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曾被英國統治長達數百年,首都都柏林市洋溢著倫敦的釆風,舉目四望,到處都是英式酒館、雙層公車、圓柱形郵筒、喬治式(Georgian)與維多利亞式(Victorian)建築。常見的菜式當然有炸魚薯條(fish & chips)、農舍派(farmhouse pie)等。
早前去了都柏林一趟,適逢是愛爾蘭復活節起義(Easter Rising)一百週年紀念。酒肆餐廳門外縣掛愛爾蘭國旗。不少建築物外牆鑲嵌上關於當年起義運動的資料圖片。郵政局也發行紀念郵票。商店也販售有關紀念品。
本身對這段歷史幾乎一無所知,於是買了 一兩本相關書籍,在回家的十數小時航機途程中,夜裏挑燈,抱卷翻頁,勉強明白一點皮毛。
十六世紀以降,愛爾蘭國王(King of Ireland)為英格蘭國王(King of England)國王兼任。1707年,英格蘭將蘇格蘭併入其領土,連同威爾斯,建立大不列顛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1801年,愛爾蘭也被吞併,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誕生。
愛爾蘭原住民本身信奉天主教舊教(Roman Catholicism),不少從英格蘭移民到愛爾蘭的後裔也「入鄕隨俗」,成為舊教徒。但是另一方面,英國的國教乃新教(Protestantism)。愛爾蘭舊教徒長期遭受打壓,不少原愛爾蘭地主和特權階級為了維謢自己的利益也從舊教改為信奉新教。
十九世紀,民族主義(Nationalism)烽煙燃遍歐洲。愛爾蘭人對英格蘭統治者的長期不滿、新教徒對舊教徒的岐視,還有以舊教徒為主的佃農被地主剝削。此外,十九世紀末,愛爾蘭鬧大饑荒,人民對執政者怨聲載道,令到矛頭指向英國國會,共和主義者伺機崛起,尋求愛爾蘭自主甚至獨立的呼聲漸響。
經過長達數十年的請願、交涉、抗爭,英國終於讓步。1914年,英國國會通過《愛爾蘭自治法案》(Government of Ireland Act),允許愛爾蘭成立自治政府和議會。
世事難測,偏偏這時侯,不遲不早,英國被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政府打算全力應戰,為免節外生枝,他們將自治法案置之一旁,暫援實施。
此舉雖有其道理,但卻惹怒了愛爾蘭共和主義者。人往往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從「無」到「有」,令他們歡喜若狂,但從「有」又回到「無」,此起落跌伏,令到他們憤恨交加,認為英國出爾反爾。部分激進份子更對政府已不抱任何幻想,他們決定以武力解決問題。
1916年,一次大戰陷入僵局,英軍在歐洲戰場進退維谷。激進份子們認為時機成熟,當局應該騰不出手來處理愛爾蘭事務。這一年的4月24日,他們揭竿起義,這就是文章開首所提到的復活節起義。

義軍佔據火車站、橋樑、軍營、醫院、政府辦公廳等戰略地,並以中央郵政總局(General Post Office)為總部(那個年代,郵局的作用好比現在的新聞通訊社)。
義軍佔據火車站、橋樑、軍營、醫院、政府辦公廳等戰略地,並以中央郵政總局(General Post Office)為總部(那個年代,郵局的作用好比現在的新聞通訊社)。他們宣布成立臨時政府。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更何況英國仍是歐洲強權,實力仍在,武裝份子欲畢其功於一役未免操之過爭。

歷史往往異常吊詭。無人料到,起義的失敗竟為獨立運動帶來契機。
都柏林市不少市民對於叛亂所造成的財物損失而對義軍不滿。另一方面,當年有不少愛爾蘭人為了養家糊口而加入英軍,正在歐洲大陸作戰,軍人家眷對義軍極其反感,認為他們此刻在後院起火是落井下石之舉。
補充一下,作為後人去重新審視歷史,我們不要陷入非左即右,黑白分明的二元對立(Dualism)的思維模式,千萬不要簡單歸納:
英格蘭人 = 保皇黨 = 地主 = 新教徒 = 剝奪者
愛爾蘭人 = 獨立派 = 佃農 = 舊教徒 = 被剝奪者
共和主義者中較溫和者就反對使用武力,他們提倡應該從憲法尋求獨立之可行性。有人主張愛爾蘭在不脫離英國前提下成立自治政府。在愛爾蘭北部,有不少本土人忠於英國皇室,他們為了維護英國主權,成立不同組織,對抗獨立派。另外,有左派工會團體,他們也為了自己的目標與共和主義者合作,共同抵抗英國。英國國會內,也有議員同情愛爾蘭支持他們自治。
就以中國清末民初為例,清廷就有立憲派、軍閥和滿族權貴。革命黨更有光復會、興中會、華興會、同盟會,孫中山也曾跟國民黨鬧別扭,弄了個中華革命黨,然後再重組成中國國民黨。
這些組織團體之間,錯綜複雜,盤根錯節,有分有合。今天結盟,明日決裂;今年合併,明年拆伙;既合縱,又連橫⋯⋯
復活節起義爆發後,英軍迅速增援,他們組織有條不紊,而且利用重型武器,向義軍陣地無情炮轟,令對方據點逐一失守。
29日,起義軍向英軍無條件投降,起義僅6日而終。
歷史往往異常吊詭。無人料到,起義的失敗竟為獨立運動帶來契機。
1916的僵局,唉!2016是Battle of Somme一百週年,回首這段歷史,豈一慘字了得。
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確有幾分道理。待你下回分解囉!
讚Liked by 1 person
過獎,正在努力中
你對歷史非常熟悉,我完全忘了這場戰役
讚讚
王室故事在統稱英國的這個國度裡
自古以來情節似乎便一直錯綜複雜
民族主義獨立運動從古至今一直都有
一百年前的故事
再看一百年後的今天
感覺愛爾蘭仍在持續他們的未竟之業,,,,,
tanedward
不好意思^^"
我讀到文章近下半這段:
“都柏林市不少市民對於叛亂所造成的財物損失而對義軍。"
是不是段文裡有漏掉些什麼字呢?還是語意已表達完成了呢?
讚Liked by 1 person
已更正了,謝謝你的細心與提點!^^
讚Liked by 1 person
不客氣!也謝謝你的好文章!
讚Liked by 1 person
過獎了^^
我只是在故事而已
讚Liked by 1 person
真是對不起
我覺得這段"感覺愛爾蘭仍在持續他們的未竟之業,,,,,"
我的表達有嚴重缺失
因為那個,,,,,,愛爾蘭已算是獨立國家了!
因之前閱報文中提及英國脫歐後
同宗教的北愛爾蘭也有人開始鼓吹和愛爾蘭統一
我把兩者混在一起了
真是抱歉對不起!><"
希望你不要介意!
讚Liked by 1 person
哈哈,不用道歉^^
讚Liked by 1 person
Worth the wait for this post😊 Thanks
讚Liked by 3 people
Thanks, that’s encouraging and flattering!
讚Liked by 1 person
You write a great post Edward. Well done.
讚Liked by 1 person
Hi Sue, thanks, glad to know that you enjoy it!
讚Liked by 1 person
好高興又讀到你的歷史文章,雖然是歷史故事的一環,很多是我以前在歷史課上沒學到的! 你說的很重要,閱讀和學習歷史事件,不要陷如二元對立的思維。 這一點在教育上也應該力行推廣,年輕的一代才能有更寬廣的視野。
謝謝你帶來這麼多美好的漣漪。
讚Liked by 1 person
這不算是歷史文章,我只是在説故事而已。不知是成長環境或者是教育制度,從前學得都是二元對立的思維,書越看
讚Liked by 1 person
⋯書越看越多,把從前學的都推翻,但不憧得就越來越多了⋯
這故事的下篇也寫好了,有時間的話請賜教。😊
讚Liked by 1 person
就是喜歡讀你的故事~ 以人的角度來寫人的故事才有人味。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