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提切利的維納斯

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是世界上最著名博物館之一,每天皆川流不息、門庭若市。這楝建築由麥地奇(House of Medici)家族出資興建,原本用作辦公大樓,uffizi和英語office意思接近,指辦公室。家族後人將整楝大樓連同大量美術品捐贈市政府,後來成為今天的美術館。館內所藏的文藝復興繪畫,無論質量或數量上,堪稱世界數一數二。

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由麥地奇(House of Medici)家族出資興建,原本用作辦公大樓,uffizi和英語office意思接近,指辦公室。

烏菲茲美術館眾多藏品中,最受屬目應數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名作,尢其是他的《春》(La Primavera)與及《維納斯的誕生》(La nascita di Venere)。

波提切利原名亞歷桑德羅·菲利佩皮(Alessandro Filipep),Botticelli是綽號,乃小桶的意思。波提切利的父親是一名皮革匠,但他卻無意繼承父親衣缽。他曾經為一名金匠,後來追隨委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學習繪畫,與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為同門師兄弟,比對方年長7歲。

波提切利出道之時,佛羅倫斯正接受文藝復興的洗滌,對這位天才畫家而言,可謂適逢其會,如魚得水。麥地奇家族就是這場史無前例的文化藝術運動的旗手。當時,家族的掌舵人是羅倫佐·德·麥地奇(Lorenzo de’ Medici),人稱「偉大的羅倫佐」(Lorenzo il Magnifico)。羅倫佐祖父是上一篇文章所提及的科西莫··麥地奇(Cosimo de’ Medici)。在科西莫的領導下,麥地奇家族族攀上權力的高峰。到了羅倫佐掌權之時,麥地奇王朝正值頂峰時刻。他是一個兼具政治家魄力及詩人氣質的領袖,尤其醉心於文化及藝術。有了祖父輩及父輩的庇蔭,他有充裕的時間、金錢和權力去追求他的夢想,帶領佛羅倫斯邁入文藝復興的黃金時期。

羅倫佐在位期間,不惜一擲千金興建大量文化建設,包括大學及圖書館。他熱愛建築、哲學、繪畫、雕塑、詩歌,藝術鑑賞力高,也寫得一手好詩。他積極推廣及推動新拍拉圖主義,常與詩人研討詩歌,與哲學家辯論哲學命題。幾乎所有知名學者及文化界人士皆成為麥地奇宅邸座上客,部分人更被聘請成為家族的私人教師。羅倫佐更加在自己的豪宅開辦雕塑學院,栽培人才,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就曾經是該學院的學徒。

羅倫佐同時也是一位出類拔萃的政治領袖。當時的義大利半島,分裂成十數個國家,有點兒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十數個國家,各懷鬼胎,各有盤算,既合縱,又連環,今天歃血為,明天盟兵戎相見。某一年,以教宗與那不勒斯為首的聯盟進攻佛羅倫斯,對後者不利。他前往敵方陣營談判,其膽識與謀略令對方大表折服。羅倫佐成功簽署和約,為佛羅倫斯帶來和平,他也贏得國內外聲望。

波提切利可能透過老師委羅基奧的關係,認識了他將來的贊助者及主顧──麥地奇家族。他又因此認識了不少文化交人士。在耳濡目染下,視野眼光更擴闊、技巧手法更純熟、觸角審美觀得到薰陶,人生觀及宇宙觀得以昇華。

Sandro_Botticelli_085

《三博士來朝》(圖片來源: Wikipedia)

1475年,在一名商人的委托下,波提切利創作了《三博士來朝》(Adorazione dei Magi),令他聲名大操。畫中所有人物,幾乎全是麥地奇家族的骨幹成員。委托人並非來家族一員,他求畫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炫耀自己和他們的關係,也可能是為了拍馬屁。畫中央左側,跪下迎接聖嬰的老翁就是羅倫佐的祖父科西莫,中央下方身穿紅斗篷是科西莫的兒子,羅倫佐的父親,「痛風者」皮耶羅·德·麥地奇(Piero de’ Medici)。他一生受頑疾所苦,成就較前二者失色。畫中右方面朝觀眾者就是畫家本人。

接著就要簡單介紹《春》與及《維納斯的誕生》這兩幅烏菲茲的鎮館之寶。前者於1482年為麥地奇家族創作。站在畫面中央的是女神維納斯(Venus),上方的調皮男童是她兒子愛神邱比特(Cupid)。畫面左方是墨丘利(Mercury),是宇宙之神宙斯(Zeus)的信使,因此手握權杖。他旁邊的三名女神乃維納斯的隨從。畫面右手邊是西風之神兹德弗洛斯(Zephyrus) ,旁邊一臉驚恐瞧著他的是克洛莉絲(Chloris)。據說,兹德弗洛斯強佔了克洛莉絲,後來他愛上了她,並為自己的所為而懊悔,於是讓後者成為花神(Flora)。那位身穿一襲輕紗的女士就是花神,輕紗上的鮮花圖案暗示了其身份。此畫是橘子樹為背景,在羅馬時代橘子乃婚姻的象徵,有人認為此畫以描述婚姻為主題。值得一提的是畫下方的植物據說畫家總共畫了數百株植物,品種高達40多個。

《春》(圖片來源: Wikipedia)

《維納斯的誕生》創作於1485年,一般認為委托人來自是麥地奇家族,近年有專家提出異議。受到新柏拉圖主義影響,波提切利是最早繪畫祼體像的畫家之一,佇立在畫中央的維納絲,洋溢著古典美。她髮絲如娟,霧鬢雲鬟,婀娜多姿,頸部稍為長,身體呈流線型,畫家刻意偏離寫實。她剛來到世上,一臉茫然若失的樣子,少女情懷總是詩,份外撩人心弦。左邊的是西風之神兹德弗洛斯,他抱著愛人花神的纖腰,吹起一陣風,將維納斯送到岸邊。季節女神荷賴(Horae)正在岸邊迎接,準備為她披上一襲粉紅長袍。

《維納斯的誕生》圖片來源: Wikipedia

據說此兩幅名畫的模特兒是來自熱那亞西蒙內塔(Simonetta Cattaneo Vespucci)。她是傾國傾城的大美人,後來成為韋斯普奇家的媳婦。韋斯普奇是名門望族,也是波提切利的贊助者。傳說西蒙內塔愛上了羅倫佐的二弟,朱利亞諾·德·麥地奇(Giuliano de’ Medici)。朱利亞諾乃城中有名的「高富帥」,他貌似潘安,情如宋玉。西蒙內塔和他本是一對璧人,惜女方已婚,二人唯有發展地下情。可惜紅顔薄命,1476年,西蒙內塔因病而香消玉殞,年僅22歲。

無巧不成書,兩年後,朱利亞諾也死於非命。1478年復活節,羅倫佐兄弟二人在參加禮拜時,遭遇刺客行刺,羅倫佐負傷而逃,朱利亞諾身中19刀命喪黃泉。事件主謀為麥地奇死對頭帕齊(Pazzi)家族,稱為「帕齊陰謀」(Pazzi Conspiracy),數名主謀者及行刺者被處決。當年羅倫佐邀請波提切利為事件創作壁畫,可惜已隨著時光灰飛煙滅。

羅倫佐晚年似乎有點玩物喪志,不思進取。他留下了一個金玉其外的爛攤子給予後人,家族面臨外憂內患,首先是家族銀行業務出現虧損,周轉困難,政局也暗藏洶湧,波雲詭調,國內朝野傾軋,國外強敵覬覦。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居然在佛羅倫斯得到驗證。1494年,羅倫佐逝世,長子皮耶羅·迪·羅倫佐·德·麥地奇(Piero di Lorenzo de’ Medici)繼承家業。兩年後,麥地奇王朝便被推翻,取而代之是一位名薩佛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的傳教士。他這個人能言善辯,說話富感染力。他提倡禁慾主義,反對一切享樂,也反對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精神。他譴責麥地奇家族奢侈糜爛,導致貧富懸殊,後來連教宗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VI)也被他大肆抨擊。(題外話,在之前的文章我也曾提及這位教宗,15世紀末葉,西班牙和萄葡牙兩國為了瓜分世界而簽署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就是由亞歷山大六世牽頭的,詳情請看《胡椒改寫歷史—葡萄牙與地理大發現(下)》)他掌權後以律法強迫老百姓嚴守清規戒律,禁止賭博、喝酒和一切娛樂。他又在市中心燃起一把大火,命名為「虛榮之火」,並下令道,除了生活必需品與及宗教用品外,其餘物品例如化妝品、古典書籍、樂器、飾物必須燒毀。薩佛納羅拉的倒行逆施,招致天怒人怨,教宗將他處以破門律。佛羅倫斯的市民忍無可忍,最後把他推翻並公開處決。革命者最後又被人革了命。

波提切利也迷上了薩佛納羅拉的論述,他竟然也把多幅作品,扔入那把「虛榮之火」,那些曠世之作,化作熊熊火焰。據說,他晚年貧病交迫,最後鬱鬱而終。

1512年,麥地奇家族奪回佛羅倫斯的統治權,可惜佛羅倫斯的輝煌盛世已一去不回,俱往矣,文藝復興的主要舞台,亦從佛羅倫斯移往羅馬。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參考書目:
Deimling, Barbara. Sandro Botticelli. Cologne: Taschen, 2000.
Cesati著,張正穎譯。《梅迪奇家族:一段歐洲王朝史》,佛羅倫斯:Mandragora,2012。

《麥地奇家族春秋》系列文章
《麥地奇家族與文藝復興》
《布魯內萊斯基的穹頂》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

雁塔題名

中國陝西省中部地區,古稱「秦中」。自秦一統天下到清末辛亥革命,大約有二千年的歷史,由秦到唐大約有一千年,從宋至辛亥是另一個一千年。假如將歷史比喻為一齣舞台劇,這齣舞台劇的上半場自然是秦至唐,而舞台的中央就是秦中地區。

秦中踞有天險,且土地肥沃,秦、漢、隋、唐(另加一些小王朝)皆定都於秦中地區,因此便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說法。後來,因為兵禍連天、氣侯變遷、地勢移動,人口逐漸流失,舞台的中央才轉移到其他地區。

西安市,古稱長安,位於秦中地區,中國最強盛的漢與唐皆定都於此。漢唐威名遠播,各國紡紛遣派使臣代表來朝貢經商,長安自然成了國際大都會,近代被公認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這次要說的是西安市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磚造佛教建築,屬於大慈恩寺的建築郡。大雁塔樓高七層,每層如同一個方形匣子,一個一個向上堆疊,上面的匣子比下面較細小,每層再加上屋簷加以裝飾,塔頂加上塔尖。

翻查歷史,最先在此地建寺的是北魏道武帝,名淨覺寺。其後隋文帝在原址建無漏寺。到了唐代貞觀年間,太子李治為了紀念亡母長孫皇后,命人興建慈恩寺(又稱大慈恩寺)。到他當皇帝時,玄裝大師為了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經書和舍利,決定在慈恩寺興建石塔,由朝廷出資,這便是大雁塔的由來。

當年,由於大雁塔乃長安城最高建築,自然成了帝都的勝地,好比今日的巴黎鐵塔。唐中宗年期,進士張莒來到慈恩寺,一時興之所至,在大雁塔下題名,其他進士紛紛仿效,日子久了,漸漸成了習俗。每年三月,皇帝在曲江杏園設宴,以祝賀新科進士,後世稱為曲江赴宴。宴會後,衆人一起前往大雁塔,所有新進士們會在塔下題名。後人便用雁塔題名形容科舉登弟。當年白居易中舉後,也曾在此題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原來十七位進士中,數他年紀最輕,難怪他如此意氣風發。

塔原本是宗教建築,乃寺院供奉舍利之建築。不知何故,在中國文化中,塔經常成了權力的象徵,是強者對弱者的逼迫之地,是當權者對被壓迫者的囚禁之所。《封神演義》中,托塔天王李靖(此托塔天王乃文學創作,並非佛教那位)以玲瓏寶塔困住哪吒。《白蛇傳》裡的白素素被法海和尚禁固於西湖雷峰塔下。清朝也有一座寧古塔,不少重犯皆流放此地,當中還包括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其實寧古塔是一座城池而非塔,卻偏偏有一個「塔」字。在《書劍恩仇錄》內,當權者被金庸反將了一軍,貴為天子的乾隆皇帝竟被紅花會兄弟脅持到六和塔,被迫答應反清復明。

大雁塔11

在西安時正值盛夏,暑氣不僅蒸人,也令我渾身黏膩、憋悶侷促。仰望那磗塔的剛勁、挺拔、巍峨、雄渾,我更喜歡木塔的靈巧、精緻、秀氣、飄逸。

自從有了科舉,雁塔題名,出仕為官,然後一展所長,成為皇帝的股肱,這便成為古代無數讀書人的夢想。

科舉俘儢了知識分子的心,雁塔也囚禁了他們的精神人格。

科舉,即古代的考試制度,作用是從民間挑選有識之士,為朝廷效力。不說不知,原來古代中國是全世界最早出現考試的地方,更有人道考試制度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科舉制度並非在古代某日倏然從天而降,它是經過客觀的歷史因素和漫長的進化改革才成為我們所認識的古代考試制度。

漢代時,朝廷為了選拔官員而推行察舉制。由地方長官根據家世、名聲、學識、品德選拔人才,推薦於朝廷,再由中央評估,以任命官員。由於當時缺乏完善的教育制度,知識主要透過家族傳播。老爸教授兒子,兒子再傳予下一代。各地推薦的人士,往往來自當地同一家族,當家族成員紛紛出仕,這個家族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漸漸形成了史書上所說的「士族」。官位往往世代相傳,因此便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之說。此缺乏競爭性的制度,被任命的官員大都是平庸子弟。更甚者,世家子弟壟斷了官位,士族漸漸變成龐大地方勢力集團,掌控地方政權,甚至左右朝政。東漢末年,曹操提倡「用人唯才」,便是為了打撃士族勢力。可惜,他的後代便沒有這份魄力。曹丕自立為帝後,為了拉攏士族集團以鞏固勢力,推行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將人才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再依據等级任命官員,其實這也只不過是察舉制的改良版本,得益始終是士族世家。

魏晉南北朝期間,戰禍連年,士族子弟遷徙的遷徙、失散的失散、遇難的遇難,士族勢力開始式微。到了隋文帝楊堅時,朝廷開始推行科舉,透過考試形式選拔民間精英,為皇帝效力。但是隋國運短祚,僅兩代而亡,將科舉「發揚光大」的,便是取而代之的大唐。

自唐代起,朝廷每年皆舉辦科舉,地位低下、門第寒微的讀書人透過科舉而鯉躍龍門,成為天子門生,出人頭地。當時行卷之風盛行,所謂行詩,就是舉子將自己詩作獻予達官貴人、文壇領袖。原來唐代科舉考卷上沒有糊名的。考生的知名度與外界評價會影響考官的最終評審。如果考生寂寂無名,即使其答題出色也不一定可以及第。假如考生的行卷得到某知名人士的賞識,他就會聲名鵲起,如果考試表現也同樣出色,考官自然會另眼相看。因此,行卷就好比舉子的自薦信。可以説,唐代的官吏選拔仍保留察舉的性質。

大雁塔08

塔原本是宗教建築,乃寺院供奉舍利之建築。不知何故,在中國文化中,塔經常成了權力的象徵,是強者對弱者的逼迫之地,是當權者對被壓迫者的囚禁之所。

宋代的科舉在唐代的基礎上加以改良、變更,並採用了糊名機制。可以說,科舉制度源於隋代,唐代大力推動,到了宋代漸趨完善。宋代以降,科舉制度大致不變。

無可否認,科舉制度是一個較公平客觀的標準,來評估士子的才能。憑著考試,朝廷可以選出賢能之士,為國家所用。另外,寒門之士也可憑著科舉,入朝為官。

引用社會學的觀點,科舉為低下階層人士(lower class)提供向上層階級移動的渠道,提高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科舉也令到中國文學陳化發酵,使其醇香幽幽,芬芳馥郁。

自從有了科舉,讀書人一生的勝敗榮辱完全繫於試卷上。登科中舉者趾高氣揚、吐氣揚眉,從此平步青雲,名落孫山者垂頭喪氣、頓足捶胸、最後抱憾終生。

杜甫《四喜詩》道:「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四大喜事中僅第四項為讀書人專享。中唐詩人孟郊以一首《遊子吟》名垂千古。他在考場屢戰屢敗,終於在不惑之年考中進士,狂喜下寫了《登科後》一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金榜題名令人「今朝放蕩」、「春風得意」,數十載的寒窗苦讀終於沒有白費。不過考上了又如何,孟郊後來出任地方官,官運平平,仕途不得意,這是題外話。

自從有了科舉,人人把頭栽進書本典籍裡,獨立思考、批判精神、道德價值觀便被科舉此座大雁所囚。從此,科技、制度、思想皆停滯不前,數百年如一日。到了清末,洋人的大炮轟醒了知識分子的讀書夢,任你如何滿腹經文、經天緯地,又或者你對經史子集過目不忘,倒背如流,在洋人船堅炮利的威脅下,也是一籌莫展。到了1905年,清廷終於癈除了科舉。

魯迅就曾對科舉作出無情的鞭撻,嚴厲的批評。他筆下的失意舉人孔乙己,衣衫襤褸,精神萎靡,如同行屍走肉,他卻死愛面子,滿口知乎者也,旁人都睢不起他,最後落得悲慘下場。魯迅對科舉痛恨和厭惡可想而知。

科舉這座巨塔塌陷了,另一座巨塔又拔地而起,

君不見,今天的莘莘學子自幼被訓練成考試機器。每年公開考試前夕,考生與及家長如臨大敵,如坐針氈。如雨後春筍的大型補習社,提供考題預測,教授學生以取巧方式背誦答案,補習講師如當紅明星。教育機構日進斗金,甚至在金融市場集資上市。

在西安時正值盛夏,暑氣不僅蒸人,也令我渾身黏膩、憋悶侷促。仰望那磗塔的剛勁、挺拔、巍峨、雄渾,我更喜歡木塔的靈巧、精緻、秀氣、飄逸。

也許,曾經夜來幽夢,回到大唐盛世,我成了一名失意的讀書人,科舉屢次落第,在曉風殘月、杜鵑啼血下哽咽:雁塔題目夢未圓。

 

蕭邦與華沙

寫波蘭,不能不提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不論波蘭國內外,蕭邦都是家傳戶曉的名字。這名鋼琴詩人雖已逝去多年,波蘭人依然沒有忘記他。為了紀念他,華沙機場命名為華沙蕭邦機場(Warsaw Chopin Airport)。華沙每年會舉辦國際蕭邦鋼琴比賽(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還有以他命名的音樂大學。市中心的瓦律基公園(Łazienki Park)內的蕭邦雕塑更成為華沙市的地標。

Royal Route_Łazienki Park_Chopin Monument 06

華沙瓦律基公園內的蕭邦雕塑

蕭邦生於1810年,出生地位於華沙以西50公里的一座小鎮熱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當地人為了紀念他,不僅重新修葺並開放其故居,更開闢了一座佔地面積19公頃的公園。每逢夏天,園內芳草萋萋、蒼翠欲滴,草香沁人心脾。潺潺流水,洗滌心靈。樹影婆娑,涼風習習,輕輕觸動心弦。

DSC01219

蕭邦出生地博物館

和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一樣,蕭邦自幼年便被公認為一名音樂天才,他四歳便會彈奏鋼琴,七歲便曉得作曲,八歲公開演奏。蕭邦出世半年後,父親帶領全家人搬去華沙定居。他在華沙定居,接受音樂教育,開展其音樂事業,直到二十歲才搬到巴黎定居。當時華沙充滿文化藝術氣息,上流社會人士熱愛音樂,經常舉辦音樂沙龍和演奏會,令到年少的蕭邦經常有演出機會,為公眾認識。可以說,蕭邦在華沙的經歷,對其往後音樂事業打下了扎實穩固的基礎。

華沙能夠成為文化藝術之都,這要歸功於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Stanisław August)。他是波蘭的國王,於1764年加冕後不遺餘力推都華沙的文化教育,他開辦大學、興建劇院、資助不少藝術家,被譽為波蘭啟蒙運動的推動者,為後世所稱譽。諷刺的是,奥古斯特是一位亡國之君,更是波蘭的最後一位國王。1771至1795年間,波蘭領土三度被強鄰瓜分,西方史學家稱為Partition of Poland,而且第三次瓜分後,波蘭更慘遭滅國,奥古斯特被迫退位,從此被軟禁在俄羅斯,鬰鬰而終。

亡國之君而擁有藝術造詣大不乏人。宋徽宗趙佶的瘦金書獨步古今,他也是史上最出色的繪畫家之一。李後主李煜的《玉樹後庭花》、《虞美人》等詞傳誦千古。連隋煬帝楊廣也寫得一手好詩。究竟是玩物喪志,於是怠於政事,荒淫亡國?還是國事早已不可為,大廈將顛,返魂乏術,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一樽還酹江月?

17世紀下半葉,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的浪潮席捲歐洲各國,知識分子鼓吹理性、科學、自由和平等的觀念,他們向傳統宗教和君權主想提出嚴厲批判。啟蒙運動又𧗠生了浪漫主義(Romanticism)和民族主義(Nationalism)。前者強調對自然和歷史的重視,後者提倡民族認知和民族自決。政治思想、哲學、文化、文學、藝術受到前所未見的衝擊。蕭邦的作品也沒有例外,他的音樂除了重視個人情感的表現,歡笑、憤怒、哀傷、快樂、懼怕、絕望、徬徨、愉悅等情緒都溢於言表。同時,他的音樂也帶有濃濃的鄉愁,抒懷對故鄉無限眷戀之情。

國與國之間的博弈長期造成科學研究、人文哲學與及藝術思想的發展。四分五裂、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的憂患意識為創作提供源源不絕的養分,哲學、文學、藝術等不斷突破。相反中國長期處於大一統王朝下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獨尊儒術,唐宋元明專制統治不斷強化。中國讀書人思想被牢牢囚禁,中國人一直原地踏步,直到清末民國才迎來思想的大躍進,孰幸孰不幸?

蕭邦的音樂感情豐富、變化多端、如夢似幻,每一份作品,不僅是一篇樂章,更是一首詩、一闕歌、一封情書。若果生於中世紀,我相信蕭邦是一位到處飄泊,四海為家,浪跡天崖的吟遊詩人,四處吟唱英雄事跡、民間故事及神話傳說。又或許他會化身為那位情深款款,高唱《公主今夜不眠》的杜蘭朶。他也可能是羅密歐一樣的情聖,在陽台下深情表白:"小聲點!甚麼光從窗口透出?那裡是東方,茱麗葉便是太陽!" (But, soft! What light through yonder window breaks? It is the east, and Juliet is the sun!)(延伸閱讀:《茱麗葉之家沒有茱麗葉?》)

Chopin Museum 44

雕塑家獨其匠心,將蕭邦那充滿激情和生命力的左手成為了凝固的永恆。

華沙市內有一座蕭邦博物館(Chopin Museum),是我去過其中一間最出色的博物館。館內詳細介紹蕭邦的生平、音樂、人際關係,展品淋郎滿目,信扎、名信片、墨水筆、樂譜、鋼琴、鍊錶等。如萬花筒般變化多端的多媒體,令原本老態龍鍾的博物館,倍添時代感和娛樂性,對古曲音樂一無所知者,也會覺得趣命盎然。

不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藏品,是蕭邦的金屬左手守模。雕塑家獨其匠心,將蕭邦那充滿激情和生命力的左手成為了凝固的永恆。後世記戴,蕭邦自幼身體贏弱,但看其手模,手指骨節分明,十指尖尖,似在彈奏,靈巧卻有勁,如彈指驚雷、如疾風勁草、從容不迫、揮灑自如,哪像體弱多病之人?西方音樂史上,英年早逝的音樂天才大不乏人。蕭邦辭世時,年僅38歲。莫札特,35歲。舒伯特 (Franz Schubert)更早,31歳。或許他們日以繼夜、努力不懈地創作,直到油盡燈枯。他們將激情化為音符,理想寫成樂章,不斷燃燒自己,直到成為灰燼,利用短暫的青春換來永恆的旋律。

透過神奇的雙手,蕭邦創造了無數餘音裊裊,繞梁三日的樂章。每次聽他的音樂,總會想起杜甫《贈花卿》的名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他的音樂如新鶑出谷、乳燕歸巢,同時,又抑揚頓挫、千迴百折。受到傳統音樂啟發而寫的《波蘭舞曲》(Polannaise)洋溢著波蘭民族風格,讓人鬥志昂揚、情緒高漲。《小狗圓舞曲》 (Waltz of the Little Dog)使人身心舒暢、如沐春風。為十一月起義(November Uprising)失敗而寫的《革命》(Revolutionary)練習曲弄到人百感交集、五味雜陳。同樣是練習曲的《離別》(Tristisse)則悽楚動人、迴腸盪氣。

蕭邦的音樂,又似高山流水,陽春白雲,一般人難以心領神會。當年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因得罪權貴被判斬首(延伸閱讀:《嵇康與山濤》)。行刑前,嵇康最後一次撫琴彈奏《廣陵散》,彈奏完畢後,他慨歎:「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當時的琴譜沒有記載旋律和節奏的,必須靠師徒口耳相授。幸好有人發明了樂譜,否則蕭邦的作品就如同那曲《廣陵散》,化為縷縷輕煙,消失於穹蒼,最後永久失傳,成為千古憾事。

Royal Route_Holy Cross Church 01

華沙聖十字教堂

1849年,蕭邦在巴黎因病辭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他的遺願便是心臟能夠安放在故土,其大姊也不付所託,將蕭邦心臓偷運回國,最後被供奉在華沙聖十字教堂(St. Holy Cross Church)的柱子下,讓後世憑弔。教堂柱子上鑲著一塊大理石紀念碑,碑文引用了聖經馬太福音6:21的一句話:"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For where your treasure is, there your heart will be also.)

Royal Route_Holy Cross Church 11

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

最終,遊子歸家了,他把心和財寶也帶回家。

延伸閱讀:《愛在琴聲終結前──蕭邦與喬治·桑》

《門外漢談音樂家》系列文章
《貝多芬的遺書》
《蕭邦與華沙》
《愛在琴聲終結前──蕭邦與喬治·桑》
《拉赫曼尼諾夫的遺憾》
《民族音樂家西貝流士》
《當莫札特在薩爾斯堡》
《莫札特費加洛之家》

尋梅

雪霽天晴朗,臘梅處處香
騎驢壩橋過,鈴兒響叮噹
響叮噹,響叮噹,響叮噹,響叮噹
好花採得瓶供養,伴我書聲琴韻
共度好時光

京都御苑23

雪霽天晴朗,臘梅處處香

京都御苑05

梅花個性含蓄低調,不好出風頭、不與人爭。在寒冬時輕輕的來,悄悄地開花,在春回大地前默默地離開,靜靜地凋謝。

以上乃一首賞梅歌歌詞,名《踏雪尋梅》,取材自張垡《夜船行》的同名典故,寄載唐代詩人孟浩然雪地騎驢,寒冬尋梅的故事。

小學音樂課堂上,老師常要我們誦唱此曲,自幼已經記得朗朗上口,不僅如此,更對梅花有一種難以言喻、難以形容的親近感。冬日賞梅成了家常便飯。無論是何時賞梅都是賞心悅目。早晨時分,臘梅披霜,抑或寒風凜烈,白雪紅梅,各具詩情畫意。京都是我最愛的賞梅地,御苑、二条城、北野天滿宮都是賞梅名所,每次重遊京都,看到梅花盛開,感覺仿如故人重逢,令人心情愉悅。

本山興正寺_御影堂01

每次重遊京都,看到梅花盛開,感覺仿如故人重逢,令人心情愉悅。

梅花是希望之花,每年年初綻放,預報了嚴冬將走,早春快來,宛如朝霞宣佈黑夜將徹,黎明快臨。

梅花個性含蓄低調,不好出風頭、不與人爭。在寒冬時輕輕的來,悄悄地開花,在春回大地前默默地離開,靜靜地凋謝。她不與其他春花爭姸鬥鬥麗,爭風吃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梅花凋謝後化成泥土,滋潤大地,迎接春天駕臨。

北野天満宮07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在精神層面上,較諸其他花,梅花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櫻花婀娜多姿,在春風吹彿下雪瓣紛飛,顯得弱不禁風。桃花絢麗奪目,象徵男女愛情,稍欠剛強之志。牡丹嬌豔如火,被喻為富貴之花,卻略嫌俗氣。只有梅花,方配得上「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有云:「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梅花飽受凜凜寒風的考驗,方可散發撲鼻香氣。因此,古人常以梅花比喻做事要堅韌不拔,剛強堅毅,才能獲得成功果實。正如孟夫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也是同一道理。

京都御苑35

在精神層面上,較諸其他花,只有梅花,方配得上「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中國詩人喜以詩言志,以物抒懷。歷代文人對梅花鐘愛有加。表表者非南宋陸遊莫屬,據統計,其詠梅詩詞竟達一百五十首之多!最著名莫過於《卜算子·咏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本山興正寺15

梅花是希望之花,每年年初綻放,預報了嚴冬將走,早春快來,宛如朝霞宣佈黑夜將徹,黎明快臨。

靖康之變後,宋室喪失半壁江山。陸游在朝中為官,極力主張朝廷勵精圖志,收復河山,被主張徧安的議和派排擠。理想受挫,仕途失意,陸游借梅花以寓志抒情,暗示自己高風亮節、堅貞不二、懷瑾握瑜,不同流合流、不趨炎附勢、不阿諛奉承的崇高品德。陸游數十年宦海浮沈,七十九歲退下官場。數年後,朝廷北伐失利,議和派掌權,陸游聞訊後一病不起,享年八十六,臨終前留下《示兒》一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北野天滿宮30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日本有一著名學者,名菅原道真,他和陸游一樣,同樣對梅花情有獨鐘。菅原道真,著名詩人、政治家。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平安時代入朝為官,因得罪權貴滕原氏而遭誣陷,被貶九州太宰府,鬰鬰而終,年僅四十二歲。其後道真得到平反,朝廷不但為他舉行祭祀,更為他在京都北野蓋建了一座神社,後來成為了今日京都的北野天滿宮。

北野天滿宮36

早晨時分,臘梅披霜,抑或寒風凜烈,白雪紅梅,各具詩情畫意。

某忠臣名將含冤莫白,皇帝將他罷官徹職、或流放邊疆、或斬首棄市,若干年後另一位皇帝又為他平冤昭雪、歌功颂德、樹碑立傳。以上劇本在中國歷朝歷代不停重覆上演,看來日本情況也是大同小異。

時光荏苒,道真漸漸成為日本老百姓心目中的「學問之神」,供奉他的神社和天滿宮如雨後春筍,遍佈日本各處,每逢考試前後,莘莘學子和學生家長蜂涌而至,向道真祈求考試順利。由於道真生前熱愛梅花,人們在北野天滿宮內種滿梅花樹,以作緬懷。天滿宮正門外左側設有梅苑,每年二月中旬對外開放,苑內植有1500株梅樹,種類更多不勝數,臘梅、紅梅、白梅、黃梅、和魂梅、黑梅等,令人目不暇給。

北野天満宮14

陽光煦麗,洗藍天空,梅苑裏,在花團錦簇、絢麗奪目的梅花花海下閒庭信步,煞是寫意。不禁想起,陸游與菅原道真,兩人同為梅花知己,前者為國事憂憤而死,後者蒙冤含恨而終。他們不幸的遭遇卻為後人留下不少千古名賦。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希望人人都如梅花百折不撓。正是: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世間已無李光耀(四)

1979年,新加坡政府推行講華語運動,鼓勵國民多用華語,少用方言。原因是靑少年在家和長輩用方言溝通,會防礙學校學習華語的成效。另一原因,是為低下階層的生計。李光耀發現,有不少華人低下階層,因英語能力欠佳,難以找到工作。若果不同方言被華語取代,所有華人能夠用華語溝通,這批人士較容易被僱主接受。為了推行華語,不少以方言為主的電視頻道被華語頻道取代,港劇必須改用華語配音。公務必須通過華語測驗方能晉升。市民在公共機構排隊等候,懂華語者可被優先處理。此政策引發極大爭議華人。華族人批評他扼殺了中華文化的多元性,是棄祖亡宗,非華族人則指責他是華語沙文主義。

自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決心將國家打造成花園城市。他發現新加坡樹木不如澳纽等國翠綠,便派遣専家,從國外引進超過8000種植物,嘗試在新加坡種植,最後選了約2000種。綠化環境遍佈全國各地,政府甚至規定,裕廊工業區(Jurong Industrial Park)內的工廠必須種植植物方能開始運作。

新加坡組屋政策有口皆碑。李光耀在回憶錄透露,他觀察到租賃的房屋保養維修差,因為住戶不會珍惜非自己擁有的物業,故此他決心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政府出資興建房屋,並以低於市價售於永久公民。他同時認為,新加坡家庭擁有房屋,提高國民對國家歸屬感及認同感,父母才會同意兒子服兵役,是去捍衛自己家園而非富有家庭利益。

70年代中期,新加坡開發新市鎮,各個新市鎮都有保留土地以興建無污染工業工廠,僱用了大批家庭主婦。由於要照顧兒女,這批家庭主婦都無法到較遠的地區工作。新市鎮設置工廠,令她們在兒女上學時能夠在附近工廠上班,提高家庭收入。

李光耀深諳地緣政治之道,他認為維持區內各勢力平衡就是新加坡這小國的生存之道。70年代,他支持美軍出兵越南,以抑制激進紅色勢力蔓延東南亞。冷戰過後,他支持並協助美軍重返亞太區,維持區內穩定。不過,他反對美國企圖將自由、民主等價值觀輸入中國,認為中美關係緊張會為區內帶來不穩定因素。

自60年代起,李光耀尋求外商在新加坡設廠投資,主要遊說對象並非鄰近地區企業,而是捨易取難,把注意力集中歐美企業。鄰近地區如台灣及香港企業,主要是輕工業產業為主,但歐美企業較多為高增值或高科技產業,長遠增加新加坡工人的競爭力。外資在新加坡設廠,除了創造就業,同時亦保障國家安全,有西門子、加德士、惠普、菲利浦、蘋果電腦等巨企在當地設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利益牽涉其中,對新加坡垂涎欲滴者也會投鼠忌器。

1978年,鄧小平復出後首次出國外訪選了新加坡。文革後中國大陸滿目瘡痍,鄧小平深以為憂,國宴上和李光耀談到中國改革問題,李光耀的話充滿睿智。他指新加坡的華人都是廣東、福建等地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農民的後代。中國留守的都是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狀元的後代,因此,新加坡做到,中國會做得更好。

中國大陸門戶開放,近七成新加坡人為華裔,語言和文化和中國非常近似,因利成便,政府協助國內商人投資中國,並充當中國與西方企業接觸的橋樑。 90年代中期,新加坡與中國政府合作,發展蘇州工業園區,並開辦課程,每年培訓數千名來自中國的幹部。台灣自1971年失去聯合國席位,在外交場上四面碰壁。李光耀出訪台灣,為新加坡和台灣建立良好關係,更和蔣經國建立深厚友情。台灣協助新加坡鞏固國防並訓練士兵。李光耀是少數能夠同時得到海峽兩岸領導人信任的政治領袖,在其穿針引線下,第一次汪辜會談就是在新加坡舉行。

李光耀曾說:「我不在乎是否政治正確,我只在乎是否正確。」(I am not interested in being politically correct. I am interested in being correct.) 他推崇東方儒家思想,將勤勉、節儉、孝順、服從、有責任感、團體利益重於過人等價值觀作為其治國方針。新加坡以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市場經濟,但李光耀認為香港放任式的市場經濟,容易造成貧富懸殊,與此同時,他又對西方福利主義不以為然,令到國民長期依賴國家,失去競爭力。他認為東西方歷史發展迥異不同、歷史發展文化價值觀大相徑庭,對於西方企圖將民主、自由等觀念強行加諸其他國家,他嗤之以鼻。他不認同美國總統選舉方法,因為如果由選民直接投票,容易選出沒有經驗的候選人出任總統。儘管被受批評,他依然固我。

《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一書中,被問及希望歷史如何看待自己,李光耀如此回答:「到時我都死了,會有不同的聲音, 不同的看法, 但是我堅持我的立場。我做出了一些強硬的決定好把事情辦妥。 可能有些人不認同。 認為我太苛刻, 但是存亡關頭, 我一定要確保新加坡成功,就是這樣。到頭來,我得到了什麼?一個成功的新加坡。我付出了什麼?我的一生。」

俱往矣,世間已無李光耀。
(完)

返回《世間已無李光耀(三)》

參考書目:
李光耀著。《李光耀回憶錄 1965-2000》。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
韓福光著。《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新加坡:海峽時報,2011。
李光耀著。《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新加坡:聯合早報,2012。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等著,林添貴譯。《去問李光耀:一代總理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的深思》。台北:時報文化,2013。

世間已無李光耀(三)

前文提及李光耀從文化層面著手,他以英語為國家的工作語言,使新加坡成為兼容並包的社會,以吸引世界各地投資和人才。除了經濟因素外,語言選擇亦涉及深層的社會及政治問題。

1965年,新加坡被迫獨立,華族乃最大族群,華人佔總人口約百分之七十五,馬來人和印度人分別佔人口約百分之十四和百分之八。雖然華人佔人口大多數,但若果獨尊華語,容易予人口實,將語言問題政治化,誤以為政府推行華人至上的政策,種族衝突勢必加劇,後果不堪設想。以華語為工作語言會令馬來人和印度人不滿,同樣地,以馬來語或淡米爾語為主,也會招致其餘兩個民族不滿。因此,最公平的方法就是以英語作為工作語言,令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的子女都學習英語,令大家都有公平的競爭環境。

李光耀高度重視培養國民素質。除了推動英語成為工作語言,他同時鼓勵國民學習母語,從而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增加文化底蘊及文化認同感。他同時看到西方文化的不足。由於西方社會重視人權,年青人變得自我中心、好逸惡勞、沒有責任心、缺乏社團體意識。看到東方文化可以彌補西方文化的不足,他鼓勵國民透過學習母語,從而認識到自己民族的美德。他本人亦高度推崇華人儒家文化裏勤奮、節儉、謙虛、尊師重道、團體重於個人等優良素質。

為了生存和競爭,必先懂得英語。為了培養品德,也要學習母語。這就是推動雙語政策的最根本原因。

語言政策改革滋事體大,涉及種族問題,牽一髮則會動全身。若過份急進,企圖畢全功於一役,容易人仰馬翻,後果嚴重。因此,政府推行雙語政策時,小心翼翼,幾經跌跌撞撞,才取得成果。套用老鄧的名言,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1966年,雙語政策剛開始推行,但校方可自行決定英語作第一或第二語言。若英語為第一語言,母語就是第二語言;反之,若選擇母語為第一,英語就必須成為第二。1987年,當英語成為主流,政府才統一全國上下,才完成英語為主,母語為輔。

南大的故事亦值得一書。前南洋大學(Nanyang University)本是一座以華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大學。1980年,該校收生質素每況愈下,畢業生英語能力差而不獲僱主雇用,李光耀有見及此,他在一片反對聲浪下力排眾議,將南洋大學和新加坡大學合併,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後來成為南洋理工學院(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2年,升格成為南洋理工大學(National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寫到此,想起孟子的名言:「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此乃大丈夫。」

前往《世間已無李光耀(四)》
返回《世間已無李光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