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時期乃荷蘭的黃金時代。在東印度公司的牽頭及帶領下,荷蘭人透過海外貿易賺取大量財富,荷蘭並取代西葡兩國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在荷蘭各大城市,人材資金如雨後春筍般湧入,到處生機勃勃,百業興旺。財富決定了個人社會地位,商人取代了皇室教廷成為統治階層。科學、文學、藝術水平乃當世翹楚。史學家普遍認為,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乃近代資本主義社會之濫觴。
在上述背景下,大量富商及中產階級崛起。這些資產階級注重生活品質,追求時尚。他們既會購買藝術品用作粉飾家居,也喜歡聘請畫家為自己繪製肖像畫。以往封建時代,畫匠主要為皇室貴族及教會人士服務。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平民百姓成為畫匠們的客戶。藝術商品化及大衆化,宮廷畫師轉型為職業畫家。他們與畫商合作,推廣及銷售自己的作品,部分畫家亦身兼畫商。阿姆斯特丹的廣場也出現不少藝術市場,開創了歷史先河。
時勢造英雄,荷蘭的黃金時代孕育了多位畫壇巨匠,引領西方藝術潮流,各領風騷數十載。衆多繪畫大師中,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乃佼佼者。
林布蘭出生於荷蘭的紡織中心兼大學城萊頓(Leiden),年幼時已醉心繪畫藝術工作,他才華洋溢,出道不久已經薄有名氣。1631年,他前往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發展。當時,阿姆斯特丹乃西方第一金融及貿易都會,人口持續膨脹,財富驟增,都市不斷擴充,建築地盤比比皆是。工人忙著堆填土地、開鑿運河、搭建橋樑、蓋建大樓。
這個朝氣勃勃的都市正好是林布蘭施展抱負而搭建的舞台。他風華正茂、英姿煥發,很快便站穩住陣腳,聲名鵲起,工作接踵而至。1634年,他迎聚了年輕6年的莎斯姬亞(Saskia van Uylenburgh)。妻子家景富裕,其父親曾為市長。二人成婚時,莎斯姬亞還帶來一筆豐厚嫁妝。
1639年,林布蘭在Breesteaat區購置了一棟住宅。此乃一個新興區域,附近居民非富即貴。林布蘭在此住了近17年,並度過了人生最得意的時光,現已改闢博物館。這棟住宅價值不斐,紀錄顯示,林布蘭花了13,000荷蘭盾(guilders)購入新居。當時一名工人年薪才高於200 guilders。雖然林布蘭是透過房貸形式購入居所,不過1630年代,他的事業正值高峰期,不少名畫師皆出自他門下,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收入當然不俗,加上莎斯姬亞帶來豐厚嫁妝,其家庭財政頗為充裕。可惜,到了1656年,林布蘭債臺高築,被迫出售物業抵債,銀行職員鉅細無遺紀錄了這棟故居內的財物。到了今天,博物館負責人能夠按照此珍貴紀錄,真實無誤地將其昔日居所呈現世人眼前。

訪客甫踏入屋內,明亮寬敞入口大廳映入眼簾,牆上掛滿林布蘭的作品。(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MuseumHetRembrandthuis)
故居樓高3層,另加地庫。訪客甫踏入屋內,明亮寬敞入口大廳映入眼簾,牆上掛滿林布蘭的作品,精緻的火爐、典雅的傢具、大理石地板及柱子、偌大的窗戶、再加上挑髙的天花,甚富氣派。穿過入口大廳便可以邁入會客廳,乃林布蘭洽談生意的地方。會客廳也用上大理石裝潢,華麗而雅緻,毫不遜色於入口大廳,客人亦可留宿。屋內古樸而優雅的螺旋木階梯貫穿各樓層。除了會客廳及入口大廳,還有起居室、大畫室、小畫室、儲物室、廚房。
兩個房間令人印象深刻。其一就是林布蘭的儲物室。儲物室擺放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包括名畫、雕塑、動植物標本、瓷器、寶石、地球儀、古書、武器、盔甲等,不少乃透過拍賣會競投所得,可謂價值連城。有人說購買大量奢侈品是為了創作及教學所需,但也有人批評他是為了炫耀財富,後人計算過,假如大師沒有購買這些奢侈品,他不會負債累累。平心而論,17世紀適逢航海時代,商人水手從海外帶回五花八門的珍品,前所未有,目不暇給。收集這些異國珍品乃當時時髦,好比現代人購買跑車、珠寶,沒有甚麼稀奇。何況林布蘭當時名利雙收,有此購物欲乃人之常情,後人不必過度苛求。
比起儲物室,大畫室更加不可錯,林布蘭不少曠世巨作便是在此完成,包括下篇會提到的《夜巡》(The Night Watch)。大畫室有兩排窗戶,下排有窗板,天花板吊起白布條。透過調較布條高低及窗板角度,畫家純熟地室內光線的強弱、角度,並繪入畫內,為其作品注入豐富的內涵。金光穿透玻璃曬入室內,柔和的牆壁、樸素的木天花板、輕輕晃動的布條、充滿質感的木地板,隨意擺放的畫筆、帆布、調色盤、顔料、木板、紙張、器皿、調色刀、畫架,讓畫室生機盎然,數百年如一日。讓人產生錯覺,誤以為畫家剛放下畫筆,離開畫室稍息,須臾,他便會回來,木地板隨時吱吱作響。

大畫室有兩排窗戶,下排有窗板,天花板吊起白布條,透過調較布條高低及窗板角度。(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MuseumHetRembrandthuis)
從桌子上的畫布用具可以了解,林布蘭喜歡在畫布上塗上一層厚厚的顔料,然後利用調色刀刮痕,令到畫面更有層次感,凹凸不平的顔料能夠表達物件質感、遠近、明暗,稱他為繪畫雕塑師,也不為過。(請前往下篇)

林布蘭喜歡在畫布上塗上一層厚厚的顔料,然後利用調色刀刮痕。(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MuseumHetRembrandthuis)
主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好珍貴的資料及照片
這裡頭的東西都保存得真好
真彷彿畫家還在的樣子
林布蘭生活開銷確實蠻大的
或許他對金錢也沒什麼概念吧
也可憐他晚來就沒那麼富裕與幸運了
讚Liked by 1 person
我也是覺得大部分藝術家對金錢沒什麼概念,要不他們把所有時間專注在創作上,根本才不願意花時間去處理金錢事宜。Lu,那你覺得下篇提到他破產的原因合理嗎?
讚Liked by 1 person
“夜巡"這事件確實影響他很大
家庭支出的負擔也是一大筆開銷
他的不擅理財也是很大的原因
這都是以前念書時可以讀到的
Edward見聞廣博
被迫出售物業我是從你這才知道的^^"
還真的要謝謝你!
我想其來有自
會破產不是沒有原因的吧!
合理!
讚Liked by 1 person
不用客氣,我也是看博物館的展覽才知道的^^
讚Liked by 1 person
我是跟著旅遊團去荷蘭觀光,阿姆斯特丹去了,但是行程緊湊,沒有安排參觀林布蘭故居博物館。
讚Liked by 1 person
旅遊團通常不會安排參觀這裡景點,應該很多人都不知道林布蘭是何方神聖。^^希琳娜安排自由行去參觀吧!
讚Liked by 1 person
你形容的就像讓人親眼看見一樣~ 畫面好清晰! 一看到照片果然如此~ ^^
富裕的藝術家很少, 所以林布蘭因著財富而大量收集他所喜歡的文物, 享受文人雅士的奢華浪漫, 也堪稱雅事一樁
美國有個 Menil Collection 美術館, 就是展出私人收藏的藝術品, 我每次去都覺得好神奇, 竟有人的財富可以收藏到一個美術館的品質~
讚Liked by 1 person
奧斯卡小姐,你有過奬了!
你有聽說過嗎?馬勒的第七交響曲是他在荷蘭國家博物館,看到林布蘭的《夜巡》,深受啟發所寫的,真的有這回事嗎?
讚Liked by 1 person
這個我真的不知道呢! 馬勒第七號很特別,就像貝多芬第七號,沒有標題,卻傳達出更多的想像。
倒是來查一查這首曲子是否跟《夜巡》有關聯~
讚Liked by 1 person
哈哈,有勞奧斯卡小姐,有所發現的話請跟大家分享^^
讚Liked by 1 person
我查了,還真的沒有發現這個資料! 好奇怪~ 我查的多是英文論文方面的。 Edward 你是在哪個資料上看到的呢?
讚Liked by 1 person
我是在英語網頁發現的,只要你在google 輸入“Rembrandt nightwatch” 和 “Mahler No.7” 應該會看到的
讚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