,他夢想得到出版社編輯垂青,將其散文集結成書。靠著牆的位置,數個滿腔熱血的青年正在面紅耳赤、激昂慷慨地討論時局。穿著白圍裙的年輕侍應正與吧檯座位的女顧客搭訕,對方是懷才不遇的劇場演員。由於劇場總監經常前來光顧,女演員便在此地等待對方出現,打算毛遂自薦。咖啡館較寧靜的角落,革命黨人在竊竊私語,策劃著某驚天動地之義舉。其實他們的一舉一動早已被當局監視,不遠處有位紳士裝束的男士,佯裝翻看報紙,原來他乃特務,緊盯著革命黨人⋯⋯

華沙曾遭受戰火蹂躪,不少百年咖啡老店已成孤帆遠影,消失在歷史的碧空盡頭,得以倖免的只有少數。

布里斯托咖啡館內散發古樸典雅的氣息,空間寬敞明亮,挑高的天花板、斜紋磚鋪地板、鍍金燈具、 淡黃的燈光、褐色木椅及沙發,令人感覺溫暖。

布里斯托咖啡館(Cafe Bristol)  於一間同名的飯店內上世紀初大量猶太民湧入華沙成為猶太文化重鎮,猶太裔的作家、知識份子、師及記常在咖啡館內互相交流切磋布里斯托咖啡館與華沙大學近在咫尺,自然成為這些文人學士經常聚首的場地二戰期間飯店被德軍徴用到了大戰末期,沙市幾乎被夷為平地,飯店倖於難,日後連同咖啡館新開張

布里斯托咖啡館內散發古樸典雅的氣息,空間寬敞明亮,挑高的天花板、斜紋磚鋪地板、鍍金燈具、 淡黃的燈光、褐色木椅及沙發令人感覺溫暖沉醉在美好年光(Belle Époque)的芬圍中,我期望《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的娜塔莎、《北與南》(North and South)的瑪嘉烈、《北非碟影》(Casablanca)的伊莎或印象派女畫家莫里索(Berthe Morisot延伸閱讀:《馬奈:現代主義先驅》)捲入眼簾姍姍地步入店內坐在鄰桌的座位。

布力基咖啡館(Cafe Blikle)位於車水馬龍的新世界大路(Nowy Świat)上。這家老牌咖啡館已經經營了5代,該店的冬甩乃本地人最愛,不少政經領袖曾是其座上客,當中包括芬蘭開國元勳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 。上世紀10年代,曼納海姆曾在華沙履行軍務,期間常來光顧,他最愛的食物是龍蝦奄列。咖啡館另一位名人顧客是前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將軍。1920年,他協助波蘭人抵確蘇軍入侵,在華沙逗留期間,亦是咖啡館常客。1967年,戴高樂舊地重臨,該店特地以一款朱古力杏仁蛋糕招待,並命名為tort generalski czekoladowy (將軍巧克力蛋糕的意思),以茲紀念。

布力基咖啡館座椅是經典的索涅特(Thonet)曲木椅與及靠牆墨綠色沙發,牆壁上半部分是墨綠色,下半部鑲嵌上褐色護牆板,加上幽幽的燈光,氣氛有點兒沉鬱,令人想起該店一段滄桑的往事。

布力基咖啡館座椅是經典的索涅特(Thonet)曲木椅與及靠牆墨綠色沙發,牆壁上半部分是墨綠色,下半部鑲嵌上褐色護牆板,加上幽幽的燈光,氣氛有點兒沉鬱,令人想起該店一段滄桑的往事。

1939年第三代店東傑西·布力基(Jerzy Blikle)從軍,往前線抵抗蘇軍入侵。戰事結束後,他從前線徒步回到華沙,繼續經營祖傳的咖啡館。1944年,他收到消息,華沙軍民即將發動起義(延伸閱讀:《華沙的小孩雕塑》),解放首都。傑西攜同妻兒前往市外暫避,自己則每天騎自行車回到華沙打理咖啡館。起義期間,咖啡館沒法營業,他任職烘焙師養家糊口。大戰結束後,華沙處處斷垣殘壁,咖啡館也成為廢墟。傑西在瓦礫堆中找到地牢入口,他匍匐鉆入狹窄的通道,找到僅存的兩桶麵粉及兩桶果醬。當時他幾乎身無分文,這批食材成為其東山再起的資本。數年後,布力基咖啡館在原址重建開張。50年代,波蘭大量企業、商店被共產政府國營化。布力基咖啡館卻逃過一劫,因為該店有不少客戶乃政府官員及外國使館人員。雖然如此,傑西也是步步為營。官員會偶爾前來突擊檢查賬簿,只要數字稍有錯誤,店舖便會遭政府沒收。另外,在共產政權年代,商品由政府配給,咖啡館難以購入足夠食材。傑西想盡辦法張羅物資,他向顧客訂購果醬,又在特許商店*購買巧克力。某次,傑西因為買了15顆雞蛋而被拘捕扣查。總而言之,他一直是如履薄冰。皇天不負有心人,到了80年代,自由之風吹遍東歐,波蘭逐步走向開放,咖啡館也守得雲開見月明,業務蒸蒸日上。

華沙曾遭受戰火蹂躪,不少百年咖啡老店已成孤帆遠影,消失在歷史的碧空盡頭,得以倖免的只有少數。

華沙咖啡館故事多,有待你我共同發掘。

*此為政府授權經營的特許貿易商店,簡稱Pewex。共產時代,政府負債纍纍,物資貴乏,不少國民手上有美金。政府容許國民可以用美金在Pewex購入外國貨品。政府賺取外匯,國民又可以購買舶來品,一舉兩得。

《咖啡館時光》系列文章
《左岸咖啡館》
《聖馬可廣場咖啡館》
《那些年,他們都在維也納咖啡館》
《趣談明治時代的咖啡店和西洋料理》
《繾綣華沙咖啡館》 

特別鳴謝:
WOW! TOURS

參考資料:
Cienski, Jan. Start-Up Poland: The People Who Transformed an Econom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2018.
https://culture.pl/en/article/the-spy-who-started-cafe-culture-a-secret-polish-history
https://culture.pl/en/article/cafe-culture-in-18th-century-poland

浴火重生的華沙古城

Piwna (波蘭語啤酒的意思)乃華沙舊城區最長的街道之一,兩旁的巴洛克(Baroque)建築緊挨著,石板街道顯得古樸厚重。不遠處有遊客馬車經過,傳來噠噠的馬蹄聲及轆轆的車輪聲。街上餐廳、酒吧、商店林立,不過比起主要大街Świętojańska,這裡顯得低調得多。連教堂也是門堪羅雀。

華沙重建後,居民便在婦人當年棲身之處,鑲嵌鴿子浮雕,以茲紀念。

Piwna 6號是一楝樓高三層的建築,外牆灰溜溜,其貌不揚,沒啥看頭,路人容易失之交臂,而錯過了入口門拱上的精緻鴿子浮雕。浮雕是為了紀念一位婦人而鑲嵌。該婦人名Kazimiera Majchrzak,乃當地居民。二次大戰期間,華沙遭戰火蹂躪,昔日繁華都市成了一片頹垣敗瓦。戰後,Majchrzak是首批回到該地的老百姓。縱使家園痛失,三餐不繼,她仍毫不吝嗇糧食,餵飼附近的鴿子。這位婦人於1947年病逝,她的善舉被捕捉入永恆的鏡頭內,其動人故事成為不朽。《聖經》記載,洪水淹沒大地後,諾亞從方舟上放出一隻鴿子,不久,鴿子銜着橄欖枝回來,那表示洪水已退。對於信奉羅馬天主教的波蘭人,鴿子帶來和平與希望。Majchrzak和鴿子的照片,更成為華沙生生不息、繼往開來的象徵。華沙重建後,居民便在婦人當年棲身之處,鑲嵌了上述的鴿子浮雕,以茲紀念。

Majchrzak和鴿子的照片,更成為華沙生生不息、繼往開來的象徵。(照片來源:WOW! TOURS)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Adolf Hitler)揮下的納粹德軍閃電入侵波蘭。波蘭軍民挺身而出,無數壯懷激烈、慷慨悲歌之士,以斯巴達式的無畏精神,奮力迎戰。可惜,敵人質量與規模皆佔壓倒性優勢。不久,華沙失守,成為二戰時期第一個淪陷的首都。

華沙淪陷,德國推行帕布斯特計劃(Pabst Plan),目的將其改造成一座德意志模範城市。當局從國內輸入移民,猶太人被遷入隔離區(ghetto)加以迫害,波蘭人被強徴為苦工。對於希特勒而言,要將一個民族連根拔起,便要瓦解其文化,抹去其歷史,消滅其語言。他下令摧毀市內大量建築,尤其那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圖書館、檔案所、博物館、學校、皇宮、歌劇院、文化廳、市政廳、廣場一一被拆毀,至於市內具民族象徵意義的紀念碑、雕像更加不能倖免。

作為斯拉人(Slav)的後裔,波蘭人身上流著「威武不能屈」的血液。1944年,到處藏匿的波蘭家鄉軍(Home Army,又稱波蘭地下軍)決定揭竿起義。8月1日,地下軍在華沙展開行動,史稱華沙起義(Warsaw Uprising)。甫開始,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戰略地點,形勢有利。不過,德軍經調整後展開炮轟還擊。10月2日,地下軍由於裝備不足、糧食短缺,被迫投降。同月,德軍決定將華沙夷為平地,他們到處炸毀市内建築物,令到這座幾經折騰的古城更是雪上加霜。

到1945年1月,蘇軍進入華沙時,整個都市已經儼如一座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的現代龐貝城(Pompeii),85%的建築被摧毀,超過一半人口遇害或流失。昔日風華已成孤帆遠影、空中樓閣。四周斷垣殘壁,到處哀鴻遍野、滿目瘡痍,不少地方仍殘留火焰,那裊繞的煙硝令此座面目全非的古都倍添哀愁。偶爾刮起一陣風,廢墟上頓時灰沙滾滾,遮雲蔽日。劈啪的槍聲與轟隆的炮火似乎猶言在耳。瓦礫埋葬無數屍骸,倒塌的牆壁成為無字墓碑。腐爛屍體的酸臭味中人欲嘔,直撲腦鼻。

二戰結束後親蘇的波蘭政權成立。新政府原本計劃另覓他處作為首都,而華沙則保留下來,作永久展示。不過,老百姓皆要求在原地重建國都,加上蘇聯當局也希望在國際社會建立聲譽,華沙重建計劃得以展開。

愛國的波蘭人民紛紛湧進華沙,充當義工,為復修首都出力。他們當中,有捲起襯衫袖子的青年、有赤膊的壯漢、有束髮的妙齡少女、有裹著繡花頭巾的婦人、也有頭戴扁帽的長鬚老翁,大家無分你我,投入這項史無前例的工程。儘管工作艱辛,物質匱乏,機械設備不足他們皆不辭勞苦、任勞任怨。有人用鐵撬拆除硬物,有人揮起鐵鍬挖土,有人高舉鐵鎚敲打牆壁。有些人排成一列,以傳遞建築材料。泥水匠忙著疊砌磚塊,搬運工人用手推水泥車或馬車運送瓦礫碎片。專家掘地三尺,小心翼翼在瓦礫堆中尋找珍貴文物。

城堡乃按照瑞典風格而設計,今天當地人戲謔稱其為宜家(IKEA)風格。

華沙得以重建,除有賴老百姓上下一心外,有兩位人物厥功至偉。第一位是18世紀的波蘭宮廷畫師貝洛托(Bernardo Bellotto),他有不少創作以舊城區的街道建築為主題,透過其作品,工程師得以穿過時光縫隙,窺見了當年建築的面貌。

另一位是建築教授Jan Zachwatowicz。淪陷期間,他冒著生命危險,暗中蒐集保存了許多書籍、文件、照片、圖像、檔案等珍貴資料。戰後,他也成為了工程的主要負責人。施工期間,政府提出以社會主義風格建築取代傳統建築,幸好這位教授四處奔走,據理力爭,加上50年代初社會風氣也比較自由開放,當局接納其意見,古城才得以重現昔日風華。

整項重建工程非常嚴謹慎密。基於尊重歷史,建築外觀或內部裝潢皆要按接18世紀的原貌修復,不可作任何改動,連材料制法,建築技術都要按照傳統。廢墟上那些未有損毀的磚頭瓦片皆填上編號,以作紀錄識別,因為這些一磚一瓦都要擺回原本位置,不可錯放。另一方面,為了讓後人憑弔追思,戰爭痕跡也會盡量保留。

1952年,即大戰結束後7年,舊城區的重建工程大致完成。位於城堡廣場上的皇家城堡修複工程於1971年展開,1974年恢復外觀,而內部修復於88年竣工。

聖母懷抱裡空無一物,其姿勢動作,顯得有點不大自然。

波蘭人完成了一項曠古未有的壯舉。念天地之悠悠,綜觀人類都市發展史,從來沒有一座城市,歷經浩切後,能夠重新崛起。更令人惻目的是,整項工程幾乎全由波蘭人一手包辦,連經費也是向國民和海外僑民募捐所得。戰後東西方步入冷戰,工程並未得到歐美資金援助。為了表揚波蘭人的成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0年,破天荒將華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評審員認為,其重建過程鉅細靡遺,體驗了歷史精神和人文情懷,古城雖乃複製品,但無損其真實性(authenticity)。

在華沙舊城區蹓躂,既可懈㤧歷史,撫今懷昔,也能體驗波蘭人的細緻入微。

某棟房子的外牆,其中一部分顏色暗淡且彈痕纍纍,另一部分卻光潔無暇。很明顯,前者是原件,後者乃戰後修復。

某座聖母雕像,聖母原本抱著聖嬰,聖嬰被毀後,後人故意沒有修復,聖母懷抱裡空無一物。對於不知來龍去脈的觀賞者而言,其姿勢動作,顯得有點不大自然。

城堡廣場矗立著西格蒙特三世( Zygmunta III)紀念柱。柱高 22米,雕像高2.75米,國王左手握著十字架,右手持有佩劍,象徵基督教的守護者。當年德軍炸毁柱子,國王雕塑從高處掉落地上,除了佩劍跌碎外,整座雕像大致無損,堪稱奇蹟。戰後,當地人鑄造了一根新柱子,把修復後的雕像重新竪立在廣場中央。至於那根被炸㫁的柱子,就放置在廣場的一隅,讓人憑弔。

國王左手握著十字架,右手持有佩劍,象徵基督教的守護者。

那根被炸㫁的柱子,就放置在廣場的一隅,讓人憑弔。

家城堡乃西格蒙特三世下令興建。此君來自北方的瑞典他當上波蘭國王後,因為思鄉情切及種種政治因素,特意把首都從克拉科夫(Krakow)搬遷到較接近北方的華沙城堡乃按照瑞典風格而設計今天當地人戲謔稱其為宜家(IKEA)風格。它在二戰期間被夷為平地。中庭入口的門拱頂部經修復後,故意露出方塊狀的修補痕跡。

中庭入口的門拱頂部經修復後,故意露出方塊狀的修補痕跡。

歷盡無數次的踉踉蹌蹌,跌跌撞撞,甚至乎只能匍匐前進,波蘭人終於可以昂首挺胸,邁步而行。

補充:40年代末期,名為Trasa W-Z的高速公路正式開通,此乃戰後華沙首項大型基建項目有餅店推出一款名Wuzetka的奶油夾心巧克力海綿蛋糕。時至今日,此糕點仍是華沙市民的日常食品。人在華沙,欲重溫上述歷史,除了透過眼睛觀察,也可以用味蕾品嚐。

Wuzetka奶油夾心巧克力海綿蛋糕

特別鳴謝:
WOW! TOURS

延伸閱讀:
華沙的小孩雕塑

 

達文西與《最後的晚餐》(下)

左至右:張開雙臂的雅各、竪著手指的多馬、雙手在胸前的腓力(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續上篇)坐在耶穌左邊的是約翰的兄弟雅各(James the greater),他愛恨分明、秉性剛烈,乃性情中人。當知道耶穌被出賣,他怒火中燒,張開雙臂,聳眉瞪眼,好像在怒吼:「豈有此理!竟有這等事!」後來雅各成為門徒當中最早的殉道者。他與彼得(Peter)和約翰(John),是耶穌最愛的三位門徒,也是聖經最常提及的三位使徒。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別具巧思,將此三人,連同耶穌及背叛者猶大放在中央顯眼位置。

竪起食指那位門徒就是多馬(Thomas)。他天性多疑,凡事尋根問底,十二門徒中最具科學探究的精神。當其他門徒告訴多馬耶穌復活的消息時,他表示要伸指探入其釘痕才會相信。8日後,他見到耶穌,仍是半信半疑,耶穌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基於這個故事,伸手指的姿勢成為多馬的宗教藝術形象。在《最後的晚餐》中,他竪著手指,說不定在問耶穌:「主啊!是真的嗎?你調查清楚了嗎?」

與雅各及多馬同組的還有腓力(Philip),此人敦原老實但有點懦弱怕事,達文西筆下,他雙手按在胸前,強調自己清白,也許在問耶穌:「主啊!我對你可是忠心不二,出賣你的人不會是我吧?」

左至右:馬太、達太、西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馬太(Matthew)坐在第四組的左邊。他在追隨耶穌前,乃一名稅史,屬社會菁英階級。他思路清晰、條理分明,在衆門徒中文化水平也較高。畫中馬太雙臂伸向其背後的耶穌,明顯正在討論耶穌剛才的那番話,表示他心繫人子安危。

馬太身旁的達太(Thaddaeus,右二),屬沉默寡言、心思慎密的智者,有人認為他是耶穌的親弟。達文西筆下的十二門徒中,他是比較冷靜的一位。

壁畫最右邊的是奮銳黨的西門(Simon the Zealot)。奮銳黨乃反政府的武裝集團,西門也是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他的政治立場和當過政府官員的馬太迥然不同。不過,二人成為門徒後,共同摒棄成見,為宣揚福音而四處奔走。畫家將二人放在同一組別,頗有意思。另外,教會往往將西門與及達太相提並論,因為兩人的紀念日在同一天,或許是這個原因,兩人坐在一起。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達文西畢生鐘情於大自然,他的作品經常出現湖光山色,《最後的晚餐》也沒有例外。中央位置的耶穌背後有三扇窗,窗外可以瞧見藍天青山。在戶外光線的襯托,突顯人子的神聖偉大。大難臨頭之際,他顯得從容自若、處之泰然,加上那靜態的大自然,與眾門徒的悲慟、憤怒、恐懼、驚慌、徬徨成鮮明對比。可堪玩味的是,故事明明是發生在入黑時分,但窗外竟是大白天。畫家如此安排,純粹是基於上述原因,還是另有深意?這可是西方藝術史的千古之謎了。

如同不少藝術大師,達文西追求完美。在繪製《最後的晚餐》過程中,他經常停下來,在壁畫前,佇足良久。他反覆思索,陷入深思,某時候想得出神,而凝立一整天,動也不動,如同磐石。又有些時候,他折騰了大半天才畫好一小片,由於不滿意,便會將其塗抹,然後從頭來過。當時畫家的酬勞以工作時間計算,眼看壁畫的進度停滯不前。吝嗇的院長非常懊惱,於是便不斷催促達文西。後者不勝其煩,便向院長開玩笑,道:「我一直想不到猶大的模樣該怎麼畫,不如將院長的肖像畫上去吧?」院長嚇了一大跳,面如土色,急步離開,以後不敢再打擾大師。

《最後的晚餐》於1498年完成。慮多維科·史科沙(Ludovico Sforza)公爵非常滿意。翌年更賞賜達文西一片葡萄園作為報酬。達文西很喜歡這片葡萄園,更親手種植葡萄。他逝世後,依照其遺屬,葡萄園贈予兩位忠僕。近年,專家發現葡萄園的遺址,並在泥土裡掘出殘留的葡萄樹根部,經科學測試,證實為達文西所栽種的品種,現已重新培植。葡萄園位於一楝古宅的後花園,現已對外開放。古宅與恩寵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僅一街之隔,看了大師的傑作後可順道參觀其葡萄園。

慮多維科·史科沙公爵賞賜達文西的葡萄園

《最後的晚餐》甫面世便命途多舛,多災多難,當中原因包括戰爭、技術錯誤與及人為疏忽。首先,它先天不良。一般的壁畫乃濕壁畫(fresco),方法是將顏料塗在濕灰泥上,其優點是耐久力高,但濕灰泥很快乾凅,畫家必須短時間內完成作品。不過,追求完美的達文西,工作一貫慢條斯理。為了克服濕壁畫的缺點,他自行調配了一種由油彩與蛋彩混合而成的有機顏料,讓他可以在乾凅的牆壁上緩緩地創作。豈料,由於選用了這種顏料,《最後的晚餐》竣工20年已經開始褪色,再過數十年後嚴重剝落,人物輪廓變得模糊,最後幾乎面目全非。

但禍不單行,這幅名畫不僅先天不足,更屢次遭逢人禍。

1652年,修道院僧侶在《最後的晚餐》的下方位置開鑿了一個入口(後來又將其永久封閉)。從此以後,壁畫被截去了一部份,耶穌雙腳便永遠消失了。據專家考證,畫中耶穌應該是叉著腳的,如同他被釘在十字架上。

修道院僧侶在《最後的晚餐》的下方位置開鑿了一個入口,壁畫被截去了一部份,耶穌雙腳便永遠消失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796年,拿破崙入侵並佔領米蘭,修道院被法軍徵用,食堂竟成為馬房,後來又成為牢房,名畫與馬匹及囚犯朝夕相伴。也有人說,法軍為了打發時間,竟以畫中人物頭部為目標,進行技擲遊戲。

1943年,時值二次大戰,修道院被炸得肢離破碎,幸好人們一早以大量沙包堆積食堂的北牆,《最後的晚餐》才倖免於難。戰後,在重建食堂的過程中,到處沙塵滾滾,壁畫也受到波及,變得黑糊糊,如同煙熏。

數百年來,《最後的晚餐》儼如傷痕纍纍、病入膏肓之患者,令群醫束手無策。當然,曾經有無數有心人士,不斷搶救、修補,有時其情況稍有好轉,但有時卻愈幫愈忙。

據記載,數百年前,有人為了保護壁畫,於是以簾幕把它遮蓋。殊不知,此舉令到簾幕與牆壁之間的空氣難以流通,導致濕氣加重,而且布簾和牆壁經常磨擦,畫上的顔料進一步脫落。

近代也有人試圖以棉花棒擦拭畫上污漬,結果是弄巧反拙。工作人員萬萬沒有料到,那些肉眼無法看見的棉花纖維絲會黏附在壁畫上,纖維絲不斷吸入空氣中的濕氣,濕氣粒子如癌細胞不斷侵蝕。

幸好,在比寧·布拉姆比拉(Pinin Brambilla Barcilon)帶領下,嚴謹、導業的修復工程於1982年展開。憑著尖端的技術,修復團隊工作花了超過50,000小時,《最後的晚餐》終於刧後逢生。1999年,這幅名畫面世已經超愈了500年,它再次再次重現世人眼前。

《最後的晚餐》標誌著米蘭在文藝復興的卓越成就,也象徵其國力的頂峰。可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1499年,即達文西完成這幅驚世之作僅兩年後,法國和威尼斯共和國聯軍攻陷米蘭,史科沙家族的統治告一段落。慮多維科成為階下囚,1508年在牢房裡鬱鬱而終。至於達文西,也在米蘭淪陷的那一年離開,後來他到了威尼斯,展開人生另一頁。

延伸閱讀:
蒙娜麗莎失竊事件簿
達文西與《抱銀貂的女子》

亞捷隆大學的六百載滄桑

克拉科夫的亞捷隆大學(University Jagiellonian)乃波蘭頂尖學府,其歷史悠久,中歐第二古老大學,是世界現存最古老大學之一。在波瀾起伏的歲月長河中,這所學府曾培育不少頂尖人才,其校友包括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安德里奇(Ivo Andrić)、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後二者皆先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它與波蘭的國運一樣,飽歷風霜,命途乖舛,但仍在櫛風沐雨下,砥礪前行。若果說,亞捷隆大學六百載的校史,是半部波蘭史,也不為過。

亞捷隆大學由卡齊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所創辦。這位君王乃波蘭中興之主,文治武功皆盛,後世稱卡齊米日大帝。為了吸引人才,他決定在國內創立一所大學,於是向教廷提出申請。(在中世紀歐洲,教廷掌控世俗權力,成立大學必須預先得到教宗批准,否則該大學文憑是不獲其他國家承認。)教宗同意了請求,卡齊米日三世遂於1364年成立了中歐的第二所大學(當時取名克拉科夫學院,其後多次易名,1871年才改名亞捷隆大學,沿用至今。),僅次於布拉格的查爾士大學(Charles University)

大學成立之初,並非一帆風順。當時,查爾士大學提供哲學(liberal arts,乃現今通識學科之前身)、法律(law)、醫科(medicine)及神學(theology)課程,但亞捷隆僅獲授權舉辦前三門學科,唯獨欠缺神學。中世紀時代神學乃各學科之首,一所未能提供神學的大學談不上一間完整的學府,這可能是教宗為了平衡各方利益所作出的決定。除此之外,大學創辦初期,條件也不太充足,它沒有校舍,校方向市政府及教會商借場地,學生須在不同地方上課。

禮堂天花浮雕

1370年,卡齊米日三世溘然長逝,令到大學前景蒙上陰影。由於沒有子嗣,卡齊米日三世身故後由外甥匈牙利國王路易士一世兼任波蘭國王。這位新任國王比較在乎匈牙利的利益,並沒有投放太多心思去統治波蘭,他更加不會去關心大學的運作。

事情很快便出現轉機。1382年,路易士一世駕崩,女兒雅德維加(Jadwiga)成為波蘭女王。1386年,雅德維加與立陶宛大公雅蓋隆(Jagiełło)結婚,二人共同統治波蘭。夫婦兩人銳意推動政治改革,對亞捷隆大學的發展也不遺餘力。1397年,教宗批准大學開設神學課程,令其成為一所更「完整」的院校。1399年,年輕的女王病逝,依照遺囑,其部分遺產損贈大學,令到學校的財政更充裕。

1400年,國王雅蓋隆在克拉科夫為大學買了一楝房子,作為校舍,成立超逾30年,學校終於擁有自己的教學大樓。為了報答國王,新校舍命名國王學院,後來改名Collegium MaiusCollegium Maius是拉丁語,意思等同英語的Greater College。歲月留情,這座古老校舍倖存至今,雖已不作教學用途,但仍是校方舉行重要會議及接待外賓的場所,平日對外開放,乃歐洲現存最古老大學建築之一。

從大門而入,穿過幽暗的拱廊,轉瞬間,美麗而寛敞的中庭便映入眼簾。

Collegium Maius儼如一本書,一本讓人不忍釋卷的鴻篇巨著。學院為歌德式建築,厚重的拱形金屬門扉如同皇宮深苑的大門,氣象森嚴。從大門而入,穿過幽暗的拱廊,轉瞬間,美麗而寛敞的中庭便映入眼簾。中庭呈四方形,四周是紅磚赤瓦,顯得温暖厚實而又古意盎然。仰望芎蒼,晴空上懸掛著慵慵懶懶的雲朵,讓人豁然開朗。中庭中央有一口古井,屬新巴洛克風格,井水已不能飲用,據說當年有醫療功效。學院建築樓高三層,底層顯得比較高,予人扎實純樸的感覺。地面四邊以迴廊圍繞,以尖拱開口,既能美化中庭亦可為師生遮風避雨。

甫踏入學院室內,還以爲自己走上九又四分之三的月台,誤闖哈里波特的魔法學校,一切既古典雅緻又充滿神秘感。室內所有陳設,如木造傢俱、絨布簾幕、人物雕像、地球儀、天文望遠鏡、天秤、古書、羊皮卷、地圖、吊燈、陶瓷、鍍銀器皿、浮雕、掛氈、油畫、火爐等都有自己的故事。遙想當年,學院內不知有多少的天南地北、多少的激掦文字、多少的雄辯高談、多少的經緯滔滔。

圖書館的肋拱天花繪上了藍天白雲圖案,象徵知識源自於天堂。

Collegium Maius內的一滴一點,反映中世紀的時代精神、社會風貌及人文價值觀。學生從早上上課,由於蠟燭非常昂貴,課堂會在天黑之前結束。圖書館的肋拱天花繪上了藍天白雲圖案,象徵知識源自於天堂。除了課室與圖書館,學院內有禮堂、教員宿舍及飯堂。另外,學院更設有牢房,以囚禁頑劣學生。教授之間是等級分明,舉例來說,他們在飯堂用膳時,資歷較低者要負責誦讀聖經。教授們也要嚴守清規戒律,言行衣著皆受到約束,更不能隨意與異性交談,儼如修道院的僧侶。據文獻記載,16世紀初,有一位已婚教授,為了讓妻子陪同自己入住學院宿舍,竟要得到教宗親自同意,方可遂願。

15世紀末至16世紀中葉,波蘭國力鼎盛,成為中歐第一強權。它不僅擁有硬實力,同時亦兼備軟實力。作為波蘭歴史悠久的學府,亞捷隆大學自然是聲譽鵲起、水漲船高,成為了歐洲的學術重鎮,哥白尼也是在15世紀末來到此處求學,並且首次接觸及認識天文學。這段期間,亞捷隆大學享譽國際,國外的莘萃學子皆慕名而來。資料顯示,15世紀下半葉,它有40%的學生來自國外,成為名符其實的國際學府。

16世紀中以後,亞捷隆大學開始漸走下坡。原因有二,其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等人所燃點宗教改革之火席捲各地,有識之士重新思考天主教教義,人們渴求新知識及新思維。波蘭是天主教國家,保守派勢力強大,排斥新事物,改革步伐較為緩慢。在此背景下,大學自然趕不上新時代的需求,其學術地位今非昔比。更要命的是,波蘭軟硬實力已大不如前,國內政治傾軋,國外則強鄰環伺,大學亦受牽連,其聲譽今不如昔,發展停滯不前,學生人數不斷下跌。

禮堂

到了18世紀末,波蘭領土慘被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三國完全瓜分,史稱Partition of Poland,「波蘭」在地圖上消失。克拉科夫成為奧地利屬土。外來政權對大學的蓄意打壓,令其雪上加霜,學生人數銳減,課室人去樓空,讓人唏噓。

1867年,奧地利成為君主立憲國後,開始對其波蘭屬土採取較寛容政策。克拉科夫成為波蘭藝術文化之都,亞捷隆大學回復昔日風華,出現一陣兼容並包、學術自由之風,它更得到奧地利當局撥款資助作為硏究經費,各地教授學生紛至沓來。1918年,波蘭復國,它成為這個新生國家的最高學府,校園不斷擴充,教舍亦步入現代化。

教員休息室

隨著二次大戰的隆隆砲火聲響起,亞捷隆大學再次踏入黑暗期。1939年秋天,德軍佔領克拉科夫。該年116日,德軍召集教員前來開會,聲稱是為了公佈新實施的教育政策。教員不虞有詐,紛紛應邀前來。當所有人到達現場後,德方突然發難,將他們統統拘捕,並遣送到集中會。此惡名昭彰的行動,稱為Sonderaktion Krakau,共183人被捕,大部分為亞捷隆職員。消息傳開去後,輿論嘩然,抗議批評之聲此起彼落,就連德國學術界亦不忿此番作為。數個月後,德方陸續釋放被捕人士。可惜,不少教員早已在集中營內被折磨而死,也有人獲釋不久便去世。

雖然教員們紛紛獲釋,但大學被當局下令停課。畢竟,作為知識與思想的搖籃,大學乃強權的眼中釘。此外,根據納粹德國的種族主義,波蘭人乃斯拉夫人(Slav)的一支,屬於較低等的民族,沒有資格接受高等教育。為了學子們的教育,亞捷隆的教員,連同全國各地的學者、教授、知識份子,開辦多所地下學校。從事地下工作,理應是越少人知道越好。偏偏,從事教育工作,就要推而廣之、有教無類、來者不拒,這些教育工作者紛紛義無反顧、挺而走險,使到薪火得以相傳,寫下波蘭歷史的一頁動人詩篇。

大戰於1945年結束,兩年後東西方的冷戰卻再次阻礙亞捷隆的發展。要到1991年,自由的春風再次涖臨波蘭,亞捷隆重新踏入正軌,茁壯成長,芬芳馥鬱,應驗了其校訓:真理勝過強權(Plus ratio quam vis)

改變世界的居禮夫人(下)

(續上篇) 1903年,居禮夫人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與丈夫皮埃爾·居禮(Pierre Curie)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自此之後,二人聲名大噪,硏究經費及私人贊助也逐漸增加,他們終於有餘錢聘請實驗室助理,工作環境也慢慢改善。翌年,二女艾芙(Ève)出世,令居禮夫婦喜上眉梢。

800px-Pierre_and_Marie_Curie.jpg

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與丈夫皮埃爾·居禮(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豈料,人有旦夕禍福。1906年4月19日,這天大雨滂沱,皮埃爾在橫過馬路時,由於路面濕滑,車夫來不及勒住馬匹,他慘遭馬車撞倒,頭顱破裂而身故。居禮夫婦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由於當時世人對其害處一無所知,他們工作時沒有身穿任何保護衣物。夫婦兩人長期受到輻射身體狀況不佳,尤其是皮埃爾。有一種說法,認為他當日身體抱恙,過馬路心神恍惚,才造成慘劇。

丈夫的離世,讓瑪麗亞痛徹心扉、肝腸寸斷。儘管今後要孤身上路,她不讓自己終日以淚洗面,沉溺在悲慟中。瑪麗亞既要照顧兩名女兒,亦要努力去完成未竟之科學硏究。畢竟,為理想奮鬥,就是緬懷故人的最佳方式。皮埃爾生前在巴黎大學出任物理學教授,大學決定聘請瑪麗亞來填補職位空缺。她成為該所大學有史以來第一名女教授。據說,瑪麗亞的第一堂課,不僅座無虛席,連課室門外亦擠得水洩不通,不少好奇者前來旁聽。

1911年,瑪麗亞奪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首位兩度獲獎之人。這項成就,讓所有男性科學家都瞠乎其後,令那些曾經看扁女性之人啞口無言。

居禮夫人博物館一隅

不過,又有另一件事情,讓瑪麗亞人生再次跌落低谷。這一兩年間,她與科學家保羅·朗之萬(Paul Langevin)來往密切。後者比瑪麗亞年輕5年,曾是她學生。他本是有家室之人,妻子並非學術界人士,並不理解丈夫對科學的熱忱。雙方感情轉淡後,朗之萬開始與瑪麗亞來往。不知何故,兩人的情信竟被妻子發現,妻子在妒火中燒之下,向傳媒揭發兩人來往之事。事件轟動了整個社會,瑪麗亞更被千夫所指。某天,十數名民衆圍著瑪麗亞寓所,群情洶湧,他們朝著其屋子擲石,窗子被砸破,為了安全,她趕緊帶著女兒前往朋友家中暫避。有一位諾貝爾獎的委員,甚至勸說瑪麗亞不要出席頒獎典禮。因為她與瑞典國王碰面握手,會令對方尷尬云云。不過,她斷然拒絕,認為科學研究成果不應該與私生活並為一談。

當時社會上有不少道貌岸然之輩,而社交界充斥著虛偽與矯情,加上女性仍然處於從屬地位,此類風波的女角,往往遭到白眼與鄙視。托爾斯泰(Leo Tolstoy)筆下,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的悲慘遭遇就是一個典型縮影。艾菲·格蕾(Effie Gray)的遭遇更是真人真事。她本是藝評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的妻子,因為種種原因,二人婚後未能圓房。格蕾愛上了丈夫的朋友約翰·艾佛雷特·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而決定離婚。最後,她與米萊結成夫婦,不過付出了「代價」。每逢英女王出席的社交場合,她不會獲邀參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多年來瑪麗亞的成就已經令不少人嫉妒,再加上其外國人身份,亦引來排外者的猜疑與歧視。這些小人見機會難逢,趁機煽風點火,加上旁人的冷嘲熱諷、輿論的口誅筆伐、公眾的加油添醋,令瑪利亞幾乎崩潰,更大病了一場。她去了英國,在朋友家中靜養。10多個月後,公眾逐漸淡忘一切,她才回到巴黎實驗室。

在兵荒馬亂、硝煙瀰漫的日子,他們自備乾糧和食水,不辭勞苦,穿梭於各戰地醫院及救護中心,協助醫護人員拯救傷兵。(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華沙居禮夫人博物館其中一張照片,穿著一身長裙的瑪麗亞,坐在一架軍用卡車的司機席上,20輛流動式X光機,人們暱稱「小居禮夫婦」(petites Curies),此照片背後的故事令人津津樂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浩刧堪稱毀天滅地,死傷無數。當時瑪麗亞身在巴黎,她希望能夠盡一分力,去幫助他人。她想到醫院的X光裝置,能夠協助前線的軍醫,準確判斷傷兵傷勢,從而挽救不少生命。問題是,那個年代,X光技術仍處於萌芽階段,全國僅有寥寥可數的頂尖醫院擁有X光設備,比起戰場千千萬萬傷兵,實屬僧多粥少。另外,這些後方醫院的X光裝置,根本就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戰爭期間,物資奇缺,道路阻塞,軍方難以抽調大量人力物力將傷者送往後方,更何況有不少傷勢嚴重者,情況危在旦夕,時間上根本不容許將他們送往他處。

有見及此,瑪麗亞與軍方協商,得到批准,成立了特別部門,隸屬於紅十字會,負責提供x光醫療設備及相關支援技術。她四處奔走,前往各處搜集物資。她請求商人慷慨解囊,捐出車輛,並將車輛改裝成流動式X光機。好不容易,她終於籌措到20輛流動式X光機及另加200個X光裝置。同一時間,她努力學習駕車及操作X光機,並用極短時間掌握了機械學及解剖學的基本原理。一切準備就緒後,她就攜同長女及志願工作者前往前線。在兵荒馬亂、硝煙瀰漫的日子,他們自備乾糧和食水,不辭勞苦,穿梭於各戰地醫院及救護中心,協助醫護人員拯救傷兵。當時,不少外科醫生及護士對X光機一無所知,瑪麗亞和女兒又訓練了150名義工,幫助醫䕶人員使用那些X光裝置,令無數傷兵受惠。1916年,瑪麗亞騰出了時間,以鐳製成了一種化合物為傷者注射。此注射物能夠殺死傷者腐爛組織內的細菌,拯救了無數生命,亦令不少傷者免於被截肢。基於其女性身份,而且是外國人,再加上之前的負面新聞,瑪麗亞既被學界歧視,也受輿論揶揄,更讓公眾排斥,連政府也不大重視她。不過,她不計前嫌,其義舉贏得無數掌聲及尊敬。

有關居禮夫人生平展覽

戰後,瑪麗亞恢復其硏究,並著書立說。她亦孜孜不倦地埋頭其他社區工作。在其牽頭下,巴黎及華沙分別成立了鐳學研究所,培訓了不少科研人才。她抽空前往世界各地籌款、演講,獲得高度讚揚。

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料,瑪麗亞身體越來越差,晚年更幾乎失明。1934年7月4日,這位劃時代的科學家溘然長逝。她的手稿由於帶有高放射性,現仍保存在鉛盒中,有關人員若要接觸其手稿必先身穿保護衣物。

居禮夫人她傲雪欺霜若梅,她無顧世俗眼光、世人鄙視,空拳赤手闖入男性所壟斷的科學界,其成功激勵了無數女性,鼓勵她們要掙脫束縛,追求理想。她高潔脫俗如荷。她愛家人、愛朋友、愛大自然、愛科學、愛波蘭、愛法國、愛世界,其一生都奉獻給人類,最後也因此而付出了生命。她雍容淡雅如菊。她淡泊名利,從來不曾為自己的硏究申請專利,以賺取回報。她希望別人可以利用其成果,令科學向前邁進。她將大部分所贏得的獎金,都捐給教育學院及研究機構。愛恩斯坦曾讚揚瑪麗亞:「她是我遇過的人當中,唯一不為名所累者。」(She was the only person, not spoiled by fame, among these who I met)。

 

參考書目:
Skłodowska-Curie, Maria. Autobiographical notes & Pierre Curie. Warsaw: Galant Edition, 2011.

 

改變世界的居禮夫人(上)

1995年4月21日,這一天巴黎市風和日麗,先賢祠(Panthéon)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三角形山牆下懸掛著法國的藍白紅三色旗。迎向正門立面的蘇弗洛大道(Rue Soufflot)鋪上一匹長長的雪白地氈。地氈上有十二人,分成兩組左右並列而行,每組扛著一楅棺木,緩緩步向先賢祠。大道兩側站滿了黑壓壓的人頭。這一天舉行的是居禮(Curie)夫婦移葬先賢祠的儀式。

居禮(Curie)夫婦移葬先賢祠的儀式。(圖片來源:Huffpost)

這座先賢祠堪稱法國的偉人殿堂,只有曾經對社會作出超卓貢獻者方可安葬在此。出席這場莊嚴感人的儀式更包括了時任法國總統及波蘭總統。

居禮夫婦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成就斐然,尤其是居禮夫人。儘管在她之前,早有其他女士在先賢祠長眠,但憑藉著個人成就而被安葬在該殿堂的女士,居禮夫人乃史上第一人。

2018年,英國廣播公司(BBC)一份刋物舉辦一項選舉,邀請讀者們選出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結果,波蘭裔法國科學家居禮夫人名列榜首。

居禮夫人乃史上最優秀科學家,她的研究造福了天下蒼生,在其波瀾壯闊的60多年人生歲月中,她飽嘗生命的悲歡聚散,歷盡人間冷暖,既活得無怨無悔,也愛到盪氣迴腸。

居禮夫人原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1867年11月7日,她出生於華沙古城區附近的一所公寓。二戰大戰期間,這所公寓連同華沙城大部分建築,被戰火焚毀,戰後重建,1967年改闢為故居博物館。

瑪麗亞是家中老么,有3位姐姐及1名兄長。她出身書香世代的中產家庭,祖父是敎師,父親在大學教授數學及物理,母親經營一所女子學校。父母交遊廣闊,桃李滿門,居禮夫人日後在其回憶說,她每次出席波蘭人的社交活動,總會遇到父母從前的朋友學生。

中國歷史有三家分晉之事件,歐洲也有三國瓜分波蘭,英語稱Partition of Poland。早在瑪麗亞出世之前,波蘭早已經遭受俄羅斯、奧地利及普魯士三大強憐瓜分,「波蘭」這個名字亦在地圖上消失,而華沙被劃歸俄國統治。雖然自幼在國土淪亡的環境下成長,瑪麗亞由始至終乃一位愛國者,她以身為波蘭人自豪,其回憶錄字裡行間也處處流露對祖國的眷戀。

居禮夫人故居

希特拉曾經說過:「要消滅一個民族, 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滅 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里下手。 」當年俄羅斯也是奉行此道,在其高壓統治下,波蘭學童被迫學習俄語,不少學校關閉,波蘭老師及學者遭受歧視,甚至迫害。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波蘭出現不少鐵骨錚錚、高風亮節的知識份子,好比南宋末年的士大夫,他們心繫故國,縱使沒有慷慨赴死,從容就義,也不會去貪國富貴,搖尾乞憐。瑪麗亞父親就是其一,他不欲與當局合作而遭解僱,被迫另覓低薪工作。瑪麗亞也頗有父風,她年輕時在鄉村工作期間,曾教授當地幼童波蘭語。當時課堂必須秘密進行,一旦被當局發現,就要鎯鐺入獄,嚴重者甚至被發配到西伯利亞從事苦役。日後,她定居法國,仍堅持女兒要學習波蘭語,一有機會,也會陪同她們回波蘭遊山玩水,認識祖國。

瑪麗亞自幼興趣廣泛,中學畢業後,對於前路曾猶豫不決,她拿不定主意,應該深造文學、社會學或科學。再三躊躇後,她決心從事科學研究。在那個年代,波蘭的高等院校並不接納女性學生。她必須前往國外方可升學,別無他途。不過,學費、住宿費再加上生活費,對其家庭而言乃一筆大開銷。父親投資失利,財富萎縮,早年失去大學高薪厚職,收入捉襟見肘,難以支付其留學費用。當時,適逢瑪麗亞的大姐布洛尼亞也希望前往巴黎攻讀醫科。姐妹倆商議好,布洛尼亞先出國升學,瑪麗亞在國內工作提供經費。姐姐畢業後,就要去賺錢支持妹妹讀書,投桃報李。

在國內工作掙錢期間,瑪麗亞沒有荒廢學業。當時,華沙有一所地下大學,由一群愛國人士所創立,瑪麗亞曾在該所大學修讀及授課。另外,在親友協助下,她借到一間實驗室。工餘時間便往實驗室跑,透過一些化學及物理實驗來自修。

1891年,瑪麗亞終於得償所願,前赴巴黎求學。她租住一間小閣樓,生活節儉,平日僅吃麵包、雞蛋、水果及巧克力,更曾經因為飢餓而暈倒。冬天時,洗臉盆裡的自來水轉𣊬結成冰。火爐所用的煤炭更要自己扛上閣樓。在嚴冬下,由於煤炭不足,她在被窩裡穿得臃臃腫腫方能入睡。生活雖然拮据,但大學教育為瑪麗亞打開了知識大門,而且更讓感受到嚮往已久的自由氣息,所有一切,令她雖貧亦樂。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1893年,瑪麗亞取得物理學學位。1894年,她再接再厲,考得數學學位。同年,她遇上改變其一生的男人——物理學家皮埃爾·居禮(Pierre Curie)。他們無所不談,很快便互生情愫,翌年二人共偕連理。婚禮一切從簡,當天僅有數位親友到場祝賀。瑪麗亞天性節儉,婚禮上她身穿一襲深藍色長衫,顯得非常樸素。往後的日子,她便經常身穿這套長衫在實驗室工作。華沙的故居博物館也有展示該長衫的複製品。

由於心繫祖國及掛念父親,瑪麗亞在結婚前曾經短暫回國,她欲申請克拉科夫(Cracow,今波蘭南城市)的雅蓋隆大學(Uniwersytet Jagielloński)職位,不過因為性別關係而被拒。吃了閉門羹的瑪麗亞唯有重回巴黎。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巴黎這個國際大都會內,院校林立,學術氣氛濃厚,讓她如魚得水,一展所長。

瑪麗亞成為居禮夫人(Madame Curie)後,仍然堅持保留原本的波蘭姓氏,因此其姓名為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法語Marie Skłodowska-Curie)。

新婚燕爾,固然喜不自勝,不過居禮伉儷沒有過度陶醉在愛河中。新婚不久,他們很快便投入工作。瑪麗亞報讀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課程,功課遇上困難皮埃爾便從旁協助。後者從事教職,瑪麗亞幫他備課。不過,兩人更多的時間是投放在研究工作上。夫妻倆互相扶持,他們既是工作伙伴,也是良朋知己,更是心靈伴侶。

居禮伉儷(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歷史上不少模範夫妻乃因為志趣相投而結合。楊絳曾經回憶:「我與錢鐘書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們當初正是因為兩人都酷愛文學、痴迷讀書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她與錢鐘書乃天造地設的一對。李清照與趙明誠亦是另一對。民國的林徽因與梁思承夫婦以硏究及保護古建築為己任。同樣,居禮伉儷不但熱愛科學,亦有貢獻社會之抱負,實屬佳偶天成。

1897年,長女艾蓮(Irène)出世。同年,瑪麗亞得到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教職。雖然要兼顧家庭與工作,夫妻二人對於科學的熱忱並未絲毫減少。他們更將工作收入,扣除了生活家庭開支後,悉數投入實驗室研究中。

1898年7月,居禮夫婦向外界宣布發現一種新元素。為了紀念故國,居禮夫人將其命名「釙」(Polonium)。同年12月,居禮夫婦公佈他們又發現另一新元素,命名為「鐳」(Radium),其拉丁文的意思為「射線」。從此以後,人類科學邁向新里程碑。

居禮夫人博物館內架起一座木棚,重現了居禮夫婦實驗室的情景。

居禮夫人博物館內架起一座木棚,重現了居禮夫婦實驗室的情景。該館的展櫥還有一個模擬他們實驗室的小模型。透過這些展品,我們了解到二人的工作是何等艱辛。由於研究經費不足,居禮夫婦好不容易向醫學院借了一所空置木棚作為他們的實驗室。該所木棚實驗室設備簡陋,斑駁的木牆,地板鋪滿灰塵,玻璃天花板污穢滿佈,有數件破舊的松木傢具、生銹的火爐、污漬滿佈的洗手盆,加上一些簡單的實驗室儀器。瑪麗亞在憶述,木棚夏天熱不可耐,冬天寒氣襲人,下雨天時屋頂常漏水,弄到非常狼狽。基於化學實驗經常釋出大量刺激性氣體,他們為此要移步到木棚外的院子方可進行研究。為了節省時間,瑪麗亞更會在實驗室做飯。她不僅懂得輕巧細活,連粗重工作也難不倒她。別小覷瑪麗亞看似弱質纖纖,每當要燃燒大量物料時,她會手握一根又長又粗的鐵棒,然後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去攪拌熔漿,其工作與工廠工人無異。儘管困難重重,瑪麗亞在回憶錄中表示,那是她一生最快樂的日子。

居禮夫婦實驗室小模型

1903年,瑪麗亞獲得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她與丈夫與求另一位科學家亨利·貝可勒爾(Henri Becquerel),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第一位贏得諾貝爾獎項的女士。原本,委員會僅打算表揚皮埃爾及貝可勒爾兩人,不少委員認為瑪麗亞僅是實驗助手,而並非主要研究人員,幸好有成員據理力爭,她才獲得表彰。其實也不僅是委員會心存遍見,當時科學界由男性主導,女性普遍遭受排斥、輕蔑,僅有少數人認為女性也可以成為出色的學者。

1906年,瑪麗亞遭遇了一生中最大打擊與挫折。(請前往下篇)

 

參考書目:
Skłodowska-Curie, Maria. Autobiographical notes & Pierre Curie. Warsaw: Galant Edition, 2011.

京都藝妓文化

華燈初上,京都的天空一抹紅暈,一牙彎月不知從何處竄出來。祇園上空,但見坎煙裊裊,倍添詩意。白川流水潺潺,那垂垂柳枝,溫柔觸摸水面,奏出了柔和的小夜曲。清風徐來,町家玄關前的暖簾舞姿曼妙。石板路上,一位婀娜多姿的妙齡女子迎面而來。她蹬著木屐,身穿絢麗和服,面塗粉黛,頭戴髮簪,其眉目如畫、雙瞳剪水,如烈焰的櫻桃小嘴,美艷不可方物。此乃這座千年古都最迷人的風情畫,杜子美詩曰:「長安水邊多麗人」,看來今日之京都祇園,與昔日盛唐長安也不遑多讓。

可以想像,對於現今那些豆寇年華的少女們,成為藝妓之路是何等艱辛苦澀的。

在京都一帶地區,藝妓實習者為「妓」(Maiko),完成實習後稱「藝妓」(芸妓,Geiko)。至於在東京為主的關東地區,實習者稱「半玉」,完成實習稱「藝」(芸者,Geisha)。本文主要討論京都的妓與藝妓。

藝妓乃日本的女性藝術工作者,其工作主要是陪客人聊天、玩遊戲,在宴席上跳舞、唱歌、演奏,令賓客盡興而歸。藝妓賣藝不賣身,不過由於職業名稱帶有「妓」字,常被誤會為性工作者,因此有人用心良苦,將「妓」改寫成「伎」,「藝伎」與「藝妓」兩詞意思無異。

舞妓一身層層疊疊的和服連腰帶總重量達10公斤,舉止要優雅,表演時舞姿要輕盈,對女孩子的體力負荷不輕。

日本藝妓文化起源於17、18世紀的江戶時代。當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觀光業興旺,前往神社、寺院之參拜者絡繹不絕。那些參拜場所附近湧現不少茶屋,以茶水及點心招待長途跋涉而來的信眾。由於競爭激烈,為了招攬生意,某間茶屋的女服務生以歌舞表演助興,後來其他茶屋爭相模仿,如雨後春筍。日子久了,此類茶屋表演漸漸演變成一門獨立行業,從而衍生了日本獨有的藝妓文化。

舊日的日本社會,藝妓被視為卑微的工作者,那些女孩子也大多出身貧苦家庭。她們生活拮据,加上工作時所身穿要華麗服飾,這又是一筆大開支,如此一來更加捉襟見肘。基於工作關係,藝妓經常出入高級場所,從而認識了不少公卿大臣及高級武士。因此,不少藝妓與客人建立「包養」關係。藝妓被包養前一定要保持處子之身,其「第一次」要獻給包養人。包養其間,前者生活上受照顧,不少更被包養人納為側室。除非雙方結束關係,被包養者是不可以和其他異性發展親密關係。二次大戰結束後,此種包養關係已不復存在。今時今日,藝妓文化更被政府視為文化遺產,藝妓備受尊敬注目。除了在茶屋及料亭款待客人,她們會出席節日祭典活動,定期公開演出,甚至前赴海外推廣旅遊,稱其為國寶也不為過,與昔日同業之坎坷遭遇可為判若兩極。

舞妓的脖子後面並非完全塗白而是劃上獨特的紋路,據說可以令到男士心神蕩漾,引人遐思!

上文曾經提及,舞妓乃實習藝妓。外表上,兩者不難分辨。舞妓用真髮結成髮髻示人,耳朵露出,藝妓則會戴上假髮,雙耳遮蓋。前者的和服華麗奪目,長袖及膝(有的幾乎達到足踝位置),長腰帶綁好後背部垂出來,有點兒像女孩子的馬尾髮飾(見最底圖左)。後者的和服較樸素含蓄,袖子較短,腰帶繫成傳統的太鼓結(見最底圖右)。不論是舞妓與藝妓,其面部及頸部都塗上厚厚的粉白。一說法是從前用爉燭照明,在昏黃燭光下,粉白的臉蛋能夠更顯嫵媚。不過,舞妓的脖子後面並非完全塗白而是劃上獨特的紋路(左圖),據說可以令到男士心神蕩漾,引人遐思!

拙文《淺談懷石料理》,曾經討論懷石料理在食材、器皿及和室的佈置隨季節變換。藝妓的服飾也因月份而變更。就以舞妓的髮簪造型為例,一月是歲寒三友的竹松梅。二月用梅花。三月換成水仙。到了四月櫻花盛開的季節,自然是櫻花了。五月換成菖蒲或紫藤花。六月繡球花(日本稱紫陽花)。七月炎炎夏天,老百姓以團扇來扇風取凉,髮簪也是團扇造型。八月芒草。九月桔梗。十月菊花。到了十一月賞楓月份,當然載上紅葉髮簪。十二月,京都歌舞伎劇場舉行歲末公演,劇院外擺放著木牌,寫上演出者名子。髮簪會鑲上縮小的木牌,作為裝飾(見下圖)。

髮簪會鑲上縮小的木牌,作為裝飾。(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京都的五花街,乃著名觀光點。五花街為花見小路、宮川町、新橋通、白川南通、先斗町。所謂「花街」,是指藝妓工作、活動的地方。不少攝影師常在五花街徘徊,以圖捕足舞妓倩影。在成為藝妓前,舞妓也是在五花街受訓。從前舞妓是從10歲左右開始受訓,不過自從有了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女孩子必須完成初中課程,大概是14、15歲方始在花街受訓。舞妓的經理人公司稱為「置屋」。置屋為女孩子提供課程,為期大約5年,修畢後正式成為藝妓。置屋不僅負責培訓舞妓,更為她們提供住宿、膳食及實習。客人欲預約舞妓,則由茶屋或料亭聯絡置屋安排日子時間。部分茶屋乃獨立運作,部分由置屋所經營。

5年的舞妓生涯頗為艱苦,她們在宿舍共同生活,每天大概9點起床,梳洗後便開始一整天的課程(年資較低者還要做家務)。舞妓要學習待客之道,還要參加舞蹈、插花、樂器、茶道、詩歌等課程。日本人極為重視禮儀,舞妓亦要接受嚴格的禮儀訓練。她們一舉手一投足有嚴格規範。例如吃熱豆腐不可發出聲響,進食時食物不可沾到唇彩。

到了下午5點左右,她們便要化妝更衣,然後去茶屋或料亭款待客人。舞妓一身層層疊疊的和服連腰帶總重量達10公斤,舉止要優雅,表演時舞姿要輕盈,對女孩子的體力負荷不輕。工作結束後,回到宿舍時已經是深夜12時,卸妝洗澡後差不多2時方可就寢。(此乃贅言,不論是舞妓及藝妓,她們皆黃昏才開始接待賓客,在白天閒晃的「舞妓」的「藝妓」十居其九為遊客,她們一身的打扮乃服裝商店所提供。)

舞妓要學習待客之道,還要參加舞蹈、插花、樂器、茶道、詩歌等課程。

除了日程編排得密密麻麻,置屋對舞妓的管束也非常嚴僅。一位舞妓曾經和我分享,其髮髻平日是綁得緊緊的,只有放假那天才會解開,每星期僅洗頭髮一次。她每晚睡木枕,以防頭髮散亂。她每星期放假一天,置屋為了培養舞妓的儀容舉止,放假外出也要紥好髮髻,身穿輕便和服。她家住日本中部,距離京都約兩至三小時車程,不算太遠,不過在實習期間,每年僅回家數天。甫開始成為舞妓時,她沒有手機,亦甚少接觸電腦互聯網,幾乎和朋友沒有聯絡。到了第三、第四年,她才得到允許擁有自己的手機。置房培訓舞妓是分文不收,她們工作時所賺取的酬勞歸置屋所有。不過,對方亦會給女孩子一點零用錢。

女孩子完成實習後便正式成為藝妓。

當女孩子完成實習後便正式成為藝妓,到時她們便會離開置屋,另覓居所。據說,最受青睞的藝妓每晩要跑的場次高達雙位數字。至於當紅與否,就要看個人努力和告化。自立門戶後,藝妓也並非完全獲得自由。例如,她們可以結識異性談戀愛,不過假如想談婚論嫁就必須辭去工作。

可以想像,對於現今那些豆寇年華的少女們,成為藝妓之路是何等艱辛苦澀的。故此,有女孩子子會中途退出,也有人完成5年實習後,放棄成為藝妓,投身其他行業。如此一來,也並非一無所獲。姑不論那是否寶貴人生經驗云云,即使以功利或實用觀點看之,曾經身為舞妓乃一份榮耀,身披此光環者可以另覓好工作或嫁好人家,情況有點像曾經參加選美的佳麗,即使沒有投身娛樂圈亦會有其他出路。

一般而言,花枝招展而又嬌艷欲滴的舞妓比藝妓更吸引普羅大眾及遊客的目光。在京都五花街,年輕貌美而又嬌俏可人的舞妓經常成為攝影師的焦點。不過,對於懂門路的茶屋熟客,成熟優雅、風姿綽約的藝妓則更受歡迎。藝妓年紀較長,閱歷較豐富,她們端莊賢淑,善解人意、大方得體,比起青澀可人的舞妓,乃更好的傾談對象。

左為舞妓,右為藝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商業周刊編輯部著。《究極京都:日本生活美學第一本知識書》,台北:商業周刊,2013。
劉黎兒著。《京都滿喫俱樂部》,台北:時報,2008。
西岡正子著。王俞惠、李貞慧譯。《京都百年老舖:發現老店中的祖傳祕技、經營哲學、生活理念,深入京都人食衣住的根源》,台北:時報,2016。

世界最大城堡──馬爾堡城堡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對古堡情有獨鍾。多年前負笈英倫,學校附近有一座破舊的古堡,課餘的日子,我很喜歡在古堡踏青、看書,細看斷垣殘壁,撫摸那歲月磨不平也瘉不合的傷痕,在斜陽下聆聽歷史的低吟淺唱。

位於波蘭北部波美拉尼亞省(Pomerelia)的馬爾堡城堡(Malbork Castle),同樣令我樂而忘返。這座宏偉壯麗的古堡於13至14世紀初所建,乃條頓騎士團(Teutonic Order)的總部。曾經有人說過,建築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那麼這座古堡就是用磚頭寫成的波蘭史書,高潮迭起、波瀾壯闊。同時,它也是一幅畫,蒼勁雄渾,鬼斧神工。它又是一闕詩,雄奇飄逸、抑揚頓挫。它更是一首交響曲,高山流水、盪氣迴腸。

曾經有人說過,建築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那麼這座古堡就是用磚頭寫成的波蘭史書,高潮迭起、波瀾壯闊。

波蘭人乃西斯拉夫人的一支,大約10世紀左右成為統一的國家。不過,由於國土遼闊,地勢大致平坦,除了南面的塔特拉山脈(Tatry)外,波蘭東西兩側缺乏天然屏障,幾乎是一馬平川,長久以來受外敵覬覦,統一分裂的循環不斷重複,引證了《三國演義》劈頭一句話:「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1世紀上半葉,波列斯瓦夫三世 (Bolesław III Wrymouth)成功抵禦外族,再次統一了波蘭。據說,國王曾為了爭奪王位與其兄弟手足相殘,到了年老之時,多年前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蕭牆之禍令他猶有餘悸。為免下一代重蹈覆轍,國王頒下詔書,宣布身後將國土分封四位兒子,以長兄為名義上的領袖。他希望兒子各得其所後便會安守本份,和睦相處。可惜,國王未免將事情看得太簡單了。他歸天不久,諸王子誰也不服其他人,兄弟鬩牆之事重演,波蘭王國再度四分五裂。1226年,馬佐維亞(Masovia,波蘭其中一個公國)的康拉德一世(Konrad I Mazowiecki )為了擴張領土,不惜邀請條頓騎士團前來助一臂之力,豈料卻引狼入室,引起無窮後患。

條頓騎士團,全名為「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聖母騎士團」(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der Heiligen Maria in Jerusalem),成立於第三次十字軍東征(Crusade)期間,成員來自德意志貴族。騎士團成立之目的,原意是為了救助基督教徒弟兄及保護耶路撒冷聖地,不過日子久了,騎士團也發展成一支武裝集團,以宗教之名,行擴張勢力之實。

條頓騎士團原本活躍於黎凡特地區(Levant,地中海東部、中東一帶),十字軍東征連番受挫後,基督教勢力淡出,騎士團轉戰東歐地區。1230年左右,康拉德一世以聖戰為名出征普魯士地區(Prussia,今波蘭東北、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及立陶宛西南部地區)失利,為了扭轉敗局,他向驍勇善戰的條頓騎士團求助,並答應賞賜一小塊土地,作為報酬。豈料,騎士團並不滿足於那丁點賞賜。他們得寸進尺、變本加厲,透過巧取豪奪,得到土地越來越多。康拉德一世因為一己之私造成了這個尾大不掉的窘境。請客容易送客難,1231年,騎士團征服普魯士地區後就不再離開,在教宗同意下,取得土地擁有權。在未来數十年,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不斷砍伐森林、開墾農地、修建道路橋樑、建立城鎮、鼓勵德意志移民,政權根基漸穏。

條頓騎士團並不滿足於現狀,他們透過軍事手段擴大版圖,控制了波蘭西北部的格但斯克(Gdansk)及波美拉尼亞等地區。格但斯克擁有天然港口,更為琥泊之路的起點,乃波羅的海(Baltic Sea)貿易重鎮,自古以來便是富饒之地(有關格但斯克及琥泊之路,請參閱《琥珀之都格但斯克》)。騎士團透過徴收稅款及參與出口貿易賺取了大量財富。他們亦立法壟斷琥珀行業,凡未經許可擅自經營琥珀業務可以遭處決。除了經濟價值外,格但斯克也是戰略重地,它位於波蘭最長河流維斯杜拉河入海口,沿著河流南下,便可深入波蘭腹地,令其如芒在背。這個時候,波蘭人原本應該團結一致,共同抵禦外侮,可惜各公國之間如同一盤散沙,各自為政,大家為了爭奪地盤而明爭暗鬥,心思並未有放在北方的失土上。如此一來,條頓騎士團更是恣意妄為,肆無忌憚。

馬爾堡城堡一帶主要為平原,堡壘以泥土制成的紅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它乃哥德式建築,尖塔、尖拱、肋拱隨處可見。

條頓騎士團在波羅的海站穩陣腳後,便開始興建軍事保壘以鞏固其統治,當中最具規模者非馬爾堡城堡莫屬。這座固若金湯的城堡動工於1270年,然後不斷擴建,大約在14世紀上半葉奠定今日所見規模,佔地面積超過14萬平方米,為世上最大磚造城堡。1309年起開始成為條頓騎士團總部。13至14世紀時期乃歐洲政治經濟中心之一。

馬爾堡城堡一帶主要為平原,堡壘以泥土制成的紅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它乃哥德式建築,尖塔、尖拱、肋拱隨處可見。城堡為巨型綜合建築,它不僅是軍事要塞,亦是騎士團的行政中心及修道院。

作為天主教僧侶,騎士們每天要禱告、靈修,出席彌撒及各樣宗教活動,因此城堡內共有7間教堂。理論上他們要遵守清規戒律,所以城堡不會到處皆金碧輝煌、畫楝雕樑。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歌頌上帝的教堂。另一例子就是豪華的哥德式宴會廳,用作招待各國君主、公爵及貴族,宴會上更有音樂及其他娛樂。騎士們平日頗為講究個人衛生,城堡浴室有熱水供應,更提供浴衣及香料。此外,馬爾堡城堡更有辦公室、會議室、金庫、宿舍、客房、飯堂、廚房、酒窖、醫院、警衛室、馬槽、牛棚、碼頭、作坊、兵器庫、審問室、牢房,更有花園和墓園。為應付戰爭需要,榖倉可以儲存兩年的糧食,即使遭敵人長期圍攻也無斷糧之憂。冬天時,城堡部分房間更有暖氣供應。城堡外牆有一座稱Dangler的塔樓,透過天橋接駁到城堡內的宿舍。此座高塔既有防禦功用,同時亦是衞生間。人們在如廁時,排泄物會直接從高處掉下河裡。

馬爾堡城堡乃哥德式建築,尖塔、尖拱、肋拱隨處可見。

有道是盛極必衰,盈滿必虧,雄崌波羅的海近二百年,條頓騎士團終究要面臨嚴峻考驗。14世紀初,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大半個波蘭已經重歸一統。到了英明睿智的卡齊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又稱卡齊米日大帝)在位期間,波蘭領土不斷擴張,工商業繁盛興旺,國力蒸蒸日上。波蘭人收復北方故土已非空中樓閣、紙上談兵了。

由於卡齊米日三世沒有子嗣,他身故後由外甥匈牙利國王路易士一世兼任波蘭國王。後者逝世後由其女兒雅德維加(Jadwiga)接捧。1386年,雅德維加與立陶宛大公雅蓋隆(Jagiełło)結婚,二人共同統治波蘭。多年來波蘭及立陶宛皆與條頓騎士團積怨甚深,兩國成為秦晉之好後,順利締結成聯盟,歷史從此改寫。

14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與條頓騎士團爆發格倫瓦德之戰(Battle of Grunwald)。該場戰役被譽為中世紀最大規模的戰事。戰場上,鐵蹄錚錚、盔甲閃爍、號角爭鳴、旌旗招展、塵土飛揚、殺聲震天。雙方將士橫槍躍馬,戰事一度陷入膠著狀態。當雙方廝殺到難分難解之際,騎士團團長戰死,騎士團頓時群龍無首,陣腳大亂,防線迅速崩潰。騎士團兵敗如山倒,數千名條頓士兵陣亡,波蘭立陶宛聯軍取得大捷。為了斬草除根,聯軍數天後圍攻騎士團總部馬爾堡城堡。不過,該城堡無愧其盛名,即使被強攻兩個月仍然穩如磐石。聯軍久攻不下,士氣也漸漸低落。最後,雙方締結和約,騎士團須要割地賠款。

格倫瓦德一役後,騎士團喪失大部分主將,元氣大傷,實力已大不如前。為了力挽狂瀾,騎士團僱用了大量傭兵,同時修建損毀城堡要塞,開支大增。除了應付國防開支外,騎士團還要償還波蘭立陶宛聯盟大額賠款,令其財政捉襟見肘。無計可施下,騎士團大幅增加領地稅項,大量苛捐雜稅令經濟衰退,各城鎮怨聲載道。

騎士們要遵守清規戒律,所以城堡不會到處皆金碧輝煌、畫楝雕樑。

1440年,包括但格斯克在內的數十個城鎮組成普魯士聯盟。1454年,聯盟與條頓騎士團決裂,同時求助於波蘭,得到後者應充出兵對抗騎士團,從而引發了十三年戰爭(Thirteen Years’ War)。1457年,歐洲首屈一指的馬爾堡城堡終於落入波蘭人手中。到了1466年,騎士團大勢已去,被迫和談。經談判後,格但斯克及波美拉尼亞等地區歸還波蘭,稱西普魯士或皇家普魯士(Royal Prussia)。騎士團保留原有普魯士地區,稱東普魯士,不過從此臣屬波蘭王國。波蘭奪回富庶的沿海地區後,成為中歐強權。1569年年,波蘭與立陶宛合併,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Lithuania Commonwealth),開始步入其黃金年代。另一邊廂,騎士團自此一蹶不振,更於16世紀末被逐出波羅的海地區,逐漸去政治化及軍事化。1929年,條頓騎士團成為了純宗教性質團體。

十三年戰爭結束後,馬爾堡城堡成為波蘭王室財產。18世紀,波蘭國力衰退,領土遭鄰國瓜分,城堡輾轉落入德意志手上。二次大戰期間,它一度成為戰場而慘遭嚴重損毀,戰後重歸波蘭。1959年又遭遇祝融之災。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修復,此座飽受歲月及戰火摧殘的巨大紅磚建築終於浴火重生。1997年,城堡登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所有的刀光劍影乘風歸去,一切的恩怨情仇也隨水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