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安寺位於京都市右京區,以其枯山水方丈庭院聞名於世。
早期日本寺廟的庭院是師承中國園林的池泉迴遊式庭院,佈滿花草樹木、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構成水木清華,婉兮清揚之美麗園景。後來禪宗漸趨普及,庭園成為天皇、貴族、大名及武將參禪之場所,具消閒娛樂功能的迴遊式庭院漸被枯山水庭院所取代。望文生義,所謂枯山水,即沒有山與水,以幼沙及石頭代之。一般枯山水庭院都空間細小但意境無限,鋪陳簡單卻哲理深邃,庭院簡約、靜謚,讓觀賞者沈澱深思,修身悟道。

不論站在哪個角度,總會有小石頭會被前方較大石頭擋住,令觀賞者視缐受阻。
進入龍安寺山門後迎面而來是一條彎曲小徑,小徑兩旁鬰鬱葱葱、蒼翠茂盛的林木夾道相迎,似乎要引領大家到某幽僻之處,看來是建築師用心良苦,要讓人調整思緒,平服心情,以平靜謙虛之心進入方丈庭院。
方丈庭院石庭面積約330平方米,庭上鋪滿白愷愷的幼沙,十五塊石頭,形狀大小不一,雖然沒有中國園林太湖石強調皺廋漏透的花巧精緻,仍可看出石頭是經過細緻入微的挑選。石頭分五組放置在沙上,每組石頭數目不一,從左至右分別為五、三、二、二、三塊,每組石頭再以青苔鑲邊。據說石庭的縱長橫長採用了西方強調的黃金比例。方丈院對面牆壁左邊較高,從左到右高度漸漸下降,因此觀賞者站在左邊往右看會產生視覺錯誤,石庭另一邊顯得更遠更深。值得一提的是,無論觀賞者站在方丈院任何一處,總不能一窺全部十五塊石頭,最多僅能看見十四顆。不論站在哪個角度,總會有小石頭會被前方較大石頭擋住,令觀賞者視缐受阻。

這十五塊石頭比喻完美,但人生七不能十全十美的。凡事不可強求,我們最多能擁有十三或十四塊石頭。如果費煞思量欲取得全部十五塊石頭,則有如緣木求魚,最終是徒勞無功的。
人們對於石庭的含意歷年來眾說分云。有人主張石頭代表陸地、島嶼及山岱,細沙象徵滄海或河流,沙上劃上一條條彎曲長線,宛若水流。另一説法指白沙是浩瀚宇宙,石頭乃天上的星斗,更有人相信是北斗七星。
有一派認為主張石庭比諭母老虎攜子過河的故事:老虎母親要帶三兒子過河,問題是母親每次僅可背著一個兒子,而母親不在場,強壯的老大便會吃了老二和老三。母親率先背老大到對岸,然後獨個兒回原岸,接了老二渡河。到了對岸,放下老二,帶老大回原岸,再攜老三渡河,最後才回去接老大和老二老三會合。
除了以上之外,還有一個簡單的説法。這十五塊石頭比喻完美,但人生七不能十全十美的。凡事不可強求,我們最多能擁有十三或十四塊石頭。如果費煞思量欲取得全部十五塊石頭,則有如緣木求魚,最終是徒勞無功的。正如蘇大學士所言,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他在《前赤壁賦》指出「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是不可求的。他又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天地之間,萬物各有其主,不屬於自己的,分毫也不可取。

人們對於石庭的含意歷年來眾說分云。有人主張石頭代表陸地、島嶼及山岱,細沙象徵滄海或河流,沙上劃上一條條彎曲長線,宛若水流。另一説法指白沙是浩瀚宇宙,石頭乃天上的星斗,更有人相信是北斗七星。
追求知識的道路也是同一道理。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學習本是人生一大樂事,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但人生有限而知識有如浩瀚大海無窮無盡,企圖以一己力量,廢寢忘餐,強求無限的知識,忘却學習意義與樂趣,失去自我,是本末倒置、毫無益處的。
筆者佛理一曉不通,亦缺乏慧根。可是人們不斷推敲、探討、鑽研、分析這千古之謎,不正是以有涯追求無涯,尋求那遠在天邊、遙不可及第十五塊石頭嗎?
日本庭院總能帶給人靜觀冥思
覺得學理確實無涯
但心靈卻可以遨遊得寬廣且深遠
讚讚
我也喜歡在日式庭院靜思沈殿
正如你所說,心靈遨遊
比參透庭院內裡乾坤更令人滿足
讚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