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紅顏蔡文姬—《文姬歸漢》的故事

上篇講述了有關《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本篇要講另一典故《文姬歸漢》。這兩個故事曾被多次改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前者人物是真,劇情是後人杜撰的,但後者的人物故事頗接近史實。

《文姬歸漢》的重心人物是東漢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她和卓文君、李清照等人齊名,是史上數一數二的才女。

且容我先闡述文姬之父親蔡邕。蔡邕君乃東漢名士,文壇領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後漢書》形容他「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廣,唯辭章、數術、天文是好」,而且「妙操音律」。有兩件趣事可佐證他「妙操音律」。第一件是有關焦尾琴的故事。某日,蔡邕來到吳郡,看見有人在燒木造飯,火堆發出唿唿聲響。忽然,他聽到聲音有異,湊前看,原來是一塊難得一件上等梧桐木正在燃燒中。蔡邕跟那位吳人討了這塊木材,回家後制了一把絶世好琴。由於從火堆抽出木材時,其中一端早已燒焦,他便取其名為「焦尾琴」,此焦尾琴更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古琴之一。

又有一天,蔡邕前往探訪友人。當去到友人家門前,屋內傳出琴聲。蔡邕聽出琴音充滿殺意,他恐有殺身之禍,於是火速離開。友人獲知此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於是前去拜訪蔡邕問個明白,後者將事情如實告之。原來當時屋內有正在彈奏,彈奏到一半,屋內有一隻螳螂正慢慢跟著一隻鳴蟬。彈琴者為螳螂著急,恐其錯失獵物,無意間,竟也彈奏出殺氣。蔡邕知道後不禁莞爾。

虎父無犬女。有父如此,文姬也是才華卓絕,她對經史子集無所不曉,而且也精於音律。宋人《三字經》有「蔡文姬,能辨琴」一説。文姬六歲那年,在家中聆聽父親蔡邕撫琴。正彈奏間,蔡邕不慎弄斷琴中第二根弦,文姬便跟父親説第二根弦斷了。蔡邕不禁咤異,認為女兒純粹是僥倖,於是他故意弄斷另一根弦再次彈奏。今回文姬又正確聽出是第四根弦斷了,其天賦令人叫絕。

文姬十數歲時嫁予名門之子衞仲道,這也是珠聯璧合,天賜良緣。婚後二人過著如膠似漆的生活,豈料,衛仲道竟英年早逝,文姬唯有回到娘家。禍不單行,剛經歷喪夫之痛,文姬很快又失去另一位至親。這次輪到其父親蔡邕。

話說東漢末年,外戚專橫、宦官亂政,加上軍閥割據、外族覬覦,漢室早已搖搖欲墜、東歪西倒。蔡邕因得罪權貴而賦閒隱居。中平六年(189年),董卓進京,挾持天子,誅殺異己。為了建立聲望,他邀請(請不動就來硬的)蔡邕復出輔助。董卓此舉多少是為了沽名釣譽,但他倒也很重用蔡邕,對他言聽計從,後者很快便連昇數級。

初平三年(192年),司徙王允使用反間計,董卓命喪養子呂布手中。有云:仕為知己者死,蔡邕有文人風骨、也有書生意氣,董卓雖殘暴,但有恩於己,不免為其難過,事情傳入大權在握的王允耳中。這位王允,有正氣、善謀略,惜心胸狹窄、且剛愎自用。他獲悉蔡邕同情董卓,便將其視為董卓餘黨。蔡邕被逮捕,不久命喪獄中。蔡文姬失去慈父,悲慟欲絕。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這句台詞形容東漢未年那亂七八糟的局面最為貼切。王允殺害蔡邕,輿論譁然,而且為了肅清董卓殘餘勢力,採取寧枉勿縱手段,令其大失民心。此時,董卓舊部李傕和郭圯借機發難,攻入京城,殺了王允與其族人,並把持國政。不久之後,董卓黨人竟出現內哄,大家兵戎相見,自相殘殺。總之,那個亂世,就是殺完又殺,打完再打,沒完沒了。鐵蹄錚錚,刀光劍影,士兵、盜匪、土豪、流氓四處作亂。京城內殺聲震天,聞者心驚膽顫;老百姓嚎啕大哭,見者也為之肝腸撕裂。京城外更是赤地千裡、白骨露野,還是常言說得好:「寧作太平犬,莫作亂世人」。

蔡文姬名琰,她和卓文君、李清照等人齊名,是史上數一數二的才女。(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自古紅顏命途多舛,文姬也逃不過此宿命。兵荒馬亂下,她和其他老百姓一樣,倉皇逃難,流離失所。在逃難之際,不辛遇上匈奴騎兵。原來匈奴人也趁機南下搶掠,金銀珠寶、絲綢玉帛,還有女人,統統不放過。可憐的文姬被匈奴人擄走,輾轉成為了左賢王的女人。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晃十數年,文姬已為左賢王誕下兩名兒子,自從出嫁衞仲道至今已十數年,當年那位花樣年華的笑靨成了飽受風霜的婦人。九月天山風似刀, 城南獵馬縮寒毛,北國雖寒風凜冽,仍然捲不走她的高雅氣質,她仍然是如此的秀外慧中、風姿綽約。

那一年,也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南方漢廷派內使者,求見左賢王。

使者乃當朝丞相曹操所派。這十數年間,曹操蕩平了各地軍閥,掌握了朝政大權。在他努力經營下,長江以北地區已進入和平穩定時期。曹操乃性情中人,當年他與蔡邕趣味相投,二人成忘年之交,當打探到文姬下落,發現故人之後竟流落異鄉,便決定把她接返中原。

曹操的使者帶著重金來到匈奴,提出贖回蔡文姬的要求。匈奴部落的最高首領為單于,單于下有左右賢王各一名。因此,左賢王是僅次於單于的領導,地位尊崇。雖然如此,他也怯於曹操的聲威,於是答應使者的要求,讓文姬回到關內。

文姬終於能夠一償多年夙願,回到魂牽夢縈的故土,但從此以後她就與兒子骨肉分離,天涯各一方。蘇大學士寫得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存。當刻,文姬潸然泪下、五內俱崩、痛不若生。她將悲傷化成琴音和文字,寫下了傳頌千古的《胡笳十八拍》。多年後,她又寫了《悲憤詩》,其中有兩首流傳後世。

文姬歸漢後,曹操看她孑然一身,孤苦零丁,便安排她下嫁屯田都尉董祀。

某次,董祀犯了過錯,曹操下令將其處斬。文姬聞訊後,火速去找曹操求情。曹操正在府中宴客,文姬蓬頭赤腳走入大廳,跪下請求曹操放過丈夫,她樣子淒然、神情懇切,在座賓客無不動了惻隱之心,人人屏聲靜氣,等候曹操開腔。曹操本身就是憐惜玉之人,他看到文姬可憐兮兮,想起她 一生坎坷,實在不忍在其傷痕纍纍心靈上增添痛楚。更何況在眾多賓客前特赦董祀,也能顯出自己仁愛寬厚之心,這種順水人情多做亦無妨。不過他故作為難,跟文姬説:「我很同情你的處境,但判決文書已經批出,我亦無可奈何。」文姬伶牙俐齒,回答:「丞相馬廄內有馬萬匹,而且勇士如雲,怎會因吝嗇一匹馬而見死不救。」曹操馬上下令赦免董祀。當是正值嚴冬,他見文姬披頭散髮、衣衫單薄,知道她是怱怱趕來,叫人趕緊替她提供禦寒衣物。

曹操這位當世梟雄,既是軍事天才,又是治國能臣,更是滿腹文章。(延伸閱讀:《呦呦鹿鳴憶魏武》)東坡居士在《前赤壁賦》寫他「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槊便是長矛,作者想像曹操一邊橫提長矛,一邊吟詩賦辭,讚賞他英雄蓋世,文韜武略。曹操非常重視國家的文化政策。在他大力提倡下,建安文學大放異彩。曹操也命人搜索在戰亂中遺失的典籍,並加以整理、編輯、收藏。某天,他想起曾數度前往蔡邕家中作客,故友家中藏書量豐富,高達四千多卷。他便向文姬打探典籍的下落,文姬告訴他所有藏書早已在戰亂中遺失,曹操大感失望。文姬接著補充,她能背誦出其中四百多卷。曹操大喜,並提議,不如我派十個人到府上,由夫人背誦,然後讓他們抄寫如何。文姬指,畢竟男女有別,丞相可否提供紙筆墨硯,我在家中默寫後再呈交朝廷。曹操連聲稱好。憑著驚人記憶力,文姬將那四百多卷典籍一字不漏寫出,在皇宮的藏書閣中妥善保存。此事成了文壇佳話。

後人將文姬的傳奇故事改編成著名戲劇《文姬歸漢》。基於史料匱乏,後人對其下半生幾乎一無所知,僅知她的一位外甥羊祜乃西晉一代名將,而其外甥女羊徽瑜成為了晉帝司馬師的皇后。

蔡文姬是不世出的才女,也是亂世中的紅顏,命途多舛。她是無依無靠的孤燕,在天地蒼茫時,四處飄零。她也是水中的浮萍,隨水而去,任由命運擺佈。她是一朵綻放的寒梅,環境惡劣,她仍然故我,斯霜傲雪,芬芳馥郁。

她,為世人留下了千古絕唱。

雁塔題名

中國陝西省中部地區,古稱「秦中」。自秦一統天下到清末辛亥革命,大約有二千年的歷史,由秦到唐大約有一千年,從宋至辛亥是另一個一千年。假如將歷史比喻為一齣舞台劇,這齣舞台劇的上半場自然是秦至唐,而舞台的中央就是秦中地區。

秦中踞有天險,且土地肥沃,秦、漢、隋、唐(另加一些小王朝)皆定都於秦中地區,因此便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說法。後來,因為兵禍連天、氣侯變遷、地勢移動,人口逐漸流失,舞台的中央才轉移到其他地區。

西安市,古稱長安,位於秦中地區,中國最強盛的漢與唐皆定都於此。漢唐威名遠播,各國紡紛遣派使臣代表來朝貢經商,長安自然成了國際大都會,近代被公認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這次要說的是西安市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磚造佛教建築,屬於大慈恩寺的建築郡。大雁塔樓高七層,每層如同一個方形匣子,一個一個向上堆疊,上面的匣子比下面較細小,每層再加上屋簷加以裝飾,塔頂加上塔尖。

翻查歷史,最先在此地建寺的是北魏道武帝,名淨覺寺。其後隋文帝在原址建無漏寺。到了唐代貞觀年間,太子李治為了紀念亡母長孫皇后,命人興建慈恩寺(又稱大慈恩寺)。到他當皇帝時,玄裝大師為了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經書和舍利,決定在慈恩寺興建石塔,由朝廷出資,這便是大雁塔的由來。

當年,由於大雁塔乃長安城最高建築,自然成了帝都的勝地,好比今日的巴黎鐵塔。唐中宗年期,進士張莒來到慈恩寺,一時興之所至,在大雁塔下題名,其他進士紛紛仿效,日子久了,漸漸成了習俗。每年三月,皇帝在曲江杏園設宴,以祝賀新科進士,後世稱為曲江赴宴。宴會後,衆人一起前往大雁塔,所有新進士們會在塔下題名。後人便用雁塔題名形容科舉登弟。當年白居易中舉後,也曾在此題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原來十七位進士中,數他年紀最輕,難怪他如此意氣風發。

塔原本是宗教建築,乃寺院供奉舍利之建築。不知何故,在中國文化中,塔經常成了權力的象徵,是強者對弱者的逼迫之地,是當權者對被壓迫者的囚禁之所。《封神演義》中,托塔天王李靖(此托塔天王乃文學創作,並非佛教那位)以玲瓏寶塔困住哪吒。《白蛇傳》裡的白素素被法海和尚禁固於西湖雷峰塔下。清朝也有一座寧古塔,不少重犯皆流放此地,當中還包括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其實寧古塔是一座城池而非塔,卻偏偏有一個「塔」字。在《書劍恩仇錄》內,當權者被金庸反將了一軍,貴為天子的乾隆皇帝竟被紅花會兄弟脅持到六和塔,被迫答應反清復明。

大雁塔11

在西安時正值盛夏,暑氣不僅蒸人,也令我渾身黏膩、憋悶侷促。仰望那磗塔的剛勁、挺拔、巍峨、雄渾,我更喜歡木塔的靈巧、精緻、秀氣、飄逸。

自從有了科舉,雁塔題名,出仕為官,然後一展所長,成為皇帝的股肱,這便成為古代無數讀書人的夢想。

科舉俘儢了知識分子的心,雁塔也囚禁了他們的精神人格。

科舉,即古代的考試制度,作用是從民間挑選有識之士,為朝廷效力。不說不知,原來古代中國是全世界最早出現考試的地方,更有人道考試制度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科舉制度並非在古代某日倏然從天而降,它是經過客觀的歷史因素和漫長的進化改革才成為我們所認識的古代考試制度。

漢代時,朝廷為了選拔官員而推行察舉制。由地方長官根據家世、名聲、學識、品德選拔人才,推薦於朝廷,再由中央評估,以任命官員。由於當時缺乏完善的教育制度,知識主要透過家族傳播。老爸教授兒子,兒子再傳予下一代。各地推薦的人士,往往來自當地同一家族,當家族成員紛紛出仕,這個家族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漸漸形成了史書上所說的「士族」。官位往往世代相傳,因此便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之說。此缺乏競爭性的制度,被任命的官員大都是平庸子弟。更甚者,世家子弟壟斷了官位,士族漸漸變成龐大地方勢力集團,掌控地方政權,甚至左右朝政。東漢末年,曹操提倡「用人唯才」,便是為了打撃士族勢力。可惜,他的後代便沒有這份魄力。曹丕自立為帝後,為了拉攏士族集團以鞏固勢力,推行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將人才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再依據等级任命官員,其實這也只不過是察舉制的改良版本,得益始終是士族世家。

魏晉南北朝期間,戰禍連年,士族子弟遷徙的遷徙、失散的失散、遇難的遇難,士族勢力開始式微。到了隋文帝楊堅時,朝廷開始推行科舉,透過考試形式選拔民間精英,為皇帝效力。但是隋國運短祚,僅兩代而亡,將科舉「發揚光大」的,便是取而代之的大唐。

自唐代起,朝廷每年皆舉辦科舉,地位低下、門第寒微的讀書人透過科舉而鯉躍龍門,成為天子門生,出人頭地。當時行卷之風盛行,所謂行詩,就是舉子將自己詩作獻予達官貴人、文壇領袖。原來唐代科舉考卷上沒有糊名的。考生的知名度與外界評價會影響考官的最終評審。如果考生寂寂無名,即使其答題出色也不一定可以及第。假如考生的行卷得到某知名人士的賞識,他就會聲名鵲起,如果考試表現也同樣出色,考官自然會另眼相看。因此,行卷就好比舉子的自薦信。可以説,唐代的官吏選拔仍保留察舉的性質。

大雁塔08

塔原本是宗教建築,乃寺院供奉舍利之建築。不知何故,在中國文化中,塔經常成了權力的象徵,是強者對弱者的逼迫之地,是當權者對被壓迫者的囚禁之所。

宋代的科舉在唐代的基礎上加以改良、變更,並採用了糊名機制。可以說,科舉制度源於隋代,唐代大力推動,到了宋代漸趨完善。宋代以降,科舉制度大致不變。

無可否認,科舉制度是一個較公平客觀的標準,來評估士子的才能。憑著考試,朝廷可以選出賢能之士,為國家所用。另外,寒門之士也可憑著科舉,入朝為官。

引用社會學的觀點,科舉為低下階層人士(lower class)提供向上層階級移動的渠道,提高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科舉也令到中國文學陳化發酵,使其醇香幽幽,芬芳馥郁。

自從有了科舉,讀書人一生的勝敗榮辱完全繫於試卷上。登科中舉者趾高氣揚、吐氣揚眉,從此平步青雲,名落孫山者垂頭喪氣、頓足捶胸、最後抱憾終生。

杜甫《四喜詩》道:「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四大喜事中僅第四項為讀書人專享。中唐詩人孟郊以一首《遊子吟》名垂千古。他在考場屢戰屢敗,終於在不惑之年考中進士,狂喜下寫了《登科後》一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金榜題名令人「今朝放蕩」、「春風得意」,數十載的寒窗苦讀終於沒有白費。不過考上了又如何,孟郊後來出任地方官,官運平平,仕途不得意,這是題外話。

自從有了科舉,人人把頭栽進書本典籍裡,獨立思考、批判精神、道德價值觀便被科舉此座大雁所囚。從此,科技、制度、思想皆停滯不前,數百年如一日。到了清末,洋人的大炮轟醒了知識分子的讀書夢,任你如何滿腹經文、經天緯地,又或者你對經史子集過目不忘,倒背如流,在洋人船堅炮利的威脅下,也是一籌莫展。到了1905年,清廷終於癈除了科舉。

魯迅就曾對科舉作出無情的鞭撻,嚴厲的批評。他筆下的失意舉人孔乙己,衣衫襤褸,精神萎靡,如同行屍走肉,他卻死愛面子,滿口知乎者也,旁人都睢不起他,最後落得悲慘下場。魯迅對科舉痛恨和厭惡可想而知。

科舉這座巨塔塌陷了,另一座巨塔又拔地而起,

君不見,今天的莘莘學子自幼被訓練成考試機器。每年公開考試前夕,考生與及家長如臨大敵,如坐針氈。如雨後春筍的大型補習社,提供考題預測,教授學生以取巧方式背誦答案,補習講師如當紅明星。教育機構日進斗金,甚至在金融市場集資上市。

在西安時正值盛夏,暑氣不僅蒸人,也令我渾身黏膩、憋悶侷促。仰望那磗塔的剛勁、挺拔、巍峨、雄渾,我更喜歡木塔的靈巧、精緻、秀氣、飄逸。

也許,曾經夜來幽夢,回到大唐盛世,我成了一名失意的讀書人,科舉屢次落第,在曉風殘月、杜鵑啼血下哽咽:雁塔題目夢未圓。

 

織田信長(下):本能寺驚變

承續上篇,時間來到天正十年(1582年),即安土城天守竣山3年後。此時,織田信長已經撑握半壁江山,其強敵也已一一倒下,天下統一只是早晚問題。

可是,歷史告訴我們,當人越來越成功的時候,危機也悄悄迫近。

五月十五日,信長位於大本營安土城,當天他收到愛將羽柴秀吉(豐臣秀吉)來信。後者正擔任西征司令官,領兵進攻備中國的高松城(今岡山縣岡山市以北)。由於戰情陷入膠著,秀吉去信請求增援。有見及此,信長命令家臣明智光秀帶兵支援秀吉,而他自己隨後也從安土城動身,打算親赴前線督戰。

二十六日,由明智光秀率領的13,000名援軍進駐丹波龜山城(京都以西約20公里)。

二十九日,信長率領近百名侍衛抵達京都,留宿本能寺。他打算在京都停留數天,再前往高松城。無人料到,數天後,居然發生了震驚天下的「本能寺之變」,歷史從此改寫。

寺町通03

寺町通商店街上,每日熙來攘往,街上兩旁有速食餐廳、咖啡室、糕餅店、服裝舖、工藝品店、畫廊、二手書店,應有盡有。

京都市中心有一條名寺町通的步行商店街,從南到北,南至四條通,北至御池通,全長不足一公里。 街道蓋有頂棚,不用擔心日曬雨淋,加上汽車不準行駛,購物非常方便。此類步行商店街遍佈日本各大小城市,經常去日本旅遊的朋友不會感到陌生。

寺町通商店街上,每日熙來攘往,街上兩旁有速食餐廳、咖啡室、糕餅店、服裝舖、工藝品店、畫廊、二手書店,應有盡有。

本能寺座落這條繁華商店街的北端。在京都這座千年古都內,大小寺廟林立,差不多三步一小寺,五步一大廟,行人很容易和這座寺廟察身而過。

寺町通_本能寺11

原本的本能寺早已在天正十年那場巨變中燒為灰燼,寺町通上的這座本能寺是後來搬遷重建的。

不過,這處並非「本能寺之變」的事發地點。原本的本能寺早已在天正十年那場巨變中燒為灰燼,寺町通上的這座本能寺是後來搬遷重建的。

天正十年六月一日,信長身在京都。

同日下午,光秀軍從龜山城出發。當時,秀吉在龜山城以西200公里的備中高松城作戰。按常理,光秀要前往支援友軍,自然是往西邊去。可是,他卻反其道而行,前往東邊,目標更非高松城,而是京都本能寺。他正要策動一場驚天動地的叛變!

電影《臥虎藏龍》中,李慕白說得好:「江湖裡臥虎藏龍,人心何嘗不是?」

當時,織田家的軍團正分散各地征伐中。除了秀吉在備中外,柴田勝家、丹羽長秀、攏川一益等家臣正在日本各處作戰。

自古以來,散兵力作戰是兵家大忌。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德軍就因為同時間在東歐和西歐開闢戰線最終被拖垮。當然,有多年作戰經驗的信長是不會犯下這種低級錯誤。能夠同時間應付四至五條戰線,反映出織田家是如何強大。但是,正因為如此,京都出現了防衞真空。

六月二日,凌晨,京都近郊明月當空,萬籟俱寂的漆黑大地上,倏然湧現一條巨大火龍。原來是光秀的人馬,在黑夜中提著火把而來。光秀高喊:「敵人在本能寺!」眾人直奔本能寺,火龍張牙舞爪撲向獵物。

才一會兒功夫,光秀的13,000將士已闖入京都中心,轉瞬間,本能寺已被圍得水涉不通。儘管本能寺四周設有土壘和壕溝,但面對這支能征善戰的部隊,也是形同虛設。強敵當前,信長一方趕緊迎戰。火光將本能寺一帶染得通紅,光秀一聲號令下,將士們前仆後繼,頓時殺聲震天,刀光劍影。

信長的侍衛們忠心護主,人人拚死抵擋,無奈敵眾我寡,他們一個又一個倒在血泊中。

13,000人圍困100人,人多的一方有備而來,相反,人少的一方事前毫無防範。沒有懸念。

據說,信長獲悉是光秀領兵造反後,自知沒有逃生機會,僅淡淡說了一句:「情非得已!」身陷絶境,依然處之泰然,不愧英雄本色。信長令人放火,然後走入內堂,切腹自盡,結束了他的傳奇一生。這位戰國天才和他的皇圖霸業,一併被本能寺的大火吞噬。當日,信長的長男織田信忠也身在京都,他本打算前往本能寺支援父親,最後也被叛軍圍攻而自殺。

「本能寺之變」是日本史上最著名的政變事件,歷史的軌跡從而改變。信長喪生後,以秀吉為首的織田家家臣出兵討伐叛變者。(請參閱拙文《姬路城的故事(上):秀吉的十日奇蹟》)六月十三日,即事變後十一天,明智光秀兵敗天王山(京都西南方),在逃難中被附近村民所殺。

同年,那座傲踞琵琶湖、睥睨天下的安土城天守也被燒毀。原因未明,一般的説法,是信長的二男織田信雄收到父親身故的消息後,大受刺激,放火燒城。

為何明智光秀要策劃本能寺之變?有人認為,信長對下屬異常嚴厲,屬下犯錯他毫不手軟,他曾多次當眾羞光秀,令其懷恨在心。除了私怨外,兩人性格和信念也是南轅北轍。信長桀敖不馴、目空一切、而且處事橫行無忌。無論是天皇或幕府將軍,他都不放在眼內。他的抱負是建立新體制,創造新社會。借用老毛的詩句,信長是位「敢教日月換新天」之人。相反,光秀是一位風度翩翩、溫文儒雅之士,他以維護舊有社會秩序和守護傳統價值觀為己任,當然不能容忍信長的所作所為。也有歷史學家認為,光秀是受人指使,幕後黑手可能是天皇一族、前將軍足利義昭、德川家康、羽柴秀吉,眾說紛紜。距今四百年歷史的迷霧仍有侍撥開。

寺町通_本能寺01

本能寺座落這條繁華商店街的北端。在京都這座千年古都內,大小寺廟林立,差不多三步一小寺,五步一大廟,行人很容易和這座寺廟察身而過。

寺町通本能寺寺內有信長的墓碑,讓人憑弔。不過墓是空的,因為信長屍身早已在政變當日燒毀。另一說法是葬在京都阿彌佗寺。寺內有還有一座寶物館,展出少量信長的遺物。事變7年後,秀吉統一了天下,他安排在寺町通上重建本能寺。不過,這座寺廟也是多災多難,約三百年後,它又被另一場大火焚毀。現在的本能寺是在上世紀初重建。

從本能寺大門沿著寺町通往南走,然後右轉蛸藥師通往西走。過了蛸藥師通和西洞院交义口,正是當年原本能寺的所在地,一代雄主織田信長,就是命喪於此。

「人間五十年,與天下互相比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長生不滅者乎?」這是信長生前最愛吟唱的一節曲詞。第一次看到此段文字,馬上想起曹操的《龜雖壽》,詞曰:「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曹操和信長,皆認為人生苦短,但他們不怨天尤人,也沒向命運俯首屈服。相反,他們試圖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偉大的抱負,如同黑暗大地上的火焰,不斷燃燒,直到成為灰燼。二人同樣為了終結那紛擾的亂世而奮鬥一生。最後,二人都未能遂願,曹操兵敗赤壁,功貫一虧,信長命喪本能寺,壯志未酬。不過,二人的奮鬥故事,牽動了人們的內心,鼓勵後人去追求夢想。

本能寺跡03

「人間五十年,與天下互相比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長生不滅者乎?」

往事數百戴,有曰繁華若夢,刀光劍影又何嘗並非如夢?那本能寺舊址上建了一座護老院,附近是毫不顯眼的民居,街道冷冷清清,與繁囂的寺町通商店街成強列對比,難以想像這幽靜之處曾是腥風血雨、火光熊熊之地。

本能寺跡09

那本能寺舊址上建了一座護老院,附近是毫不顯眼的民居,難以想像這幽靜之處曾是腥風血雨、火光熊熊之地。

城市裡每條街巷阡陌都有故事,有待我們去發掘、細看、傾聽。每趟旅行,我都會去尋覓當地的故事。這些故事可能是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詩史傳奇,或者是恆久雋永、感人肺腑的傳說典故、甚至是令人忍俊不禁、會心微笑的趣聞逸事等。每當發現新故事,不由得感到悸動。

我去旅行,就是為了尋找這份悸動。

 

 

 

 

 

參考書目:
林明德。《京都歷史事件簿》,台北: 遠流,2010。

《日本戰國風雲》系列文章
《櫻花夢落大阪城》
《阿初的遺憾》
《將軍夫人傳奇》
《第一夫人的最後歸宿》
《織田信長(上):夢迴安土城》
《織田信長(下):本能寺驚變》
《姬路城的故事(上):秀吉的十日奇蹟》
《姬路城的故事(下):悲情公主千姬》
《梟雄的輓歌》

將軍夫人傳奇

金戒光明寺位於京都市左京區的幽靜之處。對該寺我原本一無所知,只是日本朋友建議,既可賞櫻,又可避開人羣。那年春天,在寺內閒晃,無意間走到寺內的一片墓地,墓地前看到一指示路牌,以日文標示:「江 供養塔」。嘎然發現,原來路牌所指是江戶墓府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正室夫人淺井江的供養塔,裡面供奉夫人的頭髮。

淺井江是戰國時代淺井三姐妹的老三, 就是淺井茶茶(延伸閱讀:《櫻花夢落大阪城》)與淺井初(延伸閱讀:《阿初的遺憾》)的親妹妹。那段日子,日本NHK電視台正播放大河劇《江·戰國三公主》,將淺井家三姐妹的傳奇故事搬上電視。供養塔內正是該劇中心人物阿江的頭髮。相信是該劇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因此寺方管理處特意豎起指示牌,提示訪客。

金戒光明寺01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阿江,又稱小督、江與,法號崇源院,生於天正元年(1573年)。阿江的母親阿市,有戰國第一美人之美譽,更是一代霸主織田信長的妹妹。1564年,阿市被信長安排下嫁大名淺井長政。阿市和長政婚姻琴瑟和鳴,並先後誕下長女茶茶、次女阿初及么女阿江。

好景不常,數年後,淺井家和織田家關係破裂,天正元年(1573年),即阿江出生的同一年,織田信長派兵討伐淺井家,長政兵敗切腹自盡。阿市帶著三名女兒回到娘家,由信長照顧。天正十年(1582年),信長在「本能寺之變」中身亡,阿市四母女頓失依靠,為了能在亂世安身立命,阿市下嫁織田家家臣柴田勝家。未料,不久之後,織田家的家臣發生內哄,勝家被另一家臣羽柴秀吉(即後來的豐臣秀吉)消滅,勝家和阿市二人自盡,阿江和兩名姐姐被秀吉收容。

天正十二年 (1584年),秀吉安排阿江下嫁佐治一成,後者母親是阿市的妹妹,因此阿江和一成是表親關係。兩人婚後不久,一成和秀吉政見出現分歧,秀吉盛怒之下,強行命令阿江和一成離婚。阿江唯有回到秀吉身邊。她的第一段婚姻未夠一年就結束了。

翌年,秀吉又替阿江安排另一段婚姻。這次秀吉將她許配養子兼親姪子秀勝,換言之,秀吉成為阿江的家翁。據說,阿江和秀勝婚後非常恩愛,並誕下女兒完子。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592年,秀勝在遠征朝鮮途中病故,正值花樣年華的阿江成了寡婦。正是: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心如刀割的阿江帶同女兒再次回到秀吉身邊。

在這數年間,世事已經歷多翻變遷。秀吉已經統一天下,獲天皇賜姓豐臣,他的名字由羽柴秀吉改成豐臣秀吉。阿江的大姐茶茶也成為秀吉的側室,並生下兒子秀賴。秀吉老來得子,自然歡喜若狂,茶茶也母憑子貴,得到秀吉加倍寵愛。不過,花無百日紅,秀吉已經日漸衰老,而且他派兵遠征朝鮮也連翻失利,損兵折將。山雨欲來風滿樓,豐臣一族未來已蒙上陰翳。

金戒光明寺08

同樹所出的花瓣,歸宿大相徑庭。人生也是如此,看那淺井三姐妹,雖同父同母所出,際遇如此迥異,命運截然不同,各自寫下自己的人生。

秀吉自知時日無多,他開始著手安排身後事,以保護茶茶兩母子安全及豐臣家世代繁衍。他認識到,自己身故後,以德川家康為首的德川家將成豐臣家的心腹大患。為了攏絡德川家,秀吉又在阿冮身上打注意。首先他收納阿江為養女,然後安排她嫁給家康的兒子德川秀忠。這樣,秀忠成為自己的女婿,豐臣家和德川家便成姻親了。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對阿江而言,結婚似乎已成為習慣。不過,第二次結婚,她膝下無兒女,第三次結婚,她被迫要和女兒完子分離。骨肉天隔一方,令她痛徹心扉,可憐兮兮的阿江,將完子交託姐姐茶茶撫養,遠嫁德川家。她把孤獨藏在嫁衣內,滄桑遮飾在臉上胭脂下,強忍悲痛,再次面對熟悉的茫然無奈和熟悉的落莫淒涼。當時,她年僅二十三歲。

二十三歲,正值花信年華,理應是一朵綺年玉貌、軟香溫玉的笑靨,但對阿江而言,早已經飽歷人生的甜酸苦辣、生離死別。她早在襁褓時失去父親、10歲喪母、成婚、離異、改嫁、喪夫、再嫁、與女兒分離,情何以堪,惟有淚千行。

那個年代,女人就是家族財產。她們是生育工具,或者,就是當作人質,交予敵對陣營,要不然,就如同阿江,作為聯姻之用,從以締結盟約。

平陽公主是漢武帝劉徹親姐姐,她和阿江一樣,有三段婚姻,前二任丈夫先她而去,後來她嫁給了衞青。衞青出身寒微,曾為平陽公主家奴,獲後者引廌給漢武帝。皇帝非常賞識其才華,七度派他遠征匈奴,立下曠世奇功,官拜大將軍。大將軍是武官最高職位,又身兼尚書職責,當年沒有丞相一職,故此大將軍算是文武百官之首,位極人臣。雖然䘙青功勲蓋世,畢竟曾經是平陽公主家奴,身份地位懸殊,故此兩人的結合成為千古美談。

相比之下,蔡文姬的人生就坎坷了。文姬是東漢未年才女,是古代的林徽因,父親乃名士蔡邕。她是著名詩人,而且精通音律,傳世作品有《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文姬第一任丈夫是名士衞仲道,丈夫病逝後回到娘。後來,她因戰亂被匈奴左賢王(匈奴部落首領為單于,單于下有左右賢王各一名)擄走,成為其妾,並生下兩名兒子。多年前蔡邕曾有恩於曹操,曹操掌權後,獲知故人之女的消息後,於是以重金將她贖回中原。文姬忍痛和兩名兒子道別,重回故國。文姬歸國後,曹操安排她嫁給董祀。後人將她的傳奇故事改編成著名戲劇《文姬歸漢》

金戒光明寺_山門

金戒光明寺位於京都市左京區的幽靜之處。

世事如棋,江流急轉。秀吉病逝後,德川家不停擴張勢力,慶長三年(1603年),家康更被冊封為征夷大將軍。大權在握的家康,要開始盤算如何對付豐臣家了。他認為豐臣家實力仍在,還未到撕破臉的時刻。為了穩住豐臣家,老謀深算的家康讓阿江和秀忠的長女千姬(即自己的的孫女),嫁給豐臣家的繼承人秀賴,即秀吉和茶茶的兒子,也是阿江的外甥。

在那個年代,權貴家族或地方豪強之間明爭暗鬥,合縱連橫,他們互相聯姻,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儼如一張蜘蛛網。舉例說,我和你分別是A和B兩大武裝集團的首領,我聚了你的妹妹,若干年後,我們的兒女長大了,我的大女兒嫁給你的長子,同時,C集團首領的二兒子成了我的養子,於是我安排他迎娶你的么女,再若干年後,他們的女兒又嫁給你的長孫,諸如此類。天若有情天亦老。那個瘋狂的亂世,前路是用權力和鮮血鋪成。利益當前,父子決裂、兄弟鬩牆已是司空見慣,更何況是那比紙更脆弱的姻親關係。

一山不能藏二虎。數年後,德川和豐臣兩家終於展開縮命的殊死相搏。當刻,阿江一定是心亂如麻、心焦如焚。對戰雙方,一邊是夫家,另一邊有同度患難的姐姐(茶茶)、兩名女兒(完子和千姬)、女婿(秀頼)。無論是哪方落敗都意味著她會失去至親。

兩強相爭,德川家獲得最後勝利,成為天下霸主。茶茶和秀賴雙雙自殺,豐臣家被滅族,令阿江稍為安慰的,是她兩名女兒及時被人救出。

一年後,家康去世,德秀忠正式成為天下統治者。阿江作為將軍夫人,地位儼如國母,她享盡人間尊貴,直到辭世,享年五十四歲。不過,這將軍夫人的耀眼光環背後,所付出的淚水、辛酸、悲涼又有幾人知?正是:「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阿江為秀忠生下二男五女。有人說阿江是有名的「河東獅吼」,而且秀忠天性軟弱,故此非常懼內。相比父親家康擁有十數名側室,秀忠從未納妾,只有一名叫阿靜的情人。某年,阿靜生下兒子幸松,阿江下令阿靜母子搬遷,要二人遠離秀忠。客觀來講,阿江這般年輕,就飽經顛沛流離,看慣爾虞我詐,嘗盡悲歡離合,心中難免缺乏安全感,後人對她該有所諒解,不應過分苛責。

另外,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茂呂美耶在《戰國日本》一書中,就形容阿江「溫柔如柳樹」。作者分析,阿江比丈夫年長六歲,離過婚,而且又是寡婦,條件遠遜丈夫。但秀忠沒有納妾,二人更生下這麼多兒女,阿江一定有女性溫婉賢淑、通情達理的一面。縱使二人不是如膠似漆,也應是相處和睦。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阿江就是在雪虐風饕的寒冬臘月下,也能開花綻放的一朵傲骨梅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姑勿論如何,阿江是一名堅強不屈、百折不撓、逆來順受,無論任何困境也不向命運低頭的奇女子。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阿江就是在雪虐風饕的寒冬臘月下,也能開花綻放的一朵傲骨梅花。

最後說說三姐妹的老二阿初。比起大姐茶茶起伏跌宕的人生和三妹阿冮唏噓坎坷的命運,阿初的一生較為平淡。秀吉將她許配京極高次,兩人雖無兒女,但相敬如賓。丈夫過世後出家,法名常高院,其後在江戶渡過餘生,享年六十有三。(延伸閱讀:《阿初的遺憾》)

看一葉能知秋,賞花也可領悟人生。無可奈何花落去。凝視眼前櫻花樹,落櫻似雪。有數片花瓣徐徐便掉到同樹的樹根上,似乎不捨離開。有花瓣乘著風,飄到數丈之外,方才投入濕潤的春泥懷抱中。又有花瓣御風而行,展翅飛舞,直到不知所踪。同樹所出的花瓣,歸宿大相徑庭。人生也是如此,看那淺井三姐妹,雖同父同母所出,際遇如此迥異,命運截然不同,各自寫下自己的人生。

參考書目:
茂呂美耶 ,《戰國日本》,台北:遠流,2010。

《日本戰國風雲》系列文章
《櫻花夢落大阪城》
《阿初的遺憾》
《將軍夫人傳奇》
《第一夫人的最後歸宿》
《織田信長(上):夢迴安土城》
《織田信長(下):本能寺驚變》
《姬路城的故事(上):秀吉的十日奇蹟》
《姬路城的故事(下):悲情公主千姬》
《梟雄的輓歌》

 

 

呦呦鹿鳴憶魏武

奈良公園位於奈良市以東的春日山麓,面積約600公頃。此為一綜合公園,園內的春日神社,位居日本三大神社之一、千年古剎東大寺和興福寺莊嚴宏偉卻又古撲幽雅、春日山原始森林古木參天,千年來無人砍伐,仍保持原始生態。

奈良公園_東大寺_中門06

初次參觀東大寺,看見寺外聚集了數十頭鹿,好生詫異,難道牠們也是信衆不成。

除此以外,公園裡更養了超過一千頭鹿,由於園內沒有欄杆、籬笆,隨時隨地都會有鹿大搖大擺擦身而過。鹿兒們也非常大方,不會靦腆、害怕,更沒有敵意,任由遊客撫摸或拍照。在公園內隨處可發現牠們的蹤影,有的在一碧千里的草地上嬉戲追逐,有的在神社參道兩旁的樹下酣睡,害得我不敢造次,踮著腳悄悄地走過。

 

奈良公園_東大寺08

由於園內沒有欄杆、籬笆,隨時隨地都會有鹿大搖大擺擦身而過。鹿兒們也非常大方,不會靦腆、害怕,更沒有敵意,任由遊客撫摸或拍照。

初次參觀東大寺,看見寺外聚集了數十頭鹿,好生詫異,難道牠們也是信衆不成。原來寺外有商店小販售賣「鹿餅」,供遊客餵飼鹿兒。鹿兒們在旁邊,一見有人手持鹿餅,便將其團團圍住,有鹿隻老實不客氣,拼命伸長脖子,企圖搶奪,有其他鹿隻咬著他的衣角不放,索取手中美食,遊客不由得大樂。

為何奈良公園內有如此多鹿?這與遷都有關。

距今約1300年前,日本元明女皇遷都奈良平城京,開啓了璀璨的奈良時代。建都之時,右大臣藤原不比等率領家臣將武甕槌命從鹿島神宮迎接至春日大社。

武甕槌命又命建御雷,是日本的雷電之神。相傳葦原中國(日本本土)原由大國主神統治,天照大神打算任命自己後代接掌,於是進行交涉,殊不知遭受拒絕。建御雷自告𡚒勇,他去到大國主神的宮殿前,拔出神劍天羽羽斬,震動四方,對方被其雷霆萬鈞之勢所震懾,遂交出葦原中國統治權。天照大神任命天孫瓊瓊杵尊為日本新統治者,稱「天孫降臨」,偏酸也成為日本皇室的始祖。至於建御雷也成為 平定葦原中國,開啓天皇統治日本的第一功臣,在鹿島神宮受到老百姓膜拜。

平城京奈良建都之時, 建御雷應允藤原不比等的請求,移居新都。相傳他乘著一頭白鹿,如飛將軍飄然降至春日山浮雲峰,他與其他三位神祇合稱春日大神,守護着奈良,在春日大社受到供奉。奈良公園的野生鹿,也被認為是建御雷座騎的後代,被老百姓加以保護。

鹿與傳統中華文化關係密不可分。「山麓」一詞乃山腳之意,將「麓」字拆開,上「林」下「鹿」,表示鹿在山腳下的樹林生活。美麗的「麗」字,上「丽」下「鹿」,可想而知,古代文化中,鹿是美的象徵。麒麟象徵吉祥,兩字部首皆從鹿,可以推論,鹿也代表好運多福。與鹿有關的成語有「逐鹿中原」和「鹿死誰手」,因此鹿字有政權或權力的意思。

在奈良公園裡,看到人與鹿各得其樂,不由得想起曹操名詩《短歌行》裡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全詩吟: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此詩容後討論,讓我先談作者曹操。

奈良公園_東大寺_南大門05

假若曹操到此,看到春日山麓人與鹿各得其樂,想必也會心情大樂,宴請文臣武將,高歌人生幾何!

曹操乃三國時期一代梟雄,更是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指他乃「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唐太宗李世民讚他「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蘇東坡《前赤壁賦》形容他:「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大文豪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也說:「其實,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可惜後世對諸多誤解,基於不同理由,史書、野史與民間傳說將他形象嚴重扭曲。京劇戲曲中,曹操是帶著白臉譜的奸險角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把他徹頭徹尾抹黑,使他成為家傳戶曉的第一號大奸角。

東漢末年,大地飽受戰火蹂躪,滿目瘡痍。曹操捭闔縱橫,平黃巾軍、降張綉、擒呂布、伐陶謙、討袁術、滅袁紹、破劉表、征烏桓,平定大半個中國,孫權不敢惹他,劉備被他打得無家可歸,連妻兒也不顧就落荒而逃。他在《蒿里行》流露悲天憫人的情懷:「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當成為丞相時,大整頓吏治、抑制土地兼拼、減輕徭役、實行屯田制、修建水利、安定民生。此僅如此,他更有偉大抱負,從《對酒》一詩可以窺見: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
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鹹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穀滿盈。
斑白不負載。
雨澤如此,百穀用成。
卻走馬,以糞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鹹愛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養有若父與兄。
犯禮法,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
囹圄空虛,冬節不斷。
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吏不呼門」、「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斑白不負載」(長者毋須肩扛頭頂重物)、「子養有若父與兄」(官員對侍老百姓如同自己父兄)、「路無拾遺之私」等等,全是他心中美好社會的願景。由此可見,曹操是一名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主義者,和民間流傳的奸詐小人形象大相徑庭。

奈良公園38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上次重回奈良,正值暑退初秋時。涼風輕拂,樹枝不敢造次,只輕輕搖曳而作呼應。樹葉變得色彩斑斕,想起蘇大學士的名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由於楓葉尚未染至一片火紅,不見蜂擁而至的遊客,秋高氣爽,獨個兒享受涼風輕撫,閒步如白雲流水,說不出的惬意舒暢。

所謂春生秋殺,春天是萬物繁𣶹之時,相反秋天則是萬物肅殺。難怪歷代文人都以秋天比喻哀傷離別之情,甚麼「秋來處處割愁腸」、「多少綠荷相倚恨」,屈原形容秋天乃「悲哉秋之為氣也」。

建安十二年,曹操遠征烏桓班師回朝,路經渤海之濱。心有所感,題詩《步出夏門行》,其中一章《觀滄海》,寫自己「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其時正值秋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但他沒有感傷,而且「幸甚至哉,歌以詠誌」,流露積極進的人生觀。另一章《龜雖壽》道「神龜雖壽,猷有竟時」,神龜也有壽終之日,何況是常人。他已年過半百,已屆知天命之年,北方已經平定。不過,曹操非但沒有志得意滿,反之認為人生短暫,要在有生之年建立千秋功業,寫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雄心勃勃,躊躇滿志,期望能一統河山。

約二千年後,有人來到渤海,以詩緬懷曹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此人正是毛澤東。古往今來,像此二人既睥睨天下而又詩才卓絕者,實屬鳳毛麟角,也難怪老毛對曹操惺惺相惜。當年曹操煮酒論英雄,與劉備指點江山,道:「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據說當年毛澤東練習筆墨時,曾多次書寫此句。也許,他心目中的英雄不是劉備,而是另有其人?

讓我們回頭說那首《短歌行》。此詩作於建安十三年,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到「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慨嘆了人生苦短。後來筆鋒一轉,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句引自《詩經·鄭風》,原本是一首情詩,詩人抒發對情人的思念。曹操念念不忘的,不是情事,是國事;使他魂牽夢縈的,不是情人,而是賢人。因此,同句被引用到《短歌行》,曹操表達他求才若渴,對招攬人才一事「悠悠我心」,念念不忘。「但為君故,沈吟至今」,為了你們我一直低吟到現在。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取自《詩經·小雅》。大概意思指有鹿看到美味的萍草,心情愉悅,發出呦呦之聲呼叫同伴。當年周王宴請羣臣,宴會上樂韻悠揚,杯觥交錯,樂也融融,形容明君得到賢臣輔助,君臣上下一心,天下㫒平。曹操流露出求才若渴之心,他希望效法周王得到賢明人士相助,使天下大治。數年後,他又先後寫了數篇《求賢令》,其中一篇明言:「二三子其佐我明楊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在科舉制度創辦前,朝廷長期依賴士族管治,家族門第作為官員選拔升遷之條件,門閥觀念根深柢固,造成社會「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弊端。除了以外,社會名聲亦是官員選拔之標準,但過份重視名聲却助長士大夫矯情虛偽、道貎岸然之不良風氣。曹操對此不以為然。為了打破陋習,他提出「唯才是舉」,不理門第出身,不問社會名聲,只要有真材實幹,就可得到重用。

曹操唯才是舉,就是企圖打破士族壟斷官位的局面,而才幹作為選拔官吏的條件,對社稷大有好處,卻損害了士族的既得利益,令自己站在士族集團的對立面。當曹操大權在握,群臣抨擊他為奸臣、視他為大逆不道的竊國者,反對者當中,固然有忠於漢室者,更深層的原因,其實是舊有的既得利益者對新制度的抵抗。

假若曹操到此,看到春日山麓人與鹿各得其樂,想必也會心情大樂,宴請文臣武將,高歌人生幾何!

建安十三年,曹操赤壁遭逢慘敗,統一天下美夢成泡影,但在他的努力經營下,曹魏政權根基依然非常穩固,南方的孫吳及蜀漢不敢大舉來犯。

古往今來,多少風流人物,試問能無憾而終,又有幾人?

曹操曾説過:「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僅寥寥數字,卻字字擲地有聲;雖驕傲自負,但言之有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要是沒有曹操匡亂反正 ,也不知兵荒馬亂、生靈塗炭至何年何月。

自古興亡有誰知,千秋功罪任評説。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往事千年,春日山屹立不倒,山麓的原始樹林依舊長青,春去秋來仍然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