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2年10月,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完成了《創世紀》(Genesis,延伸閱讀:《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四)》、《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五)》)天頂濕壁畫。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大師的家鄉佛羅倫斯也發生巨變。
在《波提切利的維納斯》一文中,曾講述「偉大的羅倫佐」(Lorenzo il Magnifico)羅倫佐·德·麥地奇(Lorenzo de’ Medici),開創了佛羅倫斯的盛世。1494年,這位統治者逝世兩年後,長子皮耶羅·迪·羅倫佐·德·麥地奇(Piero di Lorenzo de’ Medici)被佛羅倫斯人民推翻,結束了麥地奇家族(House of Medici)的統治。不過,世事變幻莫測,1512年9月,在羅倫佐次子喬凡尼迪·羅倫佐·德·麥地奇(Giovanni di Lorenzo de’ Medici)帶領下,麥地奇家族重掌佛羅倫斯政權。翌年2月,教宗尤利烏斯二世(Julius II)病故,若望當選新任教宗,稱利奧十世(Leo X),米開朗基羅的人生軌跡又再改變。
完成《創世紀》後,米開朗基羅原打算專心完成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畢竟這項工程已經拖延多時(延伸閱讀:《 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三)》)。他責任心很重,多愁善感,一日未完成工程,他每天如同都背負著千斤重擔,喘不過氣,甚至覺得無地自容。
不過,新任教宗利奧十世另有打算,他委派米開朗基羅負責佛羅倫斯聖羅倫佐教堂(Basilica di San Lorenzo)立面工程。這座教堂歷史悠久,早至393年的文獻已有記載,乃佛羅倫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15世紀中葉成為麥地奇家族教堂,聖母百花聖殿(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穹頂的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也曾參與這座教堂的重建葺工程。
工作展開時,米開朗基羅雄心勃勃、躊躇滿志,完成了繪圖及模型後,便動身前往尋找適合的大理石塊。可惜,他很快遇到挫折。米開朗基羅原本屬意卡拉拉(Carrara)採石場的大埋石。不過,有人污蔑米開朗基羅收取了採石場的賂賄,而且利奧十世也堅持採用彼得拉桑(Pietrasanta)採石場的大埋石。當米開朗基羅決定轉用彼得拉桑的大埋石材時,卻發現運輸異常困難,而且卡拉拉採石場也收買了船伕,千方百計阻撓有關運送安排。另外,米開朗基羅天性多疑,難以相信其他人,凡事事必躬親,工作不容許他人插手,而且不苟言笑,因此經常與其他人發生不必要的衝突。工程幾乎豪無進展,最後利奧十世也不耐煩了,將資金改變用途,工程就胎死腹中了。時至今日,聖羅倫佐教堂立面乃是一堵粗糙原始、樸實厚重的石牆,與教堂建築格格不入。米開朗基羅在這工程上,白白虛耗了精力與光陰。畢竟,自完成創世紀工程後,他的身體已大不如前。
聖羅倫佐教堂(Basilica di San Lorenzo)立面工程流產後,米開朗基羅又有新工作,這次他要負責麥地奇家族陵寢工程。陵寢位於聖羅倫佐教堂內的小方室,名《新聖器室》(Sagrestia Nuova),《新聖器室》內安葬了4人,包括上面提到的羅倫佐、朱裡安諾兩兄弟,與及兩位名不經轉的家族成員尼莫斯公爵朱裡安諾(Lorenzo di Piero, Duke of Urbino)和烏比諾公爵羅倫佐(Giuliano di Lorenzo, Duke of Nemours)。
這項工程的委託人為利奧十世的堂弟儒略·德·麥地奇(Giulio de’ Medici)。儒略的父親朱利亞諾·德·麥地奇是羅倫佐·德·麥地奇的二弟。1478年復活節,朱利亞諾遭遇刺客行刺命喪黃泉(詳情請點擊《波提切利的維納斯》),遺腹子儒略由伯父羅倫佐奇撫養。他於1513年間為樞機,1523年當選教宗,成為克勉七世(Clemens VII)。

《晝》(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521年至1534年,米開朗基羅大部分時間都在專注這項工作。由於戰爭關係工程一度中斷,1534年,他離開佛羅倫斯,自此一去不凡,《新聖器室》的陵寢工程,他只完成了尼莫斯公爵和烏比諾公爵的墓碑與及一尊《聖母像》雕像。兩位公爵的墓碑前,各有一對男女雕像,背對背臥著。這就昰米開朗基羅名作《晝》(Giorno,左上)與《夜》(Notte,右上)及《晨》(Aurora,左下)與《昏》(Crepuscolo,右下)。

《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有別於《大衞像》威風凜凜、雄姿英發,這兩對男女內儉而深塚,沉靜而憂傷。米開朗基羅完成《大衞像》時未到而立之年,這時,他已年過半百,這些年來,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起伏跌宕,又目睹周遭世界禮樂崩壞、人心不古,無論是心境、信仰價值及藝術觀已有很大改變。假如說,《大衞像》代表入世的精神,《晝》、《夜》、《晨》、《昏》則代表出世的精神。
米開朗基羅以一位身材魁梧的壯漢代表《晝》,壯漢轉頭望向右側,神色迷惘,滿臉疲憊。《夜》是一名體態豐腴的女子,由於半躺著,肌肉顯得鬆弛,右手托著頭,乎陷入酣睡中。《晨》是另一位妸娜多姿的女士,正處半醒半睡狀態,她以右肘支撐身體,努力試著讓自己坐起來,但她似乎不大樂意睜開眼睛,寧願留在夢境中。象徵《昏》的,是飽歷風霜的中年漢子,懶庸庸的躺著休息,眼望前方,貌似漫不經心。
有詩人自以為是,為該位名《夜》的女子作了一首詩:
夜,在你眼前憩睡沉沉,
賦予於這石美人以天使的靈性,
生命的火焰在這嫻靜中燃燒,
叫醒她吧,傾聽她的妙語聲聲。
(摘錄自《天才的交鋒: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傑畫傳》)
豈料,米開朗基羅以另一首詩回應:
睡得沉沉,比大理石更加寧靜,
再者罪惡、恥辱的世紀𥚃,
不要醒著,也不要感覺,
這正是令人羨慕的夢境。
別叫醒我吧,說話要輕。
(摘錄自《天才的交鋒: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傑畫傳》)
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懷南轅北轍,明顯詩人錯誤理解雕像的寓意。
古今中外,天才總是孤獨的。難怪李太白詩言:「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蘇東坡亦慨嘆:「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主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返回《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五)》
前往《悲劇英雄米開朗基羅(七)》
哈哈!讀到詩句令人會心一笑!
其實單看這藝術作品我覺得確實也很難理解創作者內心真正的想法
畢竟一般人也只能從外貌雕塑造型等等來感受藝術的美感啊!
讚Liked by 2 people
哈哈,那位詩人可摔了個大筋斗^^
所以藝術家是最寂寞的,知己難求⋯⋯
讚Liked by 1 person
我第一次看到《晝》、《夜》、《晨》、《昏》,以前只是讀過簡介而已,真是太美太美了!
米開朗基羅的詩詞回應堪稱一絕啊~ 「別叫醒我吧,說話要輕」,妙極了。 藝術家的境界和一般人就是不一樣!
讚Liked by 1 person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米開朗基羅將他的精神世界賦予雕塑,這個世界太污濁了,他寧願將雕塑一樣,不用睡醒
讚Liked by 1 person
米開朗基羅在創作上的變化轉折,是越見爐火純青的藝術內涵。
讚Liked by 1 person
一般藝術家名成利就後很難 作品漸趨保守 好像米開朗基羅不斷突破 要具備無比的勇氣和決心
讚Liked by 1 person