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十)

斯福爾扎城堡(Castello Sforzesco)是米蘭市的地標城堡原建於14世紀,昔年乃統治者斯福爾扎家族的居所。為了抵禦法國人及威尼斯人的入侵城堡曾數度加固擴建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也曾參與改建工程,巍峨壯觀的城牆見證了風雲幻變的歲月。

斯福爾扎城堡(Castello Sforzesco)是米蘭市的地標,原建於14世紀,巍峨壯觀的城牆見證了風雲幻變的歲月。

城堡內其中一個展覧廳,擺放了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的《隆旦尼尼聖殤》(Rondanini Pietà)雕塑,此乃大師晚年作品,更有人認為是他89年人生的最後創作。

16世紀初,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拉斐爾(Raphael)等人先後辭世,米開朗基羅支撑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後半期。他的光環照耀亞平寧半島藝壇。他的名聲響徹歐洲。他的作品千金難求。王公大臣待他如上賓。不過,米開朗基羅對眼前一切置若罔聞,他一生淡薄名利,借用杜子美的詩:「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晚年米開朗基羅的健康已經每況愈下,屢次病重而在鬼門關前徘徊,他生活孤苦,親人、朋友,甚至競爭對手,相繼離他而去。1556年,追隨他20餘年的助手弗朗切斯科·德·阿馬多雷(Francesco d’Amadore)病故,令他倍受打擊。

阿馬多雷又名烏爾比諾(Urbino),他深得米開朗基羅信任,視其如手足。烏爾比諾臨終前,將兒子託付給米開朗基羅,其中一個兒子名「米開朗基羅」,被大師收為義子。在創作《最後的審判》(Last Judgement,延伸閱讀:《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時,米開朗基羅也把烏爾比諾加入畫中。(請參考《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

烏爾比諾逝世後,他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道:
「你知道烏爾比諾死了。這對我來說是殘酷而痛苦的事情,但也是神賜給我的極大恩寵;他活著的時候,鼓勵我好好活著;他死了,教會我懂得什麼是死亡,也並非是不愉快的經驗,而是誠心地願意去死。他在我身邊26年,我永遠都覺得他是他是最可靠、最忠實的伙伴。我為他留了一些財產,想要當作老年時的依靠,但他卻死了。除了在天國與他再次相見之外,我別無他法。」

接著,他表達自己對死亡的看法:
「和他相比,比起死亡更苦惱的是留下我活在這個騙人的世界上,和這個有著無窮煩惱的世界。我最純粹的一部分精神和他一起死去了,留下來的只有無盡災難。」

他晚年在一首十四行詩,也提過死亡:
驚濤駭浪,痛苦迷惘,
從生到死,我到塵世走了一遭。
生命已經疲憊,我該走了,
趕去陳述人世的淒惶。

這位多愁善感的耄耋老人,平靜坦然地等待上帝寵召。雖然如此,米開朗基羅沒有讓自己閒著,儘管已經踏入風燭殘年,他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他透過藝術,與上帝溝通。他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睡得也少。他半夜也在創作,為了方便工作,他設計了一頂紙帽子,然後將爉燭插在帽子上,原理像礦工的頭燈。

《隆旦尼尼聖殤》這件雕塑可以透過多角度觀賞,沒有正面、側面之分,引人無限深思。

二人瘦削的身軀及曲線的造型,讓人感覺輕盈,如裊裊炊煙,正緩緩升上蒼宇。

米開朗基羅是從 1552 年開始創作《隆旦尼尼聖殤》,據說他病逝前數個星期還在雕刻此作品。米開朗基羅一共創作了四件有關聖殤的作品。眾所周知,聖彼得大教堂的《聖殤》(Pietà,延伸閱讀:《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乃米開朗基羅年輕時的成名作。米蘭這件雕塑曾經在羅馬隆旦尼尼宮(Palazzo Rondanini)的庭院擺放,後人稱之為《隆旦尼尼聖殤》,以茲識別。兩件相同主題的作品,相隔了50年,無論在外形、風格、內涵,皆大相逕庭。

聖母原本是望向耶穌的左側,二人線視成一直角,後來她的頭部轉向,改動前的其中一隻眼睛,仍若隱若現。

米開朗基羅晚年創作《隆旦尼尼聖殤》時,思路澄澈,心境清明,已經看透人生,參透生死。他所追求的,乃抽象及意象之美。因此,有別於《聖殤》的外觀造型之美,《隆旦尼尼聖殤》雕塑沒有柔和亮澤的肌膚,沒有清晰可見的脉络,沒有細膩逼真的衣紋。

有人認為《隆旦尼尼聖殤》是未竟之作,亦有人認為作品已經完成,衆說紛紜,未有定論。這件雕塑可以透過多角度觀賞,沒有正面、側面之分,引人無限深思。聖母與聖子緊挨著,如同一對連體姐弟。根據聖經故事,耶穌被釘十字架而死,聖母抱住耶穌遺體。不過,《隆旦尼尼聖殤》所呈現的,究竟是悲慟的聖母從後抱住耶穌,還是耶穌背著疲憊的母親,令人難以區別。也許,對作者而言,一切的是非對錯,也如同人生的勝敗榮辱,均無足掛齒。

耶穌修長的兩腿,與其身體不合比例,展現矯飾主義(Mannerism)風格。二人瘦削的身軀及曲線的造型,讓人感覺輕盈,如裊裊炊煙,正緩緩升上蒼宇。值得一提的是,雕像仍然留有改動過的痕跡。聖母原本是望向耶穌的左側,二人線視成一直角,後來她的頭部轉向,改動前的其中一隻眼睛,仍若隱若現。

米開朗基羅一刻都不願意停下來。在生命的倒數日字,他即使不埋頭工作,也要拖着疲累病重的身軀,去郊外散步騎馬。1564年2月18日,米開朗基羅在卡瓦列里(Tommaso dei Cavalieri,請參閱《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及數位親信的陪伴下,與世長辭。這位為悲劇英雄,終於可以卸下他的重擔,好好休息了。依照其遺囑,人們將他安葬於佛羅倫斯土地上。這位偉大的藝術大師的辭世,宣告了一個偉大時代的終結。不過,他的名字和作品永垂不朽。(完)

主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返回《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

 

參考書目:
周時奮著。《天才的交鋒: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傑畫傳》,台北:先覺,2004。
羅曼·羅蘭著, 許汝紘譯。《赤裸裸的米開朗基羅》,台北:華滋,2018。

12 thoughts on “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十)

  1. 米開朗基羅真是罕見的天才
    創作力這麼旺盛但卻也勞碌一生
    其實他的一生真也是歷盡無數的辛酸啊
    《隆旦尼尼聖殤》這件作品確實很特別
    我的感覺它像是一件無法言盡的作品
    只是藝術家暫時把工作停了下來而已,,,

    Liked by 1 person

    • 我在展覽廳買了一本刊物,刊物上記載,這件雕塑沒有委托人,應該是米開朗基羅為自己而創作的,也許是這個原因,他可以自由發揮,天馬行空,將腦海中的想法付諸實行⋯⋯

      Liked by 1 person

  2. 去年在做作业时Google搜集Johannes Vermeer资料,偶然发现了您的相关博文,点进来仿佛发现宝藏,从此将您的博客放入收藏夹,闲时打开关注您的更新。这次因为疫情在家实在无聊,于是又将您的博文重新拜读一遍,觉得学习良多。所以这里第一次给您留言,我认为您的博文水平很高,专业性也很强,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学生,我发现很多知识点还是从您这里第一次了解到!希望您今后继续多多分享见闻!

    Liked by 1 person

    • 你好,感謝你的留言!。很巧,我以前也是讀人文科學的。我本來打算寫一篇有關Johannes Vermeer的文章,後來沒有靈感,就改寫林布蘭了,沒有你要搜尋的內容,也能認識,算是一種緣份吧。你是因為林布蘭而走入我的部落格嗎?
      寫了部落格大概3-4年,剛開始只是為興趣而寫的,或者是看了某本書,去了某個地方,想將學到的事物,轉化成文字,幫助記憶。知道我的文章能夠幫助他人,感到很鼓舞。如果有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3. 「透過藝術,與上帝溝通」,這真是美好的一刻。 我想著米開朗基羅在創作的艱辛當中,沐浴在純粹的神性與聖潔的溝通裡,身心的艱苦都在神的光輝裡銷融 . . .

    Liked by 1 person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