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麗葉之家沒有茱麗葉?

維羅納舊城外,蜿蜒的阿迪傑河(Adige)潺潺流淌,它千年如一日,堅貞不移地守護著此座千年古城。橫跨阿迪傑河的佩雅托橋(Ponte Pietra)乃該城最古老的一座拱橋,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古樸而沉實。舊城內,羅馬帝國時期興建的競技場空曠曠亏,一陣颼颼風聲,彷彿傳來昔日格鬥士的廝殺聲及觀眾的吶喊聲。鐘樓、尖塔炫耀著維羅納昔日的權力與財富。鵝卵石路上的塵埃,是數百載的沉澱。

橫跨阿迪傑河的佩雅托橋乃該城最古老的一座拱橋,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古樸而沉實。

羅馬帝國時期興建的競技場空曠曠的,一陣颼颼風聲,彷彿傳來昔日格鬥士的廝殺聲及觀眾的吶喊聲。

維羅納是一座為愛而生的古城,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愛情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便是在此展開。

故事的雛形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詩人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 (Metamorphoses)  有一篇淒美的愛情故事:皮拉繆斯(Pyramus)和忒斯彼(Thisbe)原是一對戀人,因雙方家長彼此敵視,被迫發展地下情,後來皮拉繆斯誤以忒斯彼已死而殉情。

皮拉繆斯忒斯彼的故事流傳了多年,到了1530年,達·波爾圖 (Luigi da Porto)改篇成《茱麗葉塔和羅密歐》(Giulietta e Romeo),奠定了這個悲劇的骨架。他將故事時代背景改寫為自己處身的年代,茱麗葉塔和羅密歐分別來自卡佩萊蒂(Capuleti)與蒙泰基(Montecchi)兩大家族,地點設定為義大利東北城市維羅納。故事發展到最後,羅密歐服毒而茱麗葉塔自刎。

《茱麗葉塔和羅密歐》經過多番改篇後被法國人巴蒂斯塔(Pierre Boaistuau)譯成法語版本。1562年,英國人布魯克(Arthur Brooke)將巴蒂斯塔的法語版翻譯為敘事詩篇《羅密歐斯與茱麗葉的悲劇歷史》(The Tragica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莎士比亞就是根據布魯克的英語版本改成劇本,搬上舞台。劇中起伏跌宕的故事、悲喜交集的情節、蕩氣迴腸的愛情、血淚交織的結局與耐人尋味的對白,讓觀眾看得如痴如醉,令它成為傳誦千古的愛情故事。

很多人認為這個故事純屬小說家言,非真人真事。然而,達·波爾圖生前卻聲稱真有其事,似乎言之鑿鑿。差不多同時代的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也在《神曲》的《煉獄篇》中闡述了蒙泰基(Montecchi)和卡佩萊托(Cappelletti,而非達·波爾圖所寫的Capuleti)兩家的恩怨:

粗心大意的人啊!你來看一看蒙泰基和卡佩萊托兩大家族,
再來看一看莫納爾多和菲利佩斯基奧兩大派系,
前者已經灰心喪氣,後者也是滿腹疑慮。

原此一來,難道波爾圖所言非虛?有心人翻查文獻,發現了有關蒙泰基Montecchi的記戴,證明這個豪門世家曾經在維羅納活躍一時,其舊宅依然佇立在古城內,後人稱羅密歐之家(Casa di Romeo)。至於卡佩萊托,無論是Cappelletti或Capuleti,文獻均沒有相關紀錄。有人臆測它可能是某個派系而非家族的名字。然而,有一個名卡佩羅(Capello)的家族,由於其字母拼法與Cappelletti及Capuleti頗為相近,有人斷章取義認為茱麗葉就是卡佩羅家族出身,而這個家族的大宅也就成為茱麗葉之家了。託莎翁的福,羅茱二人的故事口碑載道,多年來,茱麗葉之家的訪客絡繹不絕,成為全市最熱鬧喧嘩的一處地方,連大文豪狄更斯也曾登門拜訪。

從大閘通往中庭的拱廊內鋪滿了塗鴉,不知多少痴男怨女在石牆上寫下他們的海誓山盟。

茱麗葉之家位於Via Capello 23號。從大閘通往中庭的拱廊內鋪滿了塗鴉,不知多少痴男怨女在石牆上寫下他們的海誓山盟。中庭呈矩形,剝落的紅磚牆,留下了歲月的痕跡。牆上的縫隙,不知是否用作藏匿戀人互訴衷腸的情書?陽台是上世紀才加建的,經常有演員在此扮演羅茱二人,重現那幕著名的「月下陽光幽會」。亭亭玉立的茱麗葉雕像竪立在中庭內,成了「打卡」熱點。傳說只要觸摸了雕像的右胸,就可得到愛情運。不論男女老幼都湊前撫摸,雕像的胸部被摸得閃閃發亮。銅像背後,如虬曲纏繞的籐蔓,依偎在磚牆上,纏綿繾綣,形影不離。

剝落的紅磚牆,留下了歲月的痕跡,牆上的縫隙,不知是否用用藏匿互訴衷腸的情書?

陽台是上世紀才加建的,經常有人在此扮演羅茱二人,重現著名的「月下陽光幽會」情節。

茱麗葉之家內部已對外開放,可讓訪客了解古代富戶人家之生活面貌。大宅最觸目處,除了方才提到的陽台,就要數茱麗葉的閨房了,房間內也展出了數件戲服。至於羅茱二人是否曾在此幽會,就請看官自行判斷矣!

茱麗葉之家內部已對外開放,可以讓訪客了解古代富戶人家之生活面貌。

不少人喜歡將《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互相比較。的確,此兩部文學作品皆是遙遠流傳、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兩對情投意合的年青男女,同樣因家庭問題而未能長相廝守,最後四人皆死於非命。

然而,兩劇亦存在不少差異。通過了解這些差異,可以比較中西文化之區別。《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一部「制度悲劇」。梁祝二人情根深重,奈何祝父執意要將英台嫁予馬文才。在那個年代,男女是沒有追求自由戀愛的權利,父母之命不能拒,媒妁之言也不可違,更何況梁祝二人亦跨越不了那道門戶之見的鴻溝。可以說,二人是「三網五常」倫理規範下的受害者。他們的悲劇早已注定,沒有縣念。

大宅最觸目處,除了方才提到的陽台,就數茱麗葉的閨房。這個閨房熟真熟假,就請看官自行判斷矣!

題外話,南宋詩人陸遊和表妹唐琬的愛情也是禮教下的犧牲品。話說二人婚後相敬如賓,奈何唐琬卻得不到陸母歡心。陸母更棒打鴛鴦,迫兒子離婚他娶。陸遊是孝子一名,被迫休妻。十年後,陸唐二人在沈園不期而遇。此際桃花依舊,但人面早已全非,男方早已他娶,女方也已改嫁。唐琬離開後,陸遊一時感觸,在亭子中提下了一首《釵頭鳳·紅酥手》,令人迴腸百轉: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不久,唐婉重遊沈園,看到此詩,百感交集,也和了一首哀惋動人的《釵頭鳳》: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至此,唐婉便鬱鬱寡歡,不久就抱憾而終。若干年後,陸遊75歲時故地重遊,百感交集之下寫成了《沈元二首》:

其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亭亭玉立的茱麗葉雕像竪立在中庭內,成了「打卡」熱點。傳說觸摸了雕像的右胸,就可得到愛情運。不論男女老幼都湊前撫摸,雕像的胸部被摸得亮閃閃的。銅像背後,如虬曲纏繞的籐蔓,依偎在磚牆上,纏綿繾綣,形影不離。

回到正題。方才題及《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一齣「制度悲劇」。至於《羅密歐與茱麗葉》,就是一部「性格悲劇」及「情節悲劇」。莎翁不少主角,因性格上的缺陷而鑄成大錯或引致連鎖反應,最終引致悲劇發生,性格改變了結局,這就是「性格悲劇」。例如,奧賽羅(Othello) 聽信讒言,誤以為妻子紅杏出牆,怒髮衝冠下將其殺死,獲悉真相後,悔之晚矣。李爾王(King Lear)的幼女個性率直,不喜歡阿諛奉承老國王卻以為其個性涼薄,於是將國家分給大女及二女最終害了自己及幼女《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中羅密歐也因一時衝動而犯錯。在某次衝突中,好友莫枯修(Mercutio)重傷不治,羅密歐激憤難平下殺了茱麗葉的表哥蒂巴特(Tybalt),被親王逐出維羅納。事情發展至此,觀眾已經隱約預知,故事將走向無可挽回的結局。

假如說,梁祝二人之悲劇是必然,那麼羅茱二人的結局就是偶然。後二者有反抗的精神,在修士勞倫斯(Friar Lawrence)的見證下,他們私底下結了婚。羅密歐被逐後,茱麗葉被安排下嫁他人,為了和愛郎相宿相棲,她接受了勞倫斯的建議,喝下藥水詐死,以圖瞞過家人遠走高飛。勞倫斯將計劃寫在信裡面,然後托修士約翰轉交羅密歐。豈料,人算不如天算,約翰和其同行者被迫接受瘟疫隔離,信件無法轉交羅密歐。事有湊巧,羅密歐又獲悉茱麗葉的「死訊」。他去到茱麗葉身旁,悲憤莫名下服毒自盡。偏偏茱麗葉在事後才甦醒過來,眼見愛郎以死,在萬念俱灰下殉情。她的偷天換日之計原本可以瞞天過海,卻在連串陰差陽錯下導致悲劇發生。因此,相比梁祝二人之「制度悲劇」的必然性,羅茱二人的結局是偶然發生的「情節悲劇」。

嚴格來說,《梁山伯與祝英台》並非悲劇,其結尾亦有喜劇成分。祝英台出嫁前夕,梁山伯在悲慟萬分之下吐血而亡。彌留之際,他托人將自己埋葬在祝英台花轎必經之路,以便在九泉之下也可以遙望情人。祝英台出嫁當日,她瞥見了梁山伯的墳墓,於是下轎祭祀。此時,地動山搖,墳墓嘎然裂開,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祝英台躍下墳內(也可以說成是她站立不穩而滾下去)原本裂開的墓地彌合起来。最後,梁祝二人化作一對蝴蝶,從此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日子。如此安排,符合了觀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符合了禮教,因為祝英台遵守考道,聽從了父母之命出嫁,她的死只是飛來橫禍(表面上看),制度沒有遭受破壞踐踏。

清初的《長生殿》亦有類近安排。劇中唐玄宗與楊玉環過着如膠似漆的日子而荒廢政事,國舅楊國忠飛揚跋扈,導致安祿山造反,玄宗逃難途中,士兵們在馬嵬坡譁變,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玉環。為了天下社稷(當然,這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自古以來只有臣子為君王死),玄宗迫不得已讓愛人上吊自盡。回到長安後,他日夜思念楊玉環,感動了上蒼,讓二人在月宮中最終團圓。這樣的結果,玄宗履了君王的責任(順應了民意,賜死愛人),維護了體面,他與楊玉環的愛情有一個完美結局。元劇《西廂記》中,張生邂逅相國崔鶯鶯,二人互生情愫。由於門不當戶不對,崔老夫人反對二人來往,在紅娘遊說下,老夫人命張生上京赴試,如能高中便允許他迎娶鶯鶯。結果張生果真考取功名,如願迎娶美人歸。在眾人的努力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不過,張崔二人要在符合禮教的情況下,才結成秦晉之好。一言以蔽之,禮教不可違,制度不能改。

莎翁也替《羅密歐與茱麗葉》寫下一個悲喜交集的結尾。不過,有別於梁祝,男女主角二人既沒有復活,也沒有化成蝴蝶。然而,他們的死,令到兩家人化干戈為玉帛,言歸於好,從此和平共處。《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作者沒有打破禮教,卻安排男女主角死後化蝶成仙。相反,《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男女主角雖然未能改變自己命運,卻意外改變了客觀環境,成就一個更理想的結局。這符合了文藝復興時代以降的人文價值。

延伸閱讀:《埃文河畔尋訪莎士比亞》

拉斐爾簽字廳(下)

上篇討論了梵蒂岡宮(Palazzo Apostolico)簽字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西及北牆三幅濕壁畫,本篇輪到東牆的《雅典學院》(Scuola di Atene)此畫是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畢生的代表作之一,令他成為名垂千古的藝術家,與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並駕齊驅

《雅典學院》是拉斐爾畢生的代表作之一,令他成為名垂千古的藝術家,與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並駕齊驅。

如之前所寫簽字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四幅壁畫代表哲學、神學、詩歌和法律四大知識領域,《雅典學院》代表哲學。畫家開啟了一扇門,引領觀眾通往一處博大精深之思想殿堂。這裡匯聚各個時代最出類拔萃的哲學家、思想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在這古典建築內,數十位智者在此各抒己見、經緯滔滔,呈現出海納白川、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學術氛圍。這是拉斐爾對人類智慧的詠歌,對人文主義思想的吟唱,與及對其身處時代的頌贊。在當時西方藝壇,也只有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這兩位頂尖人才,方可以在同一幅繪畫內駕馭這麼多人物。

在當時西方藝壇,也只有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這兩位頂尖人才,方可以在同一幅繪畫內駕馭這麼多人物。

《雅典學院》構圖和諧、完美,此乃拉斐爾一貫畫風。該畫背景是一處具古羅馬風格的宏偉壯觀建築,有高聳的圓拱、寬厰的長廊、華麗的浮雕,大廳的左右,分別是阿波羅和阿典娜。專家認為該背景乃布拉曼特設計,正在興建中的的聖彼得大教堂。拉斐爾展現了高超精湛的透視法技巧,觀眾如親臨其境。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視覺消失點位於中央位置的兩位智者頭上。分別是左邊的柏拉圖(Plato)與右邊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二人各自拎著自己的著作:《蒂邁歐篇》(Timaeus)及《倫理學(Ethica)。柏拉圖指出世界有兩類:一個是理念世界,而另一個是感官世界,前者是永恆不變的智慧世界,後者只是前者的影子,透過人類的感官而感受其存在,受時空等因素而產生變化。《雅典學院》壁畫中他手指芎蒼,就是象徵那個理念世界。亞里斯多德認為所有知識都與現實世界的體驗有關,我們可以透過經驗與觀察去得到知識。畫中他手心向地,作為其理論的象徵。他的名言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柏拉圖是亞里斯多德老師,但二人提倡的學說南轅北轍,畫中可以見到他們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討論,沒有因為意見相左而爭執。

柏拉圖是以達文西為原型而繪制。達文西比拉斐爾年長30歲,二人亦師亦友。達文西非常欣賞拉斐爾的才華,並與其分享創作心得。拉斐爾對這位前輩充滿感激敬佩之情,並透過自己的作品向其致敬。

拉斐爾也把米開朗基羅其加入畫中,後者「扮演」的是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位於柏拉圖(達文西)下方。左方上排,一身鎧甲的年輕人是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與亞歷山大對望,身穿橄欖綠長袍者是柏拉圖的老師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位於亞歷山大下方,單膝跪著的是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拉斐爾也把米開朗基羅其加入畫中,後者「扮演」的是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位於柏拉圖(達文西)下方。赫拉克利特有「哭泣的哲學人」(Weeping Philosopher),他終日憂鬱寡歡,並過離群索居的生活。這方面的性格倒與孤傲不群,悲天憫人的米開朗基羅有三分相似。拉斐爾最初的草稿,並沒有赫拉克利特(米開朗基羅)的分兒。他在創作《雅典學院》的同時,米開朗基羅正在為西斯廷天頂畫《創世紀》(延伸閱讀:《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而日夜趕工。某天,教宗領著拉斐爾和建築師布拉曼特悄悄地觀看天頂畫進度。抬頭仰望《創世紀》,拉斐爾深深為之折服。布拉曼特與米開朗基羅互有心病(有關詳情,請參閱《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四)》),作為同鄉,拉斐爾多少是站在布拉曼特這邊的。不過,當年輕的畫家首次看到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時,敬佩之情頓生,於是把對方加入《雅典學院》中。事實上,拉斐爾此濕壁畫的人物造型肢體動衣物顏色也受到米開朗基羅影響。

左方上排,一身鎧甲的年輕人是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這位天才軍事領袖是亞里斯多德的學生與亞歷山大對望,身穿橄欖綠長袍者是柏拉圖的老師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兩人似在研討人生哲理。位於亞歷山大下方,單膝跪著的是數學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此位數學家於2000多年前所提出的「畢氏定理」至今仍是初中數學課的必修內容。畢達哥拉斯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他認為和諧的音樂和數字有一定關係。畫中他正在努力填寫五線譜。

中央偏下位置,躺在梯階的禿頭老翁是哲學家第歐根尼。在右下方,身披黃斗篷,手上端着地球儀,背向觀眾之人是托勒密天文學家。「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在托勒密身旁。紅衫黑帽的年青人是拉斐爾的自畫像

中央偏下位置,躺在梯階的禿頭老翁是哲學家第歐根尼(Diogenes)。他是一位奇人,傳說他身無分文,住在一個木桶裡。有一次,第歐根尼正在享受日光浴,亞歷山大大帝慕名而前來拜訪他,問他有甚麼需要,並且許諾,不管他有何願望也會兌現。第歐根尼的回答卻出人意表,他道:「我希望你快閃開,不要遮住我的陽光。」表現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在右下方,身披黃斗篷,手上端着地球儀,背向觀眾之人是托勒密(Ptolemy)天文學家,他推出「地心說」,主張地頭是宇宙的中心,影響了世界千多年,其學說後來才被哥白尼等人所否定。「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得(Euclid)在托勒密身旁,他彎着腰,利用右手的圓規與眾人討論幾何學。右下角那位紅衫黑帽的年青人是拉斐爾的自畫像,於是文藝復興三傑在這幅畫中匯聚一堂。

1513年,來自麥地奇家族的利奧十世(Leo X)接任教宗,拉斐爾得到的寵信有增無減,手上的工作接踵而來。1520年某日,他倏忽患上急病,15天後溘然長逝,享年只得37歲,其生命如煙花般璀璨而短暫。有關拉斐爾的病因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患上急病,另有人說他操勞過度,也有人說是因為縱慾。

《年輕女子肖像》

拉斐爾終身未婚。他曾經與一位叫Maria Bibbiena的女子訂婚。女方的來頭不小,她是紅衣主教Pietro Bibbiena的侄女,後者是拉斐爾的好友,更是教宗的親信,這門軍事也是該名主教說媒的。拉斐爾似乎不大喜歡他的未婚妻子,所以Fancy一拖再拖,直到女方逝世,二人仍未完婚。拉斐爾一位名瑪格麗塔· 盧蒂(Margarita Luti)的情人,並為對方畫過兩幅肖像畫。上圖的《年輕女子肖像》(La fornarina)一直被拉斐爾珍藏著,直到他離世後女始被人發現。左臂刻有拉斐爾的名字,二人的關係不言而喻。她的右手輕輕按左邊乳房,有人推測她是患了乳癌,亦有人估計他是母乳餵哺的象徵,暗示他懷想了畫家的私生子。由於拉斐爾有機提名紅衣主教,而天主教神職人員是不能結婚的,因此二人關係一直沒有公開。至於下圖的《披紗巾的少女》(La donna velata)已經在《拉斐爾筆下的女性》一文訂論過。

《披紗巾的少女》

拉斐爾生前曾受教廷所託,負責考察古羅馬時代的遺跡。那個時代沒有保育概念,那些古羅馬時代的遺址上,雜草叢生,成為農民放牧之地,而遺址上那些斷坦牆壁料就成為免費建築材料,任人取用。拉斐爾走遍羅馬城各大遺址,並將那些最具文化藝術價值的雕塑、浮雕等遺跡,加以保存、保護。他最喜歡的就是哈特良大帝(Hadrian)所建立的萬神廟(Pantheon)。拉斐爾死後,後人尊重其遺願,將他安葬在萬神廟內。他的墓誌銘是如此寫:「拉斐爾長眠於此,他生,大自然被征服,他死,它又害怕也會隨之而去。」

回到:《拉斐爾簽字廳(上)》

「拉斐爾長眠於此,他生,大自然被征服,他死,它又害怕也會隨之而去。」

延伸閱讀:《拉斐爾筆下的女性》
主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薑餅趣史

薑餅(Gingerbread)是西方社會最具代表性的糕餅,有三種主要成份:一是麵粉;二是蜂蜜、糖漿或砂糖;三是香料。所謂香料,除了薑之外,還可以是胡椒、肉桂、豆蔻、肉豆蔻、丁香、洋茴香等。

薑餅的發源地已難以考證。根據記載,在古埃及與古希臘時代的慶典上,就已經出現由麵粉、蜂蜜及香料所製成的糕餅,這可能是最早期的薑餅。到了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時期,類似的薑餅被用作祭祀神靈。帝國滅亡後,薑餅似乎在歐洲大陸消聲匿跡了數個世紀。中國的宋朝,也有一種用薑蔥加入麵糊,再經油炸而成的點心,稱「通神餅」,據說有驅寒作用。

薑餅除了解饞果腹外,由於保存期限頗長,人們用其作為裝飾物及家居擺設,更可以送禮。

至於薑餅何時再度傳入歐洲?有人說是十字軍東征時,由西方將士將薑餅食譜帶回歐洲。也人認為是《東方見聞錄》的作者馬可孛羅(Marco Polo)。更有人言之鑿鑿,聲稱有一位叫Gregory of Nicopolis的僧侶,將薑餅從土耳其引入法國。總之就是眾說紛紜,誰也說服不了誰,學術界自今亦未能達成共識。

可以肯定的是,13世紀德國及波蘭等多個地方就已經出現薑餅。這款來自東方的糕點不僅保存期限長,易於𢹂帶,加上其獨有的異國風味,深受老饕喜愛,亦有人視為身份之象徵。當時薑餅可以說是山珍海味、龍肝鳳膽,能夠經常享用者肯定是鐘鳴鼎食的人家。至於平民百姓,可能在人生的重要日子,例如洗禮及婚禮,才可品嚐此美食。薑餅昂貴的原因是因為香料。香料源自東方的印度及東亞地區(倒如胡椒及薑,分別原生於印度及中國),主要經兩大貿易路線運送到歐洲,一是由中國或西亞,經絲綢之路到東歐,二是從印度透過水路,經紅海或波斯灣,再由威尼斯的商人輸送到地中海其他地區。由於交通不便,路途遙遠,香料在西方國家乃奢侈品,薑餅價格自然高舉不下。

隨著葡萄牙人揭開地理大發現的序幕,東西方貿易往來更趨頻繁。由於歐洲各國大量入口各類香料,豆蔻、丁香、薑等雖仍屬珍貴食材,但價格已緩緩下跌。即使是普通老百姓,每年總有幾回(例如聖誕節、復活節)可以吃到薑餅。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名著《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那位鄕下村夫考斯塔德(Costard)說過:「假如在這世上我只剩下一便士,你只要拿著它去買姜餅。」(An I had but one penny in the world, thou shouldst have it to buy gingerbread.) 足見在莎翁的時代,薑餅早已走入尋常百姓家庭,非貴族或富戶獨享。

若有人打算成為薑餅師,必先要在薑餅師公會見習數年。

15世紀時,德國出現了薑餅師公會。公會(Guild)是獲政府授權的行業機構,公會會員能夠在城市內從事指定買賣或商業活動的機構。當時常見的公會包括裁縫公會、鐘錶匠公會、鎖匠公會、鞋匠公會、紡織者公會,甚至烘焙師也有所屬公會,好比現在的律師公會、會計師公會、工程師公會。顧名思義,薑餅師公會就是代表薑餅師的組織。除了控制薑餅產量與質量,公會也要負責監督薑餅師。若有人打算成為薑餅師,必先要在薑餅師公會見習數年,畢業後成為會員,成為正式的薑餅師,才可從事薑餅烘焙和買賣生意。

薑餅人

各類薑餅中,最受消費者青睞要數薑餅人(Gingerbread Man)。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 曾經將數千塊薑餅賜給多位兒童,餅乾是以其肖像作為圖案。英女王伊利莎白一世(Elizabeth I)宴客,她吩咐廚房設計出人形圖案的薑餅。不知女王葫蘆裡賣甚麼藥,據說那些薑餅人,竟貌似其追求者!後來,薑餅人流傳到民間,不知何故,當時婦女相信,吃了這款餅乾後,可以嫁給如意郎君。有童話故事以薑餅人作為主角。《薑餅人》(The Gingerbread Man)故事結局,可憐兮兮的薑餅人被狡滑的狐狸吃掉。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名作《胡桃夾子》(Nutcracker),胡桃夾子帶領薑餅人士兵和老鼠兵團作戰。歲月匆匆,薑餅人逐漸成為西方最普及的餅乾之一,時至今日。每年十二月,某美式咖啡連鎖店都會推出薑餅人餅乾,作為節日食品。

1812年,格林童話《糖果屋》(Hansel and Gretel)首版,故事敘述巫婆利用糖果及餅乾所築成的屋子來誘捕漢賽爾與葛麗特兩兄妹。兄妹二人與巫婆鬥智,終於逃出生天。有烘焙師靈機一觸,推出了薑餅所造成的屋子模形,迅速風靡。薑餅屋(Gingerbread house)成為了西方節日傳統一部份,不少地方至今仍會定期舉辦薑餅屋大賽。

薑餅屋成為了西方節日傳統一部份。

以薑餅而聞名的歐洲城市,包括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巴塞爾(Basel)、布拉格(Prague)、紐倫堡(Nuremberg),與及以下要介紹的托倫(Torun)。

世界文化遺產托倫古城位於波蘭中北部地區,其地理位置優越,水、陸兩路交通皆可達,自中世紀以來便是繁華商貿重鎮。

世界文化遺產托倫古城位於波蘭中北部地區,曾經被條頓騎士團(Teutonic Order)統治長達200多年,其地理位置優越,水、陸兩路交通皆可達,自中世紀以來便是繁華商貿重鎮。從亞洲而來的商品送抵托倫後,可以經維斯杜拉河北上運送到琥珀之路的起點——琥珀之都格但斯克(延伸閱讀:《琥珀之都格但斯克》),然後再轉口到波羅的海(Baltic Sea)沿岸城市及北歐地區。商品亦可以透過陸路從托倫往西輸送到歐洲中部地區。滄海桑田,物轉星移,造別了崢嶸歲月的日子,也逃過了無情戰火的蹂躪,托倫城古樸典雅的歌德式建築得以保存,至今仍屹立在舊城區,向世人訢說其昔日風華、前塵往事。舊城中央的市政廳,更是全歐洲最大磚造市政廳之一。

在上述背景下,托倫成為商品集散中心。市集可以購買到大量來自亞洲的香料。另一方面,周遭地區土地肥沃,盛產小麥、黑麥,附近也有不少養蜂農場,提供大量蜂蜜。據文獻紀錄,托倫在1380年左右就已經出現售賣薑餅的烘焙店,有商人將薑餅轉售到其他地方,令其揚名國際。今日的托倫,人口約20萬,市中心卻擁有兩座以薑餅為主題的博物館,讓人嘖嘖稱奇,而且每年夏日更會舉辦薑餅節,足證當地與薑餅之深厚淵源。

薑餅的波蘭語為pierniki,是從形容詞pieprz(指胡椒的味道)所衍生。波蘭薑餅所用的香料種類繁多,除了薑,更可以用胡椒、肉桂、八角、肉豆蔻、豆蔻、丁香、蜜餞、橘皮等。

當年托倫所製作的薑餅含有大量蜂蜜,基於蜂蜜具有防腐功效,薑餅的保存期限異常長。不過,現今的薑餅制造商多用砂糖取代蜂蜜,保存期限反而縮短了。古時候波蘭家庭有一傳統習俗,當女嬰出生時,家人會準備好薑餅麵團,然後放入瓦罐儲存。若干年後,到女兒長大成人出嫁時,再將麵團烘烤成香氣四溢,令人垂涎三尺的薑餅以款待賓客,餘下的便進貢王室。此波蘭人的嫁妝,籌備經年,比咱們華人傳統的嫁女餅更顯珍貴!

當年托倫有不少薑餅師不僅懂造餅,也是靈心巧手的木匠。

遊覽托倫的重要行程乃該市的薑餅博物館(Museum of Toruń Gingerbread)。博物館最令我感興趣,是那些保存了數百年的薑餅餅模。這些餅模造型層出不窮、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有國王、王后、騎士、聖母與聖子、動物、花朵、馬車、船、城堡等,讓人眼花撩亂。原來薑餅除了解饞果腹外,由於保存期限頗長,人們用其作為裝飾物及家居擺設,更可以送禮。當年托倫有不少薑餅師不僅懂造餅,也是靈心巧手的木匠。他們一般利用蘋果木或梨子木,在木塊繪上圖案,雕琢出精緻的餅模。利用餅模造出不同造型後,薑餅師更會在餅乾上增添不同食材,加以美化,造出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薑餅。此獨特薑餅工藝慢慢發展成為一門民間藝術,流傳了數百年。很可惜,工業革命後,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令到成本驟降,消費者寧願選擇標準化但便宜的工廠製品,令到這門工藝日漸式微。

保存了數百年的薑餅餅模

當年,托倫的薑餅師受到相關烘焙師公會監督。欲成為薑餅師,必先在公會下擔任學徒,動輒就要花5到6年,然後再前往國外深造。這樣才算完成實習,在公會註冊,方為合資格的薑餅師,其社會地位令人稱羡。托倫各薑餅店都有其秘方食譜,絶不外傳,別家難以抄襲,名氣也歷久不衰。昔日,托倫及紐倫堡乃歐洲兩大「薑餅之都」,兩城出産之薑餅皆聞名遐爾,難分高下。由於競爭激烈,竟然引發「薑餅貿易戰」!雙方各派商業間諜前往對方陣營盜取薑餅食譜。古往今來,此類商業間諜生生不息,當年英國人也派遣間諜前往中國取得茶樹種子,聘請專家栽培,改變了茶葉貿易,方有今日之錫蘭紅茶,此乃贅言。1556年,托倫及紐倫堡達成貿易協議,兩地皆可以販賣對方之薑餅,這場貿易戰握手言和告一段落。鑑古知今,乃讀史之樂也。

除了促進經濟外,薑餅在公關領域方面亦曾發揮一定作用。17世紀中葉,瑞典入侵波蘭,托倫曾被佔領。1660年,波瑞兩國蒂結和約。根據和約,瑞典要賠償托倫所蒙受的損失,但前者卻遲遲未有履行承諾。有見及此,托倫政府派人用薑餅賄賂瑞典官員,遊說其早日付款。30多年後,情況逆轉,輪到瑞典成為債主,托倫當局重施故技,再次用薑餅去討好瑞典貴族,冀求對方開出較為寛鬆的還債條款。每逢有重要外賓到訪,該市亦會推出特別版之薑餅,以茲紀念,好比現在發行的紀念金銀幣或郵票。能獲此殊榮者包括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 與及前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

薑餅造型層出不窮、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有國王、王后、騎士、聖母與聖子、動物、花朵、馬車、船、城堡等,讓人眼花撩亂。

波蘭最偉大的音樂家蕭邦(Frederic Chopin)也是薑餅捧場客。根據博物館的資料,他15歲時前往探望教父,曾順道在托倫市遊覧一番。這座中世紀古城的歌德式建築令年輕的音樂天才留下深刻印象,不過最令他難忘的竟是當地的薑餅。蕭邦寫信給朋友,信中對當地的薑餅讚不絕口,更特意將此名產寄回華沙家鄉。(延伸閱讀:《蕭邦與華沙》)

托倫最馳名的一款薑餅叫KatarzynaKatarzyna是嘉芙蓮(Catherine)的波蘭語。它貎似六個圓形分成兩排,拼湊在一起(見下圖)。有關這款造型獨到的薑餅背後有不少傳說。一說是某薑餅學徒愛上了師傅的女兒,便設計出此薑餅,以抱得美人歸。另一故事與一位孝女有關。話說某薑餅師傅因為臥病在床,女兒便替父親在烘焙室趕工。當麵團凖備就緒後,卻找不到餅模,女兒唯有將麵團切成圓形形狀,並將其中六個圓形麵團分成上下兩排放入烘焙箱。由於缺乏經驗,該六個圓餅結果黏在一起,形成一個奇特形狀,結果卻大受顧客歡迎,時至今日,仍然是托倫的著名特產。

由於缺乏經驗,該六個圓餅結果黏在一起,形成一個奇特形狀,結果卻大受顧客歡迎,時至今日,仍然是托倫的著名特產。

下次品嚐薑餅時,記得要細嚼慢嚥,好好地仔細品嚐那份流傳了千年的歳月濃情與歷史情懷。

 

 

 

參考資料:
http://www.visittorun.pl/237,l2.html

特別鳴謝:
Galeria Tebe
WOW! TOURS

維利奇卡的地底鹽礦

1300多萬年前,歐洲東部喀爾巴阡(Carpathia)一帶的地殼板塊移動,造成大裂谷,導致大量海水滲入地底,形成了波蘭南部大片面積的鹽岩層。

14世紀時,鹽礦所帶來的利潤驚人,竟佔了全國超過30%的收入,令到波蘭王國成為中歐強權,維利奇卡也成為貿易重鎮。

多年以後,克拉科夫(Kraków)市郊的維利奇卡(Wieliczka)小鎮湧現出一道帶鹹味的泉水,居民採集泉水,將其煮沸,收集殘餘鹽份。約13世紀中葉,泉水乾涸以後,為了提取食鹽,居民找到泉水源頭,一路開鑿、挖掘,發現地底下的岩石竟藴含豐富的鹽份。維利奇卡鹽礦的傳奇從此揭開序幕,經營礦場的公司更為世界最早一批的食鹽生產企業。

古時候,食鹽的價值可以媲美黃金。鹽可以增添食物風味,更可腌製食品,防止腐爛。薪水的英語為salary,而salary一字源自拉丁文salarium,sal乃鹽的意思。可以揣測,古代人以食鹽支付工錢、佣金或獎金。古埃及人利用鹽作為化妝護膚品。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時代,鹽乃價值連城之商品,羅馬人更為了確保食鹽的供應而開鑿擴充道路。1482年,威尼斯人與費拉拉人為了爭奪食鹽貿易權而兵戎相見。鹽業的興衰也影響到波蘭的國運。14世紀時,鹽礦所帶來的利潤驚人,竟佔了全國超過30%的收入,令到波蘭王國成為中歐強權,維利奇卡也成為貿易重鎮。16世紀後,德國人從海水提煉成更具競爭力的海鹽,波蘭鹽業從盛轉衰,稅收銳減,成為波蘭國運江河日下的原因之一。

漢語的「鹽」字乃象形字。「臣」指官史百姓;「鹵」指滷水,乃鹽份含量高的海水或地下水;「皿」指的是器皿。因此,臣民用器皿燒煮滷水就成了「鹽」。

古代中國,食鹽為重要商品,亦是朝廷重要收入來源。春秋時代,齊相管仲大刀闊斧實施改革,其中一項新政就是設立鹽鐵專賣制度,為齊垣公的霸業奠定根基。漢武帝為了提高朝廷税收以北伐匈奴,將煮鹽、冶鐵、釀酒轉為國營,不准私商參與。中唐以後,朝廷引入發牌制度,容許私人企業到有關部提取食鹽,然後到指定地點銷售。市場供求很大程度仍受朝廷控制。

16世紀後,鹽礦越挖越深,礦工開始利用馬匹推動轆轤,將食鹽垂直運送到地面,原理如同升降機。

回到正題。維利奇卡鹽礦甫開採時,礦工將採集到的食鹽放入布袋或木造器皿內,然後再攀爬樓梯送上地面。後來木橇、手拉車的出現增加了工作效率。16世紀後,鹽礦越挖越深,礦工開始利用馬匹推動轆轤,將食鹽垂直運送到地面,原理如同升降機。18世紀末葉,波蘭被列強瓜分,奧地利接管礦場,採礦方式始變得電動化。

鹽礦岩石內有大量積水,水中也藴含鹽份。為了不造成浪費,礦工利用水泵和水糟抽取、收集及儲存積水。洞穴內也有不少易燃氣體,礦場內有專人負責燃點及消耗該些氣體,以免造成爆炸。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金屬一旦接觸鹽水便容易生銹,礦場內的所有工具、器皿與及承托洞穴的橫樑支架全為木造。木材不但不會生銹,而且吸收了鹽水後也變得更加堅固耐用,一舉兩得。

1978年,維利奇卡鹽礦被列入首批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足見其彌足珍貴。鹽礦於1996年停產,經過近700年的開採,整個鹽礦深達9層,最淺處在地下64米,最深處在地下327米,總體積400萬立方米,乃紐約帝國大廈之3倍,總長度竟達250公里,礦室超過2000多間,宛如一座龐大的地下城,其規模令人咋舌,基於安全理由,現時僅開放部分不足整個礦場的百分之二。

滿佈結晶岩鹽的洞壁顯得晶瑩剔透,宛如踏入浩瀚的宇宙星河,沿路的熠熠星光不斷向你拋眉弄眼,一切如夢似幻。

參觀維利奇卡鹽礦必先爬下數百級的「之」字形木階梯。到了地底,鹽礦的道路蜿蜒曲折,沿路高低起伏,忽明忽暗,時而平坦光滑,時而凹凸不平。滄海桑田,無論是江山易主、世代更替,這𥚃仍然是百年如一日。微風徐徐而來,為你娓娓道出這個曠世鹽洞的千年傳說。滿佈結晶岩鹽的洞壁顯得晶瑩剔透,宛如踏入浩瀚的宇宙星河,沿路的熠熠星光不斷向你拋眉弄眼,一切如夢似幻。不禁懷疑,這是否《地心歷險記》(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小說內記載,那條通往地球核心的秘密隧道?也許,在洞穴的一隅,英雄齊格菲(Siegfried)一邊鑄劍,一邊亢音高唱「諾通劍,諾通劍,夢寐以求的寶劍!我令你得到重生!你曾為碎片,現在光芒四射、傲視群雄,充滿榮耀!」又或者,這兒是連接陰間與人間的羊腸小徑,當年奧菲斯(Orpheus)與尤麗黛(Eurydice)也曾路過。假如你和愛人結伴同行,不論對方在你背後如何含嬌微嗔或苦苦哀求,千萬不要回,否則對方下場如同尤麗黛,最後化成縷縷輕煙,換來千古遺恨!倏忽,那綿延不斷、曲徑通幽的礦場隧道豁然開朗,别有洞天。一片地底鹽湖映入眼簾。鹽湖一碧如洗,其水波不興,亮出迷人的光澤,宛如天上人間。是花果山水濂洞還是《魔戒》(Lord of the Rings)裡的精靈的棲身之所?

聖金加禮拜堂建於101米深的地底,長31米,闊15米,高11米,可以容納超過400人。

由於生活枯燥、工作艱辛、物質匱乏,礦工們在陰暗的環境下工作,長期與世隔絕,好不容易。為了提升礦工士氣,鹽礦內有不少禮拜堂,讓他們透過祈禱,蒙上帝降福,從而紓解鬱悶,尋找心中的淨土。由於礦場越挖越深,為了方便曠工,禮拜堂也越建越多。整個礦場內有四十多座地下禮拜堂,全部由礦工們在閑暇的時間,利用簡陋的工具,不斷控鑿、雕琢岩石而建成。

多座禮拜堂最矚目者非聖金加(Święta Kinga)禮拜堂莫屬。當地流傳一段有關聖金加與鹽礦的美麗故事。說話金加(Kinga)本為匈牙利公主,父王安排她遠嫁克拉科夫領主。出嫁在即,國王問女兒要甚麼禮物作為嫁妝。天性善良的公主要求父王賜她一片鹽礦,讓其波蘭百姓從此以後可以安居樂業。國王允許其請求後,公主將訂婚戒指擲入國王賞賜的鹽礦內。到達克拉科夫後,她指著某處並要求工人挖掘。頃刻,工人竟挖出一大片鹽礦,而訂婚戒指竟出現在礦洞裡,而該鹽礦也就是後來的維利奇卡鹽礦了。金加公主畢生關懷民間疾苦,頗得百姓愛戴。丈夫逝世後,她搬進修道院,過著清貧的生活,度過餘生。若干年後,她成為了鹽礦工的主保與及波蘭、立陶宛兩國的主保聖人。

那巧奪天工的祭壇、栩栩如生的浮雕、維肖維妙的雕像、玲瓏剔透的鹽晶燈,

聖金加禮拜堂建於101米深的地底,長31米,闊15米,高11米,可以容納超過400人。這座地底岩鹽禮拜堂建於1890年,由礦工們一手包辦,花了數十年時間放始完成。時至今日,每逢星期天和重要節日,禮拜堂仍然會舉辦彌撒。那巧奪天工的祭壇、栩栩如生的浮雕、維肖維妙的雕像、玲瓏剔透的鹽晶燈,眼前一切,儼如天上宮闕、瓇樓玉宇,參觀者在讚嘆其鬼斧神工之餘,一陣莫名的感動亦會湧上心頭。

維利奇卡的鹽礦乃數十代人的心血結晶,集結了無數人的智慧、汗水、毅力、天才、野心而成。西方人有一句彥言:Faith will move mountains,在此處得到印證。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的誠心所到,天地為之動容,金石也為之開裂。去鹽礦走一趟,必可領悟此番道理。

布魯內萊斯基的穹頂

位於山坡上的米開朗基羅廣場(Piazzale Michelangelo)是俯瞰佛羅倫斯古城的最佳位置。這座古城果真名不虛傳,動人若畫、溫柔似玉、浪漫像詩歌、細膩如刺繡。褐紅色的屋頂、褐色磚牆、淡黃色或白色牆壁交纏在一起。阿諾河(Arno River)如情人倚偎在旁,嬌柔無限。波光瀲灧,點綴著這座古城的輝煌。教堂的鐘聲,在托斯卡尼的平原迴盪,吟唱著佛羅倫斯不老的傳說。

佛羅倫斯古城果真名不虛傳,動人若畫、溫柔似玉、浪漫像詩歌、細膩如刺繡。褐紅色的屋頂、褐色磚牆、淡黃色或白色牆壁交纏在一起。阿諾河(Arno River)如情人倚偎在旁,嬌柔無限。

鳥瞰佛羅倫斯古城,最屬目自然就是主教堂聖母百花聖殿(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的穹頂。此座巨頂,宛若奇峰秀挺,巍峨聳立,睥睨天下;又宛如芳華絕代,風韻猶存的貴婦,艷壓羣芳。眼前景緻,不但沒有出現違和感,反而更顯瑰麗迷人,效果如同畫龍點睛。

鳥瞰佛羅倫斯古城,最屬目自然就是主教堂聖母百花聖殿的穹頂。

聖母百花聖殿於1296年動工,佛羅倫斯人計劃在教堂的中殿上蓋上一個巨型穹頂,以歌頌上帝,並向世界展現他們都城的偉大。此劃時代之工程因戰爭、天災、財政、技術等問題,而被拖延多年。

哥德式(Gothic)教堂展現了中世紀建築的巔峰成就,其鬼斧神工的浮雕、高聳入雲的尖塔,讓現代人也嘆為觀止。不過,佛羅倫斯人卻對此建築風格不以為然。作為新興城邦國的市民,佛羅倫斯人自詡站在時代前端,為了與舊社會劃清界線,自然要摒棄沿用了數百年的建築風格。另外,哥德式建築流行於德意誌及法蘭西地區,此風格被認為源於哥德人,羅馬帝國(Roman Empire)就是被這個遊牧民族消滅。故此,「哥德」一詞亦含有野蠻及沒有文化的貶義。他們自然對哥德式教堂嗤之以鼻。

Die_Votivkirche_in_Wien;_Denkschrift_des_Baucomit'es_veröffentlicht_zur_Feier_der_Einweihung_am_24._April_1879_(1879)_(14597612677)

飛扶壁(圖片來源: Wikipedia)

建築物越高,下壓的風險也越高。哥德式教堂建有飛扶壁(flying buttress,見左圖),用作支撐主牆,以減輕其所承受的壓力。由於否決了歌德式風格,佛羅倫斯人摒棄利用扶壁,以支撐那巨型的穹頂。為此而搜索枯腸、嘔心瀝血,可謂耗盡九牛二虎之力。當時羅馬的萬神廟(pantheon)被公認為舉世最巨型的穹頂建築(延伸閱讀:《萬神廟的穹頂》)。這一座哈德良皇帝所建造的神廟,屹立了超過1000年,可提供參考。可惜,自從羅馬帝國滅亡後,大量珍貴典籍及文獻早已灰飛煙滅,建築方法早已失傳。他們必須另闢蹊徑,研發嶄新技術及投放大量資金,方可青出於藍。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個時候,兩名天才橫空出世,成就了西方建築史的不朽傳奇。此二人,一位是科西莫·德·麥地奇(Cosimo de’ Medici),另一位是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科西莫·德·麥地奇(Cosimo de’ Medici)是麥地奇家族的掌舵人,人稱「老科西莫」。他的父親喬凡尼·德·麥地奇(Giovanni de’ Medici)開辦了麥地奇銀行,奠定了家族的百年基業,而科西莫則領導家族攀上權力高峰。

科西莫利用其靈活的政治手腕,成為佛羅倫斯共和國的僭主(意思是指沒有官方名份,卻又掌握實權的領袖)。共和國雖然有執政團(Signoria)負責決定公共事務。不過,執政團的成員與及投票結果,全都受他控制。這樣一來,科西莫既能夠控制佛羅倫斯全國事務,又可低調行事,避免成為眾矢之的,可謂一箭雙鵰。

科西莫的政途也並非一帆風順。1432年,他的政敵群起而攻之,他先入獄後被流放。不過,科西莫深諳「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道理。他的支持者在國內製造有利形勢,不到一年他就反敗為勝,重回故土,他重返共和國之日,市民夾道歡迎,儼如王者凱旋而歸。

科西莫醉心藝術,他和不少藝術家來往密切,眾多文藝復興的巨匠都曾得到他的贊助。他關心文化事業,並斥資興建全歐洲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最為人稱道,他一擲千金,支持布魯內萊斯基建造聖母百花聖殿的穹頂,令他的祖國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你可以說他沽名釣譽、收買人心,不過其所作所為,贏得普羅大眾的支持及愛戴,身故更被尊為佛羅倫斯「國父」。

八角形的聖若望洗禮堂,是聖母百花聖殿的洗禮教堂,位於聖殿西邊的主入口對面,是全市最古老的建築之一,麥地奇家族(House of Medici)成員也曾在此領洗。

八角形的聖若望洗禮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 ,是聖母百花聖殿的洗禮教堂,位於聖殿西邊的主入口對面,是全市最古老的建築之一,麥地奇家族(House of Medici)成員也曾在此領洗。1401年,教會舉行比賽,徵求洗禮教堂入口大門青銅浮雕設計。

本文的主角布魯內萊斯基也有參賽。布魯內萊斯基父親是公證人,他卻醉心於藝術,成為了一名金匠。在該次比賽,他遇上了畢生的宿敵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結果,後者的設計圖贏得評判的青睞。時至今天,吉貝爾蒂浮的雕複製品仍然鑲嵌在洗禮堂門上。心高氣傲的布魯內萊斯基遭受挫折,他憤而出走羅馬。

到了羅馬後,布魯內萊斯基到處尋找、考察、勘測古羅馬帝國的古蹟。先補充說明,當年的羅馬可不比今天。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又歷經多次戰亂、搶劫、瘟疫、飢荒、火災,永恆之城盡是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城內到處是流氓、小偷、乞丐、苦力、娼妓。當年沒有旅遊業,也沒有保育意識,羅馬帝國的廢墟不但乏人照料,而且那些雕樑畫棟、瓊樓玉宇更被視為異教徒之物而遭肆意踐踏、破壞。可以想像,他的羅馬之行常要風餐露宿,日曬雨淋,弄到蓬頭垢面。

上面寫的萬神殿則僥倖逃過一劫。這個莊嚴宏偉的穹頂建築,被教會加以保護、修建成為天主教堂。布魯內萊斯基來到了萬神廟,他呆若木雞,那個直迫雲宵的穹頂深深震撼其心靈深處。他可能去了萬神廟無數次,每次逗留良久方始離去,他一邊怔怔地凝視著它,一邊苦苦異索,究竟羅馬如何能夠建成這個世上最宏偉的建築。

1418年,佛羅倫斯為聖母百花聖殿的穹頂舉辦招標,布魯內萊斯基也有參與競投,評判團成員包括了科西莫。寃家路窄,他再次遇上宿敵吉貝爾蒂。這次,布魯內萊斯基終於扳回一城,評判選擇了他的設計圖。

此為冗筆。據說,評判仍在猶豫不決之際,倏然,布魯內萊斯基取出一顆雞蛋,高聲道,我有提議,我們當中任何人能夠讓雞蛋直立不倒,穹頂便由他來負責。衆人面面相覷,大家都摸不著頭腦,究竟如何才能夠令雞蛋直立不倒。布魯內萊斯基見沒有人回答,便揚起手,用雞蛋敲打桌子,"砵"一聲,其中一端的蛋殼碎了,雞蛋便豎立在桌子上。布魯內萊斯基見取得了穹頂的投標。

聖母百花聖殿的穹頂,寫下了文藝復興輝煌一頁,連桀傲不馴的米開朗基羅也曾讚嘆:「我可以建造一個比它更大的穹頂,但不可能比它更美。」

評判團採納了布魯內萊斯基的設計圖,同時卻做出一個奇怪決定,他們竟同時委任他和吉貝爾蒂為穹頂工程的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按捺住內心不滿,後來他也慢慢展現出自己才是建築師的不二人選。某次,他抱恙多天(也有人認為他是裝病),沒有返回工地。工匠們皆束手無策,因為無人知道該如何施工,工程進度受阻,連吉貝爾蒂也是力有不逮,一籌莫展。據說,布魯內萊斯基脾氣暴躁、寡言、孤辟,對於工程的詳細工序及內容,他一直三緘其口、甚少透露片言隻語。當他病愈後,工程進度加快。經過此事後,吉貝爾蒂也就慢慢淡出了穹頂工程。

布魯內萊斯基的穹頂創新大膽,最令人咋舌之處是工程竟然棄用了鷹架(scaffold)。他的設計還有不少特點;其一,聖殿其實有內外兩個穹頂,內穹頂支撐著外穹頂,作用有如鷹架。其二,穹頂上端的物料重量較底端低,以減輕穹頂基座所承受的壓力。其三,穹頂乃八角形而非圓形,如同含苞侍放的花朵,從而將每一瓣所承受的壓力轉移到側肋。其四,穹頂頂端呈尖拱形而非圓拱形,目的是為了減弱側向推力。其五,穹頂內部有數條鏈子,道理如同用鏈箍著一木桶,也是為了減低側向的壓力。其六,工匠采用了人字型形的砌磚法(herringbone pattern),以減輕磚塊所承受的壓力。除了設計穹頂,布魯內萊斯基也發明了特別的吊車和起重機,以便工匠把建築材料搬上半空。本文並非建築學文章,以上純粹分享,詳情在此略過。

45_degree_Herringbone_bond

人字型形的砌磚法(圖片來源: Wikipedia)

布魯內萊斯基和麥地奇家族關係密切。他曾接受科西莫的老父喬凡尼委託,建造孤兒院(Ospedale degli Innocenti)與及聖羅倫佐教堂(Basilica di San Lorenzo)的禮拜堂。他也為科西莫設計豪宅里卡迪宫(Palazzo Riccardi),不過由於其設計太瑰麗堂皇,後者擔心會受到公眾非議,最後接納其他建築師的方案。他曾鎯鐺入獄,原因似乎是欠交公會(guild)會費,也有人推測其實是科西莫的政敵,因為他被視作麥地奇家族的黨羽。還好,他很快便獲釋。

1436年,穹頂終於竣工,科西莫和布魯內萊斯基也名垂青史。歷史總在關鍵時刻,覓到適當人選,完成特別的使命。最後補充,穹頂完成後,佛羅倫斯又為穹頂的燈籠庭招標,布魯內萊斯基和吉貝爾蒂都有參賽,前者有一次獲勝。不過,燈籠庭工程完成前,布魯內萊斯基已經榮歸主懷。布魯內萊斯基之前,負責建築的師傅,普遍被視為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與石匠、木匠、水泥匠無異。由於他的成就,建築師成為受尊敬的職業。

聖母百花聖殿的穹頂,寫下了文藝復興輝煌一頁,連桀傲不馴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也曾讚嘆:「我可以建造一個比它更大的穹頂,但不可能比它更美。」(延伸閱讀:《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九)》)

參考書目:
金恩著,吳光亞譯。《圓頂的故事:文藝復興建築史的一頁傳奇》,台北:貓頭鷹,2002。
Cesati著,張正穎譯。《梅迪奇家族:一段歐洲王朝史》,佛羅倫斯:Mandragora,2012。

《麥地奇家族春秋》系列文章
《麥地奇家族與文藝復興》
《布魯內萊斯基的穹頂》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

麥地奇家族與文藝復興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遲早有那一天;
你願意記着我,就記着我,
要不然趁早忘了這世界上
有我,省得想起時空着惱,
只當是一個夢,一個幻想;
只當是前天我們見的殘紅,
怯憐憐的在風前抖擻,一瓣,
兩瓣,落地,叫人踩,變泥⋯⋯
唉,叫人踩,變泥——變了泥倒幹淨,
這半死不活的才叫是受罪,
看着寒傖,累贅,叫人白眼——
天呀!你何苦來,你何苦來⋯⋯
我可忘不了你,那一天你來,
就比如黑暗的前途見了光彩,
你是我的先生,我愛,我的恩人,
你教給我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愛,
你驚醒我的昏迷,償還我的天真。
沒有你我哪知道天是高,草是青?

下次去佛羅倫斯,無論你在鐘樓上眺望古城紅頂的褐磚,在河邊靜聽呢喃的風聲,在廣場享受陽光的撫摸,抑或在咖啡室享受獨處的時光,不妨低吟這首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曾經韶華,宛若煙雲,美麗滄桑的古城,交織著詩人的款款情深,你會別有一番體會。

**************************

下次去佛羅倫斯,不妨低吟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曾經韶華,宛若煙雲,美麗滄桑的古城,交織著詩人的款款情深,你會別有一番體會。

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滅亡後,歐洲進入封建時代。長久以來,佃農在封建領主的土地下生活,以農作物繳納田租。日子久了,技術提升,促進生產力,農民家庭繳納田租後有剩餘的農作物,又或者有剩餘的勞動力可以製作簡單的手工產品。他們便可以利用這些剩餘的農作物或手工製作,換取其他生活用品,以提高生活質素。

在此背景下,市集慢慢形成。農民在固定日子市集參與買賣。市集的規模越來越大,交易的人數越來越多,貨品也越來越多元化。其他服務或產品也應運而生。農民要搬動貨物,市集便須要木匠、鐵匠或馬車夫。酒館、旅館也漸多,為商人提供餐飲住宿。為了令到交易可以公正地進行,保障買賣雙方權益,測量所、會計師所、中介人、仲裁人等服務也出現了。

市集一帶越來越多人聚在一起,老百姓搬到附近定居,於是催生了城市。城市的財富慢慢累積,城中的居民得到國王及領主的同意,取得了自治地位。城市有了自己的議會制定律法,成立了保安部隊維持秩序,更可以聘請僱傭兵。這些城市勢力日漸壯大甚至成為城邦國(city-state)。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意大利成為東西方的貿易樞紐。不少城邦成為重要的商貿中心而富甲一方。佛羅倫斯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漸漸崛起的意大利城邦。它以出口優質羊毛制成品而成為歐洲最富裕的都市,其鑄造的貨幣弗羅林更成為國際網頁間通用的貨幣。

作為商貿重鎮,以佛羅倫斯為首城市內資訊流通,決策者、富商、學者、藝術家比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與此同時,城市湧現新興的豪門世家。有別於封建領主貴族,這些豪門世家都是從事商業起家。他們樂於大灑金錢,購買藝術品及奢侈品。因為有市場需求,畫匠、金匠、木匠、雕塑師等技術日趨成熟,引領藝術前進。中世紀期間,黑死病肆虐,教會的無能令其公信力受到削弱。年輕學者希望透過古希臘文獻重新研討人和宇宙的關係,反思生存的意義和審視生命本質。透過古希臘藝術品追求人間真善美。由於拜占庭帝國受到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的威脅,不少學者及知識分子攜同大量古希臘典籍逃去意大利,促進了古典文化的研究。

以上種種因素,播下了14世紀末意大利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種子。

如果說佛羅倫斯是文藝復興的旗艦,那麼麥地奇家族(House of Medici)就是旗艦上的領航員。

Stemma_dei_Medici

關於族徽上這六個圓形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說代表六個砝碼,有人說是錢幣,有人說是六個橘子,也有人說是為六顆藥丸。9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左圖就是麥地奇家族的族徽。在佛羅倫斯古城內,可以常看到這個徽號。不論在馬賽克地板、天花、磚牆、浮雕或者旗幟,假若你看到一個徽號上面有數個圓形,這幾乎可以肯定是麥地奇家族的族徽。有朋友去過佛羅倫斯看到這個族徽後大感失望。的確,比起那些美輪美奐的繪畫及精雕細琢的雕塑,這個族徽顯得過分簡單!

關於族徽上這六個圓形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說代表六個砝碼,用以量度重量,代表家族的商人地位。有人說是錢幣,象徵銀行家的身份。另外,也有人說是六個橘子,乃家族買賣的商品。有人指,麥地奇的意文Medici是Medicol的復數,後者是醫生的意思,因此推測麥地奇家族祖先從事樂品買賣,而六個圓形為六顆藥丸。還有一個更有趣的說法,話說許多年前,家族的祖先和一隻怪獸搏鬥,搏鬥非常激烈,祖先贏得最後勝利,其盾牌留下六顆牙齒。從此這個盾牌就成為了家族徽號!

麥地奇家族最早從事農耕,因經商而累積雄厚財力後投資金融業,成為歐洲最富有的銀行家族,客戶包括教廷及王室成員。麥地奇家族後來涉足政圈。家族的領導層野心勃勃,目光遠大,為了擴大權力版圖,他們捭闔縱橫,運籌帷幄,遊走於教廷及諸國之間,建立成功的人際關係及完善的情報網。麥地奇家族又利用聯姻政策,與多個王室、貴族、豪門世家結成姻親,以鞏固在國際間的話語權。

麥地奇家族一共誕生了三位教宗、兩位法國王后,多名歐洲王室成員。那位赫赫有名的大陽王路易(Louis XIV)也是其後裔。

麥地奇家族能夠名垂千古,是因爲對藝術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歷史上雖然曾出現無數權力世家,但能夠對文化藝術史有如此深遠影響,則絶無二家。這個家族有不少骨幹成員醉心於古希臘詩歌、哲學、藝術、建築。他們曾栽培及資助不少藝術大師,並毫不吝嗇地收購藝術作品。家族擁有大量藝術品收藏,時至今天仍在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展出。他們又一擲千金,在佛羅倫斯興建了大規模公共建築。後世更歌頌麥地奇家族為「文藝復興教父」(The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麥地奇家族早已退下歷史舞台,但其名聲如同文藝復興的藝術瑰寶,成為不朽。

英國畫家伊芙琳·德·摩根(Evelyn De Morgan)説過:「藝術是永恆,但生命卻短暫(Art is eternity, but life is short)。」麥地奇家族早已退下歷史舞台,但其名聲如同文藝復興的藝術瑰寶,成為不朽。

《麥地奇家族春秋》系列文章
《麥地奇家族與文藝復興》
《布魯內萊斯基的穹頂》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

威尼斯共和國的興衰(上)

意大利「水都」威尼斯,是一個「對立」並存 、「矛盾」共融的城市。

首先,威尼斯街巷阡陌與運河水道縱横交錯,「陸地」與「水」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但該城是由兩者完美的交織在一起,儼然一匹華麗綢緞。居民每天的出入,也離不開「陸地」與「水」。

威尼斯街巷阡陌與運河水道縱横交錯,居民每天的出入,也離不開「陸地」與「水」。

威尼斯的美麗不用多言, 另一方面其污染漸趨嚴重,由於其獨特地勢,難以建立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城中不少污水未經處理下就排入運河。當你夏天乘搭貢多拉(Gondola)時,身子湊到水巷的水面上一聞,那陣陣撲鼻酸腐臭味令人窒息!

威尼斯的小橋流水令人想起中國江南地區的溫柔婉約,但那條貫穿古城的横向S形運河卻又豪邁雄渾。

古城區有不少廣場萬家燈火、喧嘩熱鬧,轉瞬間,你無意中竄進了一條冷清幽靜、燈火闌珊的小巷,當你以為前無去路,倏忽柳暗花明,原來小巷的尾端有一條岔路,沿著岔路向前走,眼前豁然開朗,原來你又回到那川流不息的廣場。

威尼斯的歴史,也是文明與野蠻並存。

 

話說羅馬帝國(Roman Empire)衰退後,歐洲陷入兵荒馬亂,遊牧民族四處搶掠。有一羣民眾被日耳曼人追殺,逃到意大利東北海濱地區,發現一潟湖,湖上有無數島嶼,衆人涉水逃到島嶼上避難。面對一望無際的湖水,敵人的騎兵也毫無用武之地。他們必須以船隻代步,但潟湖四周是石礁,而且有多處淺灘,不諳附近地理環境欲撐船而入,船隻必定擱淺。日耳曼人唯有望「湖」興歎。潟湖令眾人逃過一刧,從此以後,他們就在島嶼定居,成為威尼斯人的祖先。

潟湖雖然提供了天然屏障,但四周缺農地,不能種植農作物,而且資源匱乏,潮漲帶來水患之憂,生活條件艱苦。地無立錐的威尼斯人以水為友,以船為伍。他們最初為漁民,其後從事鹽及小麥的貿易。漸漸地,他們的漿帆船越去越遠。在那浩瀚無垠大海上,危機重重,威尼斯隨時要面對那巨浪咆哮、狂風呼嘯、暴雨敲打、嚴冬來襲、烈陽毒照、瘟疫肆虐、飢渴交逼,甚至海盗覬覦。他們也一一克服難關,生意如雪球越滾越大,最後壟斷了貿易,成為地中海霸主,寫下了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的海上傳奇。

地無立錐的威尼斯人以水為友,以船為伍。他們最初為漁民,其後從事鹽及小麥的貿易。漸漸地,他們的漿帆船越去越遠,生意如雪球越滾越大,最後壟斷了貿易,成為地中海霸主,寫下了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的海上傳奇。

威尼斯原本臣屬於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後者自四世紀從羅馬帝國分裂出來,成為地中海以東的強權。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十世紀以降,拜占庭逐漸衰落,反之威尼斯因貿易致富而日漸強盛。兩方勢力此消彼長下,拜占庭甚至要依頼威尼斯戰艦保障其海岸線安全。

威尼斯拿下了達爾馬提亞(Dalmatia,即現今克羅地亞南部沿岸地區),取得亞德里亞海的控制權。該地極具戰略價值,既有優良的海港,還有茂密的的森林,為威尼斯提供大量上等木材以製造穩固的船隻。

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土耳其伊斯坦堡)處於歐亞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貿易的主要市場,大批威尼斯人在此經商。拜占庭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劃下了一個區域,允許威尼斯商人定居和從事貿易。拜占庭和威尼斯原本就互不信任,再加上文化習俗差異、信仰衡突、利益糾纏,矛盾不斷。拜占庭人視威尼斯人為沒有文化修養的暴發戶。威尼斯人則認為對方以大國自居,目中無人。日子久了,嫌隙漸深,裂痕也難以修補。

1201年,羅馬的使者來到威尼斯會見總督丹多洛(Enrico Dandolo),與其商討一筆大生意。原來教宗英諾斯三世(Innocent III)欲號召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須依靠威尼斯人的船隻、補及與航海技術跨越地中海。丹多洛雖已年介九十,且早已失明。他仍然高瞻遠矚、雄才大略。他再三躊踷,決定參加這場豪賭,他向使者開出條件:威尼斯為十子軍三萬名步兵及四千五百名騎提供船隻、補給,費用九萬五千馬克。另外,威尼斯又免費提供五十艘武裝船隻,條件是與十字軍對分戰利品。使者答應了條件,雙方簽約。

兩年後,威尼斯已經準備就緒,問題出在十字軍那方。原來,羅馬簽約的使者過度樂觀,應教皇號召的士兵遠低於預期,雪上加霜的是,十字軍所籌得奉獻捐款也僅得三萬多馬克。丹多洛叫苦連天,他是多番唇舌才遊説威尼斯人參加這宗交易。這兩年來,威尼斯暫停了所有商業買賣,傾全國之力,日夜趕工,籌備了十字軍所需物資。如今對方付不起費用,不但丹多洛名譽掃地,威尼斯也面臨破產危機。

丹多洛心生一計,他向十字軍將領提出,只要你們協助攻下扎拉 (Zara),還款期可以延緩。扎拉位於達爾馬提亞地區,原本臣服於威尼斯,最近投靠匈牙利,令威尼斯人震怒不已,一直想報仇雪恨。不過,扎拉是基督教國家,假如十字軍出兵討伐,那便是自相殘殺了。利字當頭,十字軍將領為了避免東征泡湯,唯有硬著頭皮,攻下扎拉,並洗刧一番。

攻下扎拉不久後,拜占庭皇子主動聯絡聯軍,聲稱其伯父奪了父皇伊薩克二世(Issac II)的皇位,他要求十字軍與威尼斯人出兵協助其奪回帝位,並承諾事後必定有重酬。丹多洛見奇貨可居,再次施展其伶牙利齒,再次以利害關係説服十字軍將領出兵。十字軍為了盡快還款,唯有答應這筆交易。拜占庭帝國乃東正教國家,與羅馬天主教雖屬不同宗派,畢竟也信奉基督。事情發展至此,該東征已經完全變質。

聯軍攻入君士坦丁堡,救回伊薩克二世,皇子也藉此登基,成為阿歷克塞四世(Alexios IV),於是出現了兩位皇帝共治的局面。

事情仍未解決。為了還清債務,阿歷克塞四世向開徵稅項,又命人四處搜刮教堂財物。君士坦丁堡居民心生不滿,而且對於聯軍造成的破壞怨聲載道,加上多年來和威尼斯人積下的恩怨仇恨,導致局勢變得不可收拾。

不久後,宮廷發生政變,新皇帝阿歷克塞五世(Alexios V)拒絕償還聯軍欠款,聯軍終於老羞成怒,於1204年4月再次攻陷君士坦丁堡,連續三日四處搶掠、擄刧、姦淫、殺人、放火,造成空前浩劫。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北京圓明圓,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抨擊:「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 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幹的事情。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差不多600年前,君士坦丁堡也來了兩個強盜,一個叫十字軍,一個叫威尼斯。

威尼斯人從君士坦丁堡取回大量黃金、珠寶、名畫、器皿、雕塑,最具象徵意義的是,他們將搶掠回來四匹青銅駿馬雕塑,鑲嵌在聖馬可大教堂(St Mark’s Basilica)的正門上,時至今日,此四匹駿馬在教堂內展出,正門上的仿制品,仍在拔足翻騰、仰天長嘯,炫耀當日的「勝利」。(請看下篇)

威尼斯的歴史,也是文明與野蠻並存。

參考資料:
黃仁宇著。《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台北:聯經 ,1991。
羅傑‧克勞利著。陸大鵬、張騁譯。《財富之城: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洋霸權》,台北:馬可孛羅,2017。

 

《海上傳奇系列》文章
《鄭和與馬六甲》
《威尼斯共有國的盛衰(上)》
《威尼斯共有國的盛衰(下)》
《胡椒改寫歷史—葡萄牙與地理大發現(上)》
《胡椒改寫歷史—葡萄牙與地理大發現(下)》
《上帝創造了世界,但荷蘭人創造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爭雄歲月(上)》
《上帝創造了世界,但荷蘭人創造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爭雄歲月(下)》
《維京風雲》

琥珀之都格但斯克

格但斯克(Gdansk)夏天,陽光和熙,舊城區上那柔和的金光傾瀉而下,水光瀲灧,波光粼粼。蔚藍的天空和堪藍的河流被岸上的整排房屋分隔開。 有人說,建築是凝動的音符,而這排色彩絢麗、櫛比鱗次的沿岸建築,正為舊城譜出一曲歡欣愉悅的歌曲。房屋映在河上,宛如千百年來五光十色、晶瑩剔透的琥珀跌落河中,也許是數百年前某艘運輪船航經此處,船家不慎將船上運載的琥珀掉落水中。多年來,琥珀在水中閃閃發光,向岸邊的遊客揮手示意,期待他們的打撈。

我不清楚河裡有沒有琥珀,但沿著河流往北,波羅的海沿岸,的而且確藴藏豐富的琥珀。

琥珀源自某類已絶種的松樹樹脂,當地層下陷,樹脂隨著陸地沉落海底,物轉星移,千萬年後樹脂便成了化石,經過切割、雕琢、打磨,便成為現在我們所見之琥珀。琥珀呈半透明體,在陽光下如同華星秋月,它宛若蒙娜麗莎的微笑,神秘卻迷人。同時,它又仿如夏日的薔薇,雍容而瑰麗。

dluga-street_executioners-house-prison-tower_amber-museum-07-2

樹脂滴下時,剛巧有一隻小昆蟲在樹下竭息,兩者奇蹟地相遇,宛若一段千載難逢的愛情故事。

曾否留意,不少晶瑩剔透的琥珀內都有一隻如同昆蟲的小生物。這是因爲樹脂滴下時,剛巧有一隻小昆蟲在樹下竭息,兩者奇蹟地相遇,宛若一段千載難逢的愛情故事。後來,地動山搖,大地沉沒,樹脂緊緊擁抱著小昆蟲,共同墮下深海泥沼,滄海桑田,經過無數寒暑,這段愛情經歷千錘百鍊,昇華成完美無瑕的琥珀瑰寶,為這段宿世姻緣留下永恆的見證。

希臘神話中有一段關於琥珀的故事。話說法厄同(Phaëton)是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的兒子。某天,貪玩的法厄同駕著父親的太陽神戰車在蒼穹奔馳。正興高采烈之際,豈料橫禍頓生,戰車突然失控,撞向地球。千鈞一髮之際,宙斯(Zeus)為了拯救地球,以雷電撃向法厄同,後者當埸斃命,連人帶車墜入河中。他的妹妹們赫利阿得斯(Heliades)聞訊後痛不欲生,慘哭成涙人。後來她們化成樹,眼淚也成了琥珀。

傳說當然不足信,但以上故事也側面反映琥珀在古代被視為人間瑰寶、天工開物。事實上,琥珀就曾有「北方的黃金」之美譽,在古代,其價值比黃金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少歷史文獻和考古文物皆證實在數千年前琥珀通過貿易傳遍歐亞各地。維京人、塞爾特人、希臘人、羅馬人、埃及人、腓力基人都對琥珀珍而重之。

在數千年前,歐洲不少民族都認為太陽乃神明。由於呈半透明體,琥珀在陽光下綻放耀眼光芒,因此人們認為它乃神聖之物,並以其作祭祀之用。後來因為基督教掘起,琥珀的神祕宗教色彩才逐漸減退。不過,基督徒也會用琥珀製成念珠,作禱告用途。

img_55861

一顆琥珀,也能引領你走進歷史迴廊,窺見其起伏跌宕的歲月。每首詩或每闕歌背後皆有扣人心弦的傳說或感人肺腑的故事。

img_55851

琥珀呈半透明體,在陽光下如同華星秋月,它宛若蒙娜麗莎的微笑,神秘卻迷人。同時,它又仿如夏日的薔薇,雍容而瑰麗。

除了宗教用途,琥珀更被廣泛用作飾物。荷馬(Homer)史詩《奧德賽》(Odyssey)的主人翁奥德修斯(Odysseus)在特洛伊(Troy)戰爭後啟航回鄉,途中因遭遇暴風雨而在外流浪十數年。家鄕誤傳其死訊,有不少人借機向其妻求婚。上門求婚者絡繹不絕,當中,就有求婚者以琥珀珠寶作為求婚禮物。

羅馬帝國君主尼祿(Nero)曾將琥珀贈予格鬥士。他也曾派兵北上,以圖掌握琥珀來源。

 

莎士比亞喜劇《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中,凱瑟麗娜(Katherina)的嫁妝就包括價值不斐的琥珀飾物。由此,我們得知,在莎士比亞的時代,早期資本主義社會開始萌芽,資產階級逐漸崛起,琥珀也從皇室貴族走入了民間。

幾乎所有華人都知,古代有一條絲綢之路,從東至西,橫跨歐亞。原來,在歐洲大陸,也有琥珀之路,由北到南,從波羅的海,直通地中海。

 

歷史上出現多條琥珀之路,其中最著名一條便是以格但斯克為起點。格但斯克位於波蘭沿岸城市,北臨波羅的海,它同時又位於波蘭最長河流維斯杜拉河下遊。三千多年前,便有人在波羅的海沿岸開採琥珀,然後運到格但斯克。在當地加工後,商人利用船隻,將琥珀運到維斯杜拉河的下游,也是波蘭南部,再用陸路運到意大利威尼斯附近。在意大利,又有商人將琥珀搬上船隻,然後跨越地中海,將其送抵非洲北岸。

數百年前,由於訊息貧乏、貨物不流通、技術落後,運送路途遙遠、時間長,琥珀運到地中海,自然價值連城。琥珀之路也成為財富之路。格但斯克也受惠於琥珀貿易,而富甲一方。

格但斯克除了是琥珀重鎮、富饒之地,也是交通樞紐、貿易要衝,而且更具軍事價值。試想,若果將波羅的海比喻為波蘭的口部,而華沙一帶是腹部,那格但斯克就是波蘭的咽喉。佔據了格但斯克,不但可以控制維斯杜拉河一帶的貿易,甚至可以把半個波蘭掌握在手上。

motlawa-river-03

格但斯克(Gdansk)夏天,陽光和熙,舊城區上那柔和的金光傾瀉而下,水光瀲灧,波光粼粼。蔚藍的天空和堪藍的河流被岸上的整排房屋分隔開。

悠悠歲月中,格但斯克長期引來外敵覬覦,並多次飽受戰火蹂躪,但每次災刧後,都可重新堀起。它曾先後被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延伸閱讀:《世界最大城堡-馬爾堡城堡》)和普魯士王國統治,琥珀來源和買賣也落入征服者手中。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格但斯克是其首要攻擊目標之一,歷史學家也以格但斯克的戰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濫觴。大戰後,波蘭被蘇聯共產政權控制,格但斯克的琥珀貿易曾經中斷。上世紀90年,波蘭成為民主國家,琥珀貿易重生,格但斯克再度成為全球重要的琥珀出口地,每年春秋兩季皆舉辦大型琥珀貿易展覽。儘管命途多舛,格但斯克展現了頑強的生命力,每次災變後皆如同鳳凰一樣,歷經浴火而重生,宛如琥珀經過千錘百煉後,璀璨奪目。

一顆琥珀,也能引領你走進歷史迴廊,窺見其起伏跌宕的歲月。每首詩或每闕歌背後皆有扣人心弦的傳說或感人肺腑的故事。同樣道理,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各有美麗動人的傳奇。下次去旅行,不㤃細心聆聽它們的傾訴,蒐集它們的故事。從此,你周遭的世界也不一樣了,你的旅程,甚至你的人生,也會更多姿多采。

參考書目:
Amber: Tears of the Gods. Clark, Neil D. L. Dunedin Academic Press, 2010.

圖片鳴謝:
Amberozia 琥珀思雅

萬神廟的穹頂

公元96-180年為羅馬帝國最鼎盛時期,政治清明,國富民強,期間共有五位賢君先後執政,後世稱為五賢帝時期。這五名君主最廣為人知非圖拉真(Trajan)(請參閱《馬背上的皇帝》)和哈德良(Hadrian)莫屬。

哈德良為圖拉真養子,隨後者征戰多年,在羅馬軍團中享有顯赫聲望。此外,哈德良更精通藝術、建築、文學、哲學,堪稱文武雙全。他繼承皇位後停止對外征戰,並四處出巡,視察各地民情足跡踏遍帝國各省,大力推動公共建設,包括英格蘭的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維納斯與羅馬神廟(Temple of Venus and Roma)以及本文將重點描述的萬神廟(Pantheon)。

萬神廟本在羅馬共和國時期所建,曾慘遭焚毀,哈德良繼位後才下令將其重建。

Campus Martius_Piazza della Rotonda_Pantheon 01

踏進萬神廟前,先在外面凝視片刻,其外觀雖恢宏,但歲月滄桑,己顯得垂垂老矣,正面三角牆上的浮雕已不復存在,牆壁變得灰灰蒙蒙。

當年初訪羅馬,踏進萬神廟前,先在外面駐足觀賞,凝視片刻後,略感失望,心感其外觀雖恢宏,但歲月滄桑,己顯得垂垂老矣,正面三角牆上的浮雕已不復存在,牆壁變得灰灰蒙蒙。納悶不已,大惑不解,古羅馬建築遍佈意大利全國,此萬神廟其貎不揚,講霸氣不及競技場,論規模遠遜圖拉真市場,而相比羅馬廣場之氣勢磅礴,萬神廟亦遠遠瞠乎其後,為何如此享負盛名?

跨步踏進神廟後,所有疑惑頓消。

《廢墟》一文曾提及羅馬人對建築界的一大貢獻是發明了混凝土。此外,他們利用拱卷的建築原理建成各類拱門(Arched Doors)、拱頂(Vault)、穹頂(Dome)。人類發明拱卷前,建築物都是平頂的,有了拱後,不僅能增加美感和增強空間感,更有效紓緩建築頂部所𠄘受壓力,防止塌陷。拱卷原非羅馬人所創,但他們將其研究並發展成一套有系統的建築理論,廣泛應用到帝國各地建設。

萬神廟是揉合了上述兩大技術所築成的傑作。整座建築物用混凝土所建成,室內為圓柱形大廳,整個大廳連地板鋪上大理石,整個大廳牆壁佈滿壁龕、壁柱、雕塑及浮雕,廳上有一巨形穹頂。資料顯示,穹頂直徑為43.3米,由地面到頂端高度同樣為43.3米。穹頂有數十個凹陷方格,既有藝術美感,亦可減輕重量,以防塌陷。穹頂厚度從低往高處逐漸下降,同樣也是為了控制重量而減低下陷的風險,頂部穹頂頂部有一圓孔,直徑8.9米。

Campus Martius_Piazza della Rotonda_Pantheon 06

抬頭仰望穹頂,茫茫穹蒼似乎就在穹頂圓孔處,卻又觸手不可及。念悠悠天地、朗朗乾坤,自有主宰,不禁肅然起敬。

萬神廟的大廰空曠寛敞、莊嚴宏偉、華麗精緻,和老態龍鍾的外觀有天淵之別。穹光從圓孔直穿而入,宛若傲睨萬物,震撼人心,抬頭仰望穹頂,茫茫穹蒼似乎就在穹頂圓孔處,卻又觸手不可及。念悠悠天地、朗朗乾坤,自有主宰,不禁肅然起敬。參觀者雖眾,似乎所有人都對這穹頂生敬畏之心,人人屏息靜氣,腳步聲也幾不可聞,氣氛靜謐而莊重。

Campus Martius_Piazza della Rotonda_Pantheon 05

萬神廟的大廰空曠寛敞、莊嚴宏偉、華麗精緻,和老態龍鍾的外觀有天淵之別。

不可不提,萬神廟於公元126重建後成為世界最大穹頂建築,此紀錄要到公元1436年才被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聖殿(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所取替!更驕傲的是,萬身廟自建成後一直屹立不倒,近2000年來從未塌陷而需重建,守護至今。

題外話,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三傑之一的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生前很喜歡這座萬神殿萬神殿,他病逝後,教廷依其遺願,讓他安葬於此。

離開萬神廟,回到繁榮鬥市,看那人語馬嘶、熙來攘往之景況,感覺仿如隔世。

萬神廟深藏若虛,做人不是也如此?「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虛懷若谷,收斂鋒芒,滔光養晦,方為立身處世之道。老子也教導世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往事千年:羅馬帝國傳奇》系列文章
《塞哥維亞的巨人》
《廢墟》
《馬背上的皇帝》
《萬神廟的穹頂》

馬背上的皇帝

Imperial Fora_Forum of Trajan_Trajan's Column 02

圖拉真柱(Trajan’s Column)傲然屹立,它一支獨秀,拔地凌空,四周沒有建築物可以媲美,宛若直插雲端,令人凜然不可輕犯。

圖拉真廣場(Trajan’s Forum)和羅馬廣場(Roman Forum)近在咫尺。廣場北端,圖拉真柱(Trajan’s Column)傲然屹立,它一支獨秀,拔地凌空,四周沒有建築物可以媲美,宛若直插雲端,令人凜然不可輕犯。

圖拉真(Trajan)戎馬半生,年少時隨父親從軍,因屢建奇功,獲皇帝涅爾瓦(Nerva)賞識,收為養子,成為儲君。涅爾瓦以「納賢不納親」的方式選擇繼承人,其後數位皇帝先後效法。此方法既能選擇有才幹之士成為君主,又可以避免同室操戈、禍起蕭牆,為後世所稱頌。涅爾瓦、圖拉真和其後三任君主被稱為五賢帝(Five Good Emperors),他們在位共八十多年,為羅馬帝國最強盛、最繁榮的年代。

公元98年,涅爾瓦駕崩,圖拉真成為帝國第13任君主。當時他仍在日耳曼行省領兵,如果換成是中原王朝,新君早已急如星火趕赴登基大典,在大殿迎受文武百官跪拜,繼承大統。不過,圖拉真即位後,非但沒有班師回朝,更徘徊在萊茵河和多惱河附近,到處巡視邊防、整頓部隊,翌年才回到帝都羅馬。

圖拉真雄才偉略,回到羅馬後,他下放更多權力予元老院(Senate),並整頓吏治,改善民生。為了邊境界安全,兩度出兵達基亞(Dacia),將其收歸帝國領土,其後更東征位於亞洲邊垂的安息帝國,令帝國版圖空前遼闊,公元117年在遠征途中乘鶴西去。無論是即位與辭世時,圖拉真這位君主都是領兵在外,堪稱馬背上的皇帝。

Imperial Fora_Trajan's Market 40

羅馬帝國自公元前27年建立,到公元476年滅亡,壽命則有503年,其國壽之長、國土之闊、及國力之盛在世界史上實屬罕見。

圖拉真柱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雄主從達基亞(今羅馬利亞中西部份)凱旋歸來而豎立,柱高38米,柱身以大理石造成,柱上刻有浮雕,刻畫皇帝遠征的情景。上網查閲資料,柱上浮雕竟刻畫超過2500名人物!抬頭細看這巧奪天工、精雕細琢之作,柱上士兵、馬匹、戰車、兵器、房屋、城牆等圖案,無不維肖維妙、栩栩如生。八百裡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艷陽當空,黃沙滾滾,烽火連天,當年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河山之場面仿若重現眼前。

Imperial Fora_Forum of Trajan_Trajan's Column 02

抬頭細看這巧奪天工、精雕細琢之作,柱上士兵、馬匹、戰車、兵器、房屋、城牆等圖案,無不維肖維妙、栩栩如生。

 

除了忙於邊關軍務,圖拉真也不忘建設首都。廣場東側之圖拉真市場(Trajan’s Market)就是他在位時建成的。圖拉真市場為羅馬一大型綜合公共建築,更被史學家認是世界最古老商場。圖拉真市場雖已殘缺不全,但輪廓外觀及建築結構大致仍保留,整楝建築樓高六層,呈弧形狀,氣勢恢宏,內裏設有商店、市集、辦公室、貨倉、圖書館、會議大廳及政府辦公機構,可想像當年寶馬雕車香滿路,踵接肩摩,門庭若市之繁華盛況。

Imperial Fora_Trajan's Market_Forum of Trajan 02

圖拉真市場雖已殘缺不全,但輪廓外觀及建築結構大致仍保留,整楝建築樓高六層,呈弧形狀,氣勢恢宏,內裏設有商店、市集、辦公室、貨倉、圖書館、會議大廳及政府辦公機構,可想像當年寶馬雕車香滿路,踵接肩摩,門庭若市之繁華盛況。

不知何故,驀然想起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數年前此曠世名作在香港藝術館展出,引起空前哄動。畫中描繪北宋年間汴京之城市鄉村風貌,猶記得,卷畫中央那虹橋上熙來攘往、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讓人咋舌,相信與當年羅馬盛世比較也不遑多讓。
話雖如此,北宋是不能和羅馬帝國相談並論。從北宋定都汴梁到金人入侵,僅167年而亡。羅馬帝國自公元前27年建立,到公元476年滅亡,壽命則有503年,其國壽之長、國土之闊、及國力之盛在世界史上實屬罕見。

羅馬帝國國運長盛不衰全有賴其管治制度。羅馬人南征北伐開拓疆域,擴展領土,在各殖民地設置行省,任命當地領袖或貴族代為管治,實行「以夷制夷」,減少統治者與非統治者之間的衝突。另外,帝國並將各地羅馬化(Romanisation),將思想價值、生活風俗、政府架構、法律制度、都市建設等引入各殖民地。現在歐洲各地仍保留不少古羅馬建築。例如競技場、神廟、公共廣場、道路、橋樑以及筆者在《塞哥維亞的巨人》一文中提及的水道橋(Aqueduct)。故此,那些遍佈歐洲各地的古羅馬遺址,不僅是一些巍峨雄偉的建築或瑰麗華美的藝術品,更是帝國整項政治文化工程的一部份。

Imperial Fora_Trajan's Market 23

家國自有興亡時,中外如是,古今皆然。滄海桑田,縱使強如羅馬,也有日薄西山之時,好像這座圖拉真市場,人去樓空,此情可待成追憶,留下的只是無限惆悵、無限唏噓。

羅馬人又賦予各殖民地居民拉丁公民權(Latin Rights)。拉丁公民雖是二等公民,但享有權利和擁有羅馬公民權(Roman Rights)的羅馬公民大同小異。拉丁公民被賦予私人財產(包括土地)擁有權和從事貿易權。不同之處,是拉丁公民沒有選舉權和被選權,其次,帝國向拉丁公民稅款較羅馬公民高。對拉丁公民來説,他們沒有多大興趣長途拔涉參與選舉,另外,只要不影響生計,他們也不抗拒繳付較高稅項。對於帝國來說,既不會招惹殖民地民眾不滿,也不用一下子接納大量羅馬公民而帶來管治問題,甚至動搖統治根基,因此,賦予殖民地居民二等的拉丁公民權又何妨。

拉丁公民是否永遠不可成為羅馬公民?答案是否定。對帝國有大貢獻者,統治者會授予其羅馬公民權。另外,如同現今投資移民政策,富有者可以用金錢換取公民權,當然所費不貲。第三,殖民地的地方領袖,任職地方官者,任期完滿後可成為羅馬公民。

第四,也是筆者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殖民地的百姓可以透過參軍來獲得羅馬公民權。羅馬軍分主軍和輔軍,分別由羅馬公民及非羅馬公民所組成。輔軍士兵無論在薪金及福利都比不上主軍士兵,但帝國規定,非羅馬公民只要在輔軍服役滿廿五年後,便可獲得羅馬公民權,在社會上擁有較高地位。此法例鼓勵可多行省非羅馬公民參軍。當年羅馬兵團在戰場上所向被靡,除了依靠精良的裝備及高明的戰術外,更與其兵制和社會制度有密切關係。

用社會學的觀點,羅馬帝國的管治制度提高了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令殖民地的非羅馬公民有更多機會往上層階級移動,既可以減少階級矛盾,更可吸納四方行省人才為帝國效力。此外,羅馬向各殖民地實行「羅馬化」,獲得羅馬公民權者,移居羅馬或其他鄰近地區,也能適應當地生活。

Imperial Fora_Trajan's Market 21

那些遍佈歐洲各地的古羅馬遺址,不僅是一些巍峨雄偉的建築或瑰麗華美的藝術品,更是帝國整項政治文化工程的一部份。

可以看出,羅馬人兼容並包,不拘泥於傳統教條或陳規陋習,他們不會為了保持民族血統純正,而排斥外人,相反他們以開明態度及務實政策,接受並吸納各地人才、文化、知識,以為己所用,令羅馬帝國生命力更旺盛、朝氣更蓬勃。今日之美國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美國人師承羅馬人,將自己語言(即英語)、文化、教育制度、商業模式等輸出全球各地,同時不斷引入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從而提升國際競爭力及地位。

Imperial Fora_Trajan's Market 05

帝國並將各地羅馬化,將思想價值、生活風俗、政府架構、法律制度、都市建設等引入各殖民地。現在歐洲各地仍保留不少古羅馬建築。

家國自有興亡時,中外如是,古今皆然。滄海桑田,縱使強如羅馬,也有日薄西山之時,好像這座圖拉真市場,人去樓空,此情可待成追憶,留下的只是無限惆悵、無限唏噓。

《往事千年:羅馬帝國傳奇》系列文章
《塞哥維亞的巨人》
《廢墟》
《馬背上的皇帝》
《萬神廟的穹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