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2年10月,米開朗基羅完成了西斯汀禮拜堂(Sistel Chapel)天頂濕壁畫《創世紀》(Genesis)。這幅鉅作創作時間長達四年半,過程歷盡艱辛,畫家也為此付出了健康。米開朗基羅完成《創世紀》時,年僅37歲,但其外貌已形同半百。
《創世紀》格局宏大、構圖嚴謹、人物鮮明。米開朗基羅將《創世紀》內的聖經人物賦予古希臘羅馬神話人物的造型。畫中人物,不論男女,大部分皆體格魁梧、身軀壯碩、肌肉飽滿。
天頂濕壁畫面積取材自《聖經》開章《創世紀》,合共9幅故事畫,佔據濕壁畫中心位置,旁邊並有多幅裝飾畫部襯托。前三幅故事畫是上帝創造世界的故事。首幅《神分光暗》(The Separation of Light and Darkness),白髮長鬚的上帝兩臂上舉,將光明與黑暗分開,從此人間有晝與夜。上帝以單腳站立,支撐身體重量,肩膀和手臂扭向一側,這個造型稱之為Contrapposto,意思乃對立式平衡。他那座《大衞像》雕塑也是以Contrapposto作為造型。

《神分光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接著的《創造日、月、草木》(The Creation of the Sun, Moon and Earth)分成左右兩半畫面。畫面右半邊,上帝面向觀眾左方,臉部略為崩緊,左右臂以「一」字型,分向左右兩方伸展。他左右手伸出食指,分別指向月亮與太陽,作者描繪上帝以氣吞萬里之勢創造月亮與太陽。畫面左半邊,上帝背向觀眾,右手手掌伸向畫面左下角的植物,寓意是他創造了大地的草木。

《創造日、月、草木》(圖片來源:Vatican Museums)
第三幅是《神分水陸》(The Separation of Land and Water)。上帝飄浮在半空,俯視著自己創造的世界,下面是一片汪洋。他張開雙臂,力髮千鈞,令到「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然後「稱旱地爲地、稱水的聚處爲海」。

《神分水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第四至第六幅是亞當與夏娃的故事。《創世紀》天頂濕壁畫最有代表性的部分肯定是第四幅《創造亞當》(The Creation of Adam)。上帝從畫面右邊飄至,身邊擁簇數位天使,左臂搭在夏娃肩上。他滿面慈容,向亞當伸出右手手指,為對方注入靈魂。亞當懶庸庸的半坐半臥在畫面左邊,他同時伸出左手食指。米開朗基羅將兩指快將接觸的一刻,定格成藝術史的永恆畫面。上帝與亞當兩指相碰的一刹那,會產生怎樣的火?作者賦予觀眾無限想像空間。

《創造亞當》(圖片來源:Vatican Museums)
緊接著《創造亞當》的,自然就是《創造夏娃》(The Creation of Eve)了。亞當酣睡如泥,而夏娃虔敬地領受上帝的話語。此畫構圖源自波隆拿聖佩托尼奧教堂(Basilica di San Petronio)正門門框浮雕,浮雕的雕塑師Jacopo della Quercia曾經是米開朗基羅導師,後者借此向其致敬。

《創造夏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波隆拿聖佩托尼奧教堂(Basilica di San Petronio)正門門框浮雕(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第六幅的《原罪-逐出伊甸園》(The Temptation and Expulsion)分成兩幕。左邊一幕,亞當夏娃被蛇誘惑偷食禁果,右邊一幕,二人被天使驅逐出伊甸園。二人因為有了原罪,也要承受生老病死之苦。值得一提的是,與左邊比較,右邊的亞當與夏娃得衰老和醜陋。

《原罪-逐出伊甸園》(圖片來源:Vatican Museums)
最後三幅是諾亞的故事。米開朗基羅用了倒敍法。《諾亞獻祭》(The Sacrifice of Noah)是洪水後的故事。諾亞一家人回到陸地後,為了感謝上帝,將各類潔淨的牲畜,獻上祭壇。

《諾亞獻祭》(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洪水》(The Great Flood)是人物最多的一幅畫。米開朗基羅的主要著墨點,乃老百姓倉皇逃生時的衆生相。諾亞方舟位於畫面正上方,方舟下方的那艘木伐有覆側之險。畫面左邊,一羣災民奔向高處避難,至於右邊,另一羣災民擠在帳篷內避雨。有人驚慌、有人恐懼、有人絕望,有人竭聲嘶地呼喊,有人竭斯底里地奔跑。有災民在逃難之際,仍不忘照顧其他逃生者,體驗人間有愛。另外,有災民為了一己之私,互相打鬥,盡顯人性醜陋。

《大洪水》(圖片來源:Vatican Museums)
最後一幅《諾亞酒醉》(The Drunkenness of Noah)也是洪水後的故事。諾亞在葡萄園醉酒後,倒臥在帳棚內不醒人事,兒子含瞧見父親赤身露體,走出去通知兩位兄弟。該兩名兄弟進去帳棚,以外衣遮蓋父親身體。他們二人皆不敢直視父親,一人背著臉,一人執著臉。諾亞酒醒以後,知道含的作為,咒詛含的兒子迦南,給他弟兄作奴僕。這個故事描繪某些人在洪水後劫後餘生,卻仍然執迷不悟,重蹈覆轍,再次冒犯了上帝。

《諾亞酒醉》(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圍繞上述9幅故事畫的還有12位先知,當中包括猶太的先知,還有異教徒的先知,畫家借此歌頌上帝受到萬邦朝拜。以下簡述其中兩位。左下圖是利比亞女先知(Libyan Sibyl),據說是歷史第一位女先知。她的臂胳和肩膀幾乎以90度扭向一邊。要長期維持這姿勢,難度非常之高。米開朗基羅為此付出超額的模特兒報酬。另一位是右下圖的耶利米(Jeremiah),為猶太4大先知之一。此畫被認為是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他的坐姿啟發發了羅丹(Rodin)的《沈思者》系列雕像。

利比亞女先知(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耶利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米開朗基羅個性乖僻,他創作時不喜歡別人打擾,而且從來不會公開未完成的作品。他的僱主教宗尤利烏斯二世(Julius II)卻是位急性子。二人堪稱歡喜寃家。(延伸閱讀:《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四)》)《創世紀》工程期間,尤利烏斯二世不斷催促,令後者不勝其煩。某次,教宗問畫家何時能夠完成該天頂畫,米開朗基羅冷冷地道:「當我完成的時候。」如此傲慢的態度,令教宗怒不可遏,他提起權仗,一邊敲打大師,一邊大吼:「當我完成的時候!當我完成的時候!當我完成的時候!」米開朗基羅氣得七竅生煙,他馬上執拾細軟,準備啟程回彿羅倫斯。尤利烏斯二世知道他要重施故技(延伸閱讀:《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四)》),嚇得臉色蒼白,趕緊派人前去道歉,並附上500個金幣,方平息米開朗基羅的怒氣。
又有一次,尤利烏斯二世按奈不住,趁著米開朗基羅外出時,偷偷溜入禮拜堂,欣賞未完成的天頂畫。大師回來後,察覺有異,畫具似乎曾被移動過,於是將計就計。過些日子,他假裝外出,尤利烏斯二世又悄悄進入禮拜堂,暗藏在某角的米開朗基羅陡然躍起,以硬物擲向教宗,並吼著:「陸下!當我完成天頂畫時,自然讓你欣賞,給我出去!」教宗嚇得奪門而,出狼狽不堪。堂堂教宗之尊,被一位披頭散髮、蓬頭垢面的藝術家轟出禮拜堂而又無計可施,這不僅是空前,相信也是絶後矣!
無論如何,因為尤利烏斯二世不拘一格,大膽任用了米開朗基羅,後者才得以完成了《創世紀》此曠世之作。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傑出的藝術家也要贊助人的扶攜,方能大放異彩。科西莫·德·麥地奇(Cosimo de’ Medici)不遺餘力資助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才誕生聖母百花聖殿(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的穹頂。路易十四(Louis XIV)重用建築師(Louis Le Vau)、園林設計師勒諾特爾(André Le Nôtre),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宮殿建築。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力排眾議,任用貝聿銘,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金字塔成為近代建築史的不朽之作。
1513年2月,《創世紀》竣工的4個月後,尤利烏斯二世榮歸主懷,他是繼「偉大的羅倫佐」後,西方最偉大的藝術贊助人。他與米開朗基羅君臣二人的風雲際會,成就了對方。
主題圖片來源:Vatican Museums
返回《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四)》
前往《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六)》
非常的不簡單!
人物構圖,,,巧思
光這些就考倒人
何況又是這麼巨大的作品
真是天才無誤!
讚Liked by 1 person
還要考慮到,這是他的第一繪畫訂單⋯⋯
讚Liked by 1 person
Edward, 你的這一系列米開朗基羅文章讓人讀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每一篇都讓我深思; 藝術家在畫作裡所傳遞的訊息,或許都比畫作本身還要深刻。 米開朗基羅的怪癖,或許也傳達出他希望留給後代世人解讀的訊息。
《神分光暗》當中的黑暗與光明,讓我不禁想起人世間的二元對立如此鮮明,上帝所要傳達的,是否不是「對抗」,而是消融? 上帝身處黑暗與光明的界邊,若是以立體的角度來看,他身後的光明與黑暗是否已然融為一體?
《創世紀》也是~ 每一幅都讓我想很久。 藝術家的偉大,無可言喻。
讚Liked by 1 person
奧斯卡小姐,你過譽了,讓我有些飄飄然。作為藝術家的你,在細閱米開朗基羅的生平時,一定有很大共鳴。
你提出關於《神分光暗》的觀點很特別,我例沒有想過以立體角度來看,也許你才是米開朗基羅的知音^^
讚Liked by 1 person
不敢當~ 只是一點點猜測,微不足道啊。
有時候我覺得米開朗基羅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和文學家們培養的是 “善觀察" 的能力和直覺。 那個年代的作品,充滿了隱喻~
讚Liked by 1 person
應該是的,正因如此,他們給後世留下不知多少千古之謎^^
讚Liked by 1 person
謝謝你的詳細介紹,原罪和大洪水也是非常具有名氣的兩幅畫。
讚Liked by 1 person
是的 創世紀簡直是氣勢磅礡的歷史畫卷
讚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