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川鄉的早秋

相傳中國堯帝年間,天下昇平,老百姓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堯帝不禁志得意滿。某天,他出外巡視,來到某個村落,不遠處看見一老農夫正悠閑地高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堯帝聽罷,心頭不禁一震,尤其那句「帝力於我何有哉」更如當頭棒喝。他心想,老百姓過著富足的日子,只是依循大自然的步伐而生活,跟自己毫不相干,作為君主,他不應為此沾沾自喜。自此,堯帝加倍努力勤政愛民,終成一代名君。

以上故事,不知孰真孰假。不過,該老翁所吟唱的歌謠,名《擊壤歌》,收錄於東漢王充的《論衡·感虛篇》,乃中國最早的詩歌之一。該詩寄戴著先秦時代的老百姓順應四時變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活簡樸而豐裕、悠閒而幸福。

位於日本中部飛驒地區的白川鄉合掌村,歷史長達800年,直到上世紀明治時代,村民就是過著「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生活。傳說白川鄉合掌村的祖先源自平氏家族。13世紀初,平氏與源氏兩大家族爭奪天下,爆發了源平合戰,前者戰敗,平氏家族中人紛紛躲進飛驒的深山地區避禍。該地區山巒起伏、層巒疊嶂,不容易被外界發現,而且該地區水源充足,令到村民世代種田、捕魚、養蠶,過著隱居避世的簡單生活。不過凡事有利也有弊,村民雖然可在山林深處自給自足,但飛驒地區四季分明,夏天暴雨成災,颱風肆虐,到了冬天卻漫天飛雪,借天敞日。面對嚴峻生活環境,居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出極富特色的合掌造民居建築,他們的村落也稱為合掌村。1995年,白川鄉與五箇山的合掌造村落以「白川鄉與五箇山的合掌造聚落」之名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秋天時分是秋明菊盛開季節,她們避開了奼紫嫣紅的春夏時節,無意與羣芳爭艷鬥麗,到秋天才悄悄地、低調地竄出頭來。

到訪白川鄉合掌村是乃農曆八月的初秋時分,陽光明媚,晴空萬里,秋風送爽。自古文人傷春悲秋,不過,當天我只感受到說不出的愜意。大自然也卸下春夏的艷麗濃妝,換上了墨綠素顏。颯颯的風聲送走了盛暑,淡黃色的莊稼揮手道別炎夏。這裡遠離俗世的泥沼、紅塵的旋渦,一楝楝的茅葺頂木造合掌屋排列得錯落有致,儘管世局動盪紛擾不斷,此處數百年如一天,仿若時間凝固,村落遺世而獨立,沒有塵囂浮華,令人產生「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

合掌屋旁邊的水車,喀拉喀拉作響,旋律優美,是一首傳頌百年的歌謠。屋子門前的小溪,涓涓細流,吟唱著當地不老的傳說。隨風搖曳的稻穗,演繹千姿百態的傳統舞蹈。

秋天時分是秋明菊盛開季節,她們避開了奼紫嫣紅的春夏時節,無意與羣芳爭艷鬥麗,到秋天才悄悄地、低調地竄出頭來,如同燈火闌珊處的伊人,流露了與世無爭、超然物外的個性,正如《淮南子·主術訓》曰:「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看似嬌小柔弱的秋明菊似乎無處不在。在綠菌草地上、在田野間、石徑旁、小溪畔、甚至是石牆的縫隙間,都有她們的芳蹤,既展現了頑強的生命力,又讓人體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道理。

合掌屋的屋頂建造得特別陡峭,貌似雙手合什,因而稱為合掌屋。陡峭的屋頂,可防止冬天積雪過厚而令整幢房屋塌陷。屋頂是以茅草蓋成,容易鋪砌。更重要的是合掌屋頂所用的茅草乃當地特殊品種,茅草上有一層油脂,雨季可防水,冬天也可禦寒。

合掌屋的窗戶乃和紙所制,紙窗的好處是容易採光,但雨季卻會造成保養問題。因此,合掌屋屋的窗戶並非垂直鑲嵌的,其上部是稍為向戶外傾斜,相反,其底部則向戶內傾斜。當下雨時,窗戶上部沾上雨水,雨水會直接滴落地面,而不會沿著和紙從上往下流。如此一來,和紙的壽命便延長了。

合掌屋沒有柱子,也沒有任何釘子,遇上強風吹襲時內也會搖搖曳曳,但正是其搖曳擺動,能夠有效減弱強風的衝擊力,遇上強風地震時能夠將壓力分散。

不少合掌屋室外都有小溪圍繞著,令合掌村倍添動人風情。殊不知,小溪並非僅為了美化環境而是大有用途。首先,小溪可以收集雨水與及從屋頂掉下的積雪,村民出入便不會受阻。另外,溪水也可以用來灌溉農田。此外,水力也可作為能源,可以驅動水車,提高生活質量。

合掌屋沒有柱子,也沒有任何釘子,遇上強風吹襲時內也會搖搖曳曳,但正是其搖曳擺動,能夠有效減弱強風的衝擊力,遇上強風地震時能夠將壓力分散,體驗以柔克剛的哲理,誠如老子曰:「天下莫柔弱於水,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水看似柔弱,但其衝擊力之強世上無可匹敵。

一楝楝的茅葺頂木造合掌屋排列得錯落有致,此處數百年如一天,仿若時間凝固,村落遺世而獨立,沒有塵囂浮華,令人產生「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

從高處俯視,可以發現,合掌屋的屋頂是朝東西兩方。此乃由於當地夏季颱風及冬季暴風雪都是南北走向,屋頂面朝東西兩方是為了避免強風吹襲,從而延長茅草屋頂壽命。屋頂西側面向河流,東側朝向山腰,東側的日曬時間較短。如此一來東西兩面屋頂都能均勻地曬到太陽。

合掌屋屋頂的茅草,每三十年左右便要更換。當某戶要更新茅草時,所有村民便會前往幫忙。當甲戶更換屋頂,乙、丙、丁等戶前往幫忙。輪到乙戶時,甲、丙、丁等戶前往協助,如此類推,體現了農村社會左鄰右里同舟共濟的傳統美德。

經濟轉型,年輕人都出外工作,村內人口老化,人口也下降,人力資源不足。近年合掌村更換茅草屋頂也是從全國號召義工前來幫忙。(圖片來源:白川村官方網站 (http://shirakawa-go.org))

不少傳統村落都要面對現代化所帶來的衝擊,合掌村也不能免俗。自上世紀明治維新,經濟轉型,年輕人都出外工作,村內人口老化,人口也下降,人力資源不足。近年合掌村更換茅草屋頂也是從全國號召義工前來幫忙。旅遊業發展蓬勃,卻令村民受到不少滋擾,社區生活品質也下降。如何拿捏經濟成長與社區發展兩者平衡,是一門難澀的課題。

延伸閱讀:《美山町的雪》

呦呦鹿鳴憶魏武

奈良公園位於奈良市以東的春日山麓,面積約600公頃。此為一綜合公園,園內的春日神社,位居日本三大神社之一、千年古剎東大寺和興福寺莊嚴宏偉卻又古撲幽雅、春日山原始森林古木參天,千年來無人砍伐,仍保持原始生態。

奈良公園_東大寺_中門06

初次參觀東大寺,看見寺外聚集了數十頭鹿,好生詫異,難道牠們也是信衆不成。

除此以外,公園裡更養了超過一千頭鹿,由於園內沒有欄杆、籬笆,隨時隨地都會有鹿大搖大擺擦身而過。鹿兒們也非常大方,不會靦腆、害怕,更沒有敵意,任由遊客撫摸或拍照。在公園內隨處可發現牠們的蹤影,有的在一碧千里的草地上嬉戲追逐,有的在神社參道兩旁的樹下酣睡,害得我不敢造次,踮著腳悄悄地走過。

 

奈良公園_東大寺08

由於園內沒有欄杆、籬笆,隨時隨地都會有鹿大搖大擺擦身而過。鹿兒們也非常大方,不會靦腆、害怕,更沒有敵意,任由遊客撫摸或拍照。

初次參觀東大寺,看見寺外聚集了數十頭鹿,好生詫異,難道牠們也是信衆不成。原來寺外有商店小販售賣「鹿餅」,供遊客餵飼鹿兒。鹿兒們在旁邊,一見有人手持鹿餅,便將其團團圍住,有鹿隻老實不客氣,拼命伸長脖子,企圖搶奪,有其他鹿隻咬著他的衣角不放,索取手中美食,遊客不由得大樂。

為何奈良公園內有如此多鹿?這與遷都有關。

距今約1300年前,日本元明女皇遷都奈良平城京,開啓了璀璨的奈良時代。建都之時,右大臣藤原不比等率領家臣將武甕槌命從鹿島神宮迎接至春日大社。

武甕槌命又命建御雷,是日本的雷電之神。相傳葦原中國(日本本土)原由大國主神統治,天照大神打算任命自己後代接掌,於是進行交涉,殊不知遭受拒絕。建御雷自告𡚒勇,他去到大國主神的宮殿前,拔出神劍天羽羽斬,震動四方,對方被其雷霆萬鈞之勢所震懾,遂交出葦原中國統治權。天照大神任命天孫瓊瓊杵尊為日本新統治者,稱「天孫降臨」,偏酸也成為日本皇室的始祖。至於建御雷也成為 平定葦原中國,開啓天皇統治日本的第一功臣,在鹿島神宮受到老百姓膜拜。

平城京奈良建都之時, 建御雷應允藤原不比等的請求,移居新都。相傳他乘著一頭白鹿,如飛將軍飄然降至春日山浮雲峰,他與其他三位神祇合稱春日大神,守護着奈良,在春日大社受到供奉。奈良公園的野生鹿,也被認為是建御雷座騎的後代,被老百姓加以保護。

鹿與傳統中華文化關係密不可分。「山麓」一詞乃山腳之意,將「麓」字拆開,上「林」下「鹿」,表示鹿在山腳下的樹林生活。美麗的「麗」字,上「丽」下「鹿」,可想而知,古代文化中,鹿是美的象徵。麒麟象徵吉祥,兩字部首皆從鹿,可以推論,鹿也代表好運多福。與鹿有關的成語有「逐鹿中原」和「鹿死誰手」,因此鹿字有政權或權力的意思。

在奈良公園裡,看到人與鹿各得其樂,不由得想起曹操名詩《短歌行》裡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全詩吟: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此詩容後討論,讓我先談作者曹操。

奈良公園_東大寺_南大門05

假若曹操到此,看到春日山麓人與鹿各得其樂,想必也會心情大樂,宴請文臣武將,高歌人生幾何!

曹操乃三國時期一代梟雄,更是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指他乃「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唐太宗李世民讚他「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蘇東坡《前赤壁賦》形容他:「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大文豪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也說:「其實,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可惜後世對諸多誤解,基於不同理由,史書、野史與民間傳說將他形象嚴重扭曲。京劇戲曲中,曹操是帶著白臉譜的奸險角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把他徹頭徹尾抹黑,使他成為家傳戶曉的第一號大奸角。

東漢末年,大地飽受戰火蹂躪,滿目瘡痍。曹操捭闔縱橫,平黃巾軍、降張綉、擒呂布、伐陶謙、討袁術、滅袁紹、破劉表、征烏桓,平定大半個中國,孫權不敢惹他,劉備被他打得無家可歸,連妻兒也不顧就落荒而逃。他在《蒿里行》流露悲天憫人的情懷:「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當成為丞相時,大整頓吏治、抑制土地兼拼、減輕徭役、實行屯田制、修建水利、安定民生。此僅如此,他更有偉大抱負,從《對酒》一詩可以窺見: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
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鹹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穀滿盈。
斑白不負載。
雨澤如此,百穀用成。
卻走馬,以糞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鹹愛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養有若父與兄。
犯禮法,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
囹圄空虛,冬節不斷。
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吏不呼門」、「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斑白不負載」(長者毋須肩扛頭頂重物)、「子養有若父與兄」(官員對侍老百姓如同自己父兄)、「路無拾遺之私」等等,全是他心中美好社會的願景。由此可見,曹操是一名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主義者,和民間流傳的奸詐小人形象大相徑庭。

奈良公園38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上次重回奈良,正值暑退初秋時。涼風輕拂,樹枝不敢造次,只輕輕搖曳而作呼應。樹葉變得色彩斑斕,想起蘇大學士的名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由於楓葉尚未染至一片火紅,不見蜂擁而至的遊客,秋高氣爽,獨個兒享受涼風輕撫,閒步如白雲流水,說不出的惬意舒暢。

所謂春生秋殺,春天是萬物繁𣶹之時,相反秋天則是萬物肅殺。難怪歷代文人都以秋天比喻哀傷離別之情,甚麼「秋來處處割愁腸」、「多少綠荷相倚恨」,屈原形容秋天乃「悲哉秋之為氣也」。

建安十二年,曹操遠征烏桓班師回朝,路經渤海之濱。心有所感,題詩《步出夏門行》,其中一章《觀滄海》,寫自己「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其時正值秋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但他沒有感傷,而且「幸甚至哉,歌以詠誌」,流露積極進的人生觀。另一章《龜雖壽》道「神龜雖壽,猷有竟時」,神龜也有壽終之日,何況是常人。他已年過半百,已屆知天命之年,北方已經平定。不過,曹操非但沒有志得意滿,反之認為人生短暫,要在有生之年建立千秋功業,寫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雄心勃勃,躊躇滿志,期望能一統河山。

約二千年後,有人來到渤海,以詩緬懷曹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此人正是毛澤東。古往今來,像此二人既睥睨天下而又詩才卓絕者,實屬鳳毛麟角,也難怪老毛對曹操惺惺相惜。當年曹操煮酒論英雄,與劉備指點江山,道:「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據說當年毛澤東練習筆墨時,曾多次書寫此句。也許,他心目中的英雄不是劉備,而是另有其人?

讓我們回頭說那首《短歌行》。此詩作於建安十三年,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到「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慨嘆了人生苦短。後來筆鋒一轉,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句引自《詩經·鄭風》,原本是一首情詩,詩人抒發對情人的思念。曹操念念不忘的,不是情事,是國事;使他魂牽夢縈的,不是情人,而是賢人。因此,同句被引用到《短歌行》,曹操表達他求才若渴,對招攬人才一事「悠悠我心」,念念不忘。「但為君故,沈吟至今」,為了你們我一直低吟到現在。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取自《詩經·小雅》。大概意思指有鹿看到美味的萍草,心情愉悅,發出呦呦之聲呼叫同伴。當年周王宴請羣臣,宴會上樂韻悠揚,杯觥交錯,樂也融融,形容明君得到賢臣輔助,君臣上下一心,天下㫒平。曹操流露出求才若渴之心,他希望效法周王得到賢明人士相助,使天下大治。數年後,他又先後寫了數篇《求賢令》,其中一篇明言:「二三子其佐我明楊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在科舉制度創辦前,朝廷長期依賴士族管治,家族門第作為官員選拔升遷之條件,門閥觀念根深柢固,造成社會「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弊端。除了以外,社會名聲亦是官員選拔之標準,但過份重視名聲却助長士大夫矯情虛偽、道貎岸然之不良風氣。曹操對此不以為然。為了打破陋習,他提出「唯才是舉」,不理門第出身,不問社會名聲,只要有真材實幹,就可得到重用。

曹操唯才是舉,就是企圖打破士族壟斷官位的局面,而才幹作為選拔官吏的條件,對社稷大有好處,卻損害了士族的既得利益,令自己站在士族集團的對立面。當曹操大權在握,群臣抨擊他為奸臣、視他為大逆不道的竊國者,反對者當中,固然有忠於漢室者,更深層的原因,其實是舊有的既得利益者對新制度的抵抗。

假若曹操到此,看到春日山麓人與鹿各得其樂,想必也會心情大樂,宴請文臣武將,高歌人生幾何!

建安十三年,曹操赤壁遭逢慘敗,統一天下美夢成泡影,但在他的努力經營下,曹魏政權根基依然非常穩固,南方的孫吳及蜀漢不敢大舉來犯。

古往今來,多少風流人物,試問能無憾而終,又有幾人?

曹操曾説過:「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僅寥寥數字,卻字字擲地有聲;雖驕傲自負,但言之有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要是沒有曹操匡亂反正 ,也不知兵荒馬亂、生靈塗炭至何年何月。

自古興亡有誰知,千秋功罪任評説。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往事千年,春日山屹立不倒,山麓的原始樹林依舊長青,春去秋來仍然固我。

寫不盡的京都

我喜愛周遊列國,在曾經踏足的土地中,最令我魂牽夢縈、令我朝思暮想、令我牽腸掛肚是日本的千年古都京都。

與其他地方相比,我心中的京都不及巴黎的風華絕代,沒有倫敦的高貴端莊,比起東京的八面玲瓏,她更望塵莫及。

何故我對京都情有獨鐘?

據統計,京都大小寺院數目竟超過一千多所,果真三步一小寺,五步一大寺。難怪舒國治在《門外漢的京都》指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恰恰可以作為這座千年古都的寫照。

首先,京都的出麈脫俗令我傾慕。一般人包括我在內不會對她一見傾心,不會驚鴻一瞥,但相處時間愈久,就會對她愈加欣賞。假若乘搭火車前往京都,剛踏出火車站,可能會覺得她平平無奇、甚至見面不如聞名,因為在訪客面是繁華喧鬧的現代都市,但只要從火車站向北前進,越過了那車水馬龍的烏丸通,無論往東、西、北,那層層疊疊而又古樸幽雅的寺院、寶塔、神社、鳥居、庭院、拱橋、河川、町屋會徐徐映入眼簾。雖然京都沒有氣勢磅礡、雄偉壯觀的城牆,沒有金碧輝煌、雕欄玉砌的皇宮,但深入其中,便會發現那份精緻、和諧、古樸、幽雅,詩情畫意,美不可言,仿佛時間永遠凝固在那遙遠的室町墓府時代。據統計,京都大小寺院數目竟超過一千多所,果真三步一小寺,五步一大寺。難怪舒國治在《門外漢的京都》指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恰恰可以作為這座千年古都的寫照。

京都的秀外慧中、蕙質蘭心讓我眷戀。君不會覺得京都活潑可人,因為她的美是一種靜態的美,而這「靜」的美是來自「禪」的美學觀,而禪的美學觀更藴含禪的智慧和哲學。

京都的秀外慧中、蕙質蘭心讓我眷戀。君不會覺得京都活潑可人,因為她的美是一種靜態的美,而這「靜」的美是來自「禪」的美學觀,而禪的美學觀更藴含禪的智慧和哲學。作為東山文化起源地,禪的影響至今在京都仍無處不在。從建築藝術、園林美學,到料理、茶道、花道、繪畫都充滿禪意。想擺脫世俗煩,不用歸隱深山幽谷,只要暫且放下麈世俗務,中隱隱於市,到龍安寺或大德寺大仙院,觀賞那充滿禪意的方丈枯山水庭園,沈默靜思,洗浄心靈、沈澱自己,尋找心中的美,無須參禪悟道亦能啟發自我。

雖然京都沒有氣勢磅礡、雄偉壯觀的城牆,沒有金碧輝煌、雕欄玉砌的皇宮,但深入其中,便會發現那份精緻、和諧、古樸、幽雅,詩情畫意,美不可言,仿佛時間永遠凝固在那遙遠的室町墓府時代。

京都的多愁善感惹我憐愛。就以春天為例,君看那白賴川和哲學大道溪畔落櫻紛飛,斜風衣袖輕揮,粉紅白花瓣如雪片飄舞,徐徐飄落水後隨水而去,真乃花自飄零水自流。櫻花情深款款地向路人告別,煞是動人,煞是淒美。告別時刻總是如此!當年虞姬就是以她的鶯歌燕舞告別楚霸王。如此佳人,難怪項羽要慨嘆:「虞兮虞兮奈若何!」離別在即,櫻花不忘提醒路人珍惜眼前,活在當下,否則悔之已晚。

我喜愛周遊列國,在曾經踏足的土地中,最令我魂牽夢縈、令我朝思暮想、令我牽腸掛肚是日本的千年古都京都。

京都的聰明睿智和處世哲學使我折服。《莊子‧山木篇》有一則故事。莊子在山上看見木匠在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下乘涼,莊子問他何故不砍伐大樹,木匠解釋此樹不適合當木材。然後莊子到朋友家中作客,朋友吩咐僕人殺鵝款待莊子。僕人問是殺會叫的鵝還是殺不會叫,朋友告訴僕殺那隻不會叫的。於是弟子請教莊子,大樹得享天年是因其「無用」,而不懂叫的鵝被殺是由其「有用」,我們應如何自處?莊子回答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莊子的「材」與「不材」就是「有用」與「無用」。

祇王寺36

想擺脫世俗煩,不用歸隱深山幽谷,只要暫且放下麈世俗務,觀賞那充滿禪意的方丈枯山枯水庭園,沈默靜思,洗浄心靈、沈澱自己,無須參禪悟道亦能啟發自我。

二次大戰期間,美軍空襲日本,在超過百多座城市被轟炸後,於是美軍將目標轉移到剩下的京都、奈良等廖廖數市。收到此消息,我國著名建築史學家梁思成四處奔走,企圖遊說美軍不要轟炸京都和奈良,他向美軍將領解釋:「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徵,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最終此兩座城市躲過一劫。梁教授在過程中有多大作用至今仍是一歷史疑案,但京都和奈良能夠大難不死肯定與自身的歷史文化地位有不可切割的關係。這正好體驗了莊子「有用」與「無用」的。起初,京都沒有遭受空襲是因為她既非軍事重地,又非經濟重鎮或政治中心,此為其「無用」。後來,當美軍將目標轉移至京都身上時,她能倖免於難昰因為她乃文化遺產重地,她的「有用」令其免於香消玉殞。

戰後,日本經濟騰飛,京都由於地域局限及其他各種原因,沒有受到現代文明的踐踏及萬丈高樓的淹沒,此乃「無用」。但同時,作為日本的文化根源地及日本人的精神故鄉而「有用」,京都多處地方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後來更有17處地方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令她成為天之驕女,受到萬方仰慕、擁戴、苛護。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京都,令我「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京都,亦是我寫不盡的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