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山坡上的米開朗基羅廣場(Piazzale Michelangelo)是俯瞰佛羅倫斯古城的最佳位置。這座古城果真名不虛傳,動人若畫、溫柔似玉、浪漫像詩歌、細膩如刺繡。褐紅色的屋頂、褐色磚牆、淡黃色或白色牆壁交纏在一起。阿諾河(Arno River)如情人倚偎在旁,嬌柔無限。波光瀲灧,點綴著這座古城的輝煌。教堂的鐘聲,在托斯卡尼的平原迴盪,吟唱著佛羅倫斯不老的傳說。
鳥瞰佛羅倫斯古城,最屬目自然就是主教堂聖母百花聖殿(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的穹頂。此座巨頂,宛若奇峰秀挺,巍峨聳立,睥睨天下;又宛如芳華絕代,風韻猶存的貴婦,艷壓羣芳。眼前景緻,不但沒有出現違和感,反而更顯瑰麗迷人,效果如同畫龍點睛。
聖母百花聖殿於1296年動工,佛羅倫斯人計劃在教堂的中殿上蓋上一個巨型穹頂,以歌頌上帝,並向世界展現他們都城的偉大。此劃時代之工程因戰爭、天災、財政、技術等問題,而被拖延多年。
哥德式(Gothic)教堂展現了中世紀建築的巔峰成就,其鬼斧神工的浮雕、高聳入雲的尖塔,讓現代人也嘆為觀止。不過,佛羅倫斯人卻對此建築風格不以為然。作為新興城邦國的市民,佛羅倫斯人自詡站在時代前端,為了與舊社會劃清界線,自然要摒棄沿用了數百年的建築風格。另外,哥德式建築流行於德意誌及法蘭西地區,此風格被認為源於哥德人,羅馬帝國(Roman Empire)就是被這個遊牧民族消滅。故此,「哥德」一詞亦含有野蠻及沒有文化的貶義。他們自然對哥德式教堂嗤之以鼻。

飛扶壁(圖片來源: Wikipedia)
建築物越高,下壓的風險也越高。哥德式教堂建有飛扶壁(flying buttress,見左圖),用作支撐主牆,以減輕其所承受的壓力。由於否決了歌德式風格,佛羅倫斯人摒棄利用扶壁,以支撐那巨型的穹頂。為此而搜索枯腸、嘔心瀝血,可謂耗盡九牛二虎之力。當時羅馬的萬神廟(pantheon)被公認為舉世最巨型的穹頂建築(延伸閱讀:《萬神廟的穹頂》)。這一座哈德良皇帝所建造的神廟,屹立了超過1000年,可提供參考。可惜,自從羅馬帝國滅亡後,大量珍貴典籍及文獻早已灰飛煙滅,建築方法早已失傳。他們必須另闢蹊徑,研發嶄新技術及投放大量資金,方可青出於藍。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個時候,兩名天才橫空出世,成就了西方建築史的不朽傳奇。此二人,一位是科西莫·德·麥地奇(Cosimo de’ Medici),另一位是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科西莫·德·麥地奇(Cosimo de’ Medici)是麥地奇家族的掌舵人,人稱「老科西莫」。他的父親喬凡尼·德·麥地奇(Giovanni de’ Medici)開辦了麥地奇銀行,奠定了家族的百年基業,而科西莫則領導家族攀上權力高峰。
科西莫利用其靈活的政治手腕,成為佛羅倫斯共和國的僭主(意思是指沒有官方名份,卻又掌握實權的領袖)。共和國雖然有執政團(Signoria)負責決定公共事務。不過,執政團的成員與及投票結果,全都受他控制。這樣一來,科西莫既能夠控制佛羅倫斯全國事務,又可低調行事,避免成為眾矢之的,可謂一箭雙鵰。
科西莫的政途也並非一帆風順。1432年,他的政敵群起而攻之,他先入獄後被流放。不過,科西莫深諳「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道理。他的支持者在國內製造有利形勢,不到一年他就反敗為勝,重回故土,他重返共和國之日,市民夾道歡迎,儼如王者凱旋而歸。
科西莫醉心藝術,他和不少藝術家來往密切,眾多文藝復興的巨匠都曾得到他的贊助。他關心文化事業,並斥資興建全歐洲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最為人稱道,他一擲千金,支持布魯內萊斯基建造聖母百花聖殿的穹頂,令他的祖國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你可以說他沽名釣譽、收買人心,不過其所作所為,贏得普羅大眾的支持及愛戴,身故更被尊為佛羅倫斯「國父」。
八角形的聖若望洗禮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 ,是聖母百花聖殿的洗禮教堂,位於聖殿西邊的主入口對面,是全市最古老的建築之一,麥地奇家族(House of Medici)成員也曾在此領洗。1401年,教會舉行比賽,徵求洗禮教堂入口大門青銅浮雕設計。
本文的主角布魯內萊斯基也有參賽。布魯內萊斯基父親是公證人,他卻醉心於藝術,成為了一名金匠。在該次比賽,他遇上了畢生的宿敵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結果,後者的設計圖贏得評判的青睞。時至今天,吉貝爾蒂浮的雕複製品仍然鑲嵌在洗禮堂門上。心高氣傲的布魯內萊斯基遭受挫折,他憤而出走羅馬。
到了羅馬後,布魯內萊斯基到處尋找、考察、勘測古羅馬帝國的古蹟。先補充說明,當年的羅馬可不比今天。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又歷經多次戰亂、搶劫、瘟疫、飢荒、火災,永恆之城盡是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城內到處是流氓、小偷、乞丐、苦力、娼妓。當年沒有旅遊業,也沒有保育意識,羅馬帝國的廢墟不但乏人照料,而且那些雕樑畫棟、瓊樓玉宇更被視為異教徒之物而遭肆意踐踏、破壞。可以想像,他的羅馬之行常要風餐露宿,日曬雨淋,弄到蓬頭垢面。
上面寫的萬神殿則僥倖逃過一劫。這個莊嚴宏偉的穹頂建築,被教會加以保護、修建成為天主教堂。布魯內萊斯基來到了萬神廟,他呆若木雞,那個直迫雲宵的穹頂深深震撼其心靈深處。他可能去了萬神廟無數次,每次逗留良久方始離去,他一邊怔怔地凝視著它,一邊苦苦異索,究竟羅馬如何能夠建成這個世上最宏偉的建築。
1418年,佛羅倫斯為聖母百花聖殿的穹頂舉辦招標,布魯內萊斯基也有參與競投,評判團成員包括了科西莫。寃家路窄,他再次遇上宿敵吉貝爾蒂。這次,布魯內萊斯基終於扳回一城,評判選擇了他的設計圖。
此為冗筆。據說,評判仍在猶豫不決之際,倏然,布魯內萊斯基取出一顆雞蛋,高聲道,我有提議,我們當中任何人能夠讓雞蛋直立不倒,穹頂便由他來負責。衆人面面相覷,大家都摸不著頭腦,究竟如何才能夠令雞蛋直立不倒。布魯內萊斯基見沒有人回答,便揚起手,用雞蛋敲打桌子,"砵"一聲,其中一端的蛋殼碎了,雞蛋便豎立在桌子上。布魯內萊斯基見取得了穹頂的投標。
評判團採納了布魯內萊斯基的設計圖,同時卻做出一個奇怪決定,他們竟同時委任他和吉貝爾蒂為穹頂工程的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按捺住內心不滿,後來他也慢慢展現出自己才是建築師的不二人選。某次,他抱恙多天(也有人認為他是裝病),沒有返回工地。工匠們皆束手無策,因為無人知道該如何施工,工程進度受阻,連吉貝爾蒂也是力有不逮,一籌莫展。據說,布魯內萊斯基脾氣暴躁、寡言、孤辟,對於工程的詳細工序及內容,他一直三緘其口、甚少透露片言隻語。當他病愈後,工程進度加快。經過此事後,吉貝爾蒂也就慢慢淡出了穹頂工程。
布魯內萊斯基的穹頂創新大膽,最令人咋舌之處是工程竟然棄用了鷹架(scaffold)。他的設計還有不少特點;其一,聖殿其實有內外兩個穹頂,內穹頂支撐著外穹頂,作用有如鷹架。其二,穹頂上端的物料重量較底端低,以減輕穹頂基座所承受的壓力。其三,穹頂乃八角形而非圓形,如同含苞侍放的花朵,從而將每一瓣所承受的壓力轉移到側肋。其四,穹頂頂端呈尖拱形而非圓拱形,目的是為了減弱側向推力。其五,穹頂內部有數條鏈子,道理如同用鏈箍著一木桶,也是為了減低側向的壓力。其六,工匠采用了人字型形的砌磚法(herringbone pattern),以減輕磚塊所承受的壓力。除了設計穹頂,布魯內萊斯基也發明了特別的吊車和起重機,以便工匠把建築材料搬上半空。本文並非建築學文章,以上純粹分享,詳情在此略過。

人字型形的砌磚法(圖片來源: Wikipedia)
布魯內萊斯基和麥地奇家族關係密切。他曾接受科西莫的老父喬凡尼委託,建造孤兒院(Ospedale degli Innocenti)與及聖羅倫佐教堂(Basilica di San Lorenzo)的禮拜堂。他也為科西莫設計豪宅里卡迪宫(Palazzo Riccardi),不過由於其設計太瑰麗堂皇,後者擔心會受到公眾非議,最後接納其他建築師的方案。他曾鎯鐺入獄,原因似乎是欠交公會(guild)會費,也有人推測其實是科西莫的政敵,因為他被視作麥地奇家族的黨羽。還好,他很快便獲釋。
1436年,穹頂終於竣工,科西莫和布魯內萊斯基也名垂青史。歷史總在關鍵時刻,覓到適當人選,完成特別的使命。最後補充,穹頂完成後,佛羅倫斯又為穹頂的燈籠庭招標,布魯內萊斯基和吉貝爾蒂都有參賽,前者有一次獲勝。不過,燈籠庭工程完成前,布魯內萊斯基已經榮歸主懷。布魯內萊斯基之前,負責建築的師傅,普遍被視為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與石匠、木匠、水泥匠無異。由於他的成就,建築師成為受尊敬的職業。
聖母百花聖殿的穹頂,寫下了文藝復興輝煌一頁,連桀傲不馴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也曾讚嘆:「我可以建造一個比它更大的穹頂,但不可能比它更美。」(延伸閱讀:《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九)》)
參考書目:
金恩著,吳光亞譯。《圓頂的故事:文藝復興建築史的一頁傳奇》,台北:貓頭鷹,2002。
Cesati著,張正穎譯。《梅迪奇家族:一段歐洲王朝史》,佛羅倫斯:Mandragora,2012。
《麥地奇家族春秋》系列文章
《麥地奇家族與文藝復興》
《布魯內萊斯基的穹頂》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
Edward,這篇書寫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讀來特別特別喜歡。
我曾寫過短短一篇《音樂中的聖母百花大教堂》,探討布魯內勒斯基建造的穹頂結構與形制,對應當時作曲家杜法伊(Dufay)為聖母百花大教堂奉獻禮所創作的等節奏經文歌,這兩者儼然是音樂與建築的融合代表作;也因此在短暫的三年中以音樂與建築的跨領域書寫,囫圇吞棗般的完成一本論文。
後來認識了我先生,沒想到他的職業是個建築人,一拍即合。蜜月再度同遊佛羅倫斯,一望向穹頂又是感動得潸然淚下,謝謝你再度讓我憶起這份美好。
讚Liked by 4 people
原來綺塔對建築還如此有研究,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看看你那篇《音樂中的聖母百花大教堂》?
我有一次在奧地利的教堂欣賞合唱團,還有一次在波蘭的教堂看鋼琴演奏,很吃驚,教堂的建築和音樂可以如此完美的融合,要知道一千多前人類還沒有關於聲學(acoustics)的研究。
前幾年在youtube看到Sarah Brightman在維也納Stephansdom 的演唱會(Symphony: Live in Vienna),沒想到她的流行古典音樂跟教堂竟然如此契合,亳無違和感。
綺塔在義大利有如此多甜蜜回憶,記得你說過在威尼斯潮漲的時候,丈夫背著你涉水而過,很浪漫!^^
讚讚
Edward,不敢當,我只是很粗淺的涉獵一些;而那篇文章我相當樂意分享,待我整理之後於部落格上轉貼。🌹
你說的Sarah Brightman於史蒂芬大教堂的演出,確實非常精彩,配合管風琴的音色,可以紮實顯現有別於儀式類樂曲的氛圍。
還有,你真的好記憶,威尼斯插曲這小事也讓你記住了;難怪你對歷史文化信手拈來皆能旁徵博引哪!😊
讚讚
You are quite an art history fan. Loved the photos and post😀Happy Friday and weekend ahead😀
讚Liked by 1 person
Actually I love history, but most of the times history are bloody, art history is more interesting 😄
Sorry for late reply, have a nice evening and happy Friday, my friend!
讚Liked by 1 person
Yaay! You are also an art history buff! no wonder we click ha ha! I minored in art history at University and buildings or art has never looked the same anyone! Keep smiling and taking great pictures for us to see 😀
讚Liked by 1 person
世紀前的建築真是令人癡迷
不管是文藝復興時期哥德式或者更早的希臘化時代建築以及之後的古典巴洛克等等,,,
我始終無能理解他們怎麼能有這麼深奧的智慧及技術完成這些建築的形式
實在太不可思議!
建築之美讓人心神蕩漾
米開朗基羅都這麼說聖母百花聖殿的穹頂了
我們還能夠說什麼呢!^^"
我曾閱讀到一篇相關文章
如果你不介意
我就連結在此供你參考
http://www.epochweekly.com/b5/494/16853.htm
謝謝Edward又是一篇這麼好的文章!
讚Liked by 3 people
謝謝 Lu 的分享,這篇相關文章與 Edward 的文章相互輝映,我讀著好高興!
讚Liked by 2 people
不客氣dear Oscar
還是要謝謝Edward的好文章!
讚Liked by 2 people
我只是拋磚引玉而已^^
讚Liked by 2 people
是的,那些建築真不可思議,
令人體會人類野心、智慧、毅力的結晶
因此我很喜歡去歐洲,
有一句名言我喜歡:「當歌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只有建築在說話。」
Lu留德的時候也看了不少吧?
謝謝相關文章的連結,
真的很巧,
我之前還考慮過文章題目取名為「不可能的任務」,
還好沒鬧出雙胞胎^^
讚Liked by 1 person
啊!真的呀!還真有趣!
不過你的名字取的古典
還是比較適合你的風格!
我在德國時也是喜歡四處看看
對建築對大自然風光等都喜愛
但是我走的多是沉默的小站
僅是供自己沉澱心情與心靈休憩之用!^^"
讚Liked by 1 person
不知怎comment, 太豐富了,我看了2 次⋯ 而且中文太好了,我在第一段學懂好多中文⋯ 而且描繪得十分好⋯ 再加上美麗的相片,相對之下⋯ 又發覺,是喔,這古城真的不老⋯ 是不老的傳說。
讚Liked by 1 person
無明,你太客氣了,害得我也點飄飄然。😊其實都是從書上搬過來的。
佛羅倫斯(還有意大利其他地方)都得美,每次離開後,恨不得馬上回去,你去過嗎?😊
讚Liked by 1 person
斤
讚讚
少女時代去過⋯ 但那時是一張白紙,不懂細味
現在⋯ 又懶⋯ 去太遠又不太想⋯ 我喜歡奧地利但始終亞洲人口味,回到亞洲我就更開心,回到家就更更開心⋯
讚Liked by 1 person
第一段的序奏,把佛羅倫斯的美麗描寫得栩栩如生,好像整座城就在讀者眼前呈現。 太引人入勝了!
布魯內萊斯基的穹頂的設計,讓人不得不讚嘆他確實是個天才。 不僅僅是大膽桀傲,更是胸有成竹的篤定才華,創造出世界偉大的建築之一! Edward , 你讀的書都好棒~ 讓小將奧斯卡小姐心生敬仰呀。
讚Liked by 1 person
呵呵,你該敬仰的是寫書的人,我只是把書中的內容跟大家分享而已。我更敬佩你才氣煥發!😄
那個年代的建築師真的很不可思議,當時沒有建築學、物理學、工程學,他們沒機會受過正式教育,也沒相關工作經驗,好想布魯內萊斯基,設計建築前僅當過金匠,不知如何無師自通,完成那個多的曠世之作~
讚Liked by 1 person
我對建築史比較陌生,經由此文詳細介紹聖母百花聖殿穹頂的建造過程和特殊工法,讓我增長了不少知識。謝謝 !
讚Liked by 1 person
希琳娜,你太客氣了。謝謝閲讀。😊
讚Liked by 1 person
看閣下的鴻文,獲益良多,也想起舊日歐遊後所寫的一篇遊記《脫亞入歐》(四),敬請不吝賜教:
https://potataochick.wordpress.com/2013/09/02/%E8%84%AB%E4%BA%9E%E5%85%A5%E6%AD%90%E5%9B%9B/
讚Liked by 1 person
你客氣,煩請日後多多指教。看了《脫亞入歐》(二)及(四),請問是否有(一)及(三)?
讚讚
脫亞入歐一
https://potataochick.wordpress.com/2009/06/13/%E8%84%AB%E4%BA%9E%E5%85%A5%E6%AD%90%EF%BC%88%E4%B8%80%EF%BC%89/
脫亞入歐三
https://potataochick.wordpress.com/2009/12/11/%E8%84%AB%E4%BA%9E%E5%85%A5%E6%AD%90%EF%BC%88%E4%B8%89%EF%BC%89/
另,閣下學識豐富,閱讀閣下的大作也是獲益良多。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